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综述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分析
(二)最低生活保障理论
通过生活救助,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 足被救助者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 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性活动。
(三)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制度被世界各国用以解决市场无法解 决的公平问题。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领域干 预过大,包揽过多,结果导致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 产生消极影响。
(2)现代社会救助思想
①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马尔萨斯(1766-1834)认为人口增长模式与生活 资料增长模式是不同的,人口以几何模式(如1、2、 4、8)增长,而生活资料以代数模式(如1、2、3、 4)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 范围时,就必然会导致贫困。但较强的人口生育能力 被贫困和罪恶所抑制从而使人口同生活资料最终保持 平衡。因此,他认为贫困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也是 必要的。一个国家的幸福并非绝对取决于贫富,而是 取决于每年食物的增长与该年人口增长相接近的程度。 虽然人们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但如果存在缩小贫 富差距的政治制度,我们则应该采用。另一方面,大 大缩小贫富差距必然会削弱中产阶级的活力。
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 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 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比旧福利经济学更具 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 有个人主观或客观方面的,但主要是整个社会方面 的原因。这种社会原因体现在国家所实行的社会经 济政策以一些人有利但对另一些人不利甚至使其陷 入困境,这就需要国家实行社会救助帮助其摆脱贫 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②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A.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最早对社 会保障进行经济研究的学派,它形成于20世纪初 的英国,后来在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得到传播。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出版 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他也被誉为“福利 经济学之父”。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确 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任何社会都存在贫富不均,由上,通过社会救助解决 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综 上,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主张如下: 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 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国家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法 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用来向低收入者增加失业补助和 社会救济,以缩小贫富差距、增大普遍的社会福利; 三是普及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制度, 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 虽然在当时的制度下不可能实现“收入均等化”,但 庇古提出的转移性支付及改革社会福利的思想,几经 演变并广为流传,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之一。
贫困的测量 1.国际上对贫困状况的界定与识别指标 (1)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线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贫困指标
* 人文贫困指标表示健康长寿、获得知识、 利用资源三方面的能力被剥夺,主要有健康、 预期寿命、获得洁净的饮用水等方面。
中国城市贫困线的测定 (1)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比例法; ②收入平均数法; (2)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基本需求法; ②恩格尔系数法; ③数学模型法
③温情主义论
又被称为父爱主义论,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 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以温情的态度来对待, 给予一定的救助而不管陷入困境是由于个人 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小结
回顾以上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慈善或恩赐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起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权保护思想长期以来一 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 度尤其是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温 情主义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部分, 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实践。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理论
• 反贫困是社会救助的主旨。贫困理论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理 论。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 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如下: • (1)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 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 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 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 三、社会救助的介体 • (一)社会救助的内容 • 一般而言,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城市生活 救助、农村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 助、住房救助、失业救助与就业援助、灾 害救助和司法救助。
• • • • • • •
(二)社会救助的原则 1.依法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人本化原则 4.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原则 5.统筹发展原则 6.及时性原则
• (二)现代社会救助是基于基本人权的公 共行动 • 1.现代社会救助属于维护人权的一种公共行 动,而不是“行善施舍”,不用于一般的 慈善行为。 • 2.社会救助不是出于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的一 种怜悯和同情,而是基于基本人权的公共 行为。
• (三)社会救助属于社会再分配领域的公 共行动 • 1.社会救助在本质上是未达到某种公共目的,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 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 2.强调“公平优先”,旨在通过再次分配, 调节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程度、维护社会 的稳定,保障个人公民的基本人权等。
• 1.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变成被救助 的对象,虽然接受救助时被救助者表现为一个个 体或家庭,但是从整体上看社会救助问题属于公 共问题。 • 2.社会救助时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体为了解决贫 困、临时困难、生命威胁的公共行动,使用的是 公共资产,动员的是公共力量,分配到是公共价 值,实现的是公共利益。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结果干预政策
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遗产税 税收政策 和财产税,以及消费税。 社会保障政策:全民低保制度、 社会保障政策 失业津贴、向贫困者提供就业与 培训机会、医疗保障与医疗援助、 向低收入者提供低房租住房、最 低工资法等保护低收入者的立法。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付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 和事权关系。
基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达到了绝对平等化程度; 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等状态,即最 高收入的唯一家庭占有了全部的国民收入,而其余所有家庭 不占有任何收入。
基尼系数低于0.2,为高度均等;0.2~0.3,相对均 等;0.3~0.4,比较均等;高于0.4,不均等 。
基尼系数0.4为国际警戒标准。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 经济和政治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 的结果。 马尔萨斯认为,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 由,改善和提高人口生活,势必会使人口增加更 加迅速,而生产资料的生产有限,这种社会制度 最终趋于瓦解。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 值,就不断地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随着资本集中,在扩大再生产 过程中,把资本越来越大的部分转化为生产资料,越 来越少部分转化为劳动力。 这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提 高,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相对地增大,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可变资本相对 地减少,从而雇佣工人也相对减少,因而不断地产生 出一个相对的超过资本增殖所需要的过剩人口。这 个过剩人口不是同生活资料相比而成为绝对多余的 人口,而是同资本积累相比变为过剩的。
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综述
洲 国 家 出 现 的 国家 济 贫 制 度 。 由 国家 通 过 立 法 , 接 出 面 管理 或 结 合 在 一 起 的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的 产 生 .是 我 国在 城 市 实施 反 直 是 兴 办 慈善 事 业 , 救济 贫 民 。 6 1 英 国制 定 的 《 贫 法 》 社 会 贫 困 , 持 社 会 稳 定 。 护 社 会 公 平 的 需要 。 革 开放 后 , 新 的 10 年 济 在 保 维 改 在 救 助 的 历 史 上 更 为 有 名 .这 是 世 界 上 解 决 贫 困 问 题 的 第 一 部 立 改 革 形 势 下 , 市 出现 了新 的贫 困群 体 , 城 于是 . 就有 了新 的城 市 救 法 立 法 第 一 次 明 确 承认 政府 在 解 决 社 会 贫 困 问题 中负 有 责 任 。 助 制 度 这一 制 度 从 提 出到 现 在 . 展 的 相 当 迅速 。在 其 资 金 由 发 在 其 影 响 下 . 他 的 欧 洲 国 家 也 相 继 颁 布 了类 似 的 即济 贫 法 规 。 个 地 方 政 府 负 担 的前 提 下 , 三 种 救 助 方 式 : 是 完 全采 取 现 金 其 有 一 其 中 . 国 还 把 济 贫 和 早 期 的 社 会 工 作 相 结 合 , 立 了颇 有 特 色 救 助 , 是 采 取 现 金 与 实 物 相 结 合 的方 式 : 是 采 取 完 全 实 物 发 德 创 二 三 的城 市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瑞 典 则 在 政 府 设 立 专 门 的 救 济 机 构 的 同
2 当 前 我 国 农 村 的 基 本 生 活 救 助制 度 农 村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
是 在农 村 居 民 最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建 设 的 同 时发 展 的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由于农 村 经 济 发展 的不 平 衡 , 村 的 贫 困 问 题 仍 然 很 突 出. 农 迫切 需 要 加 强 农村 社 会 救 助 工 作 19 9 2年 、19 94年 分 别 在 山 西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在农村社会救助中,公平正义观念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 发展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农村社会救助,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 定。
政府责任与角色定位
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提 高了救助水平和效率,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案例二
某地农村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综合性措施,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救助标准偏低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偏低,难 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主 要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救助 制度不完善等。
救助对象不精准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对象识别不精 准,存在“漏保”、“错保”等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审核把 关不严等。
救助方式单一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方式单一,主 要以现金和实物救助为主,缺乏针对 性强的救助措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 创新、资源整合不足等。
06 改进建议与未来 展望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 论基础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录
• 农村社会救助基本概念 • 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 农村贫困人口识别与评估 • 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 农村社会救助实施效果评价 •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农村社会救助基 本概念
社会救助定义及目的
定义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 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 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庇古认为:①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即: 穷人1英镑的效用比富人1英镑的效用大,当1英镑从 富人转移给穷人时,穷人的得利大于富人的损失,则 社会福利就增加了。 ②每个人获得的效用总计构成全社会效用的总和,即 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由政府 而非市场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即实现收 入均等化能增加社会福利。当所有人的收入均等从而 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社会福利就达到最大化。 ③庇古认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除了国民收入均等 化外,还包括国民收入极大化。庇古认为这两个标准 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凡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 不减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而不 影响国民收入的总量,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进。
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 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 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比旧福利经济学更具 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 有个人主观或客观方面的,但主要是整个社会方面 的原因。这种社会原因体现在国家所实行的社会经 济政策以一些人有利但对另一些人不利甚至使其陷 入困境,这就需要国家实行社会救助帮助其摆脱贫 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第一,力主消费支出。凯恩斯认为,高消费可以和高投资并存,节俭 虽然符合道德规范但对社会不利。政府举债支出虽然使财政出现赤字 但可以使社会走向富裕。因此,他鼓励政府消费,并认为政府的一切 支出都是生产性的。一方面,政府可以增加其购买水平,扩大对商品 和劳务的需求,举办公共工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水 平,以及社会救助金等社会保障费用。 第二,凯恩斯认为,财富分配不合理是现实社会的根本缺陷之一,会 降低消费倾向,导致有效需求减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应 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思想,可以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 基础之一。任何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社会消 费,但贫富差距过大会严重影响该国社会消费的提高,因此,只有缩 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问题,才能拉动整个社会需求。为此,就必须 实行社会救助政策。这种思想与庇古的主张有一定的联系和类似性。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济 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 宗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之 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救助的 影响最大。
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
业,具有社会救助的一些特征。
(二)人权思想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人类不分种族、身份、国 籍、财产等应一律平等。 基督教所主张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逐渐发展成 为西方民众的普遍信念,为近代人权观念的形成奠 定了精神基础。
(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是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贫 穷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能够反映穷国和 富国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 不足以衡量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的实际情况。
(七)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该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 人识字率等组成。 将上述三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 成指数,然后取其平均数。 能很好的判断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卫生设施的普 及程度及人民的营养状况,这些情况本身又反映 着就业、工资、保障、福利的状况。
即恩典的赐予。
所谓恩典,指的是帝王或位高权重的统 治者自认为不计较自身一丝一毫利己的 利他心理;赐予指的是将其拥有的一部 分财物作为一项恩惠而赏赐、赐予或施 舍给某一弱势群体或个体而实现利他的 道德。
社会救助的思想——慈善或恩赐思想
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平
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
二、贫困的特点
1.多元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社会性:贫困标准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
3.不完整性: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
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4.相对性:从纵向看,贫困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是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救助PPT教案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 政预算,予以保障。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 助流浪乞讨人员。
3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国际贫困标准法:由欧洲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一种收入比例法, 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平均收入水 平来确定最低标准。社会救助以满足最 低生活消费为目的,这种最低消费水平 的确定可以一定时期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为依据,向下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一 般情况下,最低社会标准相当于社会平 均收入的50%-60%。
和宗教的色彩。 1601年,英国颁发的《伊利莎白济贫法》,是西方最
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措施。 现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救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 统的差别,各国社会救助的目标、标准和措施等也各 有不同。
14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政策 与实践(了解)
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待遇标准低,目标是应付灾害,克服困 难,向救助对象提供最低生活需求和简 单再生产的资金或物资。
9
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实物救助、现金救助 临时应急救助、长期固定救助 政府救助、民间救助 形式多样,有利于满足救助对象最迫切
的需要。
10
救助程序的法定性
救助对象必须履行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方 能获得社会救助的待遇。
36
符合救助条件的精简退职职工的救助标准
一、按本人原标准工资的40%发放救助费;补助2/3的医疗费; 当死亡后,按去世前4个月40%救助费总额发给丧葬补助费。 ❖如果原标准工资过低,救助费不够维持本人生 活的,除原工资的40%外,可以再增发稍高于当 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救助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可以 随着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提高而进行相应的调 整。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救助与经济发展 (一)两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救助与劳动力供给 (三)社会救助与劳动力需求
三、负所得税理论
负所得税的计算公式: 负所得税=法定最低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 税税率)
个人可支配税率=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绝对贫困
指在某一时期,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收入 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 的生活状态。
四、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消费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二)政策主张 第一,力主消费支出 第二,实行高额类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 高消费倾向。
五、《贝弗 (二)社会救助的享受资格和资金来源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 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 缩再生产; 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 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 “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
指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个国家,由于某些 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如另外一些人或家 庭而产生的低于一般人或者一般家庭的生 活状况或者贫困状态。
六、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思想
形成、主要代表人物 (一)主要思想 (二)政策主张
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贫困化思想 (二)济贫思想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一 二 三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与经济发展
负所得税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该理论是社会救助基础理论之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
亚当· 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各种经 济矛盾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自动解决。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许多矛盾并 不像亚当· 斯密所说的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来消除, 于是产生了市场失灵。 发生了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干预社会 和经济等领域。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宪政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人权保障理论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它包括了人们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利。
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贫困、弱势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住所、医疗等生活必需品。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人权。
当一部分公民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时,国家应当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救助。
这不仅是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国家履行其职责的体现。
如果国家未能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存权,那么就可能违背了其在宪政框架下的责任。
二、平等原则平等是宪政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幸福和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现实中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救助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减少这种不平等。
它通过向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援助,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与其他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和机会获取方面的差距。
这种援助不是为了创造绝对的平等,而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使社会更加公平。
在宪政框架下,平等原则要求国家对待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人的贫困或弱势地位而忽视他们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正是国家落实平等原则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国家对所有公民的平等关注和尊重。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强调社会的制度和安排应当公平合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应得的东西。
社会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一部分人因为自身无法控制的原因陷入贫困和困境时,如果社会对此置之不理,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社会的利益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复习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一、贫困的类型(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分类标准:从最低生理需要和相对生活需要来区分1、绝对贫困(从人维持生命角度出发,以维持人的最低生理需要为指标):指某一个时期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收入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贫困或者生活状态。
衡量标准:绝对贫困线——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或维持最低限度生理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2、相对贫困:指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个国家,由于某一些人或者某些家庭的收入水平低于另外一些人或者家庭而产生的不如一般人或者一般家庭的生活状况或贫困状态。
衡量标准:相对贫困线——低于一般社会认定的某种生活水平的状况。
(二)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分类标准:从是否包括精神文化生活这个视角来区分1、狭义贫困:指某一些人或者家庭的生活在物质(或者经济)方面的一种困难状况,并不包括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如何。
2、广义贫困:指某一些人或家庭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贫困的一种生活状态(三)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1、长期贫困:指某一些人或者家庭长时间地处于贫困的一种状态。
2、暂时贫困:指某些人或者家庭的生活不是长期地而是暂时地处于一种贫困状态。
暂时贫困往往是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贫困。
3、当消除暂时贫困的措施不当或者由于另外一些原因发生时,暂时贫困就会变为长期贫困。
二、衡量贫困的指标(一)贫困测度1、洛伦兹曲线:世界各国通常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曲线。
它与对角线之间的区域面积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
2、基尼系数:从洛伦兹曲线推导出来,用以测定洛伦兹曲线背离完全平均状况的程度。
G=A/B(0<G<1);基尼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趋于均等化。
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均等,0.2~0.3之间为相对均等,0.3~0.4之间为比较均等,0.4以上为不均等。
(二)贫困指标1、贫困发生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标,指贫困人口(Q)与全部人口(N)之比。
社会救助工作概述
住房救助制度
1 2
救助对象
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 人员。
救助内容
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方 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3
申请与审核
通过申请、审核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方式。
就业救助制度
救助对象
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因各种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 人员。
救助内容
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共享存在障碍
01
信息化水平不高
部分地区社会救助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据
库建设。
02
数据共享不畅
不同部门间社会救助数据共享存在障碍,难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数
据共享和协同管理。
03
信息化应用不足
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会救助信息化应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
04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面临 挑战及原因分析
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当前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碎片化、不系统的问题,缺乏统 一、全面的政策法规指导。
执行力度不够
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政策落 实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问题。
法规宣传不足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宣传普及不足,导致部分困难群众对救助政策不 了解、不熟悉,难以有效获得救助。
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差异明显
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当前社会救助资金投入 总量相对不足,难以满 足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社会救助资 金投入差异较大,部分 地区救助水平偏低,难 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 活。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 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缺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 渠道。
社会救助的概念
主要内容
• • • • 贫困与社会救助概述 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 国外社会救助实践 中国社会救助实践
第一节 贫困与社会救助概述
一、贫困及其相关概念 • 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 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 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 贫困类型: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 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三)恩格尔系数
• 恩格尔系数用于判定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或者贫富的层次 的指标。 • 恩格尔系数=全年的食品支出/全年的消费性支出
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
• 恩格尔系数大于0.6,贫困型 • 恩格尔系数在0.5~0.6,温饱型 • 恩格尔系数在0.4~0.5,小康型 • 恩格尔系数在0.2~0.4,富裕型 • 恩格尔系数小于等于0.2,最富型
• 转折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六届 四中全会(2004年09月 )
四、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
1. 救助权益呈现出“强制-恩惠-权利”的变迁
2. 救助方式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模式选择的变迁
3. 救助由完全无偿向履行适当义务转变
4. 民间力量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节 社会救助基本理论
救助着重在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 社会救助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
• 所谓广义的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所提 供必要帮助的总称,包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帮助, 如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灾害救助、教育救助、 住房救助、法律救助、心理援助等。
• 狭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难以维持基本生存和生活 需要的人所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总称,主要包括生活救助、 医疗救助、灾害救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共体
“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 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 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 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 方式之外。” (1989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人 文贫困”概念。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 入的因素,也包括人均寿命、卫生、 教育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即40岁以前 可能死亡的人口比例、文盲率、获得 基础卫生保健服务、可饮用水和合适 食物的状况等。
二、贫困的特点
1.多元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社会性:贫困标准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 3.不完整性: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
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4.相对性:从纵向看,贫困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是
静态的、不变的,但在较大时间跨度内是动态的。 从横向看,各国(地区)贫困标准存在差异。
A为洛伦兹曲线与完全均等线围城的面积 B为完全不均等线与完全均等线围城的面
积
G=A/B
联合国规定:
低于0.2 0.2-0.3 0.3-0.4 0.4-0.5 0.5以上
收入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差距悬殊
(三)贫困发生率
H=Q/N 又称绝对贫困指标,是指贫困人口与全部
暂时贫困: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 他突发事件造成的不是长期的贫困状态。
(四)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和 阶层性贫困(成因)
普遍性贫困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下而形成的 贫困。比如原始社会。
制度性贫困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所决定的 生活资源在不同社区、区域、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 平等分配,所造成的贫困状态。
贫困的标准或贫困线
世界银行:人均每年消费支出270-370美元(按 照1985年的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
国际劳工组织:在工业化国家,贫困线大体上 应相当于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的30%;
欧洲经济委员会:贫困线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 可支配收入的50%。
贫困的测量时从经济上对收入或者消费 的贫困状态进行界定,研究的角度不同, 选择的测量方法也有所不同。 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洛伦兹曲线和基 尼系数、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恩 格尔系数等。
人口之比。 基本特点:重在测定贫困人口比重,不能
反映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收入分布、收 入变化。
(四)贫困缺口率
(五)恩格尔系数
居民全年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
的比重。
E>0.60
贫困
0.50<E≤0.60 温饱
0.40<E≤0.50 小康
0.20<E≤0.40 富裕
(一)洛仑兹曲线(Lorenz curve)
美国统计学家 M. Q. Lorenz 在一个整体中,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
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 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 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狭义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不 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 威胁的一种生活状态。
广义贫困指某一些人或家庭不仅在物质生活 方面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贫困的一种 生活状态。
(三)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时间)
长期贫困:是指某一些人或家庭长时间处 于贫困的一种状态或经过长期努力仍不能 摆脱贫困状态。
贫困是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 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 一般都能享受到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 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1981世界发展报告》)。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990 世界发展报告》) 。
贫困除了物质上的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 康外,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 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影响力 (《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
三、贫困的类型
(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指缺乏维持生存的最 低需求品,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相对贫困也叫相对低收入型贫困,是指虽然解 决了温饱问题,但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地区之 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异,低收入的个 人、家庭、地区相对于全社会而言,处于贫困 状态。
(二)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内涵)
阶层性贫困则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由于身体 素质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家庭劳动力少、缺乏生 产资料和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的贫困。
(五)区域贫困、个体贫困
区域贫困:是贫困:是指按某种贫困标准某个人 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
四、衡量贫困的指标
阿马蒂亚·森
“贫困不仅仅是相对的比别人穷,而 且还基于得不到某种物质福利的机会, 即不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贫 穷最终不是收入的问题,而是一个无 法获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问 题。”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经济学家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 困》)
林闽钢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 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 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 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 一种状况。(中国农村贫困标准 的调查研究》)
小结
贫困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 水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讲的 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 的资源。 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 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贫困做出如下的 界定:
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 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 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 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 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救助产生的思 想和理论基础,掌握社会救助理论产生 的背景,以及这些理论对社会救助实践 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贫困理论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贫困理论
——对贫困不同认识
一、贫困的概念
世界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