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肥力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中国是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历程[3]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它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民意的呼唤,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未来文明方向的把握更加科学[4]。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5]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中,不能否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不少成绩。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使生态退化和恶化总的趋势未能扭转,总体上的生态与环境态势仍然十分严峻。生态恶化和退化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历史惯性方面的因素,但是人为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社会行为和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5]:

(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形势依然严峻[5]

中国生态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局部好转、总体恶化”,“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环境污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与以往相比,全国污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工业污染比重趋于下降,生活和农业污染比重上升;点源控制进展明显,但面源污染仍处于失控状态。

(二)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但生态文明体系尚未建立[5]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虽然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真正贯彻落实的效果却并不明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退化在全局上并未遏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不少政策和措施还是建立在各级政府行政命令的基础之上,政府的政策实施、评估和修正各个环节

薄弱。

(三)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5]

目前,中国生态道德还未普遍建立,生态责任尚未落到实处,生态科学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基本为“政府主导”模式,公众的生态环保看成是政府行为,民众自觉参与的热情不高,似乎与自己无关,是社会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