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合集下载

说媒与议婚

说媒与议婚

老北京城里市民的婚礼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十分繁琐。

其中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合称为“六礼”。

旧时人们奉行早婚早育,有些家庭在儿女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了。

一般的家长在儿女二十岁以前也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一般都是托亲友给保亲。

社会上也有一些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到时候也主动找上门来牵线说媒。

有的媒婆一人牵两家,给两边说合,也有的是两个媒婆将男女双方分别介绍给对方。

这些媒婆交际广,信息灵,腿脚勤,嘴巴巧,为了提高成功率,还往往故意隐瞒双方的缺点,因此不大可靠。

北京人的月老、红娘更多地是由男女两家的亲戚朋友主动给双方提亲,也有男方的家长看上某家的闺女后,主动找到女方的亲友托其为自己的儿子作媒。

这些媒人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家里的仆人、听差。

仆人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到了举行正式婚礼时,要另请有身份的亲友担任正式的主婚人、证婚人。

经过媒人的介绍,男女双方的家长大致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如果感到满意,就要过门户帖。

当年议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清初满、汉两个民族是禁止通婚的,顺治五年时虽然解禁了,但社会上的习俗并不能马上转变过来,满、汉之间仍然较少通婚,也有些满族、蒙古族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满族、蒙古族女子嫁给汉族男子为妻的,直到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满汉通婚才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过去人们议婚时对双方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看得比较重,上层社会讲究要“门当户对”,要看对方家庭主要成员的爵位、官衔和品级是否与自家相当。

一般来说女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可以比男方低一些,男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则很少有低于女方的。

当时的妇女不愿下嫁而想高攀的思想观念十分普遍。

作为中下层市民家庭,虽然谈不上爵位、官职,但也要关注对方的家产、职业、收入等情况,还有对方的身体是否健壮,容貌是否端正,男方是否有一技之长,女方是否会干家务活(包括烹饪、针线活)。

其中男女双方又各自有所侧重,男方更注重女方的容貌、家教、性情和做家务的本领;女方则注重男方的家产、职业、能力,因此有“郎才女貌”的说法。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

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

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

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

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古代两人议亲流程

古代两人议亲流程

古代两人议亲流程一、说媒。

1. 媒人的选择。

- 在古代,议亲往往需要一个中间人,也就是媒人。

这个媒人呢,一般是那种能说会道、在当地有点威望,而且对男女双方家庭情况比较了解的人。

比如说,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嬷嬷,或者是那种经常走街串巷、消息灵通的大叔。

2. 上门说亲。

- 媒人先到男方家,把女方家的大致情况介绍一番。

像女方家有几口人啦,姑娘长得啥模样,性格咋样,是不是心灵手巧之类的。

然后呢,男方家要是有点意思,就会给媒人一点小礼物,像糕点啊、布料啥的,表示感谢,也算是给媒人一点动力。

- 接着,媒人就会跑到女方家,把男方家的情况也说个明白。

男方家有多少田产,家里人是不是好相处,小伙子有没有上进心等等。

二、交换庚帖。

1. 庚帖的制作。

- 要是男女双方家庭对彼此初步印象还不错,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交换庚帖。

庚帖就是写着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的帖子。

一般是用红纸写,字要写得工工整整的。

男方家写好庚帖后,交给媒人。

2. 合八字。

- 女方家拿到男方的庚帖后,会和自家姑娘的庚帖放在一起,然后找个算命先生或者懂阴阳五行的人来合八字。

这合八字可讲究了,什么天干地支啊,相生相克之类的。

要是八字合得来,就说明这两人在命理上比较相配,那议亲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要是八字不合,那这门亲事可能就黄了。

比如说,如果男方是属虎的,女方是属羊的,在古代有些说法就认为这是不太好的搭配。

三、相看。

1. 男方相看女方。

- 如果八字相合,男方家可能就会安排去相看女方。

这相看呢,一般不会是小伙子自己去,而是会带上他的母亲或者其他女性长辈。

他们会到女方家附近,偷偷地看姑娘的模样、举止。

看看姑娘是不是长得端庄,走路有没有仪态,做事情是不是利落。

要是看对眼了,男方家就会比较满意。

2. 女方相看男方。

- 女方家呢,也会找机会相看男方。

有时候是在集市上,或者是在一些公共场合。

女方的长辈会观察男方的行为举止,看他是不是有礼貌,是不是有那种稳重、可靠的感觉。

而且还会打听男方在村子里或者街坊中的名声,要是名声不好,女方家肯定也不愿意把姑娘嫁过去。

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

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

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一、说媒俄罗斯的传统婚俗像中国的婚俗一样也是由说媒开始的。

传统的说媒可以请专职的媒人来做,当然,也可以是男方的亲属去担任,甚至是自己父亲或教父教母。

按照传统,说媒要选“吉日”,一般选在单日,13号除外,因为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

一般,媒人受到男方委托通常在晚上到女方家去求亲,为的是避开外人。

媒人到女方家时,在敲门前,要用手或臂膀轻轻地碰下门框,然后再进屋,进屋后要先对着圣像画十字再开口。

若女方双亲同意媒人提得这桩亲事就要同媒人一同绕着桌子三圈,再对圣像画十字,然后就能谈相亲的日期,一般被安排在七天之内举行。

二、相亲传统相亲大多都是男方相女方。

媒人要在相亲这天,把小伙子及其父母领到姑娘家,与姑娘及其双亲见面。

男方见到女方后,小伙子及其父母要穿过大堂,在门廊里进行商议。

女方母亲会端来杯蜜糖水给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接过后一饮而尽,说明相中姑娘;倘若他仅用嘴唇碰一下杯子就把杯子退回去,则没中意。

若是相亲成功,双方要寒暄一番,并绕着桌子走3圈,然后双方会坐下来喝茶及商定彩礼适宜。

彩礼主要包括家具、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

俄式炉子是富贵的象征,在相亲过程中,还有“看炉子”的习俗。

三、订婚对于订婚,俄罗斯人是非常看重得。

因地区不同订婚仪式还稍有差别。

城市里,在法律上确定双方关系并决定结婚日期之前,男女双方要到结婚登记处办理订婚手续。

登记后女方家里会举行晚会。

餐桌上要摆置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用以象征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冒着热气的俄式茶炊也要摆在桌上,来预示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希望。

酒宴的菜肴,由未婚妻烹制,来表现自己有操持家务的能力。

在农村,庆贺仪式会在女方家门口进行。

“面包和盐”会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的父母奉上。

女方父母要吻一下双手接过的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

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宣布自己已经订婚并向大家鞠躬行礼。

按照传统习俗,订婚后的姑娘一般不再参加劳动。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传承读书心得体会篇1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并不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高高在上的道德神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周恩来同志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

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坚定的政治立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

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

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弘扬。

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

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传承读书心得体会篇21963年3月,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领导人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哈尼族结婚流程

哈尼族结婚流程

哈尼族结婚流程一、说媒。

1. 媒人的选择。

- 在哈尼族,媒人一般是能说会道、德高望重的人。

通常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

这个媒人呢,得对双方家庭的情况比较了解,像家里有几口人啊,经济状况咋样啊,都得心里有数。

2. 说媒过程。

- 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的时候,不能空着手。

得带上一些简单的礼物,像烟酒之类的。

到了女方家,就开始和女方的父母聊天,先不说提亲的事儿,就是唠唠家常,问问家里的收成啊,老人的身体啊。

- 等聊得差不多了,媒人就会慢慢把话题转到男方家的小伙子身上。

说说小伙子有多勤劳,人品有多好,家里对姑娘有多中意之类的话。

女方家呢,一般不会马上答应,会说要考虑考虑。

二、定亲。

1. 定亲仪式的准备。

- 如果女方家同意了这门亲事,那就开始准备定亲仪式啦。

男方家要准备丰盛的礼物,像猪、鸡、米、酒等。

这些礼物的数量都是有讲究的,猪一般是一头或者两头,鸡得是双数,米和酒也要足够多。

2. 定亲仪式当天。

- 男方家的亲戚朋友会陪着小伙子和媒人,把准备好的礼物送到女方家。

女方家呢,也会把亲戚朋友都叫来。

大家聚在一起,先把礼物摆好。

- 然后,女方家会拿出一些自家准备的东西,像染成彩色的鸡蛋之类的,分给男方家的人,表示认可这门亲事。

这时候,双方的长辈就会坐在一起,商量结婚的具体日期、彩礼的数量等细节。

彩礼一般包括金银首饰、衣服布料等。

三、婚礼筹备。

1. 新房布置。

- 男方家要把新房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新的床单、被罩布置好床铺。

墙上还会挂上一些哈尼族的传统装饰品,像刺绣的壁挂啊,色彩鲜艳的挂毯之类的。

2. 婚礼用品准备。

- 要准备足够的食物,像糯米粑粑、长街宴上要用的各种菜肴原料等。

还要准备婚礼上要用的服饰,新郎要穿上崭新的哈尼族传统服装,新娘的嫁衣更是精美华丽,一般是手工刺绣的,图案精美,颜色鲜艳。

四、婚礼当天。

1. 迎亲。

- 一大早,新郎就带着迎亲队伍出发去女方家。

迎亲队伍里有新郎的好朋友、亲戚,还有乐队。

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可热闹了。

农村说媒规矩

农村说媒规矩

农村说媒规矩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其社会生活中的媒规矩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规矩既是社会风俗的体现,也是农村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文将从婚姻、交往、礼仪等方面探讨农村的媒规矩。

农村的媒规矩在婚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农村,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往往需要经过父母、长辈的安排和介绍。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会根据家庭的背景、经济条件、性格特点等因素,为适龄的男女进行相亲。

在相亲过程中,媒人会为双方提供有关家庭情况、个人品德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媒人还会帮助双方家庭进行婚姻的谈判和婚礼的筹备工作,确保婚姻的顺利进行。

在农村的交往中,也存在着一些媒规矩。

在农村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往是以邻里关系为基础的。

在与邻居交往时,农村人注重互助和友好。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们会帮助人们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和谐的邻里关系。

媒人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赛龙舟、放风筝等,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在农村的礼仪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媒规矩。

农村人注重礼仪,讲究礼貌待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农村人会遵循一些礼仪规范,如问候、致谢、赠礼等。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他们会传授一些礼仪知识,教人们如何正确地进行社交活动。

媒人还会帮助人们筹备一些重大的庆典活动,如婚礼、丧礼等,确保这些活动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农村的媒规矩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在婚姻、交往和礼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和遵守这些规矩,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的媒规矩,传承和发扬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说媒婚俗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通过媒人进行婚姻介绍和撮合的方式,让有意结婚的男女能够相互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

说媒一般是由长辈或专业媒人来负责,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脉来寻找合适的对象,然后进行介绍。

说媒的过程往往包括了相互了解、考察以及商讨婚事等环节。

说媒婚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因此,为了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和谐,家族成员往往会通过说媒来选择合适的伴侣。

说媒一般由家族长辈或媒人来负责,他们会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来寻找合适的对象,并进行介绍。

在说媒的过程中,双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人品等方面会被重点考察,从而确保两个家庭的利益得到保证。

说媒的方式和流程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当男方的家庭有意向给儿子介绍对象时,会找到合适的说媒人。

说媒人往往是一些通情达理、有经验且信任的长者或专业的婚媒机构。

然后,说媒人会收集有关男方家庭条件、儿子的个人资料以及儿子的婚姻要求等信息。

接下来,说媒人会根据这些信息寻找合适的女方,并与女方的家人进行联系。

在与女方家人进行初步沟通后,如果女方家人对男方有意愿,就会安排男女双方相互了解和见面。

在见面的过程中,男女双方会通过交流来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以确定是否适合结婚。

如果两个家庭达成共识,就会商议婚事,包括婚期、婚礼形式以及婚礼费用等细节。

最后,如果一切顺利,男女双方就会正式订婚并开始准备婚礼。

虽然在现代社会,婚姻的自由和个人选择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说媒婚俗依然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存在。

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保守的地区,说媒仍然是重要的婚姻形式之一。

对于一些年纪偏大、条件一般的男女来说,说媒是他们寻找合适伴侣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能够获得家长认可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仡佬族婚俗流程

仡佬族婚俗流程

仡佬族婚俗流程一、说媒。

1. 媒人的选择。

- 在仡佬族,媒人可是很重要的角色。

一般会选择能说会道、德高望重,而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来当媒人。

这个人通常是族里比较年长,受人尊敬的长辈。

2. 说媒过程。

- 媒人会先到男方家了解男方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小伙子的人品和能力等。

然后,媒人带着男方家准备的一点小礼物,像点心之类的,前往女方家。

- 到了女方家,媒人会先和女方的父母寒暄几句,然后就开始介绍男方的情况。

这时候,媒人的口才就很关键啦,要把男方夸得好,但又不能太夸张。

女方家呢,会认真听着,也可能会问一些问题。

如果女方家对男方初步感兴趣,就会留媒人吃个饭,再继续聊聊。

要是不感兴趣,就会委婉地拒绝,不过一般也不会让媒人太难堪。

二、订婚。

1. 定亲酒。

- 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就要准备定亲酒啦。

男方家会挑选一个好日子,邀请女方家的亲戚朋友到男方家来喝定亲酒。

- 这一天,男方家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饭菜。

男方家的长辈还会给女方家来的亲戚们敬酒,表示对这门亲事的重视。

女方家的亲戚们也会带来一些小礼物,像自家做的手工艺品之类的。

2. 送彩礼。

- 在喝定亲酒的时候或者之后不久,男方家就要送彩礼了。

彩礼的内容很丰富,有布料、金银首饰、家畜等。

这些彩礼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布料可以给女方做新衣服,金银首饰是对女方的尊重和喜爱的象征,家畜则表示男方家的生活富足。

- 送彩礼的时候,男方家会安排专人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会热情地迎接,并且会查看彩礼的种类和数量。

如果一切满意,就表示这门亲事正式确定下来了。

三、婚前准备。

1. 女方家的准备。

- 女方家要开始为女儿准备嫁妆。

嫁妆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床上用品、生活用品,还有一些传统的仡佬族服饰和手工艺品。

这些嫁妆都是女方家精心准备的,体现了女方家对女儿的爱。

- 女方还要在婚前的一段时间里,和族里的女性长辈们学习一些婚后的生活技能,比如如何操持家务、如何织布做衣等。

绍兴结婚风俗文化礼仪

绍兴结婚风俗文化礼仪

绍兴结婚风俗文化礼仪受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结婚习俗也有所差异。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在结婚风俗上是很有讲究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绍兴结婚风俗礼仪,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绍兴的结婚风俗媒婆说媒绍兴的婚礼基本还是连续了南宋婚礼的习俗,必需有说媒这个环节。

即结婚前肯定要有媒婆做中间人,假如是自由恋爱,也要请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做媒,假如不是自由恋爱的,媒婆在做媒的时候还要合八字,看双方八字是否合适,八字不合适是可以取消婚礼的。

订下婚约媒婆合过八字后,双方父母都同意了这门亲事,就可以订婚了。

在订婚之前,女方就要向男方要彩礼了,一般都是把条件告知媒婆,由其转达男方,男方没看法则在婚庆把彩礼送到女方家,这样两家人可以说就是亲家了。

订婚期间会操办酒席,宣告已经订婚。

婚礼达成既然婚订了,结婚就是双方时间的合适问题了,在绍兴,结婚需要挑一个好日子。

中午一般是女方设宴,来宾大部分是女方亲人伴侣,晚上男方设宴,新人向来宾敬酒,庆祝婚礼达成。

迎娶新娘大多都在后半夜开头,男方家出动车队到女方家,直到上车,传统的风俗是要哭轿,哭方代表孝顺和感恩。

不哭,会被一些妇人指教导点,斥为不孝。

三朝回门结婚第三天后,男方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回郎。

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绍兴婚嫁习俗绍兴虽说是个历史文化古城,但到了21世纪的今日,人心其实已不古。

就婚姻上说,绍兴的男女青年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利,当然事先也征求父母看法。

在农村,可能还稍落后点。

整个婚姻一般经受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

做媒在绍兴曾经带有很浓的行业味,当然现在更多带“兼职”味。

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

这些人能说会道,完全具备把地上跑的鸭子说成是天上飞的天鹅这样的嘴上本事。

她们能把丑女变成公主,丑男变成帅哥。

男性媒人,则称媒公。

中式婚礼风俗

中式婚礼风俗

中式婚礼风俗一、说媒定亲。

要请媒人吃“允亲面”,先到女家吃,吃过喜面,即为女方肯定。

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还让吃双层蒸饼中间夹菜的“双合子”。

二、换帖、纳彩。

龙凤喜帖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

所以,双方交换庚帖之后,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

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贴上写明三代名讳及与婚姻有关的情况。

纳彩,俗称过礼,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

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

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

”,全家老少有“福(麸)气”,同时,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

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三、请期、亲迎。

请期,民间俗称“看日子”。

结婚那天,新郎带着乐队和娶亲人马到岳家迎娶新娘,谓之“亲迎”。

其情形颇为壮观:前面是彩旗招展的仪仗队,旗上绘有“飞虎”、“青龙”图象,接着是一群吹鼓手鸣锣开道,有的挑着灯笼,有的举着”迎避”、“肃静”的大牌,紧跟着的是为新娘准备的“花轿”和新郎乘坐的“官轿”,沿途鼓乐齐鸣,旗旗招展,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迎娶的队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亲朋好友。

然后起轿返回。

返回的时间,洪洞、新绛都是傍晚,沿袭古代“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酉阳杂俎》)其根源可视为初民时代抢婚制的遗风。

新娘上轿前坐过的凳子,母亲要赶快坐上,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气带走。

新娘从家门到上轿都要在地上铺席,脚上穿着绣花鞋,鞋底贴着红纸鞋样,上轿后才剥掉。

新娘上轿时,照例都要号啕大哭,谓之“哭嫁”。

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长,猛然分别,女儿将做人妻,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不由得涕泪交流,痛哭一场。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漫谈会宁传统婚嫁礼仪文化

漫谈会宁传统婚嫁礼仪文化

漫谈会宁传统婚嫁礼仪文化摘要:婚嫁是人生之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牵涉到家庭幸福、香火延续和社会安宁,因此历来为个人、家庭乃至家族高度重视。

婚嫁礼仪是男女建立婚姻家庭的必要途径和仪式。

会宁传统婚嫁礼仪,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婚嫁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

关键词:会宁婚嫁礼俗乡土文化一、说媒。

男方提请媒人去事先瞅准的女方家说媒,若女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索知女子的生辰八字,并告知男子的生辰八字。

然后双方合婚,请阴阳先生卜算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如无破月,大相相合,遂用红纸写上男女生辰年八字,即“红帖”,则议婚告成。

二、提亲。

经媒人协调双方同意,择吉日男方父子协同媒人带茶叶、烟酒等礼物赴女方家提亲,男女双方初次见面,交谈了解互有意愿后,则双方互换信物。

女方也会择日回访男方家。

三、订亲。

经媒人传话,女方同意,男方父子择日携同媒人带茶叶、烟酒等礼物赴女方家举行订亲仪式。

女方设席招待,先由媒人与女方父母沟通商量财礼,俗称“研礼”。

如财礼合理,男方愿意接受,由媒人作证,男方给女方少许财礼钱作为订亲钱,并在新媳妇脖子上栓一个系有钱币的红色绳子,称“挂锁儿”或“拴媳妇子”,并给女子母亲“鸡钱”,然后双方喝订亲酒,互敬酒礼,互称“亲家”,皆大欢喜,婚事既定。

四、行礼。

男方家择定吉日,由媒人传话告知女方同意后,男方请媒人和有名望的长者、识礼节的人或新郎舅舅带齐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衣物等赴女方家行礼。

进门后将礼物摆在桌上,在牌位前焚香磕头、互拜,然后女方家设席招待,请长辈陪席,席间议定大概迎娶时间、仪程等,双方儿女亲家举酒言欢。

五、提话。

男方确定迎娶良辰吉日后,男方于婚前一月内备礼品携同媒人去女方家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提话”。

告知具体迎聘时间,商定送嫁人数,给多少“开箱钱”、“押马钱”等事宜。

六、添箱。

女家称女子出嫁为“过阿家”或“过门”。

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清早打扫内外,备香设案,举办宴席招待乡间亲友,接受贺喜的礼品或礼金,为女子准备出嫁的木箱中多添置几件嫁妆的仪式,称为“添箱”。

说媒的规矩及流程

说媒的规矩及流程

说媒的规矩及流程
说媒是一种传统的婚配方式,其规矩和流程也十分讲究。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说媒流程:
1. 纳采:男方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准备彩礼前往女方家求婚。

2. 问名:媒人代双方交换庚贴,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等情况。

3. 纳吉:男方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卜得吉兆后,由媒人通知女方,确定婚姻关系是否可以成立。

4. 纳徽:男方选吉日请媒人送聘礼给女方,以确定婚姻关系。

5. 请期:男方择定婚期,请媒人通知女方,征得女方同意。

6. 亲迎:媒人陪同新郎及众位亲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

在某些地区,媒人完成说媒任务后,会得到猪头作为酬谢。

以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说媒流程和规矩,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现代社会中,虽然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了主流,但依然有很多人会通过媒人说亲的方式完成婚配。

完整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完整版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范文最新推荐------------------------------------------------------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1 / 6爱。

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现代汉族婚俗文化流程

现代汉族婚俗文化流程

现代汉族婚俗文化流程一、婚前准备。

1. 说媒与相亲。

在现代汉族婚俗里呢,说媒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普遍啦,但还是有滴。

有时候是亲戚朋友牵线搭桥,就跟做红娘似的。

相亲呢,就像是一场有点小尴尬又有点小期待的见面会。

两个人坐在一起,互相打量,心里都在琢磨着这人咋样呢。

这过程中啊,可能会有一些小插曲,比如说男方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女方害羞得脸通红。

不过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经历啦。

2. 定亲。

如果相亲之后双方都觉得还不错,那就该定亲了。

定亲的时候啊,男方家里会准备一些礼物,像什么金银首饰啊,烟酒糖茶之类的。

这时候男方一家人就喜气洋洋地去女方家,把这些礼物一摆,就像是在说,“我们可看重这门亲事啦”。

女方家呢,也会热情招待,大家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以后的打算,气氛那叫一个融洽。

二、婚礼筹备。

1. 确定婚期。

这可是个大事儿呢。

双方家庭会找个风水先生或者翻翻黄历,挑个好日子。

这个日子啊,最好是那种宜嫁娶的黄道吉日。

有时候还得考虑亲朋好友有没有空,毕竟婚礼上大家都想热热闹闹的。

选好的日子就像是一个神圣的约定,所有人都盼着那一天早点到来。

2. 拍婚纱照。

现在拍婚纱照可讲究啦。

小两口会跑好多家影楼,看各种风格的样片。

有那种欧式宫廷风的,穿上华丽的礼服,感觉像王子和公主;还有清新自然风的,在海边或者花丛里,特别唯美。

拍婚纱照的时候啊,摄影师会各种指挥,让新郎新娘摆pose。

新郎可能会被折腾得有点不耐烦,但是一看到新娘美美的样子,又觉得一切都值得啦。

3. 准备婚礼用品。

这可得忙坏了两家人呢。

女方要准备嫁妆,什么床上用品啊,家电啊,都是满满的心意。

男方呢,要准备婚房的布置,喜字得贴得红红的,气球也得吹得满满的。

还有婚礼当天要用的烟酒糖茶、请柬之类的东西,都得提前准备好。

这就像是一场大战前的准备,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三、婚礼当天。

1. 迎亲。

早上的时候,新郎带着伴郎团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去接新娘啦。

到了女方家,可没那么容易进门哦。

女方的姐妹们会把门堵得死死的,出各种难题考新郎。

建德结婚风俗流程

建德结婚风俗流程

建德结婚风俗流程建德的结婚风俗那可老有趣啦。

一、说媒。

在建德呢,以前啊,大多都是靠媒婆说媒的。

这媒婆可都是村里的能人,哪家有个适婚的小伙子或者大姑娘,那都门儿清。

媒婆去说媒的时候,那嘴就跟抹了蜜似的。

比如说男方家吧,媒婆就会把男方夸得天花乱坠,什么这小伙子人特别勤快,家里的活都会干,而且心地善良,对人特别好。

到了女方家呢,又会说女方是个贤良淑德的好姑娘,长得水灵,还特别会持家。

要是双方都有点意思了,这就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二、相亲。

要是说媒有了点眉目,那就该相亲啦。

这相亲可不像现在年轻人自己约个咖啡馆啥的。

在建德,相亲那可是比较隆重的事儿。

男方得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得带上点小礼品,像水果啊,糕点之类的。

然后到女方家去见面。

女方呢,也会精心打扮一下。

这见面的时候啊,双方可能都有点害羞,就互相聊聊天,了解一下彼此的情况。

这时候家长也在旁边看着呢,要是觉得对方不错,那就有戏啦。

三、定亲。

相亲成功之后,就该定亲喽。

定亲的时候啊,男方家得给女方家送彩礼。

这彩礼的东西可就有讲究啦。

一般会有金银首饰,这代表男方家对女方的重视。

还有就是一些传统的东西,像鸡啊,鱼啊之类的。

鸡得是活鸡,寓意着吉利。

鱼呢,当然就是年年有余啦。

女方家收到彩礼后,也会回礼,回一些自己家做的手工品啊,或者是一些有意义的小物件,表示对这门亲事的认可。

四、婚期确定。

定亲之后呢,两家就开始商量婚期啦。

这个时候啊,得找个好日子。

建德这边比较看重老黄历,会找那种宜嫁娶的日子。

而且啊,还要考虑到亲戚朋友有没有时间来参加婚礼。

一般会把婚期定在节假日或者农闲的时候,这样大家都能来热闹热闹。

确定好婚期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婚礼啦。

五、婚前准备。

女方这边啊,就开始准备嫁妆啦。

嫁妆可都是精心准备的,像被子啊,那都是厚厚的,绣着好看的图案,象征着新生活的美满。

还有一些生活用品,什么脸盆啊,梳子啊,都是成双成对的。

男方家呢,就开始布置新房。

新房要布置得喜气洋洋的,贴上红红的喜字,挂上红灯笼。

婚嫁习俗·媒妁

婚嫁习俗·媒妁

婚嫁习俗·媒妁媒妁,又叫媒人,为婚姻介绍人的旧称。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郑康成曰: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凡嫁娶之道,必由媒妁。

自太昊制昏礼,则判合之义,当有所由,便应有媒矣。

至周始置媒氏之官,掌万民之判也。

”旧时,青年男女为礼教所隔,其结合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诗经》中《齐风·南山》云:“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战国策·燕策》更提出“处女无媒,老且不嫁”的要求。

而《白虎通·嫁娶》竟以严厉的言辞日:“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

”这就成为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藩篱。

媒妁之俗,古代小说中记述殊多。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写翠莲和张狼结为姻眷,就是由当地一个王妈妈做媒而成。

作品称她为媒人婆(按:据《训蒙字会》载,媒妁的俗称,男性为媒人,女性为媒婆。

)。

《聊斋志异·娇娜》写孔生和阿松女的结合,则由一个叫公子的男青年“作伐”(即伐柯,喻指替人作媒),并主持了婚礼。

荑秋散人编次《玉娇梨》写吴翰林看中苏友白的才学,欲替无娇小姐说亲,竟托请一女一男两个媒妁。

先是唤了一个张媒婆来,分付她去乌衣巷内说亲。

张媒婆见小姐美丽异常,笑道:“不是媒婆夸口,这城中宦家小姐,也不知见了多少,从不曾见有小姐这般标致的。

不知这苏相公是那里造化!”张媒婆吃完茶点,出得后门。

当她回首时,只见小姐尚在楼上。

远远望去小姐容光秀美,宛然仙子,心下暗羡道:“好一位小姐,不知那苏秀才何如?”寻到苏友白家,见他年少英俊,人物风流,笑道:“老身来报的是一件大大的喜事!”当苏友白问道:“喜从何来?”张媒婆道:“我送一位又富贵又标致的小姐,与相公做夫人,你道可是天大的喜事么?”当问到那小姐生得如何时,张媒婆道:“真生得天上有地下无,就画也画不出的标致!苏相公若见了,只怕要风魔哩!”尽管张媒婆再三表白:我是从来不说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

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

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

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

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

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

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

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

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
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

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

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

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