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详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详解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山行——————山中行走【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山峦。

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单个字词意思: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思想感情:《山行》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见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赠给好友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最是橙黄橘绿时。

———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单个字词意思: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思想感情:《赠刘景文》描写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突出了菊枝傲霜凌寒的气概,说明了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以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见到的情景。

【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让客居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单个字词意思: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思想感情:《夜书所见》通过描写诗人客游在外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望天门山—————远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 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诗词赏析首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大声歌唱表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

寥寥数,不描了儿童瞬的神化,刻画出一个活可的象,而且使整首充情趣,很有韵味。

山行(唐)杜牧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有人家。

停坐林晚,霜叶于二月花。

字注山行:在山中行走。

上:登上的。

寒山:深秋季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在云的的深;“生”可理解在形成白云的地方):子。

坐:因。

霜叶:的叶子深秋寒霜之后成了色。

林晚:傍晚的林。

于:比⋯⋯ 更,本文指霜叶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

字词乐园
会认字

磨 组词:磨面 磨练 磨合
pán
盘 组词:盘子 算盘 托盘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中断:江水从中间割断两山。 开:劈开。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出现。 日边:天边。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17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新课导入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笔顺视频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会认字

亦 组词: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抹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宜 组词:相宜 便宜 事不宜迟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会认字 tínɡ
庭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wèi
未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潋滟:水光波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简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赏析一:《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中心思想汇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中心思想汇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汇总古诗1《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词义:①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rónɡ):这里指泥土湿软。

③鸳鸯(yuān yānɡ):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译文: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江山是多么秀丽,温暖的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洲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古诗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词义:(1)惠崇(huì chónɡ): 是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2)蒌蒿(lóu hāo):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lú)芽:芦苇的嫩芽,可食用。

(4)河豚(tún):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5)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中心思想:《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古诗3《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词义:①三衢(qú):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fàn)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⑤绿阴:苍绿的树荫。

阴,树荫。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古诗赏析(精选6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古诗赏析(精选6首)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三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6首,部编本)第二单元第4课《山行》古诗赏析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shuān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创作背景】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诗人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重点字词】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4.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5.白云生处:指白云升腾和飘浮等动态。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9.红于:比……更红。

【古诗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因为喜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古诗赏析】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高。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晚”点明了看到枫林的时间是傍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古诗的中心句。

诗人用“红于”而不是“红如”,一是因为“红如”是指霜叶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的美景而已;而“红于”则体现出霜叶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

二是用“红于”更能突出诗人对火红的枫叶的喜爱之情,流连忘返。

【古诗主旨】《山行》一诗描写了深秋时节,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古诗赏析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hénɡj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刘景文)也在。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诗词鉴赏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诗词鉴赏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三年级的上册古诗

三年级的上册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一、《所见》作者: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悠然地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悠然。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于是立刻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那里。

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对自然事物的好奇与专注。

二、《山行》作者: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描绘出了山路的蜿蜒。

“白云生处有人家”,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给人一种清幽、高远的感觉。

“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诗人停下马车。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赠刘景文》作者: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也已残败,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还在。

诗人通过对荷、菊两种花卉在秋冬时节的描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句诗鼓励友人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态度。

四、《夜书所见》作者: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居他乡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点灯火,知道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三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文及译文注释

三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文及译文注释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33
课本P15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47
课本P3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忆:想念。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ຫໍສະໝຸດ 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5
课本P74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早发白帝城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早发白帝城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鉴赏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课内古诗解读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课内古诗解读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解读一、山行全诗意思:[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我停车不走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注释】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了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二、赠刘景文全诗意思:[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一年的好景致你要记住。

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美的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注释】荷:荷花。

尽:落尽,没有。

擎雨盖: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菊花。

残:开败。

犹有:只有。

傲霜枝:傲视霜雪的枝干。

君须记:你一定要记得。

橙黄:橙子金黄。

橘绿:橘子青绿。

时:时节。

《赠刘景文》后两句议景抒情,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三、夜书所见全诗意思:[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料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一、二两句写景,借景抒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05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古诗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2024最新整理小学生必背13首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部编版)

2024最新整理小学生必背13首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部编版)

三年级的上册的13首古诗词1.所见 - 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响亮,林间的树叶都被震动了。

他本想去捉鸣叫的蝉,却突然停止歌唱,闭口不言地站在那里。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牧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上阕写牧童骑牛而歌,歌声振林,表现牧童的快乐心情。

下阕牧童忽然闭口,可能是害怕惊扰了蝉,体现了他对自然生灵的友善。

全诗语言质朴清新,富有童趣,给人一种天真烂漫之感。

2.山行 -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陡峭的山路一直向上走,白云深处藏着几户人家。

停下车,坐在这里欣赏傍晚的枫林,枫叶经过寒霜的洗礼,变得比早春的花朵还要红。

赏析:此诗描写了深秋登山休憩时的所见所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路蜿蜒曲折;"白云深处有人家",点明地理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侧重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霜叶红似火,美不胜收。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3.赠刘景文 -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都谢了,再也没有能擎雨的伞盖,残菊虽凋零,枝干仍傲然挺立,不惧秋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可要记得,正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这首词以描写秋景为主,表达了珍惜时光的主题。

上阕写荷残菊傲,表现物态;下阕以"橙黄橘绿"代指金秋,景色正好。

词人提醒友人要把握最美好的时光,留下美好回忆。

全词清新自然,寓理于景,耐人寻味。

4.夜书所见 - 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梧桐树叶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刮着秋风,引动游子思乡之情。

我知道村落里有儿童在挑灯夜战,在篱笆边的人家,深夜仍有一盏灯火通明。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夜思乡的感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古文日积月累翻译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古文日积月累翻译赏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词古文翻译赏析、日积月累翻译赏析、阅读链接翻译---------第一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第一单元日积月累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散文家。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牧童突然停止唱歌,紧闭嘴巴站立在树下。

【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一个乡村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听到蝉鸣准备捕蝉的情形,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

---------第二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第4课《古诗三首》-------------(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 字牧之,唐代诗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集》。

【译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艳红。

【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写诗人驱车山间,看到了比二月花还要红艳的枫叶,流连忘返。

这首诗以深秋山景的生机勃勃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司马光砸缸 宋史·司马光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 18 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
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 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 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 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 以活命。
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 1019 年 11 月 17 日),当时,他的 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 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 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 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 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 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 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 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 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 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 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 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 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 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 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山 (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 名。
(9)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 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 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 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
(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 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 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 58 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 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 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 情和兴奋的情绪。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翻译及赏析
(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 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 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 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 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 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 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 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 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 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 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 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 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 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 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 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 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
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 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 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 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 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 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 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 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 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 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 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 想的优美意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 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 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 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 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