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全面版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五谷丰登
菽SHU(豆类总称) 粟SU(稷)小米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主要标
志(1)农耕工具
耕作方式
原始 __木__、__石__、__骨__ 质
刀耕火种
耒(lěi)耜(sì)等
商周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 出现
筒车(水力冲击)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重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 农业的起源
1、起源: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分布格局:南水稻北粟麦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之一:
种植业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稻
大米
麦
面粉
黍
黄米
锛、斧、钁、镢头。
铁制农具
牛耕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 出现。战 国中后期,铁犁用 于牛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 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 耕得到广泛的 推广。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曹魏马钧改进了 东汉毕岚 发明翻车。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何谓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 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哪些因素能影响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生产工具、生产经验、 水利工程、生产组织等
石镰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栗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栗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4.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条件:1.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2.生产工具的改进3.水利设施的完善4.生产技术的提高5.自耕农的出现{春秋以后出现小农经济}5.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3.男耕女织7.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8.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1.原始社会:木、石、骨、耒、耜2.商周时期:木、石、骨、蚌(青铜农具出现)3.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4.西汉时期:牛耕广泛推广(发明犁壁)5.唐代时期: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6.唐宋时期:灌溉工具翻车、筒车9.水利设施的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2.春秋时期:芍陂3.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4.西汉时期:漕渠、白渠5.汉代:汉明帝任王景治理黄河,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10.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
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
11.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12.小农经济的形式1.与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2.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13.评价小农经济(积极影响)1.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1.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2. 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3.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4.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介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注重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细节的耕作方式。
它强调通过精确的土壤管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的产出和质量。
这种种植模式在现代农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讨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注重土壤管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着眼于土壤质量的提升,通过合理的施肥、耕作和灌溉等手段,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含量,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科学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模式倡导科学的种植方式,包括合理的间隔、适宜的密度和正确的种植季节等。
通过精确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高效农业管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包括耕地的分区种植、灌溉和施肥的精确控制,以及及时的病虫害防治等。
这些管理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成本。
形成过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传播和引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最早是由发达国家引进和推广的。
这些国家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到其他地区。
2.土地资源整合: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
这包括合理规划农田的使用方式、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耕地,为精耕细作农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3.技术创新和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耕作机械化、精确的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都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精耕细作农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影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深远的。
1.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精确的土壤管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⑵起源于多个中心,最早在黄河、长 江流域形成规模,北粟南稻格局;
⑶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阅读教材总结:
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 随着时代变化有哪些改进?
二、农具的进步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我国古代农业经 济有哪些特点?如何 理解?
中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国
为辅的产业结构;
农
业
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济
的
特
点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 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的进步 (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技术的进步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
农耕的耕作方式的 演变)
一、农业的起源
湖北随州神农祠
神农氏尝百草塑像
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自然力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 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 勇气和智慧
探究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
的兴修情况,想一想水利兴修与 农业发展的关系。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定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土地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形成原因2.1 资源紧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2.2 农业生产效益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将精耕细作纳入到农田管理中。
2.3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精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 特点3.1 资源利用效率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使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降低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农产品质量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例如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高。
3.3 环境友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采用生物灌溉和植物保护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农业生产稳定性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提高农业产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产量。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战国铁镰刀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工具的进步)
1、制作材料的改进 木石骨蚌 (原始) —— 铁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冶炼铁技术
西汉中期
唐代
问题 2: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 有哪些优点? 结构更合理 轻便 曲辕犁(优点) 代铁犁牛耕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具演 变的顺序正确的是
A.木石——铁器——青铜器
B.犁壁——犁铧——犁评
C.直、长辕——曲辕犁
D.翻车——铁犁——筒车 2.什么时期铁器逐渐取代了石器等工具 A.夏朝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6、“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 经济的什么特点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7.自耕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是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③人口增加 ④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③④ D.①③④
8.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 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 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第一课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刀耕火种:将树木砍倒焚烧, 精耕细作 :(1)借用牛力耕田。 (用作肥料,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 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不翻地, (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 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麦 豆 麻 稻
稷
黍
粟
六畜: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概念解读:精耕细作
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改善 农业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少多收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2.特征 (1)地域差别 ①产生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作物差别:北粟麦、南水稻 ③南北关系:扩展传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西汉:坎儿井
①地区:边疆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西域 ②特点:地方特色(干旱、半干旱地区利 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 的暗渠工程)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 (1)含义 (2)时间:商周时期 (3)原因:农具简陋
2.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 (1)含义: (2)时间:春秋时期 (3)原因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 (4)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2011· 安徽文综· 35)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 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 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 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 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解析】本题以历史热点――三农问题切入,考查学生 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能力。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 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 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013· 海南单科· 8)图1反映 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 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 庭关系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非洲地区的推广
非洲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精 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推广有助 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当地 农民的生活水平。
欧洲地区的实践
欧洲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在保护生 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等方面 得到了广泛应用。
PART 06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面 临的挑战与机遇
REPORTING
拓展农业功能
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 和文化功能,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PART 05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 实践与应用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传承与发展
01
传统农具的改进与优化
古代农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改进农具,如犁、锄、镰等,提高耕作效率。
02
耕作技术的传承
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将耕作技术、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后代,形成独特
的农业生产体系。
03
土地利用与轮作制度
古代农民通过土地利用和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
持续性。
现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 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精耕细作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承载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传 承和弘扬精耕细作的理念和技术,促 进农业文化的持续发展。
PART 0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 形成过程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01
02
03
原始农业
采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器工 具,进行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36张PPT)
No Image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是怎么产生的?
材料一:原始生活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礼记· 礼运》
(明)徐光 郭守敬《授时历》 启《农政全 书》
二、农业的不断发展 (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 1.农具材质的更新: 2.耕作工具的变革: (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 3.灌溉工具的发展:
1.பைடு நூலகம்利设施的改善:
2.农业经验的总结:
3.耕作方式的进步:
二、农业的不断发展 耕作方式的变迁: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 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 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 经出现雏形。
黄河被誉为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它 也是中国农耕经济 的命脉,而历史上 黄河多次发生水患, 大规模的改道就有6 次之多,从汉代以 来,历朝统治者经 常组织大规模的治 河工程。 东汉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 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 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 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 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 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No Image
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 获”——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胜之书》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 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都江堰全景
鱼嘴
黄河在河套平原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1、董永七仙女的理想是什么?
2、试归纳总结这一生产模 式的形成里程。
4、从个体农耕到千偶其耕
㈠.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1、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㈡、自耕农经济的特点
1、稳定性:外界条件稳定的情况下,自耕农 可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
2、脆弱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抵御天 灾人祸的能力差。 3、落后性:很难扩大在生产,商贸交流少, 到了近代,它以成了阻碍生产发 展的因素。
从耒耜到曲辕犁
农 业 的 起 源
农 业 的 发 展
生 产 力 生 产 关 系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阅读下面一段材 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 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 价?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 白居易《朱陈村》
种植经济
饲养业
原始农业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五谷:
小麦
菽(大豆)
麻
稻
稷(黍)
粟(谷子)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在传统农业模式基础之上,结合精密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实现农产品高产高品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产生背景、特点、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劳动效率低。
同时,传统农业生产中同样存在土地肥力不断降低,一轮不如一轮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二、特点1. 精密化科技的运用。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大量的高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包括精细农业机械、智能灌溉设备、气象站等。
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供水、土壤生态和气象状况等,有助于作物成长状况的掌握和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去浪费基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采用农作物轮作及种植系统,挖掘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深层凝胶空间,以减少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肥料的频率,防止肥料、水、劳动等农业生产资源浪费。
3. 节省劳动成本基于高科技运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例如智能灌溉设备的运用,减少了人工巡查田地的规模,同时提高了水稻的成长效率。
4. 方便性和可靠性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不会因此降低农产品的质量。
采用各种高科技措施,确保优质及时采摘、加工和运输,让消费者享受到农产品品种多样化的乐趣。
同时,每个步骤都高度科学和自动化,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变量影响。
三、优点1. 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减少了对肥料、农药、水的使用,又利用了现代科技设备,切实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2. 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的实际需要水平得以提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供给。
3. 促进生态环保。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采用天然肥料和少量化学肥料配合使用,避免了化肥污染和土地质量损毁。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农业材质的更新: 早期:木制、石制、骨制农具
春秋战国:铁农具
战国时湖南长沙子弹 库出土)
铁犁头 (1951年 于河南辉县 出土)
铁镰刀 (1959年于 浙江绍兴出 土)
2.牛耕
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江苏徐州出土)
3.耕作工具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2.农学著作中的水利知识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 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
战国中期
西汉中期
唐代
耦犁
曲辕犁(优点)
4.灌溉工具
筒车
翻车(三国 马钧)
精耕细作:是指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 体系,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包括不断改 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 作物生产能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中国传统农 业的主攻方向,也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基础 和总目标。
②特点:大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 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也称为个体小农经济) 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 术以及私有土地的进步。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 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 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较少商贸交流——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基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来进行评价 优点: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弊端: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社会分工, 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 流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 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很容易 受到统治者剥削和压榨,导致破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著名水利工程 (1)内地: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 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春秋、秦汉时期兴修了 著名的芍陂、_都__江__堰_______、郑国渠、漕渠、白 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 的治河工程。 (2)边疆:西域地区兴建的__坎__儿__井_____,是非常 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 2.水利经验的积累: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 了大量的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前自主学案
第
要点轻巧突破
1
课 史料探究研读
速效提能演练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前自主学案
一、农业的起源 1.标志: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 __种__植__经__济_____的发展。 2.特征 (1)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 域和____长__江__流__域______出现。 (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__粟__麦___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__家__畜__饲__养__业___为 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
解析:选C。从满足生存而进行生产的角度 看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原始社 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 经济。故小农经济包含在自然经济的范畴内 ,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要点三 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 构。中国古代农业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农业发展的地 域差别明显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
2.农用动力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 作方式。 3.耕作工具的发展 (1)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自此之后,牛耕 得到广泛的推广。 (2)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_曲__辕__犁___。 它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古代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筒车、 翻车等。
能力。从图片中犁的特征可判断是曲辕犁,
它产生于唐代。
要点二 如何理解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 农经济及其相互关系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出现和土地私 有制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 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 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 品经济而言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 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如果就 这一点而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 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 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 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 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 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 基本单位的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 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
总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 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 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 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 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 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关小农经济和自 耕农经济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B.自耕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 C.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D.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
2.以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的形成。在经历 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代的耒耜锄耕 之后,铁犁牛耕在战国时期出现,西汉时期逐 步得到推广,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 统步犁基本定型。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灌溉工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为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发明了翻车、 筒车等先进的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出现 了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思考探究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 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 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你认为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种生产模式? 【提示】 男耕女织。
要点轻巧突破
要点一 用表格法识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 利设施的完善
1.生产工具
历史时期
工具名称
原始社会 石器、木耒、骨耜(刀耕火种)
图文探究 仔细阅读“神农氏尝百草”和“湖北随州神农祠 ”这两幅图,你认为神农氏具有显赫地位的原因 是什么?
【提示】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建立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据说,神农氏是 中国农业的始祖,对原始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农具材质的更新 (1)_刀__耕__火__种____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劳动工具的材质主要是骨、石、木。 (2)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 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时期,_铁__农__具___逐渐代替了石制、 骨制等农具,从而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商周
耒、耜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力(铁犁牛耕)
三国
翻车(人力)
唐
曲辕犁、筒车(水力)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历史时期
水利
上古时代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
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针对训练1 下图中的工具出现于何时(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 农业生产。“千耦其耘”和“十千维耦”就是对 此的形象描述。 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发展起来。 (1)经营方式:以_家__庭_____为单位经营农业,同 时以家庭手工业作为补充,形成“男耕女织”的 特点。
(2)作用与影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 承担者。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 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 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__产__规__模_____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 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