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观后感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19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十分贫穷落后,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
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但成效缓慢,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带领大家发展大棚蔬菜,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保守,不但自己不断学习、创新、前进,而且把新技术、新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他们的足迹和丰硕成果,受到全国各地称赞。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光辉著作中,鲜明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身为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时刻想着群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
无论是躺在病床上,还是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
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
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
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
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
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
”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
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
但王永乐还
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
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信念。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有一次王永乐在妹夫带回来的黄瓜中寻找到了契机。
他带着生产队长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
在王永乐的真诚之下,孙师傅将自己苦苦研究了三年的私密反季节种植黄瓜技术其中的一部分传给了王永乐,并且不时的说上一句:“希望你能理解”。
回来后的王永乐在众多村民的阻碍之下,力排众议进行的大棚技术的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乐带着部分党员先富了起来。
在村民看到了利益之后,也要求加入种植,团支书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对于技术也并不私藏。
最后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团支部书记,却同时是农村党员心系人民的典范。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王永乐这样的党的带头人是党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
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他的廉政清明对于当代的党员教育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革命题材电影观后感
看了这段视频之后,心中对老一辈革命家和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更多了一份崇敬和敬仰。
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仅用4年时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
接着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
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国家的影响力也稳步提高。
如今的国防即使算不上太好,但也不差。
我们有天宫一号,我们有歼-20,我们有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
我国正向着综合实力强国的方向迈进。
这些,都源于我们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付出与努力。
“两弹一星”工程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同时,“两弹一星”事业的工作者们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民队伍。
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
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
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
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们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障碍,毅然回到祖国。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不计较个人得失。
几十年中,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在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
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虽然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
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我国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的我们既不缺衣少食,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的挑战,学习的
条件非常优越,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还有的同学浪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整天泡在游戏的世界里神游,对这种现象我深表遗憾!想想我们的前辈们,我们不求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只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
历史的车轮在前行,挑战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每一个即将来临的挑战。
向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学习,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心浮气躁,静下心来好好干好每一次的任务。
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超级工程》观后感
这次我挑选的是《超级工程》中《中国车》部分,纪录片中用最直观的镜头记录了这些震撼人心的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
从冰雪覆盖的高寒地带到热带海岛,高铁这个庞大的网络每天都在高速运行,同时高效而迅速的建造能力也让这个网络时刻处在延伸之中,这是中国人,最雄心勃勃的超级工程。
而中国速度的背后,却是高铁工程师们不断攻克难关,不断迎接挑战的努力。
记录片中的工程师们一直在为设计出更好的作品而不断努力,反复试验,为了找到更加优化的车头设计方案。
青岛四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车制造基地,中国近一半的高速列车在此被设计和制造。
这个庞大的工厂,每4天就可以为中国的高速网络提供3列全新的高铁机车。
这种新型列车曾跑出了486公里的时速,这是迄今为止在正式运营线
路上跑出的世界最高速度。
但是这款高速列车的设计师丁叁叁并不满足。
虽然丁叁叁团队设计的车体已经是世界上具有最佳气动性能的车体之一,然而他们继续挑战自己,找到更加优化的车头设计方案。
经过反复的试验,未来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的车体结构会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它会有更高的强度,更光滑的车身和更好的气密性能,这些数据在这个星球上,可以骄傲地排在同类的前列。
去年这个巨型工厂生产了200列以上的新型高速列车,它们将助力中国编织一个更加庞大的高铁网络。
无缝轨道连接起无缝的超级高速交通网。
车轮和铁轨的关系,是轨道交通讨论一切话题的基础,无论高速行驶还是制动,列车都要靠轮轨的滚动接触得以实现。
列车飞驰,车轮跟铁轨的接触面积只有100多平方毫米,这个面积甚至还不及指尖的大小。
在指尖大小的面积上承载不断变化的复杂载荷,这要求轨道必须绝对的平整。
当列车高速行驶时,如果轨道上有两根头发丝直径的凸起,轨道和车轮产生的冲击力达到7吨,这个力量对高速行驶的列车绝对是灾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速轨道的安装,被要求不能留下缝隙。
怎样才能焊接出一根真正的无缝钢轨?在安徽芜湖中国最大的焊轨基地之一,为了尽量减少焊接,钢轨从出厂时就达到了惊人的100米,这是我们熟悉的普通钢轨的8倍多。
原始钢轨被运到焊接基地后,
焊接机将这些100米长的钢轨再延长5倍。
通过对焊接点进行高精度打磨,最终接口的精度被控制在1/10毫米级,这是目前全球轨道焊接上的最高精度。
京沪高铁,连接着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经济和社会意义非同一般,但想要把它们连接起来,绝非易事。
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中国水网最稠密的地区,京沪高铁南端线路就位于这个水网密集区。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要让高速铁路尽可能笔直同时要保证地基的稳固,是摆在工程团队面前的两大难题。
中国工程师想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500吨的自动架桥机,轻松穿过隧道,架设不同跨度的桥梁,这是中国工程师的杰作。
高效安全,仰仗于最先进的列车控制和运营系统。
中国每天都有高密度的列车出行,要保障线路高效安全运行,全仰仗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列车控制和运营系统。
2万公里的高铁线路,每天运行4200多列高铁列车,同时要面对复杂的地质和气候变化,中国高铁面对的挑战史无前例。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挑战的出现,这让中国积累了海量的运营和管理经验,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将达到惊人的3.8万公里,覆盖中国240座中型以上的城市,它将彻底改变这片土地上距离与时空的概念。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高铁人的努力,离不开技术工作者夜以继日的攻克难关,向所有踏实工作的技术工作者致敬!
他们只看到动辄上亿的项目,却看不到一个团队背后付出的汗水。
纪录片把最光鲜亮丽的一面给你,殊不知背后实验已经失败过多少次。
他们不会知道每一集轻描淡写带过的毫米级的误差经过了多少遍的测量。
目前,在大学中学习的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要向中国高铁看齐,把握每一处细节,多思考多探讨研究,才能在自我的束缚中突破自我,努力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