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Part.01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主讲: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班级:广西大学中文系2006级文学专业绪论第一节谈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学习包括哪些方面?(一)、文学史的概念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它起码包括四个方面:1、文学的本位2、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3、文学的理论、批评、鉴赏4、文学的传媒(二)、史学的思维(三)、文化学的视角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及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一)、教材简介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

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

【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三古、七段之分: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文学第二段:秦汉文学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二)、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三)、上古期文学简介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

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

蔡邕的五言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6、纪行赋述志赋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三、文学概况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 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 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赋的大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 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赋的大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 京赋》是东汉大赋的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 京赋》是东汉大赋的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 赋从歌功颂德和表现王朝的声威、都邑的奢华为主流,转向揭露社会的矛盾, 河。赋从歌功颂德和表现王朝的声威、都邑的奢华为主流,转向揭露社会的矛盾,表现 文人在黑暗政治下的忧虑及逃避现实的心态。 文人在黑暗政治下的忧虑及逃避现实的心态。 政论文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 陆贾、贾谊的政论文带有纵横家特色, 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 政论文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陆贾、贾谊的政论文带有纵横家特色, 晁错的政论文与韩非相近,都有战国之风。东汉中后期的政论文以批判现实为主, 晁错的政论文与韩非相近,都有战国之风。东汉中后期的政论文以批判现实为主, 王符 潜夫论》 政论》 仲长统的《昌言》为其代表。 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为其代表。 汉代以《史记》为标志,史传文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 史记》 汉代以《史记》为标志,史传文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 反映历史,创立了记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汉书》 反映历史,创立了记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的 史记》的体例,使之更为完善。 《史记》的体例,使之更为完善。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 ——五言诗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 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班固、张衡、秦嘉、 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 推动作用。 孔雀东南飞》是五方叙事诗的长篇钜制, 古诗十九首》 推动作用。《孔雀东南飞》是五方叙事诗的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 的典范,其中所传苏武李陵诗,绝大部分为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 的典范,其中所传苏武李陵诗,绝大部分为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06两汉之部

中国古代文学史06两汉之部
也。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 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 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 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 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
董仲舒学本公羊,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则其于礼也深矣。至观其论大道,深奥宏博,又 知于诸经之义,无所不贯。 ——刘熙载《艺概· 文概》
董仲舒(前179-前104)
刘向文足继董仲舒。 刘向、匡衡文皆本经术。向倾吐肝胆,诚恳悱 恻,说经却转有大意处。 ——刘熙载《艺概· 文概》
刘向(前79-前8)
第二节 《史记》
伯 夷 列 传 第 一
五 帝 本 纪 第 一
第二节 《史记》
2、叙事艺术
2.2 突出中心
李将军列传
(1)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
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戸侯岂足道哉!”
(2)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3)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 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 为庶人。 (4)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尙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5)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 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清谢墉校本《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
1、秦文
1.1 《吕氏春秋》
1.1.2 思想倾向
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
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

02 《诗经》与楚辞
《诗经》内容及艺术特色
内容丰富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的305篇诗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方面,展现了当时社 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艺术手法多样
《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等艺术手 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贴切的比喻, 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 特感悟。
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散文的兴起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逐渐兴起。《尚 书》、《春秋》、《左传》等历史著 作,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在文学 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历史散 文以记事为主,语言简练质朴,对后 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文学体裁及特点
诗歌
先秦诗歌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楚辞》则 采用楚地方言和民歌形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地域特色。
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结构严谨
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 传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 万六千五百余字,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体系。
艺术成就卓越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语言生动,情节曲折,被誉为中国 古代散文的典范。
《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开创纪传体通史先河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史书编写产生 了深远影响。
语言简练优美
《诗经》以四言为主,语言简练而富 有节奏感,押韵和叠词等修辞手法的 运用使其具有音乐美。
楚辞产生背景及代表作品
产生背景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样式,与楚地的文化 、民俗等密切相关。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向诗人独立创 作的新阶段的到来。
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诗歌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诗歌优质教学课件

银鞍何煜爚yuè,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耶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俫下!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xiè蹀dié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乐府有关常识
• 乐府之命题
歌、行、引、唱、弄等
• 乐府之音乐专名
解、声、秦声、新声
郭茂倩(1041—— 1099),字德粲,宋代 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 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 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编有《乐府诗集》。
二、乐府诗的基本类别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 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 1 郊庙歌辞;2 燕射歌辞;3 鼓吹曲辞; 4 横吹曲辞;5 相和歌辞;6 清商曲辞; 7 舞曲歌辞;8 琴曲歌辞;9 杂曲歌辞; 10 近代曲辞;11 杂歌谣辞;12 新乐府辞。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一)史记 1.《史记》简介 司马迁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传 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多年的历史,全 书共130篇。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所使用的纪传 体形式对后代史书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 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被后世奉为典范。
因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
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 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 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 “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 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 的交代。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齐诵原文2-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 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duó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 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 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 旗,令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太史公曰:“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 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 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 了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但是作为史学 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的地 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这 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这是以后的许多 封建正统史家所不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乐府诗歌
乐府民歌
乐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政府的音乐机构。这种名称大约从秦代开始就有了,在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铸有“乐府”二字。 西汉立国以后,沿袭秦朝体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被大大扩大,其中“采 诗”是乐府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职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这类诗歌源自民间,为了区别于文人创作的 乐府歌辞,习惯上称为“乐府民歌”。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可以知道当时所采之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所谓的汉乐府诗歌,主要指这一类诗歌。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扩大了中国诗歌的叙事领域。《陌上 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尤其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手段在此都作了 完美的发挥。无论人物对话、动作,还是心理刻画,都十分成功,形象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诗中故事情节的 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以及浪漫色彩的结尾,在铺排上也都恰到好处。另外,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 灵活多变。五言诗则形式十分整齐,如《十五从军行》等。这种诗体较《诗经》、“楚辞”的四言诗和骚体诗都 有明显的进步,代表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发展的新趋势,此后几百年间,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别名,是汉乐府诗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 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貌美贤淑,勤于家 务,可苛刻的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婆媳关系颇为紧张。焦仲卿夹在母亲与爱妻之间,处境尴尬,最后因母命难违, 劝说妻子暂回娘家。刘兰芝在娘家又不见容于兄长,逼她再嫁,她只得以死相抵,“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 消息,幡然醒悟,也“自挂东南枝”,用自己壮烈的死来抗议封建家长的专制。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论积贮疏》
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 重大意义。 论述角度: 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 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 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 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

三、晁错 (一)生平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颖川人也。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 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 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 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 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 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一、陆贾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 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 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 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 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 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 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号其书曰‘新语’。‛
绪 论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 西汉文学 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 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汉赋 2、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3、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 4、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精彩片段: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折肋折齿于 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 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 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 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 于路,繆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 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 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 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其中包括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这些时期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简要介绍:
两汉文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包括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

在东汉时期,文学盛行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注释上,如《论语》和《孟子》等。

西汉时期则以辞章文学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

魏晋文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其特点是思想多样化和文风开放。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辞章文学和诗歌创作上。

魏晋时期的骚体诗,以曹操、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的时期,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南朝的文学以乐府民歌为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生活。

北朝的文学则以文学和骈文为特色,如北魏的《元气》和南朝的《世说新语》。

总结起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通过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先秦两汉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 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 鼓乐之。
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躋。遡游从之,宛 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 在水中沚。
宋代国力孱 弱,四面受 敌,同时却 是传统文化 最为发达的 时期。元代 是雅俗文学 的分水岭, 俗文学蓬勃 繁荣。
(唐诗主情,宋诗 散文成 主理,唐诗丰腴, 就超过 宋诗瘦硬)王安石、 前朝, 苏轼、黄庭坚与江 唐宋八 西诗派、陆游
宋元话 本-白 话短篇 小说
戏曲迅速 发展并形 成高峰。 杂剧:关 汉卿、 《西厢记》
思想核心

“仁者,爱人“ “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矣”

周礼 由乐(音乐、艺术)来体现
《离骚》
古代文学中最长、最宏伟、最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光耀千古 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别之愁。 同“劳商”,古代楚地歌曲名。


一、《离骚》的主题 二、《离骚》的浪漫色彩 三、 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解读
一、《离骚》的主题


1.美政理想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对理想的追求和虽死不悔的献身精神 3.深厚的忠君爱国感情
二、《离骚》的浪漫色彩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以《诗经》、《楚辞》、《离骚》、《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经典,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先秦时期,包括《风》、《雅》、《颂》等三个部分。

它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社会风气。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国风》,也有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民间风》。

其中,《离骚》是《楚辞》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通过《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沉沦和个人命运的悲愤之情。

《楚辞》以其独特的骚体诗风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独角鲸”。

三、《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先秦两汉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作者庄子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点。

《庄子》通过对寓言故事和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而成,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部分,其中《纪传体》以史家的立场,透过个人的经历与命运,展示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塑造了众多历史英雄的形象。

《史记》以其细致入微的记述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以上是关于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论述。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和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包括诗歌、论著、小说等。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哲学思想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语》、《孟子》、《礼记》等。

这些作品提供了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并且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较为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先秦两汉文学的概述先秦两汉文学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论语等,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楚辞、汉赋等。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期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后世也都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2.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谚语等。

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传世的名篇,如《大雅》、《小雅》、《周南》等。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传说》、《歌谣》、《谚语》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3.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史记、尚书、周礼和诗经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名著,例如《汉书》、《汉武帝传》、《汉魏六朝文》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文学(乐府)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文学(乐府)课件

02
两汉乐府的代表作品
《陌上桑》
01
02
总结词:这是一首描写 女子采桑的诗歌,通过 女子的美貌和机智,展 现了汉代劳动妇女的勤 劳和智慧。
详细描述
03
04
05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
府民歌,以采桑为主题, 喻和描绘手法,如“日
通过描写女子的美貌和 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机智,展现了汉代劳动 ”、“青丝为笼系,桂
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评价
重要的文学里程碑
两汉乐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诗歌创作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评价极高
在文学史上,两汉乐府被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一。
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两汉乐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重要遗产。
当代内涵
《木兰诗》
01
02
总结词:这是一首描写 详细描述 女子替父从军的诗歌, 通过女子的勇敢和机智, 展现了汉代女性的独立 和自强。
03
04
05
《木兰诗》是一首汉乐 府民歌,以女子替父从 军为主题,通过描绘女 子的勇敢和机智,展现 了汉代女性的独立和自 强。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描 绘手法,如“旦暮来而 而而归”、“策勋十二 转”等,生动地展现了 女子的勇敢和机智。
03
两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1 3
语言质朴自然
两汉乐府诗歌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 是以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描绘生活。
口语化表达
2
两汉乐府诗歌中常常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贴
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简洁明快
两汉乐府诗歌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沓,不冗长,表达直接 ,有力地传达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族史诗、宫廷咏史、爱情诗歌等。

《诗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发展。

《孟子》以散文的方式写成,内容包
括人性、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

《孟子》对于古代文学的发
展和儒家思想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

两汉文学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是一部历史
著作,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朝的历史事件。

《史记》通过生动的
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过程。

它不仅对后来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

乐府诗
乐府诗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音乐伴奏而诞生,
因此被称为乐府诗。

这种诗歌形式多以民间故事、咏史赋诗等为主题,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乐府诗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如《诗经》、《孟子》、《史记》和乐府诗等经典作品催生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

洪迈的《容斋随笔》卷二中说:“自屈原词 赋假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 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 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扬赋》 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 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二京赋》以 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 疑虑,无复超然新意。”这指出了汉赋在艺 术表现上的模仿相因。从文体和题材上,同 样也体现了模拟的特点,扬雄写了《蜀都 赋》,班固跟着写《两都赋》,张衡继而写 《二京赋》,使得都城赋成为赋中的一大类 别。这种模拟现象与汉代的思想一统与经学 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节 汉赋的发韧期
一、贾谊的抒愤伤怀之作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据《史 记》记载他年十八就以善写文章而闻名郡中。 二十多岁就深得孝文帝赏识,官至太中大夫, 且“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后悉就国,其说皆 自贾生发之”。这样的宠幸当然引起了很多 人的攻击,“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正因为有这样的 人生经历,贾谊深感贤人失志之悲,写下了 《吊屈原赋》与《鵩鸟赋》这样的抒愤伤怀
二、贾谊之后的骚体赋创作
贾谊之后,汉代还有很多优秀的骚体赋:武帝初期,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仿屈原的《招魂》,写作者急 切地盼望招回隐者,谓山中不可久留。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他晚年的失意之作,表达了 无法施展个人才华之感。 司马迁也作了《悲世不遇赋》。赋中谈到的“没世无 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的看法是激励 司马迁忍辱偷生、写作《史记》的精神支柱。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的写作背景是武帝好神仙 , 此外还有《长门赋》。 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 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都继承了 贾谊悼念屈原的主题,形成了骚体赋的一个相对稳定 的题材类型。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

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

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史记》首创纪传体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高中语文唐代文学知识点:唐诗高中语文唐代文学知识点的内容是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高中语文唐代文学知识点:唐诗①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燕歌行》、岑(c 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名作有三吏 (《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 三别 (《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

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见《史记评林》)2.入仕为官奉使西征巴蜀;参加封禅大典;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

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

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纪之义有二:一为法则、纲要之意;二为记载国君之言事专用。

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

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书: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司马贞《史记》卷23《礼书.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而别名“世家”。

列传: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包括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贞《史记》卷61《伯夷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四、司马迁的修史理想究天人之际: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

(《绛侯周勃世家》但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伯夷列传>)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五、《史记》精彩观点----司马迁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的经济观:经济决定国力;工农商虞并重;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

司马迁的民主性:向往理想政治;歌颂下层人物优良品质;赞同“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司马迁的批判性:坚持文化理想和史官精神,批判冷酷自私的统治集团和不合理的现实。

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功立业的积极人生;生死关头的理性抉择;超越苦难的生命精神。

六、《史记》文学性界说1、魏晋以前多是从广义的文学性入手,只着眼于《史记》文章简洁,辞采华美。

2、唐人深化了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着眼于探讨《史记》散文的成就和艺术风格美。

3、宋元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对《史记》文章艺术美的研究、挖掘更深,并且开始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评价《史记》的文学性。

4、近现代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全面系统地发掘司马迁塑造历史传记人物典型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史记》文学性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七、《史记》的文学成就第一从叙事的进步看,司马迁突破了以事件逻辑为中心的时间意识,在他的优秀的人物纪传中,基本上都贯穿着以人物生命历程为根据的时间意识;第二从写人艺术看,司马迁开创传记文学:一是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二是运用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三是虚构合情故事表现人物传奇色彩;第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司马迁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以散为基础的,散就是字句长短不一,文章不要求过于谨严齐整,如排句对句等,惟散才能多变。

散主要体现在叙事上,变主要体现在对话上;散是在流畅\浅易\简洁的前提下形成的,变是在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前提下产生的;散是指形式上不整齐划一,变是指语言内容具有不同的特色,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气氛而异。

惟变才更见其散,二者统一在一条原则下,就是接近口语,不假修饰,尽量做到写生式的白描和无雕琢的朴素。

△<汉书>与<史记>写作之异同:首先,司马迁著史,寄慨遥深,因此叙事往往饱含爱憎,议论往往有如唱叹,具有诗的感情和歌的韵律,故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之离骚”,而《汉书》则近乎“纯史”,不甚动情;其次,《汉书》对《史记》的删繁就简,虽然无损内容的表达,却往往失去了司马迁叙事的生动和寄托的深意;三是《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尤其是特辟《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学与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四是从语言上看,《汉书》虽不如《史记》的文气疏宕、富有神韵,但其叙事的详密谨严,语言的整饬富赡,也是可见功力的。

八、无韵之离骚--用诗人的心灵感受历史,在历史的悲剧中显现悲情司马迁的悲情原因:身世之悲,历史之悲,尚悲的文学传统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司马迁的悲情表现:描述悲剧人物,总结悲剧教训,抒发悲剧情感<伯夷列传> 五段结尾发问:一问六艺,二问孔子,三问天道,四问人世,五问君子何以不朽?意境开阔。

太史公这些问语还都是反问式的,既是向读者提出的,也是向自己提出的,其答案或多或少地隐于问题本身之中,意味深长: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所有那些意思都是隐约恍惚的,你可以感觉到有一种沉郁的感情在里边盘旋,那是一种美感,一种留给我们去思索和联想的诗意和哲理。

第四讲汉赋一、释义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声韵谐和、形式整饬;句型自由,无格律限制;状物叙事,抒情说理;“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朱熹《诗集》序)--不假比兴,直接展现事物,以陈述性、叙述性、描述性为主“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取义于“不歌而诵”的说唱体形式,在汉代由半书面半口头的文学演变为纯书面文学。

二、汉赋的审美特征刘勰<文心雕龙>: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体物写志——赋的内容: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同时也注重讽谏之义,最终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赋的形式:铺张扬厉,辞藻华美,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和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整饬\精微而又宏大的文体;三、兴盛的原因1.文学贾谊对骚体赋的文学发现;汉代文人对屈原个人命运的认同;由<诗经>雅颂发展而来的”美盛德之形容”;2.社会政治的大一统;经济的迅速发展;“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创作精神,艺术再现社会繁盛和帝王奢华;3.王室贵族的提倡汉代帝王,大多好招揽文士,提倡文学,设立献赋考赋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