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弘扬易经促进文明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易经弘扬易经文化

世界易经学会执行会长况君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极具辉煌的成就。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永远是光辉灿烂的。在众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华民族具有高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之内。易经文化,从古到今,都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易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甲申年九月以来,学术界对《易经》文化提出批评,继而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正确认识易经,才能弘扬易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一、周易热间接引发学术争议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传统文化热”、“周易热”相继兴起,但“周易热”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以占卦、算命、风水等象数类,第二将易经思维方式引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科学易热潮”。前者视《易经》为纯粹的卜筮之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牵强比附的误区。在科学易热潮中,有不少学者渐而大胆提出“管理易”、“中医易”“音乐易”“美术易”“天文易”“生物易”“数学易”“军事易”“物理易”等观点,两股“易热”逐渐风糜东南亚许多国家,西方也有部分国家学者介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从事术数研究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游荡于社会各阶层,遍及各个社会角落,影响极大,间接引起了国内部分自然科学界科学家的惴惴不安,在二00四年九月三日上午,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明确指出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杨振宁的发言,代表了部分科学家的心声,甚至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说易经是一部书,一部华夏民族的哲学经典,一部具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经典,诚然数千年以来,易经的研究曾经走过很多误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研究易学的人没有认真研究易经文化的本质涵义、思维方式及其现时代的意义渐入了学术的误区,但是将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和阻碍科学的发展的罪名硬扣在易经上,是大错而特错的。

二、“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①。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段时间我上网查看了不少文章,有附和杨振宁观点的,有反对杨振宁观点,有的客客气气地认真阐述自己的理由,有的唇枪舌战火药味极浓,我认为大家应平静下来认真研究杨振宁这个观点的论点、论据是否充分正确,通过客观研究,我认为杨振宁的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三、易经中有科学的归纳法和推演法

首先易经中的归纳法是显而易见的。《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的意义在于效法,八卦的创作启源于取象,八卦的目的在于比类。取象是取自客观事物的某种典型之象;比类则是根据具体卦象中蕴含的共性而加以推论。借助卦象来演绎哲理,是易经中所采用的朴素而基本的方法,而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取象比类”②。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方法,从它取自某一特殊的卦象,归纳出普通哲理,这是一种朴素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亦即是现在学术界广泛认同易经中有明显的归纳法。

其次易经中的推演法更是不可忽视的。古人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用极为抽象的符号“━”阳爻和“--”阴爻两个符号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比类演绎,排列组成经卦,并将八经卦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配数,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河图、洛书,

建立了八卦体系的数学模型。八经卦有系统的变化、组合,再次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然后再将六十四卦演变为了384种变化即384爻,从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演变我们不难看见易经六十四卦的形成,不是单一的取象比类,而是有严密的数学演变规律,这种演变规律,就是科学的数学推演法。

不仅是在易经中每一卦的形成演变中有严密的数学规律,不少象数文化也有严密的推演法,以北宋邵雍研究象数为例,他创制的《皇极经世》中利用象数推演法阐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在《观物篇中》:“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二而六。”“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矣,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发地之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邵雍用“一分为二”“十分为百”的等比级数表达了无穷的几何级数体系,以此可以证明象数文化的形成仍具有科学的推演法。

因此,我认为易经中不仅包含有归纳法还有明显的科学的数学推演法。在易经文化中主要包含有义理,象数两个大类,义理之中即是逻辑归纳法的最好例证,象数之形成亦即是逻辑推演法的最好例证,试问各位学者西方哪一部公元四百年前后的经典之中蕴藏有如此完善的归纳法和推演法的呢?又有哪一部世界性名著曾经明确无误地宣称过它对科技具有促进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易经》③。

四、割裂易经中系统的哲学理论片面认识“天人合一”是明显错误的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因为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杨振宁教授这一番话是从西方哲学的观点上分析的,西方哲学讲究主客观,西方传统近代科学讲究人和自然是对抗的,从他的分析角度上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观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易经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以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扩展开来形成两个侧翼,一是揭示阴阳互相争胜负和“贞夫一”,由此产生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最后归结到要坚持“两点论”,防“过亢”和要“知几”,以不断提高自我的决策和应变能力。二是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调,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阴阳作为事物的对立面,互相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整体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思想指导下,自然而然的强调天人合一,同时也强调执“中和”之道,强调“时中”,就是根据客观形势变化,随时调整,以达到灵活运用④。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并非单一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谐”,先哲们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对立统一的,要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谐”必须要认识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即易经中有关事物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变易思想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源泉。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易经哲学中只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看不到易经中贯穿至始至终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和“变易思想”。就会作出易经只是教人顺应天,顺从地被动地顺从自然毫无主观能动性的结论。总而言之,易经中蕴藏有丰富的人生自我完善哲学,同时也包含有辩证的“对立统一”理论以及导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变易”思想,不少学者将易经中的系统理论割裂开来认识,作出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五、导致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尽管杨振宁教授指出《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将自然与人归为一理,使得中国文化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研究需要的推演法,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中国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启蒙是客观事实,这个问题其本质与1938年李约瑟博士提出的问题极其相似,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