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版第一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c49dfe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4.png)
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聚沉值
✓ 离子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 异号电荷一样的离子-----“离子〞半径
✓ 对于负溶胶 Cs+>Rb+>K+>Na+>Li+
✓ 对于正溶胶Cl->Br->NO3->I-
2. 溶胶的相互聚沉
明矾净水
1. 加热
大分子溶液及凝胶
➢ 大分子溶液macromolecular compound ➢ 盐析 salting out
胶体分散系
粗分散系
(粒子直径小于1nm) (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粒子直径大于100nm)
低分子溶液 (分散质是小分子)
高分子溶 液(分散质 是大分子)
胶体溶液 (分散质是 分子的小集
合体)
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大 集合体)
最稳定
很稳定
稳定
不稳定
电子显微镜不可见 超显微镜可观察其存在
一般显微镜可见
一、什么是“稀溶液的依数性 〞?
与溶液有关的性质分为两类:
溶液的颜色、比重、导电性等性质,与溶质 的本性有关;
溶液的蒸气压、沸点、凝固点等性质,与溶 质的本性无关。
只与溶质的数量〔摩尔分数〕有关,而 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的性质,称为“依数性〞。
依数性是指: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O2: P1= 2×105 Pa V1= 3dm3
PO2=?
V2= 6dm3
同理PPO总:P2==NP2P1=OV231+×/VP12N=0252=××46×1/6015=×0533(×P/6a1=)051(×Pa1)05 (Pa)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a87d6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6.png)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电子教材
![《分析化学》电子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2cbb685589eb172dec63b721.png)
《分析化学》电子教材使用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武汉大学主编教学参考书:1.《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彭崇慧等编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评价》宋清编3.《分离及复杂物质的分析》邵令娴编4.Analytical Chemistry(中译本:李克安等译,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D.Harvey(McGraw Hill)教学课时安排:共15周每周4学时共60学时�第1章概论(4学时)�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2学时)�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8学时)�第4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2学时)�第5章酸碱滴定法(10学时)�第6章络合滴定法(8学时)�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8学时)�第8章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2学时)�第9章重量分析法(6学时)�第10章吸光光度法(6学时)�第11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4学时)第1章概论教学目的:1.理解分析化学的学科定义、任务及分类;2.掌握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3.掌握定量分析基本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4.掌握滴定分析法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及滴定分析结果的结算。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以下概念: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分析化学的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滴定反应确定计量关系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内容: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测定物质组成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理论的科学。
其他定义:itinen:化学表征与测量的科学。
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测定各组分的含量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结构分析作用:a.21世纪是生命和信息科学的世纪,科技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要求分析化学尽可能快速、全面和准确地提供丰富地信息和有用的数据。
b.现代分析化学正在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
分析化学的参考教材
![分析化学的参考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43c4b6781c758f5f71f6773.png)
1.《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李克安赵凤林 , 北京大学出版社2.《仪器分析教程》, 北京大学仪器分析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基础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李克安赵凤林, 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7
1. 分析化学,R.Kellner等编,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
2. 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4. 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12. 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考试考核办法
成绩评定
作业10%,随机抽查,准备2个本;
课堂讨论, 小测验(2-3次)共10%;
期末考试占80%。
学习方法
预习、听讲、复习、做作业;
课堂讨论, 答疑。
分析化学教材(第一系列)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第一系列)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6d7f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8.png)
分析化学教材(第一系列)Word版简介
内容概述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成分和性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教材涵盖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常见的分析技术和应用。
教材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化学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应用
- 分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技巧
- 分析化学的常见实验室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 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解释
优点和特点
本教材具有以下优点和特点:
1. 专业性强:内容覆盖了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和应用,适用于不同专业的研究者和工作者。
2. 系统性强: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术。
3. 实用性强: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可操作性强:教材中附有实验操作和结果计算的详细步骤,方便读者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
结束语。
分析化学上册与高中教案
![分析化学上册与高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6544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d.png)
分析化学上册与高中教案一、教材分析《分析化学》上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材之一,主要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化学平衡、电化学、溶液中离子的平衡等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化学分析的各个方面,适合高中化学学习者使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分析化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掌握化学平衡、电化学和溶液中离子的平衡等重要知识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4.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策略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的理解;3.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研究方向。
四、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教案范本:第一课: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课:酸碱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平衡第三课:电化学基础知识和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第四课: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反应第五课:溶液中离子的平衡和离子交换反应第六课: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七课:质量分析和光谱分析技术第八课:分析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评价方法:1. 总结性测试:通过答题或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的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其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评估其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析化学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92b5066c85ec3a87c2c5ab.png)
S
n ( xi x ) 2 Σ i =1 n
1
RSD
பைடு நூலகம்
Sr
=
× 100 % x
(四) 准确度 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 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量度。
x μ ×100 % Er = μ
(五)检测限(Detection limit, DL) 检测限:在已知置信水平,可以检测到的待测物的最 小质量或浓度。 它和分析信号(Singnal)与空白信号的波动(噪音, Noise)有关,或者说与信噪比(S/N)有关。
提供更全面的
信息和知识
分析科学
(二)仪器分析的发展 总的趋势: (一)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二)提高检测方法的选择性
(三)各种联用技术的应用
(四)测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微型化
(五)在线与实时分析
(六)分析范围的不断拓宽,层次加深
各种联用技术的应用
1、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2、气相色谱—质谱法—质谱法(GC—MS—MS) 3、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法(GC—AED) 4、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
3.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
分析仪器——结构流程——关键部件 4. 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四、主要参考文献 书籍 1、赵藻潘等编,仪器分析(第一版),高教出版社,1999 2、北京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 3、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编,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科学 出版社(第一版),1999 杂志 国内 1. 分析化学 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国外 1.Analytical Chemistry
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1、仪器分析的特点 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第二版、全册教材完整课件(905张PPT)
![《分析化学》第二版、全册教材完整课件(90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c9e6ab69dc5022aaea004b.png)
进展
2018/5/16
一、分析化学的分类
1. 按分析任务分类
(1) 定性 含何种元素,何种官能团 (2) 定量 含量 (3)结构 形态分析,立体结构,结构与活性
2018/5/16
5
2. 按分析对象分类
(1) 无机分析 (2) 有机分析 (3) 生物分析 (4) 药物分析
5
2018/5/16
3. 按分析方法分类
化学分析:
重量分析 容量分析(各种滴定分析)
仪器分析:
电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
色谱分析 波谱分析
2018/5/16
5
4.按数量级分类
常量,微量,痕量(10-6),超痕量(10-9~10-12)
克 毫克 10-3 微克 10-6 ppm 纳克 10-9 ppt 皮克 10-12 ppb 飞克 10-15
1.由分析对象来看
无机物分析
有机物 分析
微量 痕量
生物活性物质
2.由分析对象的数量级来看
常量 分子水平
3.由分析自动化程度来看
手工操作
2018/5/16
仪器
自动
全自动
智能化仪器
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利用当时物理化学中的溶 液化学平衡理论,动力学理论,如沉淀的生成 和共沉淀现象,指示剂作用原理,滴定曲线和 终点误差,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缓冲作用原 理大大地丰富了分析化学的内容,并使分析化 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2018/5/16
第一章 绪 论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特点 三、分析化学的作用
2018/5/16
一 、分析化学定义
分析化学 第3章1教材
![分析化学 第3章1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5a0c348a1c7aa00b42acb62.png)
= Cr2O72- + 6I- + 14H+ 3I2 + 2Cr3+ + 7H2O
= I2 + 2Na2S2O3
2NaI+ Na2S4O6
4、间接滴定
利用其他化学反应进行测定
例: Ca2+的测定
= Ca2+ + C2O42-
CaC2O4
= CaC2O4 + H2SO4 CaSO4 + H2C2O4 = 2MnO4- + 5C2O42- + 16H+ 2Mn2+ + 10CO2 + 8H2O
m Fe = T KMnO4 / Fe • V KMnO4
2020/4/15
第三节 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依据
对任一滴定反应 a A + bB → P
滴定剂 被测物
生成物
计量点时 a mol A 与 b mol B作用完全, 则
nA nB
a b
nA
a b
nB
b nB a nA
a/ b 或 b/ a 称化学计量数比(摩尔比)
过量、定量
Zn2+ + H2Y = ZnY + 2H+
剩余
Zn2+ + XO = Zn2+-XO
pH<6.3
例2:用盐酸测定氧化锌
ZnO难溶于水,先加过量、定量的盐酸, 再用氢氧化钠标液反滴定剩余盐酸。
= ZnO + 2HCl ZnCl2 + H2O
(定量、过量)
= HCl + NaOH NaCl + H2O (剩余)
少g (M EDTA-2Na·2H2O=372.3) ?
分析化学01第1章概论-01
![分析化学01第1章概论-01](https://img.taocdn.com/s3/m/6edaca1859eef8c75fbfb3bb.png)
分析化学
第二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仪器分析的发展。 分析化学与物理学及电子学结合的时代。 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兴起,如要求超纯材 料,99.99999%,砷化镓,要测定其杂质, 化学分析法无法解决,促进了仪器分析和 各种分离方法的发展。
分析化学
第三个重要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分析化学发展到分析 科学阶段
分析化学
仲裁分析及例行分析: 例行分析Routine analysis:一般化验室日常 生产中的分析。 仲裁分析Referee analysis:不同单位对分 析结果有争论时,请权威的单位进行裁判 的分析工作.
分析化学
分析方法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应从下面几点考虑:测定的具体要求,源自测组分及其含量范围,欲测 组分的性质;
教 材: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 邓珍灵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北京大学:定量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2 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锡瑜等编著,化学分析原理,分析化学丛书第一卷,第一册, 科学出版社,1991 4 武汉大学: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1999 5 汪尔康,21世纪的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 6 R. Kellner et al., (FECS) Analytical Chemistry(中译本:分 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J. A. Dean: (世界图书出版社)Analytical Chemistry Handbook 8 D. Harvey: (McGraw Hill )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学习方式
预习、听讲、复习、做作业、课堂讨论、答疑
电子教案与课件: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资料 第1章 溶液与胶体
![电子教案与课件: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资料 第1章 溶液与胶体](https://img.taocdn.com/s3/m/d79e70e667ec102de3bd8990.png)
目标检测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葡萄糖(C6H12O6)溶液(C)丙三醇(C 3H8O3)溶液(D)尿素((NH2)2 CO)溶液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C12H22O11溶液(C)HAc溶液(D)H2SO4溶液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电位离子(C)反离子(D)胶粒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A) 胶体的布朗运动(B)胶体的丁达尔效应(C)胶团有溶剂化膜(D)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5.有浓度同为0.01 mol·L-1的电解质①NaNO3②Na2SO4③Na3PO4④MgCl2,它们对Fe(OH)3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顺序为()(A) 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二、简答题1.为何江河入海处常会形成三角洲?2.加明矾为什么能够净水?3.不慎发生重金属离子中毒,为什么服用大量牛奶可以减轻病状?4.肉食品加工厂排出的含血浆蛋白的污水,为什么加入高分子絮凝剂可起净化作用?三、计算题1.10.00 mL 饱和NaCl 溶液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
求:(1)NaCl 的质量分数;(2)NaCl 的质量摩尔浓度;(3)NaCl 的物质的量浓度;(4)各组分的摩尔分数。
2.今有两种溶液,其一为1.50g尿素(NH2)2CO 溶于200g 水中;另一为42.8g未知物溶于1000 g水中,这两种溶液在同一温度开始沸腾,计算这种未知物的摩尔质量。
3.将1.00 g 硫溶于20.0 g 萘中,使萘的凝固点降低1.30℃,萘的K f为6.8℃·kg · mol-1,求硫的摩尔质量和分子式。
分析化学教案设计
![分析化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5287e6700abb68a982fb6e.png)
教案2013~2014学年课程名称分析化学院(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研室(实验室) 化学系授课班级主讲教师职称副教授使用教材华中师大等编《分析化学(上册)》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制教案(首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分析化学的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组成及测定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定性分析的任务:就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组成。
定量分析的任务:就是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2.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化学本身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化学上的基本定律都是依靠大量的分析实验数据才得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其它各门学科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分析化学的发展。
分析化学对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在高等学校理、工、农、医、师范各有关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课。
三、定量分析的方法1.按对象分2.按操作方法分类3.按试样用量分类4.根据被测组分含量分类5.其它专有名词四、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二)当前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定性分析教学内容:§2-1 概述一、定性分析的任务和方法1.任务:鉴定物质中所含有的组分。
2.方法⑴干法:指分析反应在固体之间进行。
⑵湿法:指分析反应在溶液之间进行。
(主要学习湿法分析)二、定性分析反应进行的条件共5点三、鉴定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1.鉴定方法的灵敏度鉴定反应的灵敏度常用“最低浓度”和“检出限量”来表示。
⑴最低浓度⑵检出限量⑶检出限量和最低浓度之间的关系2.鉴定反应的选择性四、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空白试验:用配制试液用的蒸馏水代替试液,用同样的方法和条件重做试验进行鉴定,就叫做空白试验。
对照试验:用已知溶液代替试液,用同样方法进行鉴定,就叫做对照试验。
分析化学(第6版)
![分析化学(第6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8eb30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6.png)
分析化学(第6版)
分析化学(第6版)是一本经典的化学教材,由美国化学家Deborah C. Cutler和Joseph J. Kasper撰写而成。
书中详细阐述了众多分析化学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可以帮助读者进行分析化学研究和应用。
书中第一部分的第一章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产品发展以及分析法的应用。
第二章介绍了分析所使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并详细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此外,第三章也引入了空间及时间分析技术,如折光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光谱技术,可以量化测定组成物质的比例等。
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分析和分离方法,包括精确量化分析、对照分析、传统的液体离子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接下来的几章中,作者深入讨论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如核磁共振分析、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光致发光分析和细胞分析技术,以及用于微量分析的技术,如双排柱技术和改性柱技术等。
此外,还对现代分析技术的质量保证、分析方法的计算机模拟、生物分析、食品和其他分析方法等予以介绍。
最后,作者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并且介绍了分析化学的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分析化学(第6版)》是一本内容全面、详尽的分析化学教材,可以为读者提供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为他们提供有助于理解分析化学领域基本概念、方法和最新应用的参考文献。
化学系教材
![化学系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02035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4.png)
化学系的教材通常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院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系教材,涵盖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1. "化学原理" (Chemical Principles) - Atkins, Jones, and Laverman这是一本广泛使用的化学基础教材,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化学平衡、动力学等内容。
2.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 Paula Yurkanis Bruice这是一本介绍有机化学及其反应机制的经典教材,包括有机分子的结构、键合、反应和合成等方面的内容。
3.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 Peter Atkins and Julio de Paula这本教材涵盖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量子力学、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等内容。
4.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 Christian Gary该教材讲解了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仪器分析等内容。
5.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 Shriver, Atkins, and Langford这本教材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无机元素、配位化学、固态化学等内容。
除了以上列举的教材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化学系教材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或高级课程。
在选择教材时,建议根据自己的学术需求和教师的推荐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学术期刊、参考书和在线资源以扩展自己的知识。
当涉及到化学系教材时,有一些更具体的教材可以根据课程和领域进行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系教材,分别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1. 有机化学系列教材:-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 T.W. Graham Solomons, Craig B. Fryhle, and Scott A. Snyder-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 Jonathan Clayden, Nick Greeves, Stuart Warren, and Peter Wothers- "现代有机合成方法" (Modern Organic Synthesis: An Introduction) - Michael H. Nantz, George S. Zweifel, and Peter Somfai2. 物理化学系列教材:- "物理化学:分子的性质与变化" (Physical Chemistry: Thermodynamics, Structure, and Change) - Peter Atkins and Julio de Paula- "物理化学原理" (Physic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in Biological Sciences) - Ignacio Tinoco Jr., Kenneth Sauer, James C. Wang, and Joseph D. Puglisi3. 分析化学系列教材:- "分析化学原理"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 Douglas A. Skoog, F. James Holler, and Stanley R. Crouch- "分析化学基础"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 - Daniel C. Harris4. 无机化学系列教材:- "Descriptive Inorganic Chemistry" - Geoff Rayner-Canham and Tina Overton- "Inorganic Chemistry" - Gary L. Miessler, Paul J. Fischer, and Donald A. Tarr这些教材仅为常见的例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需求和教师的推荐选择适合的教材。
分析化学第八版第一章绪论docx(二)2024
![分析化学第八版第一章绪论docx(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521ce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7.png)
分析化学第八版第一章绪论docx(二)引言概述:《分析化学第八版》是分析化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在第一章中,绪论部分是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介绍和概述。
本文将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样品的特点、化学分析的基本步骤、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以及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析化学知识。
正文:1. 样品的特点- 样品是进行化学分析的基础和研究对象,其特点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样品的种类包括固体样品、液体样品和气体样品,每种样品都有不同的特征和处理方法。
2. 化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化学分析通常包括样品的采集、前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等几个基本步骤。
- 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关键环节,需要注意样品的保存条件和处理方法选择。
- 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结果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
- 实验操作需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遵循安全操作要求。
3. 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 分析化学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药物分析、食品安全、化工生产等领域。
- 环境监测中,可以通过分析化学方法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监测。
- 药物分析中,可以通过分析化学方法对药物的成分和纯度进行分析和检测。
- 食品安全领域,分析化学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残留农药、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 化工生产中,分析化学可以进行原料分析、产品检验和工艺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4.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传统化学方法到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
- 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重金属离子反应、有机物官能团反应等,但这些方法常常受限于灵敏度和特异性。
- 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如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质谱法等,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 当前,分析化学正朝着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无损分析等方向发展。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349701ddccda38376baf7c.png)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第1章概论1.1 定量分析概述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 定量分析过程1.1.3 定量分析方法1.2 滴定分析法概述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 随机误差的分布2.2.1 频率分布2.2.2 正态分布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 显著性检验2.3.4 异常值的检验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 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 酸碱反应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 浓度对数图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 酸碱缓冲溶液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3.4.3 标准缓冲溶液3.5 酸碱指示剂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 混合指示剂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 终点误差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 试样的采集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 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 误差的基本概念3.2 误差的传递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 回归分析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 化学分析法概述4.2 滴定分析法概述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fe0c16f78a6529647d5327.png)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1.按分析任务分类
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定量分析:测量各组成的含量 结构分析: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构象
2.按分析对象分类
无机分析:鉴定组成和测定含量
有机分析:官能团分析和结构鉴定
3.按方法原理分类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
科学技术
分析化学的作用 例如:
在工业上,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条件的控制、成品的检测; 在农业上,土壤普查、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农产品的质量检验;
其他如资源勘探、环境监测、海洋调查、新型武器和新型材料的研制以
及医药、食品的质量检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都要用到分析化学 。
分析化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眼睛”,用于发现
4.按试样用量或被测组分含量分类
试样用量
常量分析
常量组分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微量组分分析 痕量组分分析 超痕量组分分析
被测组分含量
根据试样用量划分的分析方法
方法
固体试样质量(g)
液体试样体积(mL)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0.1
0.01~0.1 0.0001~ 0.01 < 0.0001
>10
1~10 0.01~1 <0.01
根据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用量划分的分析方法
常量组分 微量组分 痕量组分 超痕量组分
>1% 0.01~1% 0.0001~0.01% <0.0001%
5.按生产部门的要求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五章质谱法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
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25℃)
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
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
I=0)
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
离子
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
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目录
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6章络合滴定法
第7章沉淀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
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
第1章概论
1.1定量分析概述
1.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定量分析过程
1.1.3定量分析方法
1.2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2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3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4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频率分布
2.2.2正态分布
2.2.3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
2.3.2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
2.3.3显著性检验
2.3.4异常值的检验
2.4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5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酸碱反应
3.1.2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浓度对数图
3.3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3.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3.2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3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3.3.4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
3.3.5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
3.3.6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7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
3.4酸碱缓冲溶液
3.4.1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4.2缓冲溶液的选择
3.4.3标准缓冲溶液
3.5酸碱指示剂
3.5.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5.2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
3.5.3混合指示剂
3.6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6.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6.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6.3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
3.6.4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3.7终点误差
3.7.1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7.2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4章络合滴定法
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
第7章分光光度法
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附录
目录
编写说明
第1章绪论
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误差
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5节相关与回归
思考与练习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1节挥发法
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
思考与练习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
第4节应用与示例
第5节非水滴定法
思考与练习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1节基本原理
第2节应用与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