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故事:爱读书的陶行知_作文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的议论作文
陶行知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读书高手。
他在读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颇有"行知"之谓。
他常说:"读书不在多,用是则行。
"读书不应该囫囵吞枣,贪多嚼不烂,而是要细嚼慢咽,将书中精华吸收透彻。
他还提出"以用为主"的读书方法。
不要把读书当成消遣娱乐,而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读了书后,要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陶行知高度重视实践,他说过:"书本是死的,实践是活的。
"纸上谈兵远不如身临其境,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
陶行知还主张"读书要有主见"。
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
对于书中的观点,要加以分析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是生吞活剥。
他鼓励学生们阅读前先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阅读时随手记录思路,阅读后再作总结思考,从中获得启发。
可以说,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典范。
他的读书方法,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独立思考、勤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让我们像陶行知那样读书用书,在知识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的一些教育故事也成为了名言。
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些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一天,他向父亲请假,想呆在家里好好读书。
父亲支持了他的想法,但提醒他:“读书也要休息,要有泡茶、晒太阳的时间。
”陶行知听了父亲的话,开始将读书和休息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读书效率,也保证了身体健康。
这也成为了他后来教育学生的一个宗旨:读书、休息、锻炼都要有,才能全面发展。
陶行知曾经去某地考察学校,发现一名小学教师的教学非常精彩,他问这位老师:“你的教学效果这么好,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吧?”老师回答:“其实没有,因为我把上课的内容看成自己的闺蜜,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变得更美丽、更动人。
”陶行知深受启发,认为教学就是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如同对待自己心爱的人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到山区去看望一个不听话的小学生,他偷跑出去工作,不读书,老师管也管不住。
陶行知找到这个小学生,问他为什么不愿意上学。
小学生说:“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城里来的,不懂我们的农村文化。
他们教的作文题目都是关于城市的,我不会写。
”陶行知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定下了农村作文题目,例如“我家乡的河”、“我爱我的家乡”等。
从此,学生们写作业很用心,因为作文题目和自己的生活更贴近了。
陶行知在教育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问题。
有一次,他看到学生们上课都特别快乐,很快就完成了学习内容,但对于下课后要做的家庭作业却没有什么兴趣。
陶行知在想:“或许是我不够有耐心给他们讲清楚吧。
”于是他开始仔细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结果,不仅学生们做家庭作业更加认真,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大了。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写一篇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写一篇作文
“哎呀,读书有啥用呀,读了那么多书还不是一样!”我气鼓鼓地对妈妈说。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我正为了一道数学难题而苦恼不已。
我觉得读书好枯燥,好无聊呀,那些知识好像离我的生活好远好远。
妈妈看着我,笑着说:“宝贝呀,你可别这么说,你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吗?他在《读书与用书》里可是有很深刻的见解呢。
”我好奇地问:“陶行知是谁呀?”妈妈便开始给我讲起陶行知的故事。
妈妈说陶行知特别重视实践和知识的运用,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我听着听着,脑海中仿佛出现了陶行知先生在教室里谆谆教诲的画面。
“那他是不是说读书不能死读呀?”我问道。
妈妈点了点头,说:“对呀,就像你现在,不能只知道读书上的知识,要学会把它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呀。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不禁想起平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能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那该多有意思呀!就像我们玩过家家,我可以用数学知识来分配食物,用语文知识来编造有趣的故事。
哎呀,原来读书可以这么好玩呀!
我突然觉得,陶行知先生说得太对啦!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就像鸟儿有了翅膀才能飞翔,我们有了知识才能在生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从那以后,我不再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了,我开始试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发现学习变得有趣多了,我也更加热爱读书啦!我知道,这都要感谢陶行知先生,是他让我明白了读书与用书的真谛呀!。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名人读书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名人读书故事1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就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就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就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就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名人读书故事2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中外名人故事》。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名人,比如:孔子、孙武、韩信、耶稣、唐伯虎、卓别林等。
“王冕决心要学画画,就先从画荷花开始。
没有笔,就拿树枝当笔,用地做纸,面对着湖里的荷花,在地上画,画的荷花该圆不圆,该直的也不直,总也画不像。
他就用脚毁掉,但他一点也不灰心,再画;不行再毁,再画;一遍、两遍……八遍、十遍;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从不像到像,终于能画出一枝荷花了。
”假如王冕他没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他可能不会成为著名的画家。
正因为他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他才成为了著名的的画家,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画画的时候,先从画荷花入手,画荷花对于王冕来说是基础,他有了基础,就画得比较好。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生活中,比如:老师让我们每天连一张卷子,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我们平时也要打好基础,基础就像一块块砖头一样,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使学习变得扎实。
就像一块块砖头垒在一起,就能垒成一面墙一样。
这篇__告诉我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坚持不懈,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名人读书故事3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____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____年____月____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____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范文(二)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你到育才学校,为的就是这一天!‛朝鲜革命者的几个孩子,因父母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也被长辈送到了育才学校。
陶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学社会科学吧,这是你们祖国最需要的。
‛____年,失踪的著名新闻记者萨空了,突然在北碚出现,他被剃光了头,在犯人的行列里,被人押解着做苦役。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的事迹写作素材
陶行知(1891年-1946年),山东泰安人,中国教育家、革命家,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罗洛教育”、“东方的佛洛依德”。
陶行知先后留学美国和日本,被派往浙江杭州的独立中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他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920年代初,陶行知回到山东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泰山独
立学校和泰安职业学校。
他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教育目标,并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
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提倡“诚信、公正、自由、勤奋”的校训,并亲自倡导“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参与了民主运动和爱国运动,号召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他在1927年参
与并领导了泰安学生爱国运动,积极参与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1946年,陶行知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享年55岁。
他在短
暂的生命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陶行知的事迹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名人事迹的读书初中集锦550字(精选)
关于名人读书事迹的初中作文1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
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
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关于名人读书事迹的初中作文2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
简述陶行知生平的作文
简述陶行知生平的作文
陶行知,那可是教育界的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他出生在 1891 年,从小就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长大后,他去了美国留学,学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成回国后,陶行知那叫一个干劲十足!他坚决反对那种死板的、只知道
死读书的教育方式。
他觉得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得和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孩
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做中学。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到处奔走。
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不怕。
他
亲自创办学校,和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特别有趣,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老师。
他会带着孩
子们去大自然里观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他还鼓励孩子们要有创造力,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住手脚。
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孩子都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明白了知识的真正用途。
可惜的是,陶行知先生在 1946 年就去世了。
但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教育工作者,让大家知道,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又多么有意义的
事情!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为了教育事业拼命奋斗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
学习!。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选16篇)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选16篇)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篇1点石成金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陶行知的事例素材
陶行知的事例素材
陶行知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关于陶行知事例素材的例子:
1. "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看见一个男生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立刻制止了他,并要求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这个男生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但陶行知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给他四块糖,分别代表尊重、理解和宽容。
2.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灼见,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3. "育才学校":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并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口号。
这所学校实行"实践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陶行知故事高二作文素材5篇
陶行知故事高二作文素材5篇陶行知故事高二作文素材【篇1】今年是学校的读书年,上周五,学校刚进行了精彩的读书交流论坛,彰显了“书香浸润人生”的活动宗旨。
的确,读一本好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受益良多,在寒气还没有褪尽的二月,每晚灯下,除了阅读了王微老师的《不幽默,你就别做教师》之外,我还看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陶行知》。
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平民教育”、“学校观”、“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
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
关于陶行知的作文简短
关于陶行知的作文简短陶行知,这个名字在教育领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说起陶行知,我想起了一次特别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走进了一家旧书店。
店里弥漫着陈旧书籍特有的那种醇厚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的隧道之中。
我在书架间穿梭,手指轻轻划过一本本泛黄的书页。
就在这时,一本略显破旧的闯入了我的眼帘。
我拿起这本书,封面已经有些磨损,纸张也微微泛黄,但却透着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韵味。
我随意翻开一页,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这本书。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认知的新大门。
他强调“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和书本,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住在农村,村子里有个木匠爷爷。
他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那可是出了名的好。
有一次,我好奇地站在他的木匠铺前,看着他熟练地摆弄着那些木头。
他看到我好奇的眼神,不仅没有赶我走,反而笑着拿起一块木头,一边雕刻一边给我讲解。
他告诉我怎么看木头的纹理,怎么根据形状和质地去构思作品。
那一刻,我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只是单纯地被吸引着、陶醉着。
而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吗?木匠爷爷在无意间,用生活中的实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手工课。
陶行知先生还倡导“教学做合一”,主张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
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初中数学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习几何图形,老师没有直接在黑板上给我们讲那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而是带着我们一起动手制作各种几何模型。
我们用卡纸剪出三角形、四边形,然后自己去测量、去比较,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去实践。
再看看现在的教育,有时候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动手能力。
陶行知的求学经历及其当代启示作文
陶行知的求学经历及其当代启示作文按照古代习俗,小孩到了6岁就要发蒙读书识字。
陶行知6岁时因资质聪明,受到村中私塾先生赏识,免费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此后,陶行知并没有马上进学堂,而是在家中随父亲读书习字,接受传统儒学教育.8岁时,进入万安镇吴尔宽先生开设的私塾做伴读。
13岁时,陶行知的父亲因为吸食鸦片身体衰弱,家庭经济状况也因此变得窘迫,陶行知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农闲时陶行知仍然非常爱好读书,其父也尽自己所能来教育他,指导他攻读儒家经典。
父亲的知识毕竟有限,很快就难以满足陶行知的求知欲。
后来,在亲友的介绍下,陶行知又向当地著名的秀才和贡生求学,分别修习"四书和"五经".凭借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四处求学这两条途径,陶行知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传统学术基础,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做出了最基础的铺垫。
正当陶行知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孜孜以求时,中国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变。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相伴的传统教育制度也随之解体。
中国开始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清政府和各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形成了一种由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既有政府创办的公立学校,也有教会创办的私立学校。
在科举制度废除后,教会学校得到快速发展科举制度废除后,正值学龄阶段的陶行知再也没有必要专注于"四书""五经"了。
为了获得日后安身立命乃至建功立业的知识,必须改换门庭另辟新的求学路径。
当时的歙县有一所教会学校—崇一学堂,这是一所相当于高小和初中低年级程度的学校。
由于陶行知父亲是基督徒,母亲在这个学校做勤杂工,所以在1906年,陶行知得以进入该校就读.崇一学堂作为一所教会学校,在文化特质上与传统私塾学馆有所不同.学堂里既有传统的儒家经典教学,又有语文、数学、西医等新式课程,可谓新旧杂糅中西并存.陶行知在这里学完了学堂的全部课程,其中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优秀.陶行知在这里所学的新知新学,是他生平第一次接受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
五年级作文叙事:读
五年级作文叙事:读«名人成才故事(陶行知)»有感
陶行知自幼聪明过人,由于家境贫寒,无法上学。
但由于他的才华出众,老师们便免费收他为徒。
陶行知十分珍惜这个大好机会,一边努力地学习,一边还要帮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
他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好,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样样都不用我们发愁。
爸爸妈妈把我们照顾的非常周到,我们简直成了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小皇帝。
到了学校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每天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玩耍。
可是儿童时期的陶行知却没有这种条件,他也没有心思去想这种条件,他的心里只是想着学习、做活,为家庭分忧。
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奋读书。
我们现在有这种读书的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或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学得好不好与自己无关。
要知道,我们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那些以前没有学习条件的人给我们创造的,若不是他们吃苦,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
我们怎么可以让他们的付出白费呢,我们现在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就更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争取为
未来人类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不要让那些名人的心血白费。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写一篇作文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写一篇作文说起陶行知先生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哭笑不得又感触颇深的往事。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各种理论书籍,从哲学到心理学,从经济学到历史学,觉得自己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不断地吸收着智慧的养分。
我自认为读了这么多书,就应该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者。
有一次,家里的水管突然漏水了。
看着那滴滴答答的水不断地滴在地板上,我心想:“这有何难,我读了那么多书,这点小问题肯定能轻松搞定。
”于是,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储物间,找出了一堆工具,准备大展身手。
我先按照书上说的,仔细观察了漏水的位置和情况,心里默默分析着可能的原因。
“嗯,应该是水管接口处松动了。
”我自言自语道。
然后,我拿起扳手,试图拧紧接口处的螺丝。
可是,那螺丝就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一样,怎么拧都拧不动。
“哎呀,这可怎么办?”我有点着急了,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
我又翻出书本,重新查看相关的章节,心里想着:“难道是我方法不对?”按照书上的新方法,我又尝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
这时,水已经流得到处都是,我的鞋子和裤脚都湿透了。
“这书上学来的东西咋就不好使呢?”我忍不住抱怨起来。
就在我焦头烂额的时候,老爸回来了。
他看了一眼混乱的场面,无奈地笑了笑,然后从我手里接过工具。
只见他熟练地摆弄了几下,漏水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站在一旁,惊讶得合不拢嘴。
老爸看着我说:“儿子,读书是好事,但不能读死书啊。
你看,这实际操作和书上写的还是有区别的,得多动手,多积累经验才行。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
陶行知先生在中强调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更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
后来,我开始更加注重将读书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比如,我读了一本关于烹饪的书,就会立刻走进厨房,按照书上的步骤尝试做一道新菜;读了一本关于健身的书,就会制定一个锻炼计划,并坚持执行。
爱读书的陶行知文章
爱读书的陶行知文章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教育和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类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他的文章中充满了思想深刻和富有哲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他认为,只有通过读书,人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陶行知同时也提倡了自由阅读。
他认为,自由阅读可以使人们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知识领域,可以让人们更加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知识、技能、品德、思想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人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陶行知的文章中充满了思想深刻和富有哲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文章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思想和精神,认真阅读他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今天的社会中,读书和教育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思想,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读书故事:爱读书的陶行知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
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
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
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
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
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