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3](https://img.taocdn.com/s3/m/896f8997c77da26925c5b0d4.png)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内容提要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新高度、新境界。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的充分体现也是一个不断从内在向外在、从理想向现实转化的长期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1 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d5ea3a90d0d233d4b14e6992.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一、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对精神目标追求等一系列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体系。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通过科学梳理相关概念获取正确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时,应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改造与提升。
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创新与求实的关系,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实现由人情关系价值观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转变。
因此,本文认为,公平、正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是最基本的要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概括了公平、正义的内涵: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
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基本权利或人权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592d8f3b58fafab069dc028d.png)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方面,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概念,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谐”是古今中外都比较关注的一个概念,但以此来定位一个社会,则是在科学吸收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精粹基础之上的一种重大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的一系列天才设想,同时又正式提出自己关于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就是针对现实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不和谐而提出来的。
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强调“斗争”哲学,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走了弯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确认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小康,开始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正如六中全会《决定》所言:“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仅从国内的情况看,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2f74a01410a6f524ccbf85ae.png)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
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
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
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论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a5e09351e79b89680226d8.png)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新高度、新境界。
正确认识这一论断,首先必须搞清楚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准确把握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最后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49-0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后提出的又一新论断,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但同时应当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
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从人均1000美元到 3000美元这样一个时期是多事之秋,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中国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否则,便可能会出现“拉美化”的局面。
“拉美化”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因此“拉美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为了防患于未然,顺利度过发展的临界点,需要做很多事情。
其中,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b79837f6294dd88d1d26b3b.png)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精选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2](https://img.taocdn.com/s3/m/e0b07e394431b90d6c85c7d6.png)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优势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统治阶级虽然能够在革命或上升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但当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同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力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就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改良,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在旧制度框架内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没有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不同的特殊利益,因而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
第1 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题及解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考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60242b647d27284b7351e9.png)
第九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决定因素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B.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国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这种前提和制度保证。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国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A.达到了新境界 B.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C.形成了科学的体系 D.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升华[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这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选项。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A.党 B.人民 C.工人阶级 D.军队[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18a1a1365901020207409c72.png)
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 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 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
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 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其他社会矛盾问题
在我国社会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问题,
如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 运行中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矛盾,等等。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 矛盾的基本思路
第一、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质
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第二、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 一切工作的出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 第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坚持 效率的前提下,着重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 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任 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 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 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 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 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 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 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 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 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和谐稳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科学涵义
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e9b8d28e08a1284ac85043bd.png)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植根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展示于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转换、阶级关系的变迁和国家机器的重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
由此可知,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予以彰显,这本身就是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举。
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又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际显现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就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具有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
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必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理论认知转化为现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日益扩展的巨大优越性,向世界展示非同凡响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继续教育考试题和答案
![继续教育考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6f3f13cc7931b765ce151d.png)
填空:1.__社会和谐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__社会公平和谐____。
3._坚持以人为本___,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___发展____放在首位。
5.增进党内团结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____民主集中制_____。
6.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峰会时提出___和谐世界___理念,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对外关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外交理念。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____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___。
8. ___人民当家作主; __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鲜明、最本质的特点。
9.坚持____改革开放___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____党; _____。
11.__________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
12. 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__________,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3.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__________。
14. ___创新___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5.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___依靠群众______是关键。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__基层____。
17.“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是在__十六大___报告中提出的。
单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规范收入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调节收人差距的目的在于__A___。
23.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3.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b0584bee172ded630b1cb6a0.png)
23.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上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上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从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的协调上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也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几点认识
![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几点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d65fb01763231126edb11b0.png)
2009年1月第1期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 m al of S0c ia l i8t C ol l egeJ an.2009N o.1【百家论坛】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几点认识杨春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
正确认识这一论断,首先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要认识到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还需把握几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981(2009)01一0077一0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到再次写入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科学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这一判断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把社会和谐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表明社会主义不仅应该是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而且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四个方面缺少哪一个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伟大转折,是历史的跨越。
深刻认识这一论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论断。
需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社会主义不应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缺少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当然更谈不上社会和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经典话语,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这一点必须始终坚持。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3c63fcca58f5f61fb7366693.png)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 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 幸福、更有尊严。”
2010年春节团拜会
党的十八大强调,在改 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 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 保证。
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面临着巨大挑战
你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
危险的因素是什么?
思考
(一)社会发展不平衡
1.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是教育公平与教育 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2.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是就业压力依然 很大 3.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 然突出 4.人民收入水平整体提升,但贫困人口仍然 很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江苏泰兴发生砍杀幼儿事件
2010年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 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 校园,砍伤31人,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 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目前受伤者已被送 往医院抢救。持刀男子被当场制服。
◆广东雷州男子持刀闯入小学砍伤16名师生
尤其是教育公平问题更为急迫。
一是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
山村小学
受教育状况和人口比 例严重倒挂
2010年城乡大学生的比 例分别是82.3%和17.7%。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 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
二是区域之间在教育资源获取上差异明显 一般而言,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 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1到2倍。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2010年5月12日8时左右,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幼儿 园发生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吴焕民持菜刀闯入幼儿 园砍杀,致使7名儿童(5男2女)和2名教师死亡,另有 2名儿童伤势严重。吴焕民系男性,48岁,行凶后返 回家中自杀身亡。
在医院焦急等待的家长
96个政治名词解释
![96个政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1fde77804d2b160b4ec065.png)
96个政治名词解释1.国体(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
4.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文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文现代化建设。
5.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
6.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
8.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工作方针):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党的领导(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中心环节和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14.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15.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文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7.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8.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19.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且29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20.“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研一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研一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08d78dd50e2524de5187e9e.png)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经过以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理论》,我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上过几节这门课,我对社会主义有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谈一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谐,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社会主义。
对于和谐的社会主义,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而如今我们的国家也正在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
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我的理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这样的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社会。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们如今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严重地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社会还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不同国家、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
空想社会主义者明确使用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
他们的学说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把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
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又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行的道路,并对其基本特征作了合乎逻辑的科学描述。
他们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除阶级、城乡、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https://img.taocdn.com/s3/m/296ef4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c.png)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原因有:(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的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2)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
②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3)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4)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不但不以剥削、压迫他人为条件,反而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们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
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5)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初三知识点_政治第二单元__共同富裕_社会和谐
![初三知识点_政治第二单元__共同富裕_社会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b94c178da216147916112814.png)
2.1走共同富裕道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时间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①市场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②经济更有生机和活力③经济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更大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①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③实现城乡和东西地区的协调和共同发展④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⑤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含义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体现:①内容—物质、文化、政治生活②范围—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③途径—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5.共同富裕的地位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7.如何实现共同富裕?①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④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8.推动城乡发展的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9.怎样缩小城乡差距?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②国家要大力发展科技,走科技兴农道路(农业机械化)③充分发展各地区比较优势10.怎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①推进西部大开发②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③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⑤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法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2.民主法治的鲜明特点①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核心)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4.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为领导核心①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党的主导思想(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的关系】5.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6.坚持党的领的重要性(两个根本保证)【意义】①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7.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8.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①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人民的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9.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要求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植根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展示于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转换、阶级关系的变迁和国家机器的重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
由此可知,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予以彰显,这本身就是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举。
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又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际显现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就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具有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
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必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理论认知转化为现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日益扩展的巨大优越性,向世界展示非同凡响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