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诗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
翁)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同
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 、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 、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 人生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人生的哲理思考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杜甫) 望岳 (杜甫 杜甫 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 泰山是如此雄伟, 色望不到边际。 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 灵神秀, 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 割为黄昏与白昼。 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 着我的心灵, 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那众山, 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 得极为渺小。 得极为渺小。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 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 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 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 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 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 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 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 什么为非。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 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 长久的人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练习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 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 在而行。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伤仲永哲理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者: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论哲理诗的鉴赏
楼上看你 ”不言而喻 , , 此时“ 的美成为一道风景竞引发楼上 你”
的人 忘 了看 风 景 而 只贪 恋地 看 你 。你 的美 之 如何 , 读者 去 意 凭
会 、 想 和想 象 吧 。 联
你站 在桥 上看 风 景 ,
、
感 受动 人形 象
诗 歌 以鲜 明的形 象 性为 特 点 。 歌 中 的艺 术形 象 无 不 给人 诗 强 烈 的 艺术 感染 力 , 果哲 理 诗 离开 形 象去 作 抽 象 的 描绘 或 训 如 诫 式 的说 教 , 就成 了哲学 或 伦 理学 的讲 义 。好 的哲 理诗 对 于 那 宇 宙人 生 的 哲 理思 考 和触发 诗 人 思 考 的形 象交 织 在 一 起 , 生 是
趣 和 思 索 , 的哲 理 诗 是 生 活 形 象 的 概 括 和 升 华 , 诗 人 感 情 和 哲 理 的 统 一 , 篇 幅 短 小 , 言 简 意 赅 , 远 深 好 是 虽 但 幽 刻 , 往 在 短 短 的几 句 里 包 含 着 丰 富 的理 趣 。 往
【 键 词 】哲 理 诗 ; 赏 ; 受 ; 立 ; 会 ; 悟 关 鉴 感 建 体 领
其 人 其景 。写 出神 户 的 真实 原 形 , 以想 到 “ ” 很 有 审美 情 可 你 是 趣 的人 , 赏 自然 美景 的时 候 想必 是 心 旷 神怡 。看 风 景 的人 在 欣 “
不 畏 浮 云遮 望 眼 , 只缘 身在 最高层 。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有关飞来峰 的传说故事 , 传说 飞来峰上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时间转到夜晚 , , 虚写其人其景。 当 皎沽月光映人“ 闺房” 时更增加了一种神秘的朦胧 的诗意。“ 你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
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
《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3.慈湖夹阻风宋代: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
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
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
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
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2读完这本爱的教育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而全文的故事组成一个人字就是爱。
哲理诗鉴赏
二、哲理诗形象说理形式
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即事说理
精品课件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精品课件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精品课件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精品课件
课堂演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分析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 一句与成语 “ 当局者迷 ,旁”观表者意清相 同。
精品课件
一、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 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 情、艺术等方面。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精品课件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精品课件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 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 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 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 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 息了一场风波。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第五讲朱熹哲理诗鉴赏教案
第五讲朱熹哲理诗鉴赏主讲教师黄美芳目标设置知识目标:积累朱熹七言诗数首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朱熹的七言哲理诗,提高鉴赏哲理诗的能力情感目标:学习朱熹从山水中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的品质,让学生在对家乡名人的认识中增添对家乡的了解,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朱熹七言诗哲理诗的鉴赏教学方法: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朱熹哲理诗鉴赏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哲理意味浓厚的诗作,请同学回顾并举例。
(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二、哲理诗简介“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述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本节课拟从朱熹的几首哲理诗入手,提高学生对事理的认识,增进对朱熹的了解。
三、诗歌例举观书有感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1 鉴:镜子。
2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荡漾。
3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鉴赏提示]《观书有感二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l162)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
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
”有感(一)分析半亩方塘一鉴开没当我们拿到书时,总是眼前一亮,但从此读此书时就以局限在这个范围内天光云影共徘徊书中许多思想已使你疑惑不清问渠哪得清如许你怎么样才能找到你需要的思想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读书多看些思想自然心中清清如也小结: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哲理诗诗歌鉴赏
哲理诗诗歌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哲理诗诗歌鉴赏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 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 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
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
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 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 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 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 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
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常见内容
1、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哲理诗的鉴赏 一、哲理诗的特点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
哲理诗的鉴赏一、哲理诗的特点“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诗的鉴赏一、哲理诗的特点“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这些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哲理诗以宋诗居多,这主要是程朱理学在大宋广泛衍播且推为至尊,这又渐染了宋代文坛,从而使以文学形象、意境见长的古代诗歌又融入了哲学、理趣的内容。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诸如: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3、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诗词之美感悟人生真谛人生哲理诗词鉴赏
诗词之美感悟人生真谛人生哲理诗词鉴赏诗词之美:感悟人生真谛,探索人生哲理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以简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传承着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怀。
正因为如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美感悟人生真谛、探索人生哲理的工具。
诗词之美,在于它能够凝练人生的瞬间,抓住生活的细微之处。
诗人通过极度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对于人生深刻而又微妙的领悟。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开篇,直接道出了人们对于生命命运的深切关切。
在这句简练的词句里,人生的无常、思考命运令人感动。
而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一句,牵引出了人们在寂静的夜晚对生命的思索。
这些诗句让人不仅仅对人生有所感悟,更能引起人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诗词之美,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诗人常常用细腻的词藻和婉转的表达方式,将短暂而美好的时刻凝固在文字之间。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形象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壮丽和永恒。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微雨湿黄昏,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一句,让人回忆起流年匆匆,感慨时光荏苒。
这些情感的共鸣,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诗词之美,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生的诸多问题,常常使人困惑和迷茫。
而诗词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从更高维度上给予人们思索和解答。
在杜甫的《登高》中,"渐觉游神临世界,终期通衢当路岐"的一句,引导着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而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的表达,则告诫人们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这些诗词的引导,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洞察自我,审视人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诗词之美,博大精深,触动人心。
诗词鉴赏杜甫的人生哲理
诗词鉴赏杜甫的人生哲理诗词鉴赏:杜甫的人生哲理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大宗”。
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悲壮的气魄,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诗篇。
在他的诗中,不仅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杜甫的诗篇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首先,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万象的更迭。
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以壮丽的景象、奔腾的江水以及恬静的风景,描绘了时光的流转和万物的变幻,寓意了人生无常不可抗拒的轨迹。
其次,杜甫在他的诗作中也表达了对人生悲苦的痛切体会。
他的创作充满了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传达了他对于社会不公的痛心疾首。
比如在《春望》中,他抒发了对时局的无奈和愤懑之情:“梅尽丁香净,灯残麦庙残。
红绳结绿珮,翠盖覆青衫。
”这些诗句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艰辛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忧虑和焦虑。
另外,杜甫的诗歌中也透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借助诗词的力量探寻人生的真谛。
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些诗句道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也启发了人们对于家庭与亲情的思考和珍惜。
此外,杜甫的诗中也展现了他对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他以对社会的关怀为动力,笔耕于田园之间。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旧时茅店社林边,车书破败无人烟。
闭门不假牛马力,开诗犹是近邻射。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坚持了自己信念的力量。
总之,杜甫的诗篇不仅充满了对美丽自然景物的赞美,更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思考。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和人间悲欢的关注,表现了内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杜甫的诗歌既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的呼吁和关怀。
正是这些关注和思考,使得他的诗作感人至深,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古诗“哲理”理解有门道
古诗“哲理”理解有门道古代哲理诗往往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所以优秀的哲理诗,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宇宙、人生哲理的启发。
由于哲理诗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
其实,鉴赏哲理诗,理解其中的“哲理”也有一定的门道。
第一,可以通过诗人表达哲理的形式入手去理解“哲理”。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
这类作品或寓理于事、或寓理于景、或喻理于物,叙事,写景、状物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
1、借景说理。
通过描写自然风景来抒发哲理在哲理诗当中是最多的。
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
我们先来欣赏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是一首哲理诗吗?全诗四句好像并没谈什么哲理,只是纯客观地描写了自然界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
但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择取这迅疾而来、飘忽而去的三个意象━━“黑云”、“白雨”、“风”组成色彩斑谰的画面呢?为什么要用雨后平静的水面去反衬雨前来势凶猛、不可一世的“黑云”、“白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揭示自然界这种变化无常而又有常的规律呢?联系背景,原来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变法前夕,当时诗人据理力争,提出了与变法不同的主张,政治上正遭到改革派的围攻与打击,对整个政治局势,苏轼有点感到力难胜任,在郁闷之时,诗人从望湖楼前所看到的景色中得到启发。
他觉得,无论是政治的暴风雨还是个人的坎坷,都必然是暂时的,必然要回复到澄清的本原上,这就是诗人要通过眼前的风雨来表达的人生哲理。
再来欣赏杨万里的《过沙头》: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古代哲理诗的鉴赏
论 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本为诗论,表现作者的创作主张,即每一个时 代 都应有表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地 尊崇 古人,要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 新的时 代生活,诗的最后两句即明确地点明这种主张 。这一主 张,对复古派的回击可谓出了一记重拳,也 对文学的时 代特征作了明确的表述,但由于出手太重 ,便难免步入 另一歧途:轻薄古人、蔑视传统,在一定 程度上抹杀了 文学继承的功用,一味强调发展,反而 陷入无法发展的 泥潭。倒是最后两句哲理性的主张, 已超越了诗论本身 的界限,上升到关于社会、人生的 哲理性分析,带有更 为普遍的社会意义,给人以多方 面的启示。
雪 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它既有宋 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 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 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 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 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 , 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读了这首 诗, 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 长处, 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 的地方。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 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 。 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 有" 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 雅 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 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 更 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 四句 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 奇妙: 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哲理诗详解与赏析
朝代:宋代原文: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注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
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
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诗歌鉴赏部分 哲理
诗歌鉴赏部分——哲理
1、《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2、《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必将消散,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机遇造就人才;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必定会有所作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5、《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6、《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7、《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论前路多么艰辛,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一定能“绝地逢生”。
8、《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要有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9、《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歌颂了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10、《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事物的新陈代谢规律;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在社会发展中,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 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只有 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 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 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 无论生活或学习, 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 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 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 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向理想之境迈进。 向理想之境迈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 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 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 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 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 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 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 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 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 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 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不及林间自在啼。 托物说理
三、理趣赏析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 味诗句,抓住形象( 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 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 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 地联想 。(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既入乎其内, 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哲理诗鉴赏
湖北枝江一中 吴太凤
一、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 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 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 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 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 社会、人生、理想、爱情、 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 方面。 方面。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日中流自在行。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 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 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 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蝉 虞世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人有崇高的道德,卓越的才能,不需要 人有崇高的道德,卓越的才能, 某种外界的凭借, 某种外界的凭借,名声也会传得很远
琴 诗 (苏轼)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何不于君指上听?
二、表达哲理的形式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景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即事说理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 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 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 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 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 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 水的深浅, 流速的快慢等, 都一清二楚, 他们都能察觉。 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 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时时闻说有沉沦。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四、强化训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