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型企业集团在战略管理上的变化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大型企业集团在战略
管理上的变化与创新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西方大型企业集团在战略管理上的变化与创新
作者:曹乐人/白英姿
我国企业目前较熟悉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大多还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时期的传统理论和观念。随着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客户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西方大型企业集团从经营管理观念到战略发展思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更多的创新。
1999年9月18日-10月10日,国家经贸委组织16户引智试点企业集团高层领导人赴意大利,接受FIAT集团下属的伊斯沃菲亚特管理学院关于大型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的系统培训。这次培训使我们有机会较系统地看到了这方面的变化与创新,并感到其中有不少内容值得我国企业认真借鉴。以下是我们结合中国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认为比较突出的一些要点。
一、关于战略发展思路
当前西方大企业集团在战略思路与决策方面的变化与创新,表现在战略经营观念、战略决策体制、战略决策要素等各个方面。
1.战略经营观念的创新。
首先是对企业使命的认识。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唯一的使命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企业取得成功,出现了企业管理的“Z理论”,即认为企业应当是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的结合体,企业的使命是同时为二者的利益服务。在这种观念下虽然也重视对客户的服务,但只是当作一种获利的方法论而并不认为是企业设立的使命之一。创新的观念则把客户利益提高到同股东利益与职工发展利益同等的地位,认为企业必须同时为股东、职工和客户三者创造价值,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企
业使命的主体增加到了三个,即股东、职工和客户;二是使命目标中“价值”概念代替了过去的“利润”或“利益”的概念。这种企业使命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只能是立体思维而不能采用直线思维或平面思维。
第二是对竞争内容的认识。传统观念认识到的仅仅是产品层次上的竞争,例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等。更高一层的竞争观念上升到企业经营效率层次,即比成本、比经济效益、比发展实力。而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在同一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无论是产品技术、经营效率都已趋于均一化,竞争焦点集中在谁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多样性,这意味着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正面临变革。
第三是对竞争格局的认识。传统观念中的竞争格局是竞争双方对客户的“三角”关系,而当代市场竞争中对快速反应和灵活多样的要求,已经使得竞争企业必须和自己的资源供应商(资金、物资、人力)组织起来共同适应市场。因此,竞争双方要同时面对客户和供应系统两侧面,形成“四角”关系。在竞争中,企业除了提高内部竞争力之外,还要组织自己的后方供应线,竞争发展到企业群体之间的综合实力较量。
2.战略决策体制的创新。
传统观念中,企业发展战略采取自上而下的形成路径。决策所需的信息自下而上传递,决策在企业最高层次进行,然后战略决策自上而下层层下达执行。由于市场信息和战略意图在层层传递中不可避免的延迟和失真,企业往往无法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市场响应。
创新的战略观念提出一种全新的战略决策体制,即SBU--基本战略经营单位的概念。
战略经营单位(SBU)是以面向市场竞争为准则,把企业集团内对应同一类客户群,处于同一竞争领域,有着同一竞争对手的产业或服务单位组织在一起,按照集团总体思路和目标的指导,相对独立展开经营策略的一种基本单位。划分SBU完全从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便于生产组织出发。SBU的规模可大可小,也不一定和法人组织相一致。FIAT集团下面共划分有800多个SBU,其下属IVECO公司的划分为4-5个SBU。SBU是市场竞争的直接组织实施者,因而由它提出经营战略最为恰当。集团公司的作用,在于对各SBU所提出的经营战略予以评价,并在各SBU之间依据集团总体的长远发展思路分配经营资源。
3.战略分析方法的创新。
适用于平面思维的传统战略分析方法,如“SWOT”(企业优势、劣势,市场机遇、风险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企业
立体战略的制订。当前西方大企业集团较常采用的决策分析过程是:
·界定企业内部的基本战略经营单位(SBU);
·确定竞争领域;
·分析竞争领域的成熟度;
·确定企业的战略处境。
确定竞争领域,不以现有产品为着眼点,而要透过产品看到客户的真正需求。以传真机为例,传真机所要满足的客户真实需求是“快速传递文字图形信息”,凡是能够实现这种需求的产品,都将是传真机的竞争对手,如邮政快递、可视电话、因特网(电子邮件)、无线寻呼应答中心(电子秘书)等等。
竞争领域的范围确定之后,进一步要分析的是它的成熟度。任何市场需求如同产品一样,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有萌芽、扩张、全盛、停滞等不同发育阶段。对市场需求的不同发育时期,当然必须有不同的对策模式。判定市场需求的成熟程度,主要用如下一些参照因素:
·市场增长率的变化;
·产品系列的宽度和深度;
·竞争者数量的多少及其增减情况;
·进入该市场的难易程度;
·采购类型;
·技术潜力;
·对市场扩张前景的认知程度,等等。
除此之外,由处于该竞争领域内的企业的若干主要财务指标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帮助判断该领域的成熟度。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不可单纯以优势、劣势来划分,这是由于企业使命的多元化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的。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判断依据三个方面(以SBU为单位进行分析):
·关键成功因素(KSF)方面的表现;
·市场份额方面的表现;
·财务效益方面的表现。
其中,正确地找出该竞争领域的关键成功因素(KSF)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每一竞争领域都有特定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市场因素和结构因素。KSF并不总是摆在明处,有时需要发掘,才能正确认知。而且,对KSF的认知,绝对不能从生产者的角度,必须从客户、从需求的角度去把握,这对企业来说也并不容易。企业取得KSF的成本,掌握和运用KSF的专有技术,以及长期保持KSF优势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竞争地位的浮沉。
创新战略分析把企业竞争地位划分为5级:领袖地位、强者地位、有利地位、可守地位和微弱地位。对企业中的每一个SBU都必须给予明确的竞争定位,这是集团公司对各SBU进行资源分配时采取何种策略的重要决策参考。
分析集团所处的战略处境是集团总部的任务,它是在各SBU战略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从集团总体上看,要使战略处境向有利方面转化,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企业集团的规模实力。以汽车业为例:当前,要想参与全球性的竞争,没有年产200万辆的规模是不可能的。规模是进入主要竞争者行列的必要条件之一。二是企业集团的组织管理效能。既要求对市场需求的突变和多样化快速灵活反应,又要求以最低的成本做到这一点。三是企业集团的自有核心技术和稳固的客户基础。凭借自有核心技术和一批忠实客户,企业集团即使遇到挫折,仍有可能东山再起。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大企业集团现在都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由方法论层次提高到了企业根本使命的层次上。
二、关于战略推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