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合集下载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译文评论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译文评论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译文评论道德经1-81章的全文解释和译文评论如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Laozi)所写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主张通过追求自然之道,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1-81章进行全文解释和评论,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

1.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提出了“道”的概念。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存在,只能亲身体验。

道是不可言说的,只能通过个人的内心体验来领悟。

这个章句强调了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说明我们只有通过直接体验和理解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2. 二章: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章和前一章类似,强调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老子认为,“无为”是一种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而不是放弃有所作为。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消极退缩,而是一种通过不干预和不过度追求来实现和谐平衡的境界。

3. 三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一章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道德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的是道德就像婴儿一样纯真,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培养。

4. 四五章:上善若水这一章和前一章类似,强调了和谐平衡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指的是我们应该像水一样,柔和、温柔、无私地滋润万物,而不是去强加自己的意志。

这里的“水”不仅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水,也代表了一种和谐的、无私的、温柔的内在品质。

5. 六七章:大成若缺这一章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完整性。

老子认为,大成若缺,指的是宇宙万物都具有无限性和完整性,但同时又具有不完整和缺陷的特性。

这种无限性和缺陷的存在,正是宇宙的本质和特点。

6. 七八章:和大觉者乘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章节之一,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大觉者乘,指的是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觉醒,超越宇宙的限制,成为真正的大觉者。

这一章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觉醒,实现自己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哲学和道德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思想、修养、政治、宗教等方面,被誉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中第一至第六章是论述道的本质和特征,下面就分点说明。

一、第一章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主旨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不应该用名称和定义来限制它的自然属性。

二、第二章
第二章主要解释了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和根源,贯穿万物,生生不息。

三、第三章
第三章强调了纯朴、谦虚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是人类处世的基石,能增长人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

四、第四章
第四章讲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即道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

五、第五章
第五章解释了极度奢侈和铺张浪费是不符合道德的,叹上天的安乐,
得自由于良好的生活和平衡的状态。

六、第六章
第六章是关于人性的,强调了避免过度地关注功利和物质享受,追求纯粹的内在安宁和自我升华,才能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总之,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思想涵义极其丰富,可以让人们更新自己的价值观。

道德经第一至第六章总分析了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万物由道而生的哲理思想、和平衡人生和物质享受、以及避免功利至上和追求纯粹的生命升华等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指引人的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扩展阅读:[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译文、点评)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译文、点评)【原文】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

无[3],名天地之始;有[4],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5],以观其妙[6];常有欲,以观其徼[7]。

此两者[8],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9]。

玄之又玄[10],众妙之门。

【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第三个道:世界运行的规则、规律,世界的真理真相。

第二个道:描述,解读,得到。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第三个名:万物的名称、名字。

第二个名:描述,陈述,说,叫它,交流。

(3)无:没有,空。

(4)有:物质。

(5)欲:自私,不平等。

(6)妙:宇宙的真理真相、奥妙。

(7)徼(jiào):边界。

(8)此两者:有与无。

(9)玄:无中生有,有归于无。

有无相生。

(10)又玄:再无中生有,再有归于无,即再无生再有,再有归再无。

【译文】世界运行的规则,世界的真理真相,人类是可以认识到的,人类是可以解读、描述的。

但是,世界运行的规则,世界的真理真相,描述出来后,与大家平时所认为的不一样。

人类可以给万物起名字,可以赋予万物各种名称,用来交流使用。

但是,万物真正的名字,不是我们平时叫它的那个名字。

真正的名字、名称,与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

宇宙,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开始是从无而来,是从空而来。

物质从空无而来。

有了物质,就可以创造万物了。

人,在没有私心的时候,站在平等立场上时,就能够观察、体验到人生宇宙的真理真相,就可以发现人生宇宙的奥妙。

人,在有私心的时候,不站在平等立场上时,就只能看到边界,因为这时有比较,所以只能看到好坏、善恶的边界,而看不到人生宇宙的真理真相。

有和无,虽然名字不一样,其实这两个是一回事,同叫作玄。

玄,就是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有无相生。

万物,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然后再无中生有,再有归于无。

如此循环往复。

人类认识人生宇宙真理真相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这个无限的循环往复,从中找到规律,找到真理真相。

国学宝典《道德经》 :第一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 :第一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注释[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能够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能够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能够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能够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能够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能够称之为玄妙、长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长远又长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长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原“道”的门径。

[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个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扩展阅读:[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一章天地之始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一章天地之始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一章天地之始曾勇(文)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的本原与实质,为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则、规律、真理;第二个“道”是动词,指描述、称说、表达。

②非:不是;常:恒常、永远。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动词,指称呼、称谓。

④无:指天地未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

名是动词,指命名、称呼。

⑤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

母指根本、根源。

⑥妙:奥妙、微妙。

⑦微:界限、边际。

⑧玄: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

⑨众妙之门:指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引申为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根源。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因此,有人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这都是很幽深玄奥的。

它们玄妙至深,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根源。

【解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作者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概念。

这个“道”字也正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和核心概念,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在本章中,“道”指的就是宇宙间万物存在的本原与实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依靠“道”这一原始动力。

老子在全书的开始就指出,这种“道”是无法用语言完美、准确地表述出来的,如果能够表述出来,那也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他的这种思想和表述,从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角度来考察,恰恰反映了语言、思维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老子认为世界本生于无,“道”从“无”中创造并主宰世界,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理性光辉。

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精妙之处。

开篇点出“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道可道”句:第一个“道”“名”是名词,第二个“道”“名”是动词,意思为表述描述。

【译】用言语表达出的道,已经不是道的原本模样了,而只是道的部分面貌;对于万物的语言描述总和,也已经不是万物的原本了,而只是它们本身的部分性貌。

道无名无别时,已孕育天地;混沌而开之际,乃万物方成。

故而,我们应该以万物的共性来观察“道”的永恒与自我,以万物的区别来找寻道的端倪感触其无所不在的广大。

这种永恒不变和瞬息万变,只不过表象不同,而本源却是相同,都源于玄。

保持永恒不变,而又瞬息万变,这才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本。

【析】道,可悟不可言,可点不可传。

各人对“道”的理解是有所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见解的差异与各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也与各人的思想境界有关。

《道德经》仅五千字,所以道德经要细读小读,要小到每一个文字的要旨,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道”。

“大道无形”,很多人觉得“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可捉摸不可参悟。

其实“道”以“德”“名”的形式又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展现,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不加思悟而已,是谓之道不远人,是人远道。

但同时《道德经》又要从无字之处读起,所谓身在山中可以见景而不能观山。

我们很多人,往往执着于文字本身,或者说执迷于“可道”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得道,如若执迷于求道学道,而不是悟道,那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故而“道”亦远“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管各人对“道”“德”和“名”的理解产生多大的分歧或者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道”“德”和“名”依旧是它本身,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不管是“成岭”还是“成峰”,只是“横看”和“侧”观的不同,可庐山终究还是庐山,而并没有化成华山。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路线方向是可以用来讨论的,它不是停止不前的。

这东西可以命名,它做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还没命名,那是事物的开端;有了名称,那是事物的母体。

因此恒定没有变化的主体,可以观察它内在的细微;永恒变化的客因观察它的外在规律。

“恒无欲”和“恒有欲”虽然同出一个主体,但名称各异,可是道理是一样的。

其深邃而玄妙,是打开路线方向、思想行为所有理论的大门。

解:道。

地球的道是轨道;国家的道是路线、方针、政策;个人的道是人生轨迹、思想行为、语言做法,也可以统称为“道路”,道路是可以用来讨论调研的。

道一般是空虚的,有主体才有道,有地球才有地球轨道,有国家才有路线、方针、政策,有动物才有道路,有个体才有他的思想行为。

其主体运作过程中方向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喜欢奉献,那么他会往社会管理的方向去努力,这样的人担当力量很大,责任心很强。

如果他喜欢获取,那么他会往做实业的方向去发展,那么他会很努力,也将给社会繁荣带来很大的益处。

两条道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会因为内外因素而不断变化。

名。

那么有了主体就会有名称,而且这个名称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面前而有所不同,十年前的“贡柑”十年后又变成“皇帝柑”。

当葡萄从美国运到中国,它就叫“提子”了,它名称已变但主体并没有变化。

一个事物的开始还是简单甚至虚无的,然后命名,再去实施他的后续过程。

所以说恒定不变的主体要看他内在的本质,不断变化的是客因,可以观察他不断变化的规律。

比如地球,内在是相对固定的,但它表面不断的变化,有人为变化有自然变化,有些是有规律变化,有些是无规律的变化。

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个项目往往先命名,有了名称符号后才以这个名称符号去研究发展,主体就是恒定的这个人这个项目,但他后续与外在的行动路线是不断的变化。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原则、真理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表示解说、表述的意思。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名(称谓、概念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命名、定义的意思。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这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有了名称,万物开始分化、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要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万物的微妙之处;同时要有欲望,去观察宇宙万物的端倪。

无欲和有欲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欲和有欲这两种观察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玄妙的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我们要通过这种玄妙的道,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名的概念以及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名是对道的形态的命名和定义。

我们要通过无欲和有欲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这种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道德经第一章翻译

道德经第一章翻译

道德经第一章翻译
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译文:道可被感觉但感觉只是过去未来变化不是当下永恒,可被认识但理论不等于实际。

无知无觉是天地本源,所有感受来自万物生命。

观察客观事物了解大自然奇妙,反观自己内心感受万物变化。

客观空间与主观时间皆来自于人,时空变化拉动人心弦,头脑与内心之间时空对比打开人类智慧之门。

01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01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01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一章解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语出《道德经》第一章。

意思是:物质提供便利,物质中的实体部分和虚体部分都在共同发挥作用,事物的“有”和事物的“无”共同在提供服务。

一、《道德经》第一章语言解读〔原文〕三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一个车轮是由三根辐条和一个车轴构成的,车轮中间是有空隙的,正因为有空隙的车轮轻巧,所以才能不费力地推动起来滚动;用泥土制作器皿,器皿中间是中空的,因为中空,所以器皿才能盛水;房子的墙壁上开了门户和窗户,这个门户供人进出,窗户提供照明,所以,开了门户和窗户的房子人能居住。

因此,这些物质给人提供便利,这些物质中没有的东西也在发挥着作用,事物的“有”和事物的“无”共同在为人服务。

〔断句〕“三辐同一毂”“同一”,共同组成一个的意思。

“毂”,本意指车轮中心插车轴的圆孔,这里指代“车轴”;“当其无”,正因为车轮中间有空虚;“有车之用也”“有车”,可以作为车子来用;“埏埴为器” 埏埴,本意指用土和水和泥巴,这里译为“用泥土制作”;“凿户牖”“户”,本意指门户和窗户,这里指门户。

“牖”,窗户;“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直译为:因此,“有”给人以便利,“无”也发挥作用”。

意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质给人以满足,看不见、摸不着的虚体物质同样发挥作用,实体物质带来利益,离不开虚体物质的作用,虚体物质发挥作用依赖于实体物质。

二、《道德经》第一章哲学思想老子在本章重点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在指导人们认知事物中的实践问题。

物质的构成是实体与虚体的对立统一在老子看来,人们可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但人们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这决定了人的意识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老子从分析车轮、器皿、房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出发,从人们往往只注意实体部分而忽视虚体部分的一般事实出发,论证了人的意识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五千言》《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傲。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道德经》精解第一章

《道德经》精解第一章

《道德经》精解第一章【原文叙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译文】“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语言来述说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不过是“道”不同的一面。

“虚无”和“实有”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不确定的组合,如上有下无,内有外无等)。

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精解】此章可谓是《道德经》全文的总纲,正如释德清所说:“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此一章而已”。

作为《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此章主要是在对道进行描述和赞叹。

“道”这一字,从文字结构上说,由“首”“走”二字合成,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成为“道路”的概念,后引申为道理或治理之术,到春秋时则指与某一目标相关的行事原则的总和。

老子的“道”初看起来似乎也是这个概念,但在具体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内容和传统又迥然不同。

《道德经》的目标是指天下浑然为一,无所分析,而不是道德经周人所设定的“天下文明”,而实现天下混然为一这个目标的行事原则的总和就是“道”。

严格来说,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

“道”所指向的,是全部宇宙万物所从产生的“原始”,是本源性实在,是涵括一切万有的无限者。

“道”本身无论在逻辑上还是时间上都是先存在于宇宙万物的,“道”自身的存在也是“原发性的”,没有除它自身之外的任何别的原因使它存在,而宇宙万物确是由“道”自身的“原发性”存在而引导生发的,因此“道”就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质原因。

《道德经》第01章 天地之始

《道德经》第01章 天地之始

《道德经》第01章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

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②道:用语言表达出来。

③常:恒久不变。

④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

⑤名:用语言表达出来。

⑥徼(jiào):通“窍”,踪迹的意思。

⑦玄:幽昧深远。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导读】作为《道德经》的开篇,只有正确理解了本章的玄妙这里才能认识和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

在这里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人们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解析】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

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

”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

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

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

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

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是一段深奥的文字,它讲述了道的本质和起源。

道是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描述的,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和思维能力。

因此,任何对道的描述都是不准确的。

道无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形式和限制,是天地的根本。

而有名则包含了万物,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通过这一章,我们了解到道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同时也认识到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只是非常有限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智慧心解
第一章
大道无形
道德经是老子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与思考,也是对周易参悟的心得和运用智慧,道德经核心思想源自于易,孔子又问道老子,孔子弟子们参考了道德经最后成了论语。

阳明的心学是在阳明先生研究易学、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佛家先贤后的进一步思考延伸和升华,最终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才有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是立足在个人的基础上的修行,也是佛家楞严经中“本觉名妙”的体现,现在的求真务实,求真于知,务实于行,就是同一逻辑出处。

这里的“知”可以理解同道德经的开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行”又同道德经的“常有,欲以观起徼”。

研学上古经典要有足够的人生
阅历和感悟并且知道其中的递进与师徒关系。

年轻时首先依法家尊法守规格物厉行,了解物性、人性、事理进而明事理通儒学最后悟道得道。

先有格物至知到格物至智,量变到质变进悟醒自身、明心见性。

到了格物自知的境界进而格物致智。

有知良知进化为致良知和致良智。

最后明白如何自我修行,智慧的修炼内心,心力才是人和万物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源泉。

保持善良又是心力修为最快最简洁的办法,先有善至心安,再有大彻大悟。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呢,说出来以后就不是原本的我想表达的意思了,道很难说清,受制于文字的局限,只能个人去体会悟,因为道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像太极图一直转动,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是平面的,实际是个球形),道是包罗万象的规律、是事物进化、也是本体、也是生发之源,也是力量之根。

像周易太极图有无相生相容,至有中包含至无,极阳之地又极阴,无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开始。

“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字或物、事、本来没有名称,是谁给他起的名字,我们的感知、视听、嗅觉,文字还是什么?这里就有阳明心学的意思。

“无名天地之始“”,一开始很多事物是没有名字,包括天地之间很玄妙的事情,都是没有名字的,包括“道”这个字
“有名,万物之母”,是因为人感知到他以后,给它起了名字,所以呢,他就有了开始,有了根源,有了起初的这种意识行态,但这种状
态从我们给他起名那一刻就又错了,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在变化以及事物本身内外环境也在变化,所以原本起的名字也就错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对“名可名,非常名”的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同时也是对道的理解支撑。

“故常无”因此我说的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欲以观其妙”想要找到它(道)就要观察感知周围和内心细小的变化,在微小的变化中去感知它。

“常有”这里指(道)又是一直存在的,
“欲以观其徼”那想看见他呢,就必须从它的源头和结尾看和近远看、高低看、全局看因果看才能看到到。

盲人摸象的故事,以及不谋全局就不足以某一事就有同理。

“无,观其微,有、观其徼)”这两种形式或两种说法(道可道、名可名),来自与同一个地方,只是外相和感知方法不同,是来自于有点雌性产门的地方,那地方幽深、神奇有孕育生发之力好似漩涡的深处、丹田等),他们道或名来的地方非常深远,但这又是了解洞察天地万物诸事生息、运行、进化等等道和名的奇妙的入口。

此处的玄,同于台湾的玄空学的玄,也有周易极(太极)的意思,又有阳明心学和佛家的“心”的妙用。

认知道德经、周易、心学、马利锋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
悟道
心力研习
认知篇1、2合集
认知是古希腊石柱上认识自我的石刻,与佛家的立地成佛。

认知是2500年前老子的道可道,名可名,还是百年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认知是2千年前秦始皇的直道与今天的高速公路,
认知是2千年前始皇的焚书坑儒与百年前的文化革命。

认知是2千年前始皇废分封的迁民与百年前的斗地主开垦北大荒。

认知是2千年前秦国的郑国渠,是千年前的隋朝的京杭运河,是十年前的南水北调。

认知是2千年前的万里长城,是今天的核子氢弹。

认知是结绳记事与今天的超级存储与计算。


认知是嫦娥奔月梦与今天的玉兔绕月回
认知是20年前买房投资客的财务自由与今天的只住不炒。

认知是百年前草屋小院与今天的空中囚笼。

认知是上古天圆地方与今天银河星罗。

认知是中东战事与油价的浮动。

认知是太阳黑子与地球的冷暖。

认知是你用肉眼,我用望远镜他用哈佛
认知是玄奘17年的西天取经路,与你乘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与他的绕地飞行

认知是你不还不会下围棋,而世界冠军却永久性的战胜不了机器人大脑。

认知是我的祖辈没出过这个城市,你的父辈没出过这个省,我还没有出国,而我们的子孙却要满世界的去参加工作。

认知是你扎两针脚底板却可以治好头痛,是千年前为求长生童男出海流亡日本与今天的细胞造人,人类可以永生。


认知是几十年前偌大的中国,没人给BAT投资与腾百万中国最强互联网的商业组合,空耗百亿而流产。

认知是当你自我认知的差异还没有完成,有些人已经开始了组织认知和家族认知。


认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中国梦,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志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