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合集下载

论语思想中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评析

论语思想中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评析

论语思想中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评析摘要: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论述,得出“孝”是人的基础的结论。

孩子应该始终把父母放在心上,以“赡养、尊重”的精神对待父母。

这些“孝”文化是永恒的,是中华民族敬老文化的精髓。

这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文化;当代意义在《论语》中,“孝”一词出现了19次。

其中,孔夫子自己也谈到了“孝”,并包含了16个“孝”字。

有两个孔子的弟子在谈论“孝”,涉及“孝”。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孝”的含蓄说法,即不提“孝”字,而是表达“孝”字。

这些“孝道”的声明强调了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孝”文化缺失的当代社会,倡导“孝”精神具有很强的社会和当代价值。

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讨论。

通读《论语》关于“孝”的讨论,大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待父母要做到“赡养、尊重”《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本文论述另一句: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两句话都以反问句结尾。

更强调“孝”和“尊重”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孝养”父母除了要“能养”,所谓“孝养”父母除了要“能养”,“孝道”还必须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即最内在的“尊重”和外在的尊重——“难”的统一。

(二)对待父母要“时刻放在心上”《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则通过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强调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深切关怀。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年龄是被记住的。

一方面,他们为父母的长寿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他们担心父母年龄的增长而开始担忧其身体条件,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做子女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父母的身体状况,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在照顾父母时候对症下药,有所侧重,能够更好尽孝。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孝道是随着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其中《论语》对于孔子孝道观的阐述尤为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解析,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观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保持家庭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其次,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延续家族家庭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

孔子认为,孝道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要义,而且倡导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孔子孝道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且其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孝道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_论语_中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_论语_中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活 ,珍惜生命 。
母洗一次脚”或“帮长辈搓一次澡”,作为孝道教育的“家庭
第二 ,孝道教育过程中教师 、家长既应注意给学生 、孩 作业”,并在学校树立关于“孝道”的先进典型 ,营造“尽孝
学 院
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 孝 ,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
二 、孝道的差异与比较

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 、为社会 、
孝既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 ,体现着“返本报初

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 “: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 的道德精神”[2] 和继志承业的历史责任感 ,又是当今道德
摘 要 :对孝道的论述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概括来说孝即子女 ,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 ,秉承先道 ,赡养 、尊敬父母 。 行孝要赡养 、尊敬父母 ;要态度谦和 ,不违礼 ;要继承文志或父道 。在现代社会 ,孝道虽有古今和城乡差别 ,但仍具有其现 代价值 ,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道德规范 ,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推行新时期的孝道教育 。 关键词《: 论语》;孝道观 ;差异 ;现代价值 ;教育

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
总之 ,对此种孝道观 ,我们应剥开其阶级外衣或政治

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 。孟懿子问 外衣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吸取其精华 ,去掉其

孝 ,子曰 “: 无违 。”[1]13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 糟粕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过程在达到自律之前必然要有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人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教育顺利开展和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在孝道教育中尤不可忽视这点要尽量地避免因沟通不够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和教育效果的弱化

从_论语_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价值

从_论语_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价值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价值刘强锁(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

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

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关键词]《论语》;孝道观;当代价值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也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格尔虽对中国文化的概括不无偏颇,但对孝道却有着中肯的评价:“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孝”的重要性毋庸质疑,他认为“孝”是“为仁之本”(《论语·学而》)。

[2]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的今天,结合新时代的语境,全面地审视一下《论语》中所涉及的有关“孝”道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的深入理解发掘这座思想宝库,而且对于如何更好地扬弃它,从而形成新时代的孝道观,也是不无裨益的。

一、《论语》中“孝”道观的思想内涵综观《论语》全书,孔子所谓“孝”,是有层次之分的。

《礼记·祭义》篇根据孔子的思想,明确指出:“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3]从而把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道”分为“养亲”、“敬亲”、“安亲”、“终身孝”四个层次,这只是家庭内部之“孝道”。

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把针对家庭内部的“孝”扩而大之到社会意义的“孝悌”和“尊老”上,并最终扩大推及到从政以忠,为国为民上。

人只有在长期人生实践中,逐步地由较低层次的孝达到最高层次的孝,这才是最完满的孝道。

下面就对《论语》中“孝”道观予以详细的解读和概括。

1.赡养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最低层次的孝。

2024年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2024年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2024年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孝文化的内涵定义在《论语》中,“孝”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道德之首、人伦之本。

孔子认为,“孝”不仅是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人生修养的体现。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的是家庭和谐、亲子关系以及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孝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敬养父母、顺从父母、为父母尽孝等多个方面。

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关爱和尊敬。

儿女应当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儿女还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选择,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不做出让他们失望或痛心的事情。

二、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论语》中,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孔子提倡的“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便是对孝文化最为具体和生动的诠释。

在日常生活中,孝表现为儿女对父母的细心照料和关爱;在节庆时刻,孝则体现为家庭团聚和欢声笑语的共享。

此外,孝文化还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上。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即子女在父母健在时,应尽量留在他们身边,以尽孝道。

如果实在需要外出,也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和归期,以免让他们担心。

三、孝文化的现代意义尽管《论语》所记载的孝文化源于古代,但其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了疏离和淡漠的现象。

因此,重新审视和弘扬孝文化,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孝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盛行,很多人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

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提醒人们关注家庭、关爱父母,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其次,孝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探析《论语》中“孝”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

探析《论语》中“孝”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
其 二 ,要 尽 量 陪 在 父 母 的身 边 。 “子 日 :‘父 母 在 ,不 远 游 ,游 必 有 方 。”’(《论 语 ·里 仁 》)古 时交通 不 便 ,音 讯 难 达 ,若 是父 母 有 急 事 ,因 儿 女
云 :孝 乎 惟 孝 ,友 于 兄 弟 ,施 于 有 政 。’是 亦 为 政 , 奚 其为 为政 ?”(《论 语 ·为 政 》)孔 子 阐发 了孝 悌 与 为政 、齐家 与治 国 的 内在关 联 。可 以看 出 ,儒 家 的 “孝 ”不 单单 是 讲 “孝 ”本 身 ,《论语 》中 的 “孝 ” 突 出 的一 点 就 是孔 子 将 “孝 ”与 “忠 ”紧 密 联 系 了
最初 ,“孝 ”体 现 为 对 祖 先 的崇 拜 。《礼 记 · 坊记 》记载 :“祭 祀之 有 尸 也 ,宗 庙 之 有 主也 ,示 民 有 事也 。修 宗 庙 ,敬 祀 事 ,使 民追 孝 也 。 以 此 坊 民 ,民 犹 忘 其 亲 。”说 明 当 时 已 有 祭 祀 祖 先 的 现
力 ,则 以学 文 。”’(《论 语 ·学 而 》)先 学 会 做 人 , 有余 力 再 去 学 习 文 献 典 籍 ,“孝 ”又 是 做 人 的根 本 ,所 以 做 人 首 先 应 该 行 “孝 ”。 《论 语 》中 的 “孝 ”不 只是流 于 言语 和 文字 ,更 多 地 体 现 在躬 行 实践 中。《论 语 》中 的“孝 ”指 向 了两个 方 面 :从 家 庭层 面来 看 ,“孝 ”体 现 为 对 父 母 的敬 爱 孝 养 ;从 国家 层 面 来 看 ,“孝 ”即 是 对 统 治 者 的 忠 诚 和 服 从 。
中 华 文 明 有 着 源 远 流 长 的 历 史 ,“孝 ”观 念 亦 是 如此 。“孝 ”字 最 早 出现 在 《尚书 ·尧 典 》中 : “岳 日 :‘瞽 子 ,父 顽 ,母 蘸 ,象 傲 ;克谐 以 孝 , 蟊 义 ,不 格 奸 。”’舜 以孝行 感 化 家人 ,从 而 使 家庭 和 谐 。《说 文解 字 ·老部 》将 “孝 ”解 释 为 :“孝 ,善 事 父母 者 。从 老 省 ,从 子 ,子 承 老 也 。…‘孝 ”是 指 善 于奉 侍父 母 的人 。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记录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论语》对孝这一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首先要明确,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石。

《论语》中孝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尊重亲属关系的基本准则。

他认为孝必须从家庭开始,尊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起点。

孔子的孝心理念体现在他的言行和思想中。

《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学而时习之》,其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就表达了孔子的父母之孝。

孔子认为,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怀和尊重,不能远离父母而游学。

这体现了孔子对亲情和家庭的看重,他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必须时时刻刻贯彻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具体要求方面,《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为政》,其中孔子提到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经问道:“君子之孝也,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孔子回答道:“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父母饿而不食,何以为孝?”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孝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尊重父母,更应该照顾和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

孝是一种具体行动,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主动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孝的言论和故事,如孔子告诫学生要尽孝,不忘父母的教诲;孔子的弟子子路坚持孝养父母,感动了孔子等等。

这些故事和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和要求。

《论语》中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其中包括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论语》强调孝是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需求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将孝作为修身养性的起点。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价值与精神。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论语是一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孝道文化是其中一大主题。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一种“孝”的观念。

本文将从孝道文化的起源、内涵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探讨论语中的“孝文化”。

一、孝道文化的起源及内涵孝道本身是一种人伦关系,是一种子女对长辈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孝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而孝道的重要性和传承则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肯定和发扬。

孝道文化的内涵并不仅限于“孝敬父母”这一方面,它还涉及到了对长辈、祖先、教师、国家、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尊敬与关切。

在同学、朋友等人群之间,也具有“友之托,亲之托”(《孝经》)的思想,表现出了在人际关系中的主动关心和自我约束。

孝道文化表现出的不仅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更是一种社会、国家和人道的理念。

在中国文化中,孝道文化的传统几乎贯穿了整个社会环境,深受人们所认同。

二、论语中的“孝文化”在论语中,“孝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孔子本人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对孝道文化的推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有力的榜样。

1. 孝道的尊重在论语中,孝道的尊重始终是孔子所强调的。

孔子称赞他所见过的孝子,“虽有鸟兽,不得至焉,得之无害,得之有益,夫唯圣人之至心,方能集诸四海之所有美而美之,所望飨天下之师也哉!”(《论语·颜渊》)。

孔子鼓励人们向他们生命中的“孝子”学习,这些孝子确保过着美好、宁静、充实的生活。

此外,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有子寸心,有志一发,无崖尔居,尸祝礻于非礼之墓,敢问孝可得报乎”之说。

这一观点表达了一种刻苦自励和追求孝道的精神,该精神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强调行动的主义和自我完善的精神。

2. 笃信孝规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一个重要原则:只要子女笃信孝规,老人就会体面而安详地享受晚年生活。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内容丰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孝”一章,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来阐述孝的内涵。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将孝视为仁道的根本,也就是人伦之道的基石。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孝者,爱人”进一步阐释了孝的本质。

爱人就是对家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孔子认为孝的本质就是爱,而爱是构建和谐家庭、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

《论语》中的孝还与社会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个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讲述了一个孝顺父母的例子。

有一次,孝子惠子以身体不适为理由,不愿出外宴请朋友,而之后父母还是说:“鲁人无故不服先王之标,今子以小白病,又弗服。

亲之事,父母教之,何病之足道也。

”这则故事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强调了孝与德行和道德的联系。

《论语》中的孝还涉及到家庭伦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孝和弟的关系,即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出了家庭还要尊敬师长和长辈。

孔子还提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倡导老年人应该遵守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不影响家庭和社会秩序。

《论语》中的孝涵盖了哲学、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孝的论述,表达了孔子对家庭亲情关系、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视。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

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029-02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

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

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

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

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

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

”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

儒家学说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孔子“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年第1期问题,协调好等各方面的关系,反映学生的要求和呼声,开展活动排忧解难。

2.4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话说:“打铁自身先要硬。

”辅导员工作岗位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理论水平、较强的科学研究文化素养、较好的业务处理能力等,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辅导员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不断观察、刻苦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的。

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扩展知识面,增强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

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分析、寻找问题的核心部分,直到问题的解决,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

3结论年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是否健康,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工作定位是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定位准确,工作转换得当,工作效果就好;反之,工作定位不准确,工作转化不得当,工作效果就差。

因此,年轻辅导员一定要肯下功夫,积累经验,逐渐成长。

参考文献:[1]吴宏杰,张跃辉,迟晓丽等.关于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思[J].大观周刊,2013,(1):93~93.[2]姚永明.论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139~143.[3]潘滋涵,刘涛,吴效楠,崔喜贺.高校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06):64~67.[4]陈雪彬.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扮演的思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25~26.“孝”思想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论述不少,可见,“孝”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孝”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有积极作用,对当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孔子“孝”思想的理论基础“孝”思想起源于殷商时期,并在西周时期逐渐得以发展,具体表现是祭祀活动。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论述,是孝道的重要经典之一。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格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与论述展开,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语》中的孝道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孝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切德行和美德的根本。

孔子强调,“孝顺天,不使独立”,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其他美德。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孝道对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道要求子女不要轻易离开父母,除非事有大故。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言行的出发点,是修养品德的第一步。

他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孝道。

礼以和为贵,和就包括了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大而且重要的,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可行也。

二、孝的实践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孝的实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不仅尊敬父母,还能勇于谏言,对父母的错误也会进行指出。

在古代,能够对父母尊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提及孔子对母亲的孝道之举。

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由,诲尔,父之道也。

箫使御,纳诸杞,官事不堕杞,由也。

殷人视我以杞,吾起由阕’”,在这一段言论中,我们看到孔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之深。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进行浅谈。

一、孝道的定义和内涵《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是对父母、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关心和侍奉。

孝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父母。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要供养父母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继承先祖。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继承。

在孔子看来,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应该通过祭祀、祭拜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3.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既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又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二、孝道的重要性1.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如果子女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就会形成一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社会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孝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个人成长。

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如何实践孝道1.听从父母教诲。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关心父母健康。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忠孝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忠孝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孝道观念《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忠孝观的基础,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孔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才能做到仁爱。

在《论语》中,孝道被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敬父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该远离家乡,如果必须外出,也要告知父母自己去向。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

2.照顾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子女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高兴,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

3.听从父母:孔子说:“父命之,子不敢辞。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父亲命令儿子做事,儿子应该毫不犹豫地遵从。

这体现了孝道中的顺从精神。

二、忠诚观念在《论语》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忠孝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于国家: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孔子愿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尽自己的力量。

这体现了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2.忠诚于君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待臣子以礼,臣子则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

这体现了忠诚于君主的精神。

3.忠诚于朋友:孔子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做到言行一致。

这体现了忠诚于朋友的精神。

三、忠孝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忠孝观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忠孝观,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

论语孔子论孝读后感1.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孔子对孝的论述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谈孝之论述包括在《论语·学而》、《论语·为政》等篇章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孝的内涵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孝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孔子论孝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孔子论孝的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首先,孔子将孝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

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表明孝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其次,孔子还强调孝敬的方式和方法,他认为要“敬事而后食”,即子女应当以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通过孝心与行动来感恩和报答父母。

此外,孔子还强调孝顺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注重对父母的言传身教印象,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提醒人们在孝顺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总体来说,孔子论孝的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孝的现代意义是我们思考的焦点。

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孝的概念和内涵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解读。

孝不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还应该包括对家庭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子女应该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同时,孝也应该延伸到社会上的他人,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助。

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论孝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意义令人深思。

孝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伦理要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传承孔子论孝的精神,将之贯彻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构建和谐、健康、有爱的家庭和社会。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掘孔子论孝的内涵,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含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2019-05-03摘要:孝道思想是孔⼦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对⽗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对⽗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的推⼰及⼈。

在现代社会⾥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76-02⼀、《论语》中孔⼦关于孝道的思想《论语》⼀书中孝字共出现19次[1],谈到“亲”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没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其中有两处为曾⼦引孔⼦语。

这些内容体现了孔⼦对于孝道的观点。

(⼀)对待⽗母要态度恭敬孔⼦思想中的孝道,不仅是对⽗母要“养”,还要有“敬”即恭敬的态度。

对⼦⼥来说,尽到对⽗母赡养的义务是孝道的最基本的内容。

但在孔⼦看来,仅仅供养⽗母吃喝、为⽗母办事是远远不够的。

即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孔⼦举此例意在说明,养⽽⽆敬爱之⼼,跟养⽝马⼀样,就不是真孝。

因为它缺乏孝道最为实质的内容――“敬”。

只有既“养”且“敬”,才能显⽰出⼈和动物的区别[2]。

《⾥仁》篇中有“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怨。

”⽣活中,⼦⼥和⽗母必定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

⼦⼥如何向⽗母提出⾃⼰的意见,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孔⼦认为,⽗母不听从⼦⼥的意见,⼦⼥要做到不怨恨。

这⼀点需要⼦⼥发⾃内⼼的恭敬。

(⼆)对待⽗母要关⼼其精神孔⼦还要求⼦⼥要关⼼⽗母的精神。

《为政篇》第⼋章:⼦夏问孝。

⼦⽈:“⾊难。

有事,弟⼦服其劳;有酒⾷,先⽣馔,曾是以为孝乎?”孔⼦以反问的形式回答了⼦夏的提问。

虽然没有具体说如何做,但是明确表达了仅仅供养酒⾷是不够的含义。

《⾥仁篇》第⼗九章有相关内容,即⽗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论语》的古今价值——浅谈孔子的“孝”

《论语》的古今价值——浅谈孔子的“孝”

《论语》的古今价值——浅谈孔子的“孝”《论语》,儒家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人生智慧。

你也许会轻蔑地认为: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古董,《论语》更是一本发了霉的老皇历。

今天再翻出来,能有什么用处?其实不然。

因为历史虽然在进步,但这些智慧和道理却是亘古不变的。

而说到这些智慧和道理,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比孔子讲的更明白、更透彻。

是他最先提出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详细的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到。

也是他最早在《论语》中定义了仁爱、中庸、义利、教育、为政、礼乐以及宗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价值,当然是不可估量的。

而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恐怕还是“孝”了,可能是自己还不够孝顺吧。

“孝”的观念的产生及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被肯定,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作为重人世的思想家,孔子不仅对此十分重视,而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诠释,将其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产生了儒家的“孝”。

对待死去父母的态度在孔子之前,人们的“孝”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追思和祭祀。

人们之所以如此,当然有感恩和怀念之情在起作用,但更多的是对人死后有知、灵魂不灭的错误认识。

对于这种广泛的社会认识,孔子很不以为然,如: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又如: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对鬼神的认识与当时社会的看法有很大不同。

可有人会问,孔子不信鬼,怎么还把祭祀作为“孝”的内涵加以提倡呢?从宰我的“三年之丧”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了。

孔子斥责宰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孔子之所以坚持“三年之丧”,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儿女出生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就是为了回报父母的“三年之爱”。

可以看出,孔子讲究祭祀,完全是从亲情伦理的关系角度出发的,是孔子仁爱精神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如孟懿子问孝 , 子曰:“ 无违。

” 樊迟御 , 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 , 我对曰:‘ 无违’。

” 樊迟曰:“ 何为也? ” 子曰:“ 生 ,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又如 , 宰我问:“ 三年之葬 ,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 ; 三年不为乐 , 乐必崩…… ” 子曰:“ 予之不仁也 ! 子生三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葬 , 天下之通葬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关于“ 三年之丧” 的礼制 , 其实质是子女为了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怀念 , 用“ 守孝三年” 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实 , 父母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 , 只要子女胸怀大志 , 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 就是对父母的回报 , 就是真正的孝了。

孔子认为 , 行孝应该是个人的自觉追求 , 而不应受到礼的强制要求。

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 自觉自愿地去守礼。

当然 , 孔子的“ 礼”, 是肯定社会等级差别的合理性 , 要求人们安分守己 , 自觉遵守等级差别。

孔子曰:“ 必也正名 , 名不正 , 则言不顺 ; 言不顺 , 则事不成 ; 事不成 , 则礼乐不兴 ; 礼乐不兴 , 则刑法不正 ; 刑法不正 , 则民无所措手足。

” 当然 , 孔子“ 礼” 的思想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 但他在强调社会的整体性 , 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树立新的孝道观。

1.3行孝要尽心孔子认为 , 真正行孝应体现在孝敬父母的实践行动中。

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 , 更要从精神上体贴父母。

子曰:“ 父母在 , 不远游 , 游必有方。

” 即父母健在时 , 不要轻易出远门 , 免得让父母牵挂。

即使不得不出远门 , 也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情况 , 让父母在家能够宽心。

现在 , 通讯工具已十分发达 , 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 , 报声平安 , 就是一种孝的体现。

如《论语》中的子游问孝 , 子曰:“ 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

不敬 , 何以别乎? ” 对待父母必须怀有敬意 , 否则就无异于饲养犬马。

又如子夏问孝 , 子曰:“ 色难。

有事 , 弟子服其劳 ; 有酒食 , 先生馔 , 曾是以为孝乎? ” 对待父母 , 要用真心去尽孝 ,收稿日期 :2010-09-20作者简介 :田占峰 (1980— , 男 , 河南沈丘人 ,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伦理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伦理文化与思想政。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 孝” 的解析田占峰(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 重庆 400047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 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备的一项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论语》中的孝道观 , 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 , 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孝的内容 ; 时代意义 ; 研究对策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5787(2011 01-056-03孝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正如孔子所说 , 如果只做形式上的赡养 , 而心存不满 , 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 从《论语》中 , 我们也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在当时已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 , 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

孔子认为 , 养亲不仅在物质上满足 , 更要在精神上关怀 , 用心去奉养父母。

孝敬父母 , 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准则。

子曰:“ 弟子 , 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而亲仁。

” 子曰:“ 父母之年 , 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 , 一则以惧。

” 孔子认为 , 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 , 一方面为父母的高龄而欢喜 ; 另一方面 , 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心。

现实生活中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记住父母的年龄 , 担心父母的衰老呢 ? 孔子的这种孝道观 , 对于当今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睦意义非同寻常。

1.4行孝要观行子曰:“ 父在 , 观其志 ; 父没 , 观其行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孔子认为 , 父亲在世时 , 应该观察他的志向 ; 父亲不在时 , 应该观察他的言行。

如果对于父母定下的规矩三年不改 , 那就是真正的孝道了。

子曰:“ 事父母几谏 , 见志不从 , 又敬不违 , 劳而不怨。

” 孔子认为 , 侍奉父母 , 如果他们做的不对要委婉地给予开导。

如果他们不认同自己的想法 , 还是要恭敬地对待 , 不能违背他们 ; 为父母操劳 , 也不要有怨言。

的确 , 父母年老 , 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 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指导作用 , 让我们少走弯路。

然而 , 孔子的观点 , 从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的角度去考虑 , 也有一些愚昧之处。

若父亲的志向是个损国害民的阴谋 , 难道儿子也要遵从父亲之道而三年无改吗 ? 若父母的意愿是个明显的错误 , 我们也要为了孝敬父母而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 因此 , 孝敬父母要以我们做人的根本准则为前提。

1.5行孝与从政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 , 友于兄弟 , 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 , 奚其为为政? ” 季康子问:“ 使民敬 , 忠以劝 , 如之何? ” 子曰:“ 临之以庄 , 则敬 ; 孝慈 , 则忠 ; 举善而教不能 , 则劝。

” 这是《论语》中对行孝与从政关系的论述。

孔子认为 , 孝就是孝敬父母 , 友爱兄弟 , 是对政治有影响的 ; 只要做到了孝 , 也就是从政 , 不一定做官才是为政。

孔子当时已能正确地认识到孝与政治的统一性。

行孝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 而政治的稳定 , 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孝氛围。

孔子认为 , 统治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 只有自己率先垂范 , 以身作则 , 才能使民信服。

子曰:“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对此 , 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 , 我们应学习古人思想中的闪光处 , 加以继承发扬 , 推陈出新。

2孝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抬头 , 传统的孝道观也受到了挑战。

一些欺骗父母、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加强孝道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1有利于家庭和睦中国传统一向重视家庭 , 家庭是个人成就、事业和幸福的归宿。

朱熹曰:“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

:孝者 , 事君也 ; 弟者 , 所以事长也 ; 慈者 , 所以使众也。

” 也就是说 ,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 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

有修养的人不出门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孝敬父母 , 才能真正地侍奉君主 ; 恭敬兄长 , 才能侍奉尊长 ; 慈爱子女 , 才能真心对待民众。

由此可见,“ 孝” 在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尊老、敬老、养老” 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 对父母孝敬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在生活中细心照顾父母 , 经常和父母谈心、问寒问暖、消除老人的寂寞感 , 让老人感受到子女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同时 , 自己的行孝行为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孩子会在这种环境中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

只有这样 , 才能使我们民族的孝道观代代相传 , 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2有利于社会和谐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 也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曰:“ 弟子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爱众。

” 把孝的范围由爱亲扩大到爱众。

同时 , 孔子又提出了“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的处事准则 , 为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方法。

孔子的这些孝道观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 , 各种伦理思想相互交叉 , 传统的道德伦理观面临着调整和重建 , 新的道德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 , 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

积极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教育 , 可以增强人们的孝亲意识 , 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样 , 加强孝道观教育 , 可以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 , 一个人拥有了孝心 , 就会回报父母 , 关爱他人 , 就会安守本分 , 刻苦勤奋地做好本职工作 , 回报社会 , 在生活中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 促进社会的和谐。

2.3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孔子曰:“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 ” 孝是做人的根本 , 只有真心孝敬父母 , 才能有仁爱之心 , 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