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研究

第 5 期

海航集

团201

2年2月1日

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

——在海航集团2012年工作会议上的讲座

杨立华

2012年1月12日

(根据录音整理)

【编者按】1月11日-14日,海航集团2012年工作会议在海口海航大厦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

立华为全体与会人员作了题为“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的专题讲座。现将讲座内容整理下发,供全体干部员工参考、学习。

我非常荣幸有机会来这跟大家做一个上午的交流。海航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企业,我来这儿和大家讲课很有压力,好在我是代表我的恩师汤一介先生来给大家讲课,我就可以把这个压力顺利地转移给汤先生。如果我讲的有错误,那是我的错误,希望大家能够包涵,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

我今天上午的演讲主题就是“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整个上午的演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性的哲学基础,我会试着从哲学的角度跟大家一块来梳理现代性的哲学实质,以及它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从19世纪中叶

以来一直到今天,属于持续不断的哲学努力,我们称之为反思现代性。这个主题可以说是20世纪整个哲学努力当中最

重要的努力之一,这个部分我们会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落实在对现代性最核心问题的理解之上,这个理解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是我们今天通常都会感受到的虚无主义的问题。第二部分我会试着从儒家的整体精神气质角度来看一看中国传

统的智慧,特别是儒家的智慧在整体上能够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一、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我想在座的所有朋友对“现代”这个词,一定都并不陌生,我们基本每天都生活在对“现代”这个词的基本理解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现代”这个词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而作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以不同方式接触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不知道在座朋友会不会在生活的某一瞬间思考过到底什么叫“现代”?每当说到“现代”这个词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去想“现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断强调“现代”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背后潜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对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非常关键。要想对“现代”这个词的潜在含义做一个基本的、充分的理解,首先就要对“现代”这个词在日常语言当中的一般用法做一个简要分析。

如果你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用到“现代”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背后都有一个与之相伴随的词,它就是“传统”。“传统”和“现代”是一组不可割裂的词汇,提到其中一个,另外一个词就包含在里面了,离开了“传统”就无所谓“现代”,离开了“现代”,“传统”也显得无可着落。

作为一组词汇,当我们不断强调“现代”,而把另外一个词“传统”放臵到它的背景中去,这样一种做法意味着什么?通常意味着我们通过对“现代”这个词强调出这两个词语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断裂”,不断在强调“现代”这个词,其实是在强调“现代”和“传统”之间一种“断裂”关系。

我们不断强调“现代”无非是在强调我们生活在人类空前的高度之上,我们生活在人类前所未有的文明中,我们的生活跟此前时代的人、跟传统世界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实“现代”这个词背后有一种深刻的断裂意识,这种深刻的断裂意识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生活的前提,这个断裂意识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现在这个断裂意识作为思想的碎片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中了,80年代有个词非常流行,它就是“代沟”。如果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强调“代沟”的,就会知道断裂意识在我们生活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一代代人强调“代沟”就是在强调一个特别简单的东西,就是向父辈说我们要跟他们不一样,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选择跟他们是不同的,所以“代沟”这个词里面断裂的含义非常明显。这里面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代代人讲的“代沟”,一代又一代人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纪,当年讲“代沟”的这一代代人又走上了父辈曾经走过的那条老路。原来我们认为自己新,我们可以无限地新下去,现在发现根本没有那么新,父辈要面对的一切我们还得面对,父辈要承担的一切我们还得承担,父辈所走过的那条路就是我们正在走的这条路,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断裂”是我们强调出来的;第二,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强调“断裂”,但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会发现自己又走到那条老路上?于是

这个现象促使我们去反思这个词,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到底有没有断裂?如果有,这个“断裂”在什么层面上?如

果没有,又是在什么层面上?这个“断裂”到底成不成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现在每天消耗的能量、所掌握力量的强度,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空前的,是前人不能想象的。

好像这个“断裂”判断起来是真实的,但是这个“断裂”如果按照刚才的这个说法,时间感、空间感、每天消耗的能量、所掌握力量的强度,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只是工具这个层面的变化。工具这个层面的变化用一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去把握它,可以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就是“器”。看到“工具”这个词,你一定会想到“器”这个概念,你只要看到“器”字就一定会联想到另一个字就是“道”。“道”和“器”在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里面是一组不可割裂的词汇。《周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易传》里有篇文章很著名,叫《系辞》。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的哲学传统最凸显的一篇文章就是《系辞》,这里面有句话非常重要,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告诉我们“道”作为万物总的原则和根据,是无形的,而无形的“道”又总是作用在有形的万物当中,这两者是关联在一块的。我们对“道”这个字如果做一个并不全面但基本准确的翻译,可以翻译成生活的本质。我要问的问题现在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是“工具”这个层面的变化,换言之“器”这个层面的变化,有没有导致生活本质或者“道”

这个层面的变化?这个问题的回答和我们第一部分讲的内

容是非常密切的,进一步提炼可以提炼成这样一个问题:生活的本质会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在今天,两三千年、三四千年甚至更长的文明积累之后,在面对人生最基本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回到古代哲人那去,聆听古代哲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如,“工具”层面的变化有没有引起生活本质的变化?生活本质会不会

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首先听听中国古代哲学家怎么思考,我要强调一点,其实中国古代哲学内容非常丰富,什么样的哲学家都有,从极端的个人主义到极端的集体主义,但是无论如何,其中真正主流的其实主要是两家,一个是儒家,另外一个是道家。当然,马上会有朋友问为什么没有佛家。佛教原本是外来文化,是从印度西域慢慢传入的,真正在中国发挥影响,真正在中国特别是在士大夫精神层面发挥影响是到东晋时期,隋唐时期到达鼎盛。佛教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深刻的中国化过程,最简单的佛教中国化理解就是两条道路,一条是佛教的道家化,一条是佛教的儒家化,只有经过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才成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枝。上古文化,真正主流的就两家,一家是儒家,一家是道家。儒家、道家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品格,共同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干,这么讲一定没错。

回到我们的主题来看儒家、道家的哲学家对于刚才我提到的这个问题是怎么回答的。比如说《老子》对刚才这个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