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
油层物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油层:能储集油气、并能让油气在其中流动的多孔介质。
油藏:深埋在地下的油气聚集的场所。
油田:一个地区地下所有的油藏构成油田。
油藏流体:油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体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物质组成的整体。
相:体系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如地层油和气为不通的两相。
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
如天然气(C1、C2、C3、C4……)。
组成:体系中物质的各个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露点:温度一定,压力增加,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泡点:温度一定,压力降低,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P-T相图:表示体系压力、温度与相态的关系图。
1单组分烃P-T相图⑴单组分烃P-T相图的特点①单一上升的曲线(饱和蒸气压线);②曲线上方为液相区,右下方为气相区,曲线上任意点为两相区;③C点为临界点,是两相共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
④随分子量的增加,曲线向右下方偏移。
单组分烃特点:泡点压力=露点压力。
⑵单组分烃p-v相图的特点随温度升高,由气→液时,体积变化减小;临界点C处:由气→液,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
临界点处:气、液的一切性质(如密度、粘度等)都相同。
其压力、体积、温度记为:Pc、Vv、tc。
当t>tc时,气体不再液化。
2两组分烃相图特点:①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②C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与露点线的碰头点;③泡点压力≠露点压力⑴任一两组分混合物的相图陡位于两纯组分的饱和蒸汽压曲线之间;⑵两组分的分配比例越接近,两相区面积越大;若两组分中有一个组分占绝对优势,则两相区面积相应变窄;相图向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迁移;⑶两组分混合物的临界压力一般高于两纯组分的临界压力,临界温度居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⑷两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别越大,临界点的轨迹线包围的面积越大。
3多组分烃相图特点:①为一开口的环形曲线;②C点为临界点;③PC线—泡点线,其左上方为液相区;④TC线—露点线,其右下方为气相区;环形区内为两相区。
油层物理复习
油层物理复习油层物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溶解系数:当温度一定时,每增加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解气量的增加值。
2、溶解度:压力为p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的气量。
3、溶解气油比:地层油在地面进行一次脱气,将分离出的气体标准(20°C,0.101Mpa)体积与地面脱气油体积的比值。
4、压缩因子:在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
5、压缩系数:在等温的条件下,单位体积气体(地层油)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6、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的颗粒的相对含量。
一般以重量分数表示。
7、比面:单位体积岩石的总表面积。
8、绝对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为一种流体完全饱和的时测得的渗透率。
9、有效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饱和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时,岩石让其中一种流体通过的能力。
10、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11、气体滑脱效应:气体渗流时,其流速在毛孔断面上的分布偏离流体流动特征,出现气体分子在管壁处速度不等于零的流动现象。
12、界面张力:作用于单位界面长度上的力。
13、润湿反转: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14、润湿滞后: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产生润湿角改变的现象。
15、毛管压力: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毛管中两相流体弯曲界面上存在的附加压力,一般用pc表示。
16、楔压效应:珠泡或气泡静止时,由球形弯液面产生的毛管力。
17、滞后效应:当珠泡在两端压差的作用下,克服摩擦阻力欲在孔隙中流动时,由于润湿滞后,弯液面发生形变,产生第二种毛管阻力。
18、贾敏效应:珠泡通过孔道狭窄处变形产生的附加阻力效应,包括液阻、气阻效应。
19、综合压缩系数:油藏有效压力每降低1Mpa时,单位体积油藏岩石由于岩石孔隙体积缩小、储层流体膨胀而从岩石孔隙中排出的总体积。
二、简答题1、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答: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有岩石的孔隙结构、岩石中的泥质质量分数、润湿性。
油层物理复习资料.doc
泡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
露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升高过程中从汽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
驱替过程:当岩石表面亲油时,岩样不能自动吸水,如要使水进入岩心使水驱油,则必须施加一个外力克服毛管力。
吸吮过程:当岩石表面为亲水性时,水能在毛管力作用下自动进入岩心,驱出了岩心中的油。
溶解油气比: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地面原油在地层条件(压力、温度)下所溶有的天然气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地层油两相体积系数:当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地层中原油和析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之比。
毛管滞后现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饱和顺序不同,毛细管中吸入过程产生液柱的高度小于驱替过程产生的液柱高度。
毛管压力曲线:毛管压力与湿相(或非湿相)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对比压力:气体所处的绝对压力与临界压力之比。
饱和压力:含气原油在降压过程中刚刚分离出气体时所对应的压力。
岩石压缩系数:地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时,单位视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一个基准渗透率的比值。
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天然气的分了量:在O°c、760mmHg下,体积为22. 4L的天然气所具有的质量。
简答题:为什么水湿储层的采收率要比油湿储层高?因为在水驱油过程中,亲水岩石山于注入水的自动吸入,可以减少粘滞引起的不同孔隙中液体流动速度的差异,克服粘性指进,使油水分布有利于水驱油,水所波及范围较大,水的润湿作用能充分发挥,因此采收率要高。
简述影响相对渗透率的因素?岩石空袭结构的影响;②岩石润湿性的影响;③流体物性;④油水饱和顺序的影响;⑤温度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⑥驱动因素的影响。
简述确定天然气粘度(高压)的步骤?根据天然气的组成求出天然气的比重,并根据所得比重(查2-12图)求出天然气在一个大气压情况下的粘度Pl。
根据天然气的组成求天然气的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
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学1、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2、油气分离:当油气压力降低到油藏饱和压力时,油气体系就出现气液两相。
天然气从石油中分离的方式通常有接触分离、多级分力、微分分离。
接触分离(又称闪蒸分离、一次脱气)是指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瞬时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相平衡的过程。
多级分力(又称多级脱气)是指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的压力的脱气方法。
5微分分离(又称微分脱气)在微分分离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即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微分分离的级数远大于多级分离的级数。
3、压缩因子:物理意义为在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反映了相对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压缩的难易程度。
4、底层油体积系数:(又称原油地下体积系数)是指原有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5、等温压缩系数:是指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表示地层油的弹性大小。
6、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空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7、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体系中某组分的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也称平衡比。
8、两相体积系数:是指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9、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指被工作剂趋洗过的地层中被滞留或闭锁在岩石空隙中的油。
储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0、一次采油,是指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
天然能量驱有:弹性驱(主要驱油能量为含油区岩石及液体的弹性能)、天然水驱(主要驱油能量为露头水柱压力)、气驱(主要驱油能量为气顶的膨胀能)、溶解气驱(主要驱油能量为溶解气的膨胀能)和重力驱(原油自身重力)11、二次采油,是指用注水的方法弥补采油的亏空体积,补充地层能量进行采油的方法。
油层物理简单概念整理
岩石的粒度组成:指构成岩石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含量,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的粒度组成通常采用筛析法和水力沉降法来分析。
粒度参数:1粒度中值 ( d50 ):在累积分布曲线上相应累积重量百分数为50%的颗粒直径。
2不均匀系数n :累积分布曲线上某两个重量百分数所代表颗粒直径比。
累积重量60%颗粒直径d60与10%颗粒直径d10之比3分选系数:代表碎屑物质在沉积过程中分选好坏。
即表示颗粒大小集中程度。
福克、沃德参数是我国目前应用广泛粒度参数。
4偏度:又称歪度,指粒度组成分布偏于粗颗粒或细颗粒。
5峰态:量度粒度组成分布曲线陡峭程度。
量度分布曲线的两个尾部颗粒直径的展幅与中央展幅的比值。
6颗粒等效直径:用假想土壤模型研究真实颗粒组成岩石时,用假想土壤模型的颗粒直径代替真实岩石的粒度组成后,假想土壤模型所产生的渗滤阻力与真实岩石所产生的阻力相同,满足于这样条件的假想土壤模型的颗粒直径就称为“颗粒等效直径”。
假想土壤模型:等径球形颗粒所组成模型。
∑=)/(/100i i ef d G d 其中Gi :第i 组分砂子重量百分数d i :第i 组分颗粒平均直径。
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总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总孔隙内表面积。
当颗粒点接触时为所有颗粒总表面积。
岩石比面越大,说明其骨架分散程度越大,颗粒越细。
胶结物:储层岩石中胶结物是除碎屑颗粒之外化学沉淀物质,在砂岩中含量小于50%,它对岩石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成坚硬岩石。
胶结物的存在使储层物性变差,随着胶结物成分变化与胶结物类型的不同对储层的影响也不同,使粒间孔隙可变为充填残留物的孔隙,使孔隙度变小。
胶结类型:胶结物在岩石中分布状况及与碎屑颗粒接触关系称胶结类型。
取决胶结物成分和含量多少、生成条件以及沉积后一系列变化等因素。
胶结物中的各种敏感矿物:储层敏感性主要受胶结物中敏感性矿物影响,这些敏感性矿物从不同方面将影响岩石骨架性质和岩心分析正确性。
1. 粘土遇水膨胀的特性(1)粘土:直径小于0.01mm颗粒占50%以上细粒碎屑。
油层物理篇章重点
第一章重点1,油层物理的学科性质:油层物理学是以油层为研究对象,用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与油气田勘探、开发有关的物理和物理化学现象的科学。
研究内容: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饱和多相流体的油藏岩石的渗流特性,油层物理研究方法与应用。
2,储层流体的含义: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岩石孔隙中的石油,天然气和水。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构成。
3,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的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的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4,多组分烃类的相图特征P13 5,五种典型油气藏相图特征6影响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的因素:压力温度天然气的性质石油的性质。
7相态方程的建立p23 8,平衡常数k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体系中某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
9,三种脱气方式的特点:接触分离:分离出的气量较多,而且分离出的气较重,气里面含有较多的轻质油组分,气油比较高。
多级分离:分离出的气量小,获得的地面原油较多,其中轻质油含量较高。
测得的气油比较小。
微分分离:系统的组成不断变化,分离的级数远大于多级分离的级数,且每级分离出的气量较少。
10,天然气的高压物性计算。
11,压缩因子状态方程。
12,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气体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体积系数:在地面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在地层条件下的体积。
13,天然气的粘度变化规律:1)低压范围内,气体的粘度与压力无关,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
2)高压下,气体粘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减小,随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14,地层油溶解气油比:地层油在地面进行一次脱气,将分离出的气体标准体积与地面脱气体积的比值。
15,原油相对密度:地面油的相对密度。
16,地层油体积系数: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油层物理学整理
第一章1、 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油(气)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2、在石油中带有直链或支链,但没有任何环结构的饱和烃,称之为烷烃(或链烃)。
在石油中大量存在的却只有含五碳环的环戊烷系和六碳环的环己烷系。
3、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4、 胶质含量: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约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通常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
5、 沥青质含量:沥青质是一种高分子量(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呈黑色固态的烃类化合物。
6、 含硫量: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的百分数。
第二章 天然气的高压物理性质按照矿藏特点,天然气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按天然气的组成分类,可分为干气和湿气或贫气和富气干气(dry gas ):井口流出物中,C 5以上重烃液体含量低于13.5cm 3/(标)m 3的天然气。
湿气(wet gas ) :井口流出物中,C 5以上重烃液体含量超过13.5cm 3/(标)m 3的天然气。
贫气(Lean gas):井口流出物中,C 3以上烃类液体含量低于94cm 3/(标)m 3的天然气。
富气(Rich gas):井口流出物中,C 3以上重烃液体含量超过94cm 3/(标)m 3的天然气。
按天然气中H 2S 和CO 2等酸性气体含量:分为酸性天然气和洁气等。
所谓视分子量是在0℃、760mmHg 下,体积为22.4L 的天然气所具有的质量。
天然气相对密度定义为:在标准状况下(293K 、0.101MPa ),天然气的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
相对密度是一无因次量,常用符号γg 表示,即:因为干空气的分子量为28.96≈29,故:γg =M /29理想气体是指气体分子无体积、气体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的这样一种假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压缩因子物理意义为:给定压力和温度下,一定量真实气体所占的体积与相同温度、压力下等量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
油层物理
第一篇 储层流体的物化特性一、基本概念1、天然气的体积系数: 一定量的天然气在油气层条件(某一p 、T )下的体积VR 与其在地面标准状态下(20℃,0.1MPa )所占体积VSC 之比。
Bg —天然气体积系数,m3/m3;Vsc —天然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m3;VR —同量的天然气在油气层条件下的体积,m3。
(Bg <<1) 2(弹性系数、压缩系数)是指在等温条件下,天然气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率。
单位:MPa-13、地层原油溶解气油比:一定量的地层原油在地面降压脱气(标准状态下),平均单位体积的脱气原油所分离出来天然气的体积。
单位:(米3/米3或米3/t )4、泡点压力: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5、露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升高过程中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6、油藏饱和压力:是表示在地层条件下,原油中的溶解气开始分离出来的压力:7、多级脱气: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直至降到最后的指定压力为止。
而每次降低压力时分离出来的气体都及时地从油气体系中放出。
8、地层油气两相体积系数: 当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地层中原油和析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之比。
9、压缩因子(偏差系数,偏差因子):给定压力和温度下,实际气体所占的体积与等量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同温同压)。
Z=V 真实/V 理想10、凝析气藏:甲烷、乙烷之外,还含油一定数量的丙、丁烷及戊烷以上和少量的C7~C11的液态烃类。
11、一次脱气:在等温条件下,将体系压力逐渐降低到指定分离压力,待体系达相平衡状态后,一次性排出从油中脱出的天然气的分离方式。
又称接触分离、闪蒸分离。
12、地层水的矿化度:地层水中含无机盐量的多少。
二、简答题 1、我国西部某油田发现了一个气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难以确定气藏的类型,请你从油层物理的观点来看,需要收集哪些资料才能判断气藏的类型?如何判断?作图并说明理由。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1.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是指岩石在外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等。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岩石中运移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孔隙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分布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岩石对流体的储集和运移能力。
孔隙连通性是指储层岩石孔隙之间的互相连接程度,对于流体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饱和度、渗透率等。
油气的密度是指油气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驱替过程。
粘度是指液体的内摩擦力,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
饱和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空间中含有流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储层中的流体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储层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渗流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储层的物理模型储层的物理模型是指将储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以便进行评价和预测储层的性质和行为。
常见的储层物理模型包括孔隙模型、细观模型、孔隙介质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层物理测井技术1. 测井装备和工具油层物理测井是研究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的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在井孔中使用测井装备和工具来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
常见的测井装备和工具包括γ射线测井仪、自感应测井仪、声波测井仪、电阻率测井仪等。
这些测井装备和工具可以在井孔中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分析和评价储层的性质。
2. 测井曲线及解释测井曲线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在井孔中获取的物理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曲线,主要包括γ射线曲线、自感应曲线、声波曲线、电阻率曲线等。
油层物理重点
1、掌握油藏流体的特点,烃类主要组成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氧、硫、氮的 化合物。
3、画出多组分体系的相图,指出其特征线、点、区,并分析不同类型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相态变化;\4、典型油气藏的相图特征,判别油气藏类型;四区气液两相区 气相区PCT 线包围的阴影部分 三线AC 线,液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 露点线 BC 线,气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 虚线,线上的液相含量相等 AC 线以上 BC 线右下方ACB 线包围的区域 五点泡点 AC 线上的点,也称饱和压力点 露点BC 线上的点临界点C 点,泡点线与露点线的交点临界凝析压力点 P 点,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点 临界凝析温度点T 点,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点油藏 气藏 油气藏 凝析气藏储层流体:油、气、水储层流体的特点:(1).处于高温、高压状态(2).地层油中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 (3).地层水中溶解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油田常用的分离方式及原因 油田多采用多级分离原因 接触分离相当于油井产出的油气直接进罐,分离出气相后,瞬间达到相态平衡,这种方式分离出的气量较多而且分离出的气较重,气里面含有较多的轻质油成分,测得的气油比相对较高,为了减少轻质油的损失,获得更多的地面原油,矿场上多采用增加油气分离级数的方法进行油气分离,即多级分离。
多级分离分出的气量少,获得的地面原油较多,而且其中轻质油含量较高,故测得的气油比小 7、相态方程的推导相态方程的建立 1.基本假设(1).油气系统中液相、气相混合物的总量为1摩尔;(2).在压力为P 、温度为T 时,气、液两相达到热力学平衡; (3).系统中液相物质的摩尔数为Nl ,气相物质的摩尔数为Ng ; (4).油气系统中有m 个组分;(5).任一组分i 在气相中的浓度为yi ,在液相中的浓度为xi ,在系统中的摩尔浓度为ni 2.推导过程则 x i =n i /[ K i -(K i -1) N l ] (1.2.6)令 K i =y i / x i (1.2.5)得 n i =x i N l +x i (1-N l )y i / x i (1.2.4) 由 N l +N g =1 (1.2.2) n i =x i N l +y i N g (1.2.3)应用天然气状态方程的灵活运用,R 单位记住。
油层物理考点
1、岩石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2、溶解油气比: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地面原油在底层条件下所溶有的天然气。
3、地层水总矿化度:水中正负离子含量之总和4、绝对孔隙度:岩石的总孔隙度Va与岩石外表体积Vb之比5、贾敏效应:当液珠流动到孔道窄口时遇阻变形,前后端弯液面曲率不相等。
6、相:体系中某一均质的部分7、阀压:非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时的最小压力,它对应于岩样最大孔隙的毛管压力8、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石油行业标准状态下,天然气的密度与干空气的密度之比9、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地层压力每产生单位压降时,单位岩石视体积中孔隙及液体的总体积变化量10、硬度:地层水中钙、镁等二价阳离子含量的大小。
11、膨润度:粘土膨胀程度与大小,它是粘土膨胀的体积占原始体积的百分数12、泡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13、露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升高过程中从汽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14、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每一相流体得到有效渗透率与一个基准渗透率的比值15、两相体积系数:当油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地层中原油和析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之比16、不均匀系数:积累分布曲线上某两个重量百分数所代表颗粒直径比17、孔喉比:它是孔隙直径和喉道直径的比值18、气体滑脱效应:相邻层的气体分子由于动量交换,连同管壁处的气体分子一起沿管壁方向做定向流动,管壁处流速不为零19、水敏: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引起黏土膨胀、分散、运移而导致渗透率下降20、速敏:地层微粒在高速流体作用下在孔隙中的运移并在喉道处堆积,形成“桥堵”,造成孔隙堵塞和地层渗透率降低的现象21、润湿滞后: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使润湿接触角改变的一种现象22、驱替过程:非润湿相驱出湿相的过程1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1、颗粒的分选性:岩石颗粒越均匀孔隙度越大。
岩石颗粒分选程度差时,孔隙度变小2):岩石的矿物成分与胶结物质:矿物成分影响颗粒形态,如石英为粒状;而云母则为片状;粘土矿物遇水会发生膨胀而使孔隙度降低。
油层物理考前重点总结
第一章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1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储层流体物性天然气地层水原油的高压油气的溶解与分离储层流体的特点:(1)高温高压,且石油中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2)随温度、压力的变化,油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会出现原油脱气、析蜡、地层水析盐或气体溶解等相态转化现象。
2烃类物质的组成是内因温度、压力是外因➢按流体的组成及相对密度的分类:(1)气藏:以干气CH4为主,含有少量乙烷、丙烷和丁烷。
➢(2)凝析气藏:含有甲烷到辛烷(C8)的烃类,在地下原始条件是气态,随着地层压力下降,或到地面后会凝析出液态烃。
➢(3)临界油气藏:有时也称为挥发性油藏。
其特点是含有较重的烃类。
➢(4)油藏:常分为带有气顶和无气顶的油藏,油藏中以液相烃为主。
不管有无气顶,油中都一定溶有气。
➢(5)重质油藏:又称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相对密度大是该类油藏的特点。
➢(6)沥青油砂矿:相对密度大于1.00,原油粘度大于10000(mPa·s)者。
3双组分体系相图的特点:从低收缩油、高收缩油、凝析气、湿气至干气,油气混合物的相图有如下变化:(1) 临界点从右向左转移,这一规律与双组分体系是一致的;(2) 相图面积逐渐变小,油的两相区较开阔,气的两相区较狭窄;(3) 等液量线由在露点附近密集转变为在泡点线附近密集4亨利定律的物理意义:温度一定,气体在单位体积液体中的溶解量与压力成正比适用条件分子结构差异大、不易互溶的气液体系单组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2.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及其影响因素①天然气的组成天然气中重质组分愈多,相对密度愈大,其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也愈大。
②石油的组成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同一种天然气在轻质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重质油中的溶解度。
③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天然气的溶解度下降④压力随着压力的升高,天然气的溶解度增大。
⑤脱气方式一次脱气测得的溶解度大,微分脱气小。
⑥在溶解过程中,天然气和石油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的大小,影响气体的溶解度。
油层物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天然气的体积系数:Bg定义为:一定量的天然气在油气层条件下(某一P,T)下的体积VR 与其在地面标准状态下(20℃,0.1MPa)所占的体积Vsc之比天然气等温压缩率压缩因子泡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
露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是的压力。
饱和压力:当压力降到等于泡点压力时,体系将出现第一批气泡,此压力又称为该氢类体系的饱和压力所以泡点线有称为饱和压力线差异分离(多级脱气):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直到指定压力为止,每次降低压力时,分离出来的气体及时排出。
闪蒸分离(一次脱气):在等温条件下,压力逐渐降低到指定分离压力,待体系达到平衡之后,一次性的排出从原油中脱出的气体的分离方式。
微分分离:脱气过程中,微小降压后立即将从油中分离出的气体放掉,保持体系始终处于泡点分离状态,使气液脱离接触,即不断降压,不断排气,系统组成不断地变化。
地层油气两相体积系数: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地层中原油和析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之比凝析气藏:除含甲烷乙烷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丙丁烷以及戊烷以上和少量的C7-C11的液态氢类的气藏地层水的矿化度:地层水中矿物盐的总浓度岩石的粒度组成:不同粒径范围(粒级)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含量),通常用质量百分数表示。
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原始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前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水体积Vwi和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原始含油饱和度:地层中原始状态下含油体积V oi与岩石孔隙体积Vp之比。
残余油饱和度:经过某一采油方法或驱替作用后,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于油层空隙中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体积在岩石孔隙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剩余油: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名词解释1、岩⽯中未被矿物颗粒、胶结物或其它固体物质填集的空间称为岩⽯的孔隙空间。
岩⽯孔隙空间,最主要的构成是孔隙和喉道。
岩⽯颗粒包围着的较⼤空间称为孔隙,⽽仅仅在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2、粒间空隙:砂岩为颗粒⽀撑或杂基⽀撑,含少量胶结物,在颗粒问的孔隙称为粒间孔隙。
3、溶蚀空隙:指沉积过程及成岩后由于溶解作⽤所形成的孔隙4、收缩孔隙由于沉积物的收缩作⽤⽽形成的孔隙。
5、孔隙度为岩⽯孔隙的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常⽤百分数表⽰。
6、绝对孔隙度是指岩⽯中未被碎屑物质或填隙物充填的空间与岩⽯总体积之⽐。
7、连通孔隙度是指岩⽯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8、岩⽯的有效(含烃)孔隙度是指岩⽯中烃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岩⽯的有效(含烃)孔隙度仅是连通孔隙度中含烃类的哪⼀部分。
9、流动孔隙度是指岩⽯中能够在⼀般压差下流动的哪⼀部份液体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可随压差不同⽽改变。
10、理想介质,是指由等直径或⼏种等直径的球形颗粒组成的岩⽯。
11、实际平均速度:流体在砂层中只是在其中的孔隙通道内流动,因此流体通过砂层截⾯上孔隙⾯积的速度平均值u反映了该砂层截⾯上流体流动真实速度的平均值。
12、渗流速度(假想速度):设想流体通过整个岩层横截⾯积(实际上流体只通过孔隙横截⾯积),此时的流体流动速度称为渗流速度υ。
13、对⽐⽓体和流体流动,⽓体在孔道中的流动特征称之为⽓体在管壁上的滑脱现象。
亦称为克林贝格效应(Klinkenberg14、岩⽯的颗粒组成或称粒度组成,是指构成岩⽯的各种⼤⼩不同的颗粒含量,以百分数表⽰。
15、静弹性模量:它定义为岩⽯承受应⼒后所形成的应⼒—应变曲线的斜率。
16、泊松⽐:定义为岩⽯受⼒后的⽔平应变(径向应变)和垂直应变(轴向应变)之⽐。
17、抗张强度:定义为岩⽯受⼒后发⽣裂开时的强度。
18、抗压强度:它定义为岩⽯承受压应⼒⽽被压碎时的强度,19、对于油⽓储集层来说,油所占的体积、⽓所占的体积以及⽔所占的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分别称为含油饱和度So、含⽔饱和度Sw、含⽓饱和度Sg。
油层物理重要知识点汇编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重要知识点汇编(902油层物理)1.砂岩的粒度组成:是指不同粒径范围(粒级)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数(含量),通常以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筛析法、沉降法)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示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
曲线尖峰越高,表明该岩石以某一粒径颗粒为主,岩石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表明岩石粗颗粒越多。
粒度组成累计分布曲线:上升段越陡表明岩石颗粒越均匀。
2.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砂岩的砂砾越细,其比面越大,骨架分散程度越高。
)3.胶结物:碎屑岩中除碎屑颗粒以外的化学沉淀物。
泥质、钙质、硫酸盐最常见。
4.空隙:岩石颗粒间未被胶结物充满或未被其它固体物质所占据的空间。
5.岩石的孔隙类型1)按孔隙大小的分类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或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的孔隙;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或裂缝宽度小于0.0001mm的孔隙。
2)孔隙按连通性的分类:连通孔隙和死孔隙3)岩石孔隙按生成时间分类:原生孔隙、次生孔隙4)孔隙按组合关系分类:孔道、吼道6.孔喉比:孔隙直径与喉道直径的比值。
孔喉比越大对采油越不利,渗透率越低。
7.孔隙配位数:每个孔道所连同的喉道数,配位数越高采油越有利。
8.岩石的绝对孔隙度(φa)是岩石的总孔隙体积V a与岩石外表体积V b的比值。
9.岩石的有效孔隙度(φe)岩石中有效孔隙的体积V e与岩石外表体积V b之比。
10.岩石的流动孔隙度(φf) 在含油岩石中,流体能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V f与岩石外表体积V b之比。
(绝对孔隙度φa>有效孔隙度φe>流动孔隙度φf)11.岩石孔隙度的测定:液体(水或煤油)饱和法,方法及步骤:a.将已洗净、烘干的岩样在空气中称质量为W1;b.将岩样抽成真空然后饱和煤油,在空气中称出饱和煤油后的岩样质量记为W2;c.岩样饱和煤油后在煤油中称的质量记为W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1. 临界点:单组分物质体系的临界点是该体系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
2.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3. 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4. 接触分离(闪蒸分离):指使油气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
特点:分出气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5. 多级分离::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压力的脱气方法。
多级分离的系统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6. 微分分离:在微分脱气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使气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特点: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7. 地层油的溶解汽油比:把地层油在地面条件进行(一次)脱气,分离出的气体在标准条件(20度0.101MPa )下的体积与地面脱气原油体积的比值。
定义2:1m3的地面脱气油,在油藏条件下所溶解的气体的标准体积。
8. 地层油相对密度: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元有的相对密度(=地层条件下油密度/4度的水密度)。
“原油相对密度”--表示地面油相对密度。
9. 地层油的体积系数: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10. 地层油的两相体积系数: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11. 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率(P>Pb ) 12. 地层水的矿化度:表示地层水中无机盐量的多少,mg/L13. 地层水的体积系数:在地层温度、压力下地层水的体积与其在地面条件下的体积之比。
14. 地层水的压缩系数:在地层温度下,单位体积地层水的体积随压力变化的变化率 15. 地层水的粘度:反应在流动过程中水内部的摩擦阻力。
16. 渗透性:岩石中流体可以在孔隙中流动的性质。
17. 绝对渗透率:渗透率仅与岩石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与所通过的流体性质无关,此时的渗透率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8.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饱和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时,岩石让其中一种流体通过的能力。
有效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19. 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同一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1.20. 孔隙结构:指岩石孔隙和吼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21. 孔隙:一般将碎屑颗粒包围的较大空间称为孔隙。
22. 吼道:在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吼道。
23. 配位数:表示孔隙与吼道的相互配置关系,数值上等于单个孔隙所连同的吼道数。
24. 迂曲度:表示流体质点在孔隙中实际流经的路程长度与岩石外观长度的比值,1.2~2.5. 25. 岩石的压缩系数:是指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随油藏压力的变化率。
)(1PV V C Pf f ∂∂=26. 岩石的综合压缩系数:指单位体积油藏岩石,当(油藏)压力降低一个1MPa 时,由于岩石孔隙体积的缩小、其中流体的膨胀,总共排出的液量。
)(w wc o oi f C S C S C C ++=φ27. 弹性采油量:油藏压力从原始压力降到泡点压力时靠岩石及流体的弹性膨胀而采出的地面油量。
obb i B P P AhC N )(-=∆28. 弹性采收率:%100⨯∆=NNη 29. 储层流体饱和度:当岩石孔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某一相流体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30. 束缚水:不能被油、气驱走的水。
它吸附在岩石颗粒接触处、角隅、微细孔隙中。
31. 束缚水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束缚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32. 残余油:经过某一采油方法或者驱替作用后,波及区中不能被采出而滞留或闭锁在岩石孔隙中的油,该部分油在给定的驱替方式下是不能流动的。
33. 残余油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34. 吸附:溶解于两相界面系统中的物质,自发的浓集于两相界面上并极具减小该界面层表面张力的过程。
35. 润湿:指液体在分子力作用下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
36. 斑状润湿:指同一岩石孔隙由于矿物成分不同而表现出一部分表面亲油、一部分表面亲水的润湿现象。
37. 混合润湿:指大小不同的孔道润湿性不同,小孔隙不含油保持水湿,而大孔隙由于长期和原油接触而为油湿的湿润现象。
38. 润湿反转: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39. 润湿的实质:是固体界面能减小。
40. 静润湿滞后:由于润湿次序的不同而引起的润湿角改变的现象。
41. 动润湿滞后:由于流体流动速度大于三相周界移动速度引起的润湿角改变的现象。
42. 毛管压力:毛细管中弯液面两侧非湿相与湿相流体的压力差,是附着张力与界面张力共同作用对弯液面内部产生的附加压力,因而其方向是朝向弯液面的凹向,大小等于管中液柱产生的压力。
毛管力曲线的常用测定方法:半渗隔板法、压汞法、离心法 γθσρρcos 2)(2,1=-=gh P o w c43. 贾敏效应:液珠或气泡通过孔隙吼道时,对液流产生的附加阻力。
44. 采收率: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采出地下原始储量的百分数。
45. 驱油效率:驱替出的原油占驱替范围内原油含量的百分数。
46. 波及系数:指注入工作剂再有层中的波及程度,即被工作剂驱扫过的油藏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47. 流度:指有效渗透率与粘度的比值。
48. 流度比:为驱替液的流度和被取替液的流度比值。
49. 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体系中某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也称为平衡比。
50. 胶结物:是指除构成岩石骨架的碎屑颗粒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它对岩石颗粒起胶结作用。
51. 原油的粘度:反映在流动过程中原油内部的摩擦阻力,地层原油粘度影响其他地下运移和流动及管道中的流动能力。
二.简答1.掌握油藏流体的特点,烃类主要组成?特点: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中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地层水矿化度高。
烃类组成:石油、天然气是由分子结构相似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和少量非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统称为储层烃类。
储层烃类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
非烃类物质(指烃类的氧、硫、氮化合物)在储层烃类中所占份额较少。
2. 掌握油田常用的分离方式及原因?常用多级分离方式,主要原因是在矿场上,接触分离相当于油井产出的油气直接进入储罐,瞬间达到相态平衡。
这种方式分离出的气量较多,而且分离出的气较重,气里面含有较多的轻质油成分,测得的气油比相对较高。
为了较少轻质油的损失,获得更多的地面原油,矿场上多采用增加油气分离级数的方法进行油气分离,即多级分离。
3. 掌握砂岩的粒度组成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砂岩的粒度组成是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相对含量,通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测定方法:筛析法、薄片法、沉降法。
筛析法的基本原理:不同直径颗粒可通过的网孔不同。
中小直径。
做法:将岩石洗油→烘干→称重A →松解成单个颗粒→溢流法去胶结物、烘干称重B →过筛→分筛称重。
沉降法的基本原理:在合适的介质中测定颗粒在外力场作用下的沉降速度,间接确定颗粒的粒度组成。
40um 4. 掌握不同类型胶结物的特点及对储层和开发的影响? 泥质胶结物:遇水膨胀,容易形成沉淀,堵塞地层。
灰质胶结物:主要是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遇酸反应,生成沉淀。
碳酸盐胶结物:高温脱水,影响流体饱和度的测定。
5. 常见的胶结类型有哪几种?如何按照胶结强度、孔隙度大小排序? 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杂乱胶结按照胶结强度: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孔隙度大小:接触胶结>孔隙胶结>基底胶结 6. 储层岩石的五敏特性?速敏:流体流动速度大于一定值后岩石渗透率明显降低的现象。
水敏:油气层遇淡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称为水敏。
盐敏:注入流体矿化度高于地层水、低于地层水都会引起渗透率的伤害。
碱敏:高pH 的流体进入油层后会造成粘土矿物和硅质胶结物的破坏,造成渗透率降低。
酸敏:油气层与酸作用后引起渗透率降低的现象。
7.掌握达西公式(一维线性、平面径向流)的表达式、单位,如何利用达西公式求产量、求渗透率等。
掌握达西实验测渗透率的三个条件。
达西公式表明:通过岩心的流量与岩心的渗透率、岩心的截面积、岩心两端的折算压力差成正比,与流体的粘度、岩心的长度成反比。
dxkAdpQ μ-= 1达西=)1)(1()1)(.1)(/1(23atm cm cm s mPa s cm 1达西=228-5231101)a 101)(1()1)(.1)(/1(m cm P cm cm s mPa s cm μ=⨯=⨯ 1达西=1000毫达西三个条件:岩石孔隙空间100%被某一种流体所饱和;流体不与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为稳定的层流。
垂直线性:平面径向流的表达式)/ln()(2w e w e r r P P kh Q μπ-=8. 掌握气测渗透率大于液测渗透率的原因?在岩石孔道中,气体的流动不同于液体。
对液体来讲,在孔道中心的液体分子比靠近孔道壁表面的分子流速要高,而且越靠近孔道壁表面,分子流速越低;气体则不同,靠近孔道壁表面的气体分子与孔道中心的分子流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这种现象叫做气体滑动效应。
9. 设一岩心孔隙由等直径的弯曲的毛细管组成,已知岩石孔隙的迂曲度τ(毛管长度与岩石外表长度的比值),试根据单根毛管的流量公式lp r q μπ84∆=,推导:(1)岩石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半径的关系? 答:对岩心由达西定律可得到Lpr K L P A Kq ∆⋅⋅=∆⋅⋅=2πμμ, 又因为lpr q μπ84∆=所以,Lp r K∆⋅⋅2πμl pr μπ84∆=,又已知l /L=τ得到K=τ82r(2)岩石的渗透率与以外表体积为基础的比面的关系? 答:比面r ALLr A S V ππ2)2(==,于是得到π2V S r =由K=τ82r 得到τπ2232V S K =10. 掌握判断岩石润湿性的方法,列举三种?测定润湿角(光学投影法和吊板法)、自吸法(自动吸入法、自吸驱替法)、利用毛管压力资料及相对渗透率资料确定等。
11. 掌握油藏流体界面是过渡带的原因?油藏岩石的流动孔隙可看做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毛细管,润湿相在不同的毛细管中上升高度不同,因此,油藏中的油气、油水界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过渡带。
12. 影响岩石润湿性的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流体组成的影响、石油中极性物质、矿物表面粗糙度。
13. 影响波及系数、采收率的因素有哪些?自身特征:构造、地质特征、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类型、岩石流体性质开发技术:开发层系划分、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选择、油井工作制度和地层压力保持程度、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