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影响
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影响国贸081班胡碧薇 6号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外贸体制时期( 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贸易形式比较单一, 以全民所有制的对外贸易占主导地位, 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 进出口按照国家的计划进行, 出口实行收购制, 进口行拨交制, 由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对外贸易由国家高度垄断。
(一)这一时期的外贸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外贸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阶段(1949- 1951)该阶段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 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2)外贸统一管理体制的完善阶段(1952-1956)成立对外贸易部, 全国对外贸易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
(3)对外贸易体制的相对稳定阶段(1956- 1978)在对外贸易国家垄断范围内对外贸体制进行了系列微调。
(二)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1)有利影响:它利于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 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隔离开, 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 达到保护民族幼稚产业的目的。
(2)不利影响: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使国家承担了全部的外贸风险, 高额的进出口补贴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 没有利润考核指标, 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单纯采用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扼杀了竞争机制的形成,破坏了外贸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阻断了工贸、农贸和技贸的结合。
二、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过渡时期( 1979-1987年)(一)这一阶段改革包括的主要内容:(1)调整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2)实行政企分开(3)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增加外贸经营渠道(4)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5)举办经济特区,搞活对外贸易(6)外贸专业公司开展代理业务(7)举办贸、工、农、商、技结合的联合经营实体(二)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1、有利影响:打破了外贸专业总公司独家经营的格局,允许国务院的其他部委成立各自领域的进出口公司,允许广东、福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省市分别成立外贸总公司,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
外贸出口的优化和提升
外贸出口的优化和提升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贸出口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化和提升外贸出口,是我国外贸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和提升外贸出口。
一、建立完善的外贸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外贸管理体系是外贸出口优化和提升的基础。
外贸企业应该注重对外贸管理体系的建设,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到订单跟踪、客户服务、售后服务,应该对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确保外贸业务能够正常稳定的运作。
同时,外贸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团队建设,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专业化培训课程,还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共同迎接外贸市场的挑战。
二、深入挖掘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外贸出口市场的格局和变化多样,为了突破市场的层层封锁,挖掘出口潜力,外贸企业需要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
在开发新产品前,必须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对产品的特点、用途和价值进行精准的定位,把握好市场需求和机会。
此外,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生产工艺和设计的改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这样既能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也能减少该产品的成本。
三、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拓展销售渠道外贸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拓展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和网络。
外贸企业通过与供应商、代理商、海外分支机构或国际采购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能够分享市场信息,提供端到端的业务解决方案,还可以扩展销售渠道和增加客户群。
此外,外贸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和推广平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营销效果。
四、掌握法律法规,规避贸易风险外贸出口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交易,存在着种种贸易风险,包括合同交易风险、海关监管风险、支付结算风险、货物保险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等。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外贸企业应该掌握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规避贸易风险,确保外贸业务健康稳定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开放的主要路径及现状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开放的主要路径及现状特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开放主要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两方面,通过局部试点再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方式渐进展开。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拆除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准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体、第二大服务贸易体;加强FTA建设,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提升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还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
标签:贸易开放;主要路径;现状特点一国对国际贸易的调节措施主要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类,对外贸易开放也主要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两方面展开。
贸易自由化最初的着眼点在于关税壁垒的拆除;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和贸易方式的发展,尤其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推进,更加隐蔽复杂也更为灵活实用的非关税壁垒的拆除和市场准入的放开日渐重要。
贸易便利化的着力点在于边界内贸易限制措施的规范,满足日益增加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贸易管理效率的诉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开放通过局部及试点再向全国范围复制推广的方式渐进展开,并注意在打开国门的同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话语权,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经贸利益。
一、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强贸易政策合规,逐步与国际接轨继1979年颁布《以进养出试行办法》、《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之后,国务院又在1984年、1987年分别批转《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
根据1988年《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1990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取消国家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是改革的目标,要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中国的外贸体制自对外开放以来已完成由指令性计划管理、经营权高度垄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
完善进出口贸易监管机制与体制建设
完善进出口贸易监管机制与体制建设2023年,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家的中国,在进出口贸易监管机制和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了更加完善和高效的贸易监管机制和体制,为促进贸易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在完善进出口贸易监管机制与体制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在进出口贸易中,食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和体系,加强食品生产全流程监管,严格质量检测,防止食品生产许可证伪造和流通中的欺诈。
同时,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特殊食品管理机制,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知识产权保护是进出口贸易监管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023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防止侵权行为发生。
同时,中国将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海关执法,建立信息查询和分析系统,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效率,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保障国家安全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数据交换的增加,数据安全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监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023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建立国家级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加强数据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数据安全保护和处理的技术水平。
同时,中国将继续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的监控和保护,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四、推进跨境电商发展,促进贸易增长跨境电商作为未来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
2023年,中国将加强跨境电商监管,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税收体系,提高监管和税收的透明度和合理性,促进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国还将建立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贸易研究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贸易增长。
五、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吸引外资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加强投资管理制度,扩大外资准入领域,为外商投资创造更加优惠的投资环境。
建设外贸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架构
建设外贸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架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外贸行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之而来的是,建设高效的外贸团队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外贸团队,是每一家企业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卓越成果的外贸团队的组织和管理架构进行探讨。
一、确定外贸团队的组织架构外贸团队是一个由多个人员组成的复杂团体,因此确定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组织架构应该具备如下要点:1. 分工明确:在外贸团队中,不同职位的人员需要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分工,避免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
2. 整体合作:外贸团队不仅需要内部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合作,还需要与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等进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
3. 层级分明:外贸团队的组织架构应该明确分级,便于管理和决策,规划未来发展。
4. 灵活变通:外贸团队需要随时做出灵活的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
二、招聘优秀的人才一支卓越的外贸团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支撑。
在招收人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不拘一格:外贸行业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不局限于某一专业,开放心态迎接多种才能。
2. 掌握市场信息:候选人需要熟悉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能够灵活处理市场变动和客户诉求。
3. 善于沟通:外贸人员需要与客户、供应商等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和谈判技巧。
4.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外贸团队不可或缺的特点,候选人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配合和协作。
三、培训与发展外贸行业充满变数,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训和发展。
为了确保团队的技能和知识跟得上时代的潮流,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 专业培训:从各类专业课程和培训中提高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保证专业素质硬实力的提升。
2. 沟通技巧培训:强化外贸人员的语言和谈判技巧,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满意度,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3. 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性,使整个外贸团队更具竞争力。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近三年,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的说法很流行,这确实体现了西方世界的话语权,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也跟着这样说。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学家说,原因都是因为美国人超高消费,中国和东亚出口太多造成的,现在美国人不应像过去那样消费了,中国也不应该像过去搞那么多的出口了,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
从现象上观察,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是站在西方的、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说的话,现在都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国家利益,我们不能按照他们的意图去建立世界经济平衡。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13%,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靠商品出口流动,中国出口只占世界总出口的8.9%,而德国人口只占世界的1.26%,出口占9.6%;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出口占8.4%;日本人口只占世界的1.96%,出口占世界的5.2%;欧元区15国人口只占世界的5.3%,出口却占到世界的34.8%。
从贸易顺差规模来看,当年贸易顺差额最大的是德国,为2680亿美元,其次才是中国,2622亿美元。
中国的出口在这么低的水平上都要遭到限制,说穿了就是要限制中国经济的崛起。
世界经济确实不平衡,2007年美国GDP达13.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4%,中国不过6.4%,中国只有加速增长,更多出口才能使世界经济达到平衡。
从理论上说,中国出口贸易占到世界总出口20%至25%的时候,才谈得上转变世界增长模式问题。
现在,更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调整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设方针的提法似应提内外需并重。
这个道理很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文号】国发[1990]70号•【施行日期】1991.01.0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0]70号)一九八八年二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国发〔1988〕12号文件),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一改革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进一步发挥了各地方、各部门、各类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扩大进出口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年来,外贸出口有了较大发展,国家外汇收入和储备增加,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平衡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现行外贸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主要是:出口补贴和外汇留成水平不一致的不平等竞争条件尚未消除,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机制基本没有建立;外贸公司过多、过滥,助长了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外贸领域存在的抬价抢购、低价竞销、肥水外流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为了继续贯彻执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必须在继续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三方面积极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出口,调整进口结构,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对外贸易。
现就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的若干问题决定如下。
一、建立自负盈亏机制,统一全国外贸政策国务院决定,自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起,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轨道。
这是外贸经营机制的一个重大转变。
各地方、各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切实转变观念,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类外贸企业要尽快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外贸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中暴露出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中暴露出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外贸结构不合理、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对外贸易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分别就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中暴露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外贸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折射出我国对外贸易的体制和结构性矛盾,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特别是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出口,这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此,解决方法如下: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研发高端产品和技术,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
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减少传统产业和原材料产品出口比重,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比重,提高对外贸易的整体质量。
3、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二、贸易摩擦增多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贸易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市场准入不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贸易争端处理机制不健全是造成贸易摩擦增多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市场准入和规范竞争秩序。
推进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击侵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商业机密。
3、建立有效的贸易争端处理机制。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贸易争端的解决,提高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和效率,维护自身的贸易利益。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问题主要是国际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持续抬头,对我国企业出口形成不小的压力。
解决办法如下:1、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与协商。
健全贸易业务合规管理体系
健全贸易业务合规管理体系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日益复杂,企业在
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合规风险和挑战。
为了规避
风险,保障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的贸易业务合规管理体系
至关重要。
首先,健全的贸易业务合规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法规合规,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和遵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包括进出口管制、海关规定、关税政策、货物标识、质量标准等方
面的规定。
同时,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确保企业的经
营活动符合最新的法律要求。
2. 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贸易合规政策、流程和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贸易业务的合规
性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3. 供应链管理,加强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规管理,确保采
购的原材料和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因供应商的违规
行为而导致的法律责任和商业风险。
4. 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贸易合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贸易合规的意识和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
5. 风险评估和监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监控和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贸易业务合规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加强供应链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和风险评估,企业才能有效规避合规风险,保障贸易业务的顺利开展。
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贸易业务合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和变革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是增加外贸收入,以支持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引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1978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该法规定了委托贸易、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等贸易模式,并放宽了外国投资者的资本进入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行更多的市场经济原则,并逐步开放了更多的领域,如金融、服务、农业等。
此外,加入WTO还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对外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2013年提出的一个大型经济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加强若干经济走廊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中国可以建立更多贸易伙伴,并在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革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涉及到贸易结构和贸易伙伴。
由于中国经济初步现代化以来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开始着眼于加强贸易伙伴关系和提高贸易结构。
中国开始致力于建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以促进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在IT、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到跨境贸易,从依赖传统贸易伙伴到拥有更加多样化的贸易伙伴,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化国贸102 张俊学号:2010241082前言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外贸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目录一、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1988-1990)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四、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五、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第一阶段: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
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这一阶段的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外贸行政管理过于集中在中央政府,经营统得过死,产销脱节,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缺乏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贸财务上的统收统支,外汇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改革的目标首先通过下放外贸经营权,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使对外贸易取得较大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超前增长的要求。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外贸经营权下放地方、工业部门和部分生产企业。
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均开辟了外贸口岸,按批准的权限经营进出口业务,承担国家的进出口计划任务。
相继批准成立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电子、船舶、石油化工、农业机械等十几个工业部门所属的专业进出口工贸总公司,直接对外出口本部门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口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现代贸易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现代贸易体系的构建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复杂。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合作水平,各个国家纷纷开始构建自己的现代贸易体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贸易需求和市场竞争。
本文将就现代贸易体系的构建和调整进行分析讨论。
一、贸易体系的概念贸易体系指的是一个区域或国家内、外部市场活动的组合,包括相关的企业、交易规则、交易行为和货物流动等。
贸易体系是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制定贸易政策和法规、发起投诉或互相救助等。
二、现代贸易体系的构建1、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现代贸易体系的核心,其意义是通过降低关税等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实现各国市场的互联互通,达到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目的。
此外,贸易自由化也被用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扩大市场规模的手段。
2、政策改革政策改革是现代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制定和修改各种贸易政策和法规节,细化商业制度和市场规则,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范。
政策改革既有促进贸易自由化等发展方向,也有应对环保、劳工和知识产权等问题的政策变革。
3、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是现代贸易体系的新兴领域,涵盖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多个方面。
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促进贸易流程的数字化化和智能化,还可以从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多个角度优化贸易体系,提高其效率和便利性。
三、现代贸易体系的调整1、现代保护主义随着全球贸易中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少数国家逐渐采取了反全球化、主张贸易保护和民族主义的政策,即现代保护主义。
现代保护主义不仅会扰乱现有贸易体系,也会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威胁。
2、多边贸易协定多边贸易协定是针对全球贸易的法规和政策,鼓励各国合作,加强国际贸易规则,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稳定。
此外,多边贸易协定还包括互相协商、促进技术转移、提供专业支持和互相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3、应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是指出现在经济发展和贸易关系中的摩擦和问题,包括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国际贸易口角、知识产权侵权等多个方面。
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全球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变动,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趋势1.1 对外贸易总体情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额为17.2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为14.3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2 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这些都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质量和品牌认知的问题,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再次,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商品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提高要求,对中国企业的成本和竞争力产生了影响。
1.3 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将呈现以下趋势:(1)贸易模式向服务型转变。
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将逐渐由传统的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如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等。
(2)贸易结构调整。
中国将继续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扩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及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3)加强区域合作。
中国将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倡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金融、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合作。
1.4 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面对诸多挑战,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全球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新兴市场的崛起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自贸区、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出台为中国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
第九章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第一节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
对外贸易体制是对外贸易经营管理
体制的简称。它是指对外贸易的组 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 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对外贸易体制包括国家宏观管理体 制和外贸企业的微观经营体制两个 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 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
(4)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 所谓工贸公司,即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共同出资、 出人,直接结合,共同经营的企业。它们在进出口 上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充 分发挥工贸双方各自的优势。 (5)建立海外贸易机构 外贸专业公司对部分出口产品的出口由收购制改为 代理制。 在主要市场设立贸易公司的常驻代表机构,如1980 年外贸部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设立了中国进 出口公司代表处。1982年12月,经贸部在美国纽约、 阿联酋迪拜分别设立了纽约中国贸易中心和迪拜长 城贸易中心。1984年8月,在巴拿马设立了拉美中 国贸易中心。1985年在联邦德国又设立了西欧中国 贸易中心。
2、1949年~1978年我国外贸体制 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1)外贸机构的设立——外贸体制的主体 国务院和中央行政领导机关。 省、市、自治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局 驻外商务机构,有商务参赞处和商务代表处两种形式。 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公司。 (2)外贸计划的编制——外贸体制的核心
外贸计划体制包括外贸收购、调拨、出口、进口、外汇 收支以及其他几项计划的编制、下达和执行。
3、1949年—1978年我国外贸体制的主要弊 端
(1)对外经济贸易由少数国营外贸公司垄 断经营,不利于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的积极性。 (2)产销脱节,工贸(农贸、技贸)不结合, 不能发挥大经贸的优势。 (3)外贸财务由国家统收统支、统包盈亏, 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业化经营道路。 (4)统得过死,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
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创新与经验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创新与经验启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然而,在国际经贸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难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对外贸易的制度创新,推动贸易模式转型升级,保持和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向来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来赢得市场份额。
然而,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竞争力。
为了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中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制,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保持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心,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在国际市场的附加值。
三、拓宽出口渠道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国的传统海外市场面临压力和挑战。
为了寻找更多的出口渠道,中国必须进一步拓展贸易伙伴,加强和发展新兴市场,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同时在海外设立更多的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推动本土化战略。
四、加强国际贸易合作贸易合作是国际友好和经济融合的重要方式,也是扩大贸易规模和优化贸易结构的重要措施。
中国要积极开展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扩大和完善自由贸易区,推动和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同时加强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的有机结合。
五、推动贸易便利化目前,物流成本、关税壁垒、产权保护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为了促进贸易便利化,中国必须加强内部改革和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和过时的管理观念,促进多式联运和物流的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创新与经验启示正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样巨大。
未来,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之路,积极适应全球经贸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和合作共赢。
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
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近年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不仅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探讨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在宏观层面,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我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实行了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程度。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参与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次,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还体现在我国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
我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外贸服务体系,包括外贸单一窗口、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加强了对贸易流程的监管,减少了不必要的手续和环节,为外贸企业创造了更加便利的贸易环境。
此外,在国内外贸政策的调整上,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如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合作等。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了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运营市场的透明度,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
在微观层面,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外贸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意识到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研发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因此,他们纷纷加大了对技术和研发的投入,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了我国外贸产品的升级换代。
其次,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也推动了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
过去,我国外贸主要以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但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从被动出口转向主动出口,从传统的外贸方式转向创新型和自主品牌的出口。
国际贸易行业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贸易行业的意见和建议一、背景介绍国际贸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国际合作1. 提倡多边贸易制度:各国应共同推进多边贸易谈判,加强合作与协调。
通过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多边机制,促进各国间的互利合作,减少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影响。
2. 推动形成自由贸易区:各国需要积极参与区域和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磋商。
通过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商品与服务的自由流动,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共同繁荣。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各国应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执行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障企业正当权益。
2. 加强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各国应加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结合,促进技术转移和共享。
鼓励跨国企业间进行科技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全球创新驱动发展。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1. 推动绿色贸易和环境保护:各国应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环保产品的国际贸易。
同时,鼓励加强环境标准及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商品生产和运输环节的环境友好性。
2. 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各国应建立公平竞争的贸易体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国际合作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力度,并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实现共同发展。
五、加强风险管理和投资安全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各国需要加强风险评估与监测,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贸易过程中及时排查潜在风险,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注重投资安全保障:各国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法律规范的建设,保护跨境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建立起互信、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六、推动数字贸易发展1. 加强数字经济相关协议制定:各国应推动制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贸易协议和规则。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
外合 作 区域 已从 原来 的港 澳 地 区扩 大至 美 国、 国 德
以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 业正 是推 动 中 国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不 竭 动 力 。 据 介
绍, 截至 20 0 5年 , 国 已在 20余 个 国家 和 地 区 从 中 0
V0 . 0 No 1 13 .
Jn2 0 a.0 8
我 国 中小企 业 对 外 贸易 服 务 体 系构 建 与完 善
储 敏
200 ) 10 3 ( 京财经 大 学 法 学院 , 南 江苏 南京
摘要 : 中小企业是我 国对 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我外 贸 易服务体 系的缺乏与不健全正 阻碍着其在 对外贸易 中作 用的发挥 。 中小企业 对外 贸易服 务体 系主要 包括发 展与
外 贸 易 的 重 要 组 成 力 量 。发 改 委 副 主 任 欧 新 黔
20 0 6年 1 2月 2 指 出 , 国 中小企 业 对外 贸易 额 9I t : 中 已 占全 国进 出 口贸易 总额 的 6 , 5 , 8 6 % 中小 企 业 对
环境方面 的障碍还是 中小企业 自身经 营方面的障 碍, 都是 中小企 业发 展 过 程 中无 法 避 免 的 问题 与 困
服 务 体 系的全 面发 展 。
关键词 : 中小企业 ; 对外 贸易; 务体 系; 服 科技 创新 中图分类号 :7 2 2 F2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4 20 ) l 0 3 0 10 54 (0 8 o 一 16— 6
一
构 建与 完善 中小企 业对 外贸易 服务体 系的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一、概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二、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主要由国务院、商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组成。
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制定和颁布对外贸易政策;商务部是主管对外贸易的国家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海关总署则负责执行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和征税等工作。
三、外贸管理法规中国的外贸管理法规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法》、《进出口税则》等。
《对外贸易法》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外贸经营者的资格条件、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关税、出口退税等内容;《进出口税则》则包括了关税税则、禁止和限制进出口货物目录等。
四、外贸管理制度1.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中国对一些敏感商品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必须获得相应的许可证才能进出口这些商品。
同时,一些关键技术、军工产品也需要获得相应的许可证才能进出口。
2. 出口退税制度中国实行了一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产品中的部分税费予以返还,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促进出口。
这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政策之一。
3. 外汇管理制度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严格规定了进出口业务的结汇和购汇程序,以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4. 进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中国设立了进口商品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商品进行质量和安全检验,确保进口商品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5.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护措施中国对一些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不正当竞争的影响。
五、外贸管理实践中国坚持开放合作、遵守国际规则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并与各国建立贸易关系,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同时,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贸易管理制度还未健全范文
贸易管理制度还未健全范文贸易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贸易障碍、提高贸易效率和规范贸易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贸易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贸易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原因分析1.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对贸易管理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贸易活动的规范性和可控性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政府监管职能分散、监管标准不一致、监管力量不强等方面。
2.贸易法律法规不完备:贸易管理制度的健全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撑。
然而,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无法覆盖到贸易活动的方方面面,无法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指导。
3.贸易信息不对称:贸易管理制度健全的前提是信息的对称性。
但在现实中,由于信息获取成本高、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通等原因,贸易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影响了贸易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贸易准入壁垒较高: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保护主义倾向或其他原因,设置了相对较高的贸易准入壁垒,对外国企业进行市场准入设立了一定的限制。
这使得贸易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贸易自由化程度不高。
5.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贸易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贸易争端解决机构不完善,解决过程复杂、成本高昂,限制了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措施1.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管体系:政府在贸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建立健全的政府监管机构,合理划分职责、明确监管标准、加强监管力量,确保贸易活动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2.完善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国家或地区应制定完善的贸易法律法规,包括贸易准入、贸易规则、贸易争端解决等方面,确保贸易活动有依据可依、有规则可遵。
3.加强贸易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贸易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贸易信息,促进各方信息的对称性,增强贸易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降低贸易准入壁垒: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贸易准入壁垒,提供便利的市场准入条件,吸引外国企业积极参与贸易活动,促进贸易管理制度的健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英 101姓名:焦兰兰学号: 109134004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摘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经历这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渐发展强大的过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正是见证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有力依据。
【关键字】:中国度外贸易管理体系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
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是隶属于对外贸易体制的一部分,对外贸易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制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相应地变革对外贸易体制,使其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当然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随之相应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大约经历了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入世、入世以来的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各个阶段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都有其相应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然期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下面就依次来详细介绍。
1、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始于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统制,自此开始了新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由于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等国际环境和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政治经济国情,确立的是高度垄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中国建立起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个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实行命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对外贸易必须统一对外的决定》和《关于贸易外汇体制的决定》进一步丰富了对外贸易体制的构架。
在此构架下,国家对外贸易管理部门直接下设十几个附属机构即对外贸易专业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安排的对外贸易活动。
这确定了对外贸易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当然也就实行一种国家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方式,外贸公司按照国家计划从事进出口的盈亏由国家财政平衡。
从对外贸易管理方式来看,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成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管理主要手段,对外贸易所有环节包括产品收购、产品出口、产品进口、产品调拨、外汇收支都被纳入指令性几乎范畴。
这种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一直运行至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对外贸易获得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保证对外贸易任务的完成;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对外竞争力,铜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有力斗争,捍卫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有利于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专利进行。
但是这种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便现在:高度垄断扼杀了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缺少自主经营机制;地方没有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对外贸易体制和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开放至入世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在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初期探索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并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已逐步建立,由此经济领域内的改革大张旗鼓地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改革也逐步走上正道。
从1978年至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改革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改革体系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是为精兵简政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外贸行政管理过于集中,经营统得太死,产销脱节,地方政府、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缺乏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汇分配制度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通过组建工贸公司及地方贸易公司等措施,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展经营渠道,引入竞争机制。
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代理制度,针对长期以来工贸分家、产销脱节造成的出口产品不适销对路等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
第三,实行出口承包责任制,为了打破统负盈亏的大锅饭财务体制,1987年对外经贸易部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的内容是承包企业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盈亏总额等三项指标。
这一时期。
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地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
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地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2、对外贸易承包经营管理体系改革时期(1988-1993)(1)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由外贸总公司、工贸总公司及地方政府分别向中央政府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承包基数内中央定额补贴三项指标,承包指标一定三年不变。
为了落实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地方和企业能承包经济效益指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
(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2)1991—1993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新一轮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调整汇率的基础上,取消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通过原来的承包渠道向国家承包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上缴中央外汇额度。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保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是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
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
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
但出口承保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度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的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及灵活又有规范的宏观管理的体制。
2.3、新型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立时期(1994-2001)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
主要致力于外贸体制的改革,即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对外贸易管理体系。
深化外贸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建立起以法律管理手段为基础、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管理手段的外贸宏观管理体制。
①强化经济手段——包括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部分进口减免税;改革所得税制,由包干制改为分税制;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实行鼓励出口的信贷政策等。
②加强立法手段——1994年5月12日出台对外贸易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法规,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③改革外贸行政管理手段——按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完善配额、许可证等行政管理手段,使其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除以上措施之外,还要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
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
放宽对外贸易企业的行政管理,改革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注重出口创汇的数量转向注重效益。
完善对外贸易立法。
在这一时期。
初步建立起对外贸易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你,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阶段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对外贸易基本法,对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国际买一规则接轨发挥重要作用。
3、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谈判,中国终于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由此掀开了我国经济的新篇章,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进一步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与体系的建设。
在这个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就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大规模清理、修缮和重新制定,力求在内容上与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通行做法。
制度制度的设计目标重点在于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同时,逐渐提高贸易法规的透明度,简化行政批审制度等。
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加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是法律制度,由国家颁布的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多部法律构成,包括《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整个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制度框架中最具权威,最有强制力的一部分,决定了制度的其他层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保障的经济,代表国际贸易规范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与运用,其基础是市场经济和法律经济。
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外贸法律调控机制,是法律手段作为中国进行外贸管理的基础手段,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运行。
④外贸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外贸法律调控手段的特征使它区别于经济调控手段,并且具有其他调控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和导向功能。
法律手段同其他手段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法定性、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具体有货物贸易管理立法、技术管理贸易立法、服务管理贸易立法等。
第二个层面是对外贸易的经济调控。
经济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施加影响,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间接调节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应采用以经济手段调节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模式。
与之相适应,对外贸易宏观调控也应依靠市场机制作用,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要方式,通过间接调控影响对外贸易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