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概述】: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20%。
【诊断标准】:病史与诱因: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诱发因素。
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轻重随出血量的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
若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可出现一系列心排血量降低的表现入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脉搏速,血压下降,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贫血和血象变化:上消化道大出血后3-4小时即可出现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至出血后4-7天可高达5-15%,以后逐渐降至正常。
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升至1万-2万,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
4、发热:多数为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5、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达高峰,3-4日后降至正常。
6、辅助检查:①胃镜检查:在直视下顺序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段,从而判断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及出血情况。
②其它检查:选择腹腔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纳入标准】1、单纯上消化道出血、年龄18-60岁2、无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等。
3、无慢性基础疾病。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治疗常规】1、一般急救措施: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2、积极扩充血容量:及早输入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最好保持Hb不低于90-100g/L,3、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止血、抑制胃酸分泌、口服止血药、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
4、对症支持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质量标准
分值 扣分说明 得分 20
60
项目
基 础 护 理
专 科 护 理
健 康 教 育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质量标准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
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 2.评估自理能力,做好生活护理 3.口腔、头发、指甲、皮肤、会阴清洁。 4.防跌倒、坠床、压疮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1.心理护理到位:注意病人的心理反应,大出血时及时给予安慰,及时清理血迹和胃 肠引流物,避免恶性刺激。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病情观察仔细,护理记录及时: (1)严密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记24小时出人量,如出现尿少, 常提示血容量不足。 (2)观察呕血与黑便的量、次数,注意大便性状转归。 (3)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变化。 (4)估计出血量:胃内出血量达250ml-300ml,可引起呕血;出现黑便,提示出血 量在50ml-70ml甚至更多;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量5ml以上。柏油便提示出 血量为500ml-1000ml. (5))观察有无再出血先兆,如头晕、心悸、出汗、恶心、腹胀、肠鸣音活跃等 3.准确及时有效执行医嘱 4.指导合理饮食和活动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标准版)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概述】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emorrhage)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及胰管的出血,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出血。
大量出血是指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或达血容量20%的出血,据我国统计资料表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为10%,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约为30%~50%。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1)呕血和黑便: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
但如出血量大,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
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便,如出血量很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亦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及速度有关。
少量出血可因机体自我代偿而不出现临床症状。
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常表现为头昏、心悸、冷汗、口渴;体检可发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大量出血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休克。
(3)发热: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周。
少数大量出血的患者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提示病情严重。
原因不明,可能与失血后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有关。
(4)氮质血症: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24~48小时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4.3mmol/L(40mg/dl),3~4天降至正常。
若同时检测血肌酐水平正常,出血后血尿素氮浓度持续升高或一度下降后又升高,常提示活动性出血或止血后再出血。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在出血早期可因血管和脾脏代偿性收缩和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基本正常甚至升高,一般在急性出血后3~4小时后开始下降,此时也应注意治疗过程中快速大量输液造成的血液稀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以正确评估出血程度。
血小板、白细胞可因出血后的应激反应而在短期内迅速2)呕吐物隐血试验和粪便隐血反应强阳性。
(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丙级)中西医概述西医: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
在解剖上,人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
本单病种不包括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中医: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为血证,便血、吐血、呕血。
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称吐血、呕血。
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故称为便血。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原则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
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中医辨证诊断规范1.脾虚不摄证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胃中积热证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3.肝火犯胃证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4.肝胃虚寒证主症:吐血色黯或大便色黑,缠绵难愈,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纳呆,常感腹中冷痛,眩晕,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微。
5.气血两虚证主症:胃脘隐痛,吐血色黯量少,唇甲色淡,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或常伴有自汗,动则气促,眩晕耳鸣,神疲,大便色黑,色淡苔少,脉沉涩。
西医诊断规范1.呕血与黑便:一般幽门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恶心、呕吐,亦不发生呕血,只解黑便。
消化道大出血诊疗规范
消化道大出血诊疗规范【临床表现】1.呕吐、黑便、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表现为黑便,黑便呈柏油样,伴或不伴呕吐,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
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便血,呈暗红甚至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科表现为头昏、乏力、心悸、出汗、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
病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施压后褪色经久不见恢复。
静脉充盈甚差,体表静脉塌陷,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发热机制尚不清楚。
【诊断要点】根据患者具有呕血或黑便或便血的症状均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
【急诊治疗】1.一般急救措施: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吸氧。
2.积极补充血容量:立即配血,尽快用大号针进行静脉输液,或经中心静脉插管输液、测量中心静脉压。
输液开始宜快,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替品。
尽早输入足量全血,以恢复血容量与有效循环。
最好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
3.局部药物:可用8mg去甲肾上腺素盐水、5%孟氏液、凝血酶口服或胃管注入。
4.止血药物:可应用酚磺乙胺(止血定)、巴曲酶(立止血)、维生素K1等。
5.降低门静脉压药物: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善宁或思他宁),主要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6.抑酸药物:可选用奥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7.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8.内镜直视下止血:可经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注射硬化剂治疗曲张的静脉,或经内镜做高频电凝、钛夹止血,用激光、微波止血。
9.放射介入治疗:适应于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治疗方法为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栓塞术和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剂。
10.急诊手术治疗适用于:(1)内镜不能控制的动脉出血。
(2)24小时内输血超过1600ml,经其他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出血;(3)患者年龄超过50岁,有动脉硬化的动脉出血者;(4)恶性肿瘤大出血者。
上消化道出血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指南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的黏膜破裂而导致的出血症状。
其表现为呕血、黑便和腹痛等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病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一、定义二、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十二指肠或食管恶性肿瘤、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溃疡等。
此外,创伤、高血压引起的食管破裂以及未经良好处理或长期药物滥用的食道炎症也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三、临床表现1.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
呕血的颜色可以提示出血的部位,鲜红色的呕血说明出血来自食管或胃,咖啡色的呕血则来自胃酸与血液的反应。
2.黑便:也称为“铁锈色便”,是由于出血的血液在肠道中蛋白质消化的作用下被分解形成的。
3.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
四、诊断诊断上消化道出血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内镜检查: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
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出血灶,同时进行活组织检查。
2.血常规:通过检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
3.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消化道初始段及相邻脏器,可以发现病变和异常。
五、治疗1.保护呼吸道:当患者出现呕血时,应将其转移到半坐位或坐位,并保证呼吸畅通,防止窒息发生。
2.止血治疗:止血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止血和内镜黏膜应用止血剂等。
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吸附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血管收缩剂等。
3.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胃肠道溃疡可以给予幽门杀菌药物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
六、后续管理七、预防与注意事项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病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患者应尽早就医,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法包括保护呼吸道、止血治疗和病因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规范教材教学课件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如胃镜、肠镜、胶囊内镜等。 其中,胃镜检查是确诊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病灶并取 活检。
03 诊治流程及规范
急诊处理流程
01
02
03
初步评估
询问病史,了解症状,进 行体格检查,判断病情严 重程度。
紧急处理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 量,应用止血药物,必要 时进行输血。
康复期生活指导建议
01
提供饮食建议,指导患者选 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02
介绍适合患者的运动方 式和强度,帮助患者逐 步恢复体力。
03
提醒患者遵医嘱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04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心态,促进身 心全面康复。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分类
根据出血的病因,上消化道出血可分 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 血两大类。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 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
危险因素
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应激状态、肝胆 疾病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主要 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便血等,同时可能伴有头晕、乏力、心悸等贫血表现。
局部喷洒止血药
通过内镜向出血部位喷洒止血 药,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激光止血技术
利用激光能量使出血点凝固止 血,具有操作简便、止血迅速 等优点。
微波止血技术
通过微波热效应使出血点组织 凝固坏死,达到止血目的,适 用于小血管出血的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病因:(1)溃疡病出血;(2)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应激性溃疡出血;(4)肿瘤出血;(5)胆道出血。
(6)其它少见原因,如Mallory-weiss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动脉瘤穿破入上消化道、血管瘤等。
2.病史:(1)仔细询问呕血和黑便发生的时间、次数和血量,是以呕血为主或以黑便为主;过去有无类似呕血和黑便史。
(2)近期有无消化不良、上腹不适、乏力及体重减轻史。
(3)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慢性胃炎的症状或病史。
(4)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肝炎、血吸虫病和肝、脾肿大史。
(5)有无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史以及和出血的时间关系。
(6)过去或这次发病后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如何。
(7)有无手术史及术后诊断。
【体格检查】1.注意病人有无面色和口唇苍白,有无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皮下出血点,有无蜘蛛痣和肝掌。
2.测量血压、脉博、呼吸,发热者量体温。
3.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及腹水,上腹部有无压痛和包块。
4.疑为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应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和肛门指检,了解有无癌肿远处转移。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例、肝肾功能及血氨测定等。
2.X线检查:胸部透视或拍片,食管、胃钡餐检查。
必要时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3.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4.三腔管检查,将胃、食管气囊充气压迫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尽胃内存血,无再出血者,可考虑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可得到确诊,对上消化道出血应作出以下分析:1.判断出血部位。
2.估计出血量。
3.分析出血原因。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一般处理:1)输液、输血、纠正休克。
使血压维持在12kPa,脉率每分钟100次以下;2)休克的病人应放置保留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测中心静脉压;3)应用止血药物;4)平卧休息,可给镇静剂,但注意门脉高压患者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药物,以免诱发肝昏迷。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诊治规范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诊治规范从食管到直肠称为人体的消化道。
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交点为界,上面为上消化道,下面为下消化道。
因此,上消化道应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统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溃疡病约占半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25%,近年来急性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发出血的病例也有所增长,有5%左右病例的出血病灶未能确定,即使剖腹探查也未能找到出血原因。
其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便为主,常伴有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一、病因1.炎症与溃疡性因素(1)食管炎、食管糜烂或溃疡(包括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2)急、慢性胃炎,尤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或称应激性溃疡,其中如系重度烧伤后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常称为Curling溃疡;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及脑肿瘤所致的溃疡称之为Curling溃疡)。
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左右。
(3)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是引起出血的最常见病因。
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占上消化道出血的70%~80%。
(4)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毕罗I或Ⅱ式手术)所致的吻合口炎或溃疡,残胃炎或残胃溃疡也是较多见的出血病因。
(5)强酸、强碱及酚类等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管、胃与十二指肠的烧伤,必然会导致黏膜的糜烂与溃疡形成,最终发生出血。
(6)急性坏死出血性胰腺炎,当发生坏死出血后,血液可经主胰管进入十二指肠,也可因并发出血性十二指肠炎所致。
(7)其他炎症性病变尚有胃及十二指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胃血吸虫病及胃嗜酸性肉芽肿等。
2.机械性因素(1)食管裂孔疝:当食管下端炎性水肿明显或已发生糜烂、溃疡时常可引起较大量出血。
此外,如疝入胸腔的部分胃发生嵌顿或梗阻时,则可引起大出血。
(2)食管下端黏膜裂伤:也称Mallory-Weiss综合征。
出血多因食管-胃连接部的黏膜发生撕裂所致。
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左右。
(3)器械或异物损伤食管:如误吞鱼刺而刺破食管黏膜或吞入缝针刺破食管等。
重症医学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及规范
1.基本抢救措施。
(1)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仪,心电、血压监测;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
(2)描记全导联ECG,查大便潜血、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肝肾功、电解质)、血气分析,必要时内窥镜检查及选择性动脉造影。
2.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大出血患者应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应注意酸碱及电解质平衡。
3.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冰盐水洗胃:下胃管用4℃冰盐水灌洗胃腔,灌洗后可注入云南白药、三七粉、白及粉等中药以止血;亦可以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冰盐水100ml中,自胃管灌入。
(2)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内窥镜下局部喷洒止血药、电凝止血等。
4.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
(2)垂体后叶素:5%葡萄糖200ml中加入垂体后叶素20U静点,必要时可重复。
(3)生长抑素。
5.其他止血药:凝血酶2000~4000U口服或局部喷洒,每4~6hl次;立止血1~2U,静注。
6.经上述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者,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7.中医治疗。
(1)实证者,予以大黄粉3克,口服,每日3次。
三七粉3克,口服,每日3次。
十灰散5克,口服,每日3次。
针刺足三里、血海、神门穴,采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2次。
(2)虚证者,予以三七粉3g,口服,每日3次。
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针刺足三里、血海、神门,采用补法,留针30min,每日2次。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常规【概述】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1hemorrhage)系指屈氏(Treti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IOoonI1或循环血容量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这是临床常见的急症。
【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但不一定有呕血。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只表现为黑粪,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
然而,幽门以上的病变如食管或胃的病变出血量较小或出血速度较慢,往往并无呕血,仅见黑粪。
幽门以下的病变如十二指肠病变出血量较大、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除黑粪外,也可有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这是由于血液经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
但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
黑粪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所表现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轻重随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
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导致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或晕厥等。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再加以贫血的影响,可能是引起发热的原因。
4.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常增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
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6.7mmo1/1(40mg/d1),3〜4日后才降至正常。
肠性氮质血症主要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
【实用】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实用】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月中瘤等。
非留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临床表现】1.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类:①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仅粪便潜血阳性;②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呕血,解柏油样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③急性大出血:有呕血,鲜红或暗红色,便血伴循环障碍和重度贫血,可伴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2.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达60-100ml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机体可以代偿,无临床症状。
出血量超过500ml,可出现症状,中等量失血〔占全身血容量15%左右)约700ml时,可引起头晕、无力、站立性晕厥、口渴、四肢冷、血压偏低、贫血。
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一5%)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患者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速弱、呼吸困难,如不积极救治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1.确定上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口腔、牙酿、鼻咽部等部位出血,注意局部检查,有无出血痕迹和损伤;排除咯血,大量咯血时,可吞咽入消化道,引起呕血或黑便。
上腹痛加上呕血或解柏油样便的病史,有助于消化性溃瘍的诊断。
近期服用非街体类抗炎药或饮酒,揭示出血性胃炎的可能性,先有剧烈呕吐后再呕血,要考虑贲门粘膜撕裂症。
下腹疼痛,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提示结肠癌的可能。
老年吸烟者突然发生急性腹痛并出血,提示结肠缺血性肠炎。
体格检查可对诊断提供帮助。
慢性病容、蜘蛛痣、脾大,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上消化道疾病、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引起的出血亦不少见。
血管异常引起的出血虽少见,但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值得注意。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性质、部位和出血量与速度。
一、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
若出血量较少、速度慢亦可无呕血。
反之,幽门以下出血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反流入胃腔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这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
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
黑粪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色,酷似下消化道出血。
呕吐物及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一般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
严重者呈休克状态,表现为烦燥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血压下降、脉压差变窄、心率加快。
休克未改善时尿量减少。
三、贫血和血象变化慢性出血可表现为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
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红细胞稀释到最大限度。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pdf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pdf医院上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有无慢性上腹痛、肝炎、血吸虫病、慢性酒精中毒、胆道炎病史。
2.有无使用损害胃粘膜(阿斯匹林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史。
3.呕血或黑便次数、颜色、稀薄程度及伴随症状。
4.有无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及全身系统检查。
2.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B超检查及内窥镜检查等。
【诊断】1.过去xx:如有慢性上腹痛史,提示溃疡病、胃炎、胃癌及胃粘膜脱垂等;有肝炎、黄疸、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史,应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强破裂出血;有胆系疾病史,应怀疑胆道出血;有剧烈呕吐者,应想到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长期大量使用损伤胃粘膜药物史,则有助于药物所致出血的诊断。
2.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
一般出血量>50~70毫升即可出现柏油样便,胃内储血量>250~300毫升即可出现呕血。
(1)呕血与假性呕血的鉴别:口、鼻、咽喉部出血及咯血后咽下再呕,出称假性呕血,其特点是多为陈旧性碎血快,且有咽血史。
(2)呕血与黑便的特点: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多为大量呕血或呈喷涌状呕血;胃疾病出血时,呕吐暗红色或咖啡色样物;胃粘膜脱垂、胃癌、胆道出血多为黑便。
(3)出血后表现:出血后上腹痛缓解者多系溃疡病,不缓解者多见于胃炎;右上腹绞痛后呕血与黑便应考虑胆道出血;出血后腹水增多、昏迷者,提示肝硬化。
3.体检:(1)出血伴黄疸、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应考虑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出血伴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系胃癌并出血。
(3)出血伴黄疸、胆囊肿大,提示胆道出血或壶腹周围癌并出血。
(4)皮肤、口腔粘膜毛细血管扩张,应想到遗传性毛细管扩张症。
(5)伴全身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全身疾病所致。
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大便潜血试验:可确定是否为消化道出血及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诊治流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诊治流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情况。
由于其病情危重,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规范化的诊治流程来确保及时、准确地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诊治的流程。
一、早期评估和稳定患者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早期评估和基本的稳定措施。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状态等。
如果患者有显著的休克症状,应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如给予液体复苏、输血等。
同时,还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如呕吐血、黑便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出血情况和风险。
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在早期评估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血液功能和内环境的紊乱程度。
此外,还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的部位和程度,并进行活检以确定病因。
三、治疗策略的选择治疗策略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出血的程度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出血量较少、无休克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止血药物和负压吸引等。
对于出血量较大、有休克症状的患者,需要考虑积极的治疗措施,如内镜止血、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内镜止血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的部位,并进行止血措施,如电凝、注射止血剂等。
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如经动脉栓塞或介入血管内置管等。
对于仍然无法控制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切除病灶、结扎血管等。
四、观察和复发预防治疗结束后,患者应进行观察和复发预防。
观察时间一般为24小时,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以预防复发。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
入院宣教环境,医院制度,主管大夫,护士,科主任,科护士长,介绍病房设施及使用方法。
健康教育1.大出血时,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将下肢抬高,以免影响呼吸功能,防止血流返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2.根据病情禁食1-2天,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少量出血者禁食应选择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食物。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肢体是否温暖,皮肤与甲床的色泽,周围静脉特别时颈静脉充盈情况,每小时尿量,呕吐物及粪便情况等。
当出现口渴、心慌、出冷汗、四肢湿冷、恶心呕吐时应立即报告。
4.避免打喷嚏,便秘,可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
5、放松技术: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的2倍。
出院指导上消化道出血指出血点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便为主。
出院后,您应该多注意:1、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的规律,提倡半流质食物和软食,忌硬、粗糙食物。
食物要多样化,易消化、清淡又富有营养。
少食多餐,不可过饱。
进食不可过快,做到细嚼慢咽。
避免过热,过冷,产气多的食物、饮料。
对大片药物应研碎后服用。
2、既要注意休息,又要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宜,保持劳逸结合,动静结合。
提倡散步、气功、太极拳等运动,不主张快跑、急走等剧烈运动。
避免受凉感冒、咳嗽。
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大便时用力过度和憋气。
生活要有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可熬夜、酗酒、吸烟。
3、要注意情绪的调节和稳定,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良的情绪同样可诱发出血,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提高家庭支持的有效性,争取家庭在心理上、经济上的支持和配合,免除后顾之忧。
4、根据出血原因、病情,遵照医生嘱咐服药。
5、出院后具体复查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开始时需在3个月内复查胃镜,以后至少每半年一次。
5、急性胃粘膜病变、腐蚀性胃炎引起的出血停止后,可渐渐恢复饮食,若无再出血,出院后1个月复查食道吞钡照影,痊愈后无须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丙级)
中西医概述
西医: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
在解剖上,人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
本单病种不包括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中医: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为血证,便血、吐血、呕血。
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称吐血、呕血。
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故称为便血。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原则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
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
中医辨证诊断规范
1.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
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3.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
数。
4.肝胃虚寒证
主症:吐血色黯或大便色黑,缠绵难愈,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光
白,纳呆,常感腹中冷痛,眩晕,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微。
5.气血两虚证
主症:胃脘隐痛,吐血色黯量少,唇甲色淡,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或常伴有自
汗,动则气促,眩晕耳鸣,神疲,大便色黑,色淡苔少,脉沉涩。
西医诊断规范
1.呕血与黑便:一般幽门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恶心、呕吐,亦不发生呕血,只解黑便。
如果出血量大,可引起恶心、呕血,如果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吐物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如果血液在胃中停留时间长,氧合血红蛋白受胃酸作用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
胃内出血若末呕出,便排入肠道,形成黑便或柏油样便,出血量大、肠道蠕动快时可为暗红色血便。
2.上腹疼痛及不适感:大多数溃疡病患者出血前上腹疼痛、发作或加剧,而出血后往往疼痛减轻或消失。
3.发热:中等量或大出血病人,常伴有发热,一般在24小时内即可出现,多数在38. 5C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这是由于肠腔内血液分解产物的吸收、血容量减少、贫血、体内蛋白质被破坏、循环衰竭等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所致。
4.周围循环衰竭:失血后,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可引起心跳加快。
若出血量过多,回心血量及心脏输出量均减少,则可导致循环衰竭,同时呼吸功能亦受到影响。
由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缺血、缺氧,贝U休克将成为不可逆
的。
在周围循环衰竭时,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疲乏、心慌、头痛、恶心、口
渴、呼吸困难(缺氧)、皮肤苍白,有时有发绀、四肢冷劂、脉搏细弱直至不能们及,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出。
持续性大出血可造成少尿或无尿,严重的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5.血象变化:大出血初期,由于周围血管收缩与红细胞重新分布等生理调节,血红蛋白、红血球和血球压积的数值可无改变。
在出血6-12小时后,由于组织间液体进入血循环,使血红蛋白(血色素)与红细胞稀释而数值降低。
出血后白细
胞增多常在1万以上,中性白细胞亦增加。
6.氮质血症:许多溃疡病患者在大出血后的最初几天内出现氮质血症。
当继续出血时,血中氮的含量亦逐渐增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出至肠腔中的血液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氮质血症;另外大出血可引起肾功能减退,不能排出氮质,因而产生氮质血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一般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首要任务是判断病情,止血和防治休克,其次是针对出血原因采取标本兼顾的综合治疗。
饮食与休息:即便是轻度上消化道出血亦应注意休息。
无呕血者,可斟情早些进食,可先进食牛奶再改为少渣饮食,呕血者、中度以上出血,均应严格禁食,待出血完全停止后逐步恢复进食。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
1•脾虚不摄证
治则: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处方:建中汤加减,党参、白术、白芍等水煎服。
2.胃中积热证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川连、黄芪、乌贼骨等水煎服。
3 .肝火犯胃证
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等水煎服。
4.脾胃虚寒证
治则:健脾益胃,温阳止血。
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阿胶、白术等水煎服。
5.气血两虚证
治则:益气补血,养血止血。
处方: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等水煎服。
西医治疗规范
1.止血
止血是抢救上消化道出血的根本处理措施,但不是出血的病因治疗,止血处置前、中及止血后要进行病因处置和预防再次出血。
一般急症止血现多主张应用中西
结合两法进行,以后再按病因进行治疗。
①一般紧急止血:除输用新鲜全血对止血有帮助外,可使用以下西药及措施。
例如止血敏等,进行静脉滴注,缓推或肌肉注射。
②胃镜下止血:必要时可通过胃镜进行各种急症止血措施,实行胃镜下局部
止血,包括:喷射各种药物于出血部位和电凝止血:主要用于溃疡病溃疡出血,动脉出血为最佳适应证。
食管静脉出血则不适用。
2.抢救休克
患者置于严密监护之下,定期记录脉搏、血压等。
对大出血患者休克复苏的步骤是:
①检测血型并作交叉配血;
②建立一条通畅的输液通道,除用外周静脉必要时应用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或贵要静脉插管以便快速输血;
③同时给予初步的止血措施,如止血敏等;
⑤建立监护记录,进入大出血各项常规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及凝血机制之检查;
⑥抢救失血性休克以补足循环血容量为主,在建立通畅的输液通道后,可首先快速输入血浆代用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以提高胶体渗透压,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以使血压回升。
⑦对于不需要输血之轻度、中度出血病例以及输血后维持恢复病例,和输血
间歇期之病例,可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进行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如用生脉注射液等,以输液救阴。
⑧在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前一般不主张用升压药。
如已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血压仍不恢复,则可斟情使用,并积极寻找影响复苏的其他原因。
3.制酸、粘膜保护等
①胃酸分泌过多和粘膜屏障损害是消化性溃疡与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因素,除上述止血措施可以适当选择进行止血外,制酸剂和粘膜保护剂是经常选用的止血措施;如甲氰咪胍常规使用多用400〜1200mg /24小时,放在滴注液中分次静脉滴注,或奥美拉唑等。
②去甲肾上腺素8〜16mg溶于盐水100〜250ml中,分次口服止血。
4.手术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反复出血不止,或有其他手术适应证者,应考虑急诊手术。
各种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手术适应证应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而定。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遇有以下情况应采取手术治疗:
①积极的内科治疗24小时以上出血未能停止,或连续输血800ml以上血压仍
不能维持;
②②内科止血后,短期内又反复大出血;
③胃镜下出血灶为小动脉喷血,约有1.5 %〜22%复发性溃疡出血患者,内窥
镜检查发现溃疡出血部位的动脉糜烂或血管造影时造影剂外渗时,均有手术
治疗指征。
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治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2.显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 ),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3.有效:一周内出血减少,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由强阳性降为(+ + ),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
4.无效:经治一周,出血不止,或已转手术治疗。
重度出血,经治24h后无好转,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
5.恶化:经治一周,重度出血经治24小时,出血加重,出血伴随症状加重。
注: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15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