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

合集下载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好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脉这门“绝活”。

中医的脉诊,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有点像呼吸、心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神秘。

你可能会问,脉诊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触摸你手腕的脉搏,来判断你的身体状况。

听起来很神奇对吧?其实,掌握了方法,咱们也能变成小中医,嘿嘿。

1. 中医诊脉的基本方法1.1 脉诊的准备工作首先,脉诊可不是随便摸一下就行的。

你得先找个安静的地方,最好把光线调得柔和些,营造点氛围。

呼,深呼吸,放松心情,心里想着“我这次一定能发现真相!”还记得那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吗?要是你一紧张,脉搏都可能跟着“跳了个调”。

接着,确保你的手是暖的,别让病人感觉像是碰到冰块了。

用温暖的手指轻轻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哦对,小心别用力过猛,像是在捏个橙子那样,轻松一点就好。

1.2 如何摸脉然后,你就可以开始摸脉了。

记住,这可不是一击就灵,而是一种感受。

你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在脉搏上,体验一下那种跳动的感觉。

不同的脉象就像不同的音符,有的可能像小溪流水,有的则像滔滔江水,呼啸而来。

其实,脉分好多种,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

一听这名字是不是有点神秘?浮脉就像水面上的波动,沉脉则像深海的宁静,滑脉则给人一种像在溜冰的感觉,顺滑舒适。

你就当是听音乐,只需用心去感受,咱们绝对能找到节奏!2. 注意事项2.1 注意卫生说到这里,咱就得提提注意事项了。

首先,卫生一定不能马虎。

记得在做脉诊之前,洗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免得把“脉”给捉得不清不楚。

这就像吃饭前要洗手没道理嘛,爱护自己和他人,才能更好地为对方服务。

2.2 不同体位的影响还有哦,脉象在不同的体位下会有变化的。

让病人坐着的时候,脉象可能显得有些紧绷;站着的时候,又可能会显得更飘浮。

你可以试试,“您能不能坐着试试?如果您觉得不舒服,随时告诉我哈。

”这样一来,双方都放松,脉象自然就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了。

3. 诊脉后的体会与总结3.1 温馨交流最后,别忘了和病人进行温馨的交流。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诊脉

诊脉

诊脉1、2、大小:管察气。

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

快精虚,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3、硬软:管察火。

硬火多,软火少。

[太简便了]4、浮沉: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5、匀乱:管察安危。

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切脉六感之脉位论高位脉,病理的可见于外感,虚损,失血;实热等。

其机理是:一实证,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肌表的卫气旺盛;邪在阳明,高热消耗旺盛,脉象宏大时,脉位也是轻触即得。

二虚证阴津不能够完全收敛阳气导致阳气的外浮。

生理的可见于夏季阳气旺盛时的洪脉,及秋季阳气没完全收敛时。

低位脉:实证见于阳气郁闭和剧烈刺激;虚证见于病人阳气虚弱而相对阴盛时。

例如寒邪直中、剧疼,病人机能低下。

总之病人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

切脉六感论之脉力论常人静止状态下,脉力适中且速率均匀质感柔和。

力过大,邪实而正不虚,正邪交争剧烈。

人患病后,机体受到刺激会自动调整以抗邪。

人体抗病*的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会在机体调整后比常量增加,脉搏鼓动会变得有力。

力过小,是正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脉道尔显得无力。

正气虚之人可以说就是生理机能低下,生理机能低下则气血津液运行量小,不足以把脉道鼓动的有力。

切脉六感之脉体大小论一般来说脉体大小对应津液的盛衰,血与津液旺盛则脉道充盈,反之则脉体瘦小。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是根据中医的脉诊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络络通全身,脉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和病因。

中医诊脉的原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脉象: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频率、节律、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来辨别脉象的变化。

2. 辩证施治: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情轻重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3. 知识积累: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研究脉搏的变化规律和与疾病的关联,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医诊脉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寸口诊脉法的名词解释

寸口诊脉法的名词解释

寸口诊脉法的名词解释寸口诊脉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观察和分析人体脉搏的变化,以达到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状态的目的。

一、寸口寸口指的是人体手腕正中的一段位置,中医学中将其分为三个位置,分别是尺泽、尺关和尺中。

寸口是人体经络的重要交汇点,也是脉搏在体表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二、诊脉法诊脉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脉搏的速度、强度、整齐度以及形态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情情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寸、关、尺三个位置,通过对每个位置的触诊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三、寸口诊脉法原理寸口诊脉法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和脉搏的形态学分析原则建立起来的。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贯穿全身,而手腕寸口处正是其中之一。

通过触诊寸口的变化,可以了解到脉搏的快慢、强弱、紊乱度以及形态变化,进而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和病理变化。

四、寸口诊脉法的应用寸口诊脉法是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来评估人体脏腑的状况和身体的健康程度。

通过触诊寸口,可以判断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评估病情的轻重和病因的归属。

同时,寸口诊脉法还可以用于辨证施治,根据脉搏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五、寸口诊脉法的特点寸口诊脉法是中医学诊断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侵入性:寸口诊脉法通过触摸手腕部位的脉搏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不需要进行任何刺激或进入体内,具有非侵入性的特点。

2. 综合性:寸口诊脉法结合了中医学的经络理论、脏腑功能和形态学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综合观察和分析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

3. 精细化:寸口诊脉法对于脉搏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包括速度、强度、整齐度和形态等变化,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精确的信息。

六、寸口诊脉法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寸口诊脉法虽然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寸口诊脉法只能提供相对粗略的信息,无法像现代医学的仪器设备那样提供定量的数据。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中医诊脉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诊脉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诊脉方法。

一、微阴阳脉微阴阳脉是中医传统脉象分类之一,它是通过触察患者脉搏的微微变化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平衡是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微阴阳脉的不同表现则代表了身体阴阳失调的情况。

比如,阴虚阳实的人会表现出脉象偏阳,脉息偏热,而阴寒阳虚的人则会表现出脉象偏阴,脉息偏寒。

通过观察微阴阳脉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状况,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二、脉象弦结脉象弦结是指患者脉搏的节律感觉像弦上挛结一样,形成一种结实而紧绷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脉象弦结表明患者体内有实热的存在,比如内伤热盛或外感热邪等。

脉象弦结的特点是节律不舒畅,脉息感觉紧绷而有力,如弓弦般的有力搏动。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弦结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机,然后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脉象迟数脉象迟数是指患者脉搏的搏动节律明显缓慢,脉息感觉减弱或延迟的状态。

脉象迟数通常表明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缓慢,气机不畅,甚至有气滞血瘀等情况。

脉象迟数的特点是搏动节律缓慢,脉息感觉弱不可闻或延迟。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迟数后,可以进一步辨别病机,例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以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四、脉象浮沉脉象浮沉是指患者脉搏的搏动节律变化较大,有时搏动深沉有力,有时搏动浮浅弱弱。

脉象浮沉通常表明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稳定,气机失调,病变尚未固定等情况。

脉象浮沉的特点是搏动节律不稳定,有时感觉搏动深沉有力,有时感觉搏动浮浅弱弱。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浮沉后,可以进一步分析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五、脉象细数脉象细数是指患者脉搏搏动细微,节律有序而清晰的状态。

脉象细数通常表明患者处于虚弱状态,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情况。

脉象细数的特点是节律有序而清晰,脉息感觉细小而不显著。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细数后,可以进一步辨证确定病因,如阳气虚弱、气血亏虚等,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原理
中医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诊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脉象反映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通过经络系统来联系和调节的,而脉搏就是经络系统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肝脉弦细、脾脉弦滑、肾脉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

二、脉象反映气血状况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脉搏就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是否正常。

例如,气虚脉细、血虚脉细弱、气滞脉弦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气血的状况。

三、脉象反映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人体自身的失调所致,而脉搏就是疾病的反映。

因此,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机。

例如,风寒感冒脉浮、湿热病脉滑、气血不足脉细等,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诊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诊脉三十二辨白话文

诊脉三十二辨白话文

诊脉三十二辨白话文
诊脉三十二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患
者的脉搏情况,可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辨别疾病的病情。

这种方法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艺术,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
践才能够熟练掌握。

在诊脉过程中,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脉搏节律、脉搏的强弱、
速度和深浅等情况。

通过这些观察,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阴阳虚实、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从而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诊脉三十二辨是指医生在诊脉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脉象,包括三十二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方面包括,脉长短、脉弦弱、脉浮沉、脉迟数、脉洪细、脉滑涩、脉代代、脉洪微、脉洪涩、脉洪数、脉洪迟、脉洪长、脉洪短、脉洪弱、脉洪弦、脉洪浮、脉洪沉、脉
洪滑、脉洪代代、脉洪洪、脉洪微、脉洪涩、脉洪数、脉洪迟、脉
洪长、脉洪短、脉洪弱、脉洪弦、脉洪浮、脉洪沉、脉洪滑。

通过对这些脉象的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为
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诊脉三十二辨在中医诊断中具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医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总之,诊脉三十二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是中医医生必须要具备的重要技能。

脉诊

脉诊

(四)数 脉
【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数比平人多一至 ”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 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
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
6)情

喜悦——脉缓

脉弦急
动脉
7)劳 逸
脉急疾 脉多迟


8)饮

脉有力 脉数有力 稍缓无力
脉位变异
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浮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 “浮如木在水中浮”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朝百脉,助心行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统血,固摄血液行于脉中 肝藏血,主疏泄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肾藏精,元气之根, 一身阴阳之根本
二、诊 脉 部 位、方法、注意 事项
(一)脉诊的部位
三部九候诊 法
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 的动脉。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 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平脉三大特征
有胃
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
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有根
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2、平脉的生理变异
1)季节气候
2)地理环境
3)性 别
妇女较男子濡弱略快,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把脉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中医把脉的方法包括察脉、问诊、望舌、闻声等。

其中,察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病情。

察脉时,医生需要掌握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信息,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苔、面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其次,中医把脉的方法还包括了分脉、诊脉、切脉等步骤。

分脉是指根据脉象的不同部位来判断病情,如头部脉、手腕脉、脚踝脉等。

诊脉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如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等。

切脉是指通过切开患者的脉搏来观察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

另外,中医把脉的方法还包括了望诊、闻诊等步骤。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这些方法都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把脉的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诊断技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把脉方法,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护人民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把脉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把脉的方法,增强对中医的信任和了解,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医学课件】脉诊


肌肉



筋骨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一中医诊脉方法有三种,包括遍诊法、三部脉诊法,寸口诊法。

1、遍诊法。

遍诊法是通过对头、手、足三个部位进行切脉的治疗方法。

2、三部脉诊法。

三部脉包括人迎、寸口、趺阳,通过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诊脉,可以了解具体患病情况。

3、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指的是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使用寸口诊法,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很少采用,只有在危急的病症和两手无脉时,才会在人迎、太溪等穴位诊脉,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诊脉时建议选择在清晨,并且要在安静的内外环境中诊脉。

诊脉前可以先让病人休息,使气血平静,以免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影响诊断。

二中医把脉是望、闻、问、切,是四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中医把脉,首先是时间,早晨或者上午好一些,因为这个时候气血未动,受到的干扰小。

其次是位置,位置高骨定关,高骨就是桡骨的茎突,对应桡动脉位置就是关,前面是寸,后面是尺。

寸、关、尺三部,手轻轻一搭是轻取、中取、沉取,所以是三部九侯。

左手寸、关、尺依次对应心、肝、肾,右手是肺、脾、肾,相应的部位表示相应的疾病。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有时单纯靠脉象诊断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一定要把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融入到把脉治疗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辨识疾病,更好的治疗疾病。

三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切脉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所特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

正确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姿或卧姿,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2. 医生用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贴在患者的脉搏点上。

常用的脉搏点有桡动脉、尺动脉、颈动脉等。

3. 医生应该以柔和的力度和均匀的频率轻触脉搏点,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流动。

4. 触诊脉搏时,医生应专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并记下观察结果。

5. 通常,医生会触诊两侧同名的脉搏点,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6. 诊脉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色泽以及舌苔等症状信息,结合诊脉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脉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或疾病需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脉诊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脉诊PPT课件PPT课件
湿邪为病。
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 ,故脉道细小而软弱无力;又有暴受寒冷或疼痛,脉道 拘急而收缩,则脉细而兼弦紧,或湿邪阻遏脉道则脉象细
缓。故细脉不得概言为虚。
精品pp
(九)、滑脉
。 脉象特征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滑脉亦是青壮年的
常脉,妇人的孕脉。正常人脉滑为平脉,是营卫充实之象
精品pp
4、总按 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
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 时一般指力均匀。
5、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精品pp
(三)诊脉注意事项
1、平息
平息是指医生在诊病是注意调整呼吸。以每次呼吸脉动4次, 闰以5次计算。
•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 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称 “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 之“胃气”的多少。
•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 功能正常。
除病理性弦脉外,春令平人脉象微弦,由于初春阳气 主浮而天气犹寒,脉道稍带敛束,故脉如琴弦之端直而挺 然,此为春季平脉。健康中年人,脉多兼弦,老年人脉象 多弦硬,为精血衰减的征象。是属于生理性退化的一种征 象。
精品pp
(十二)、结脉
。 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积聚;亦主气
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道松弛,故按之 空豁。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无力。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中医 脉诊

中医   脉诊

脉诊(一)操作方法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

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中医学在“四诊”中,明确规定了“望闻问切”的诊断程序,除非神志昏迷或不能表达症状的患者,都不能仅仅凭着脉象来确定疾病。

“切脉”只是对“望、闻、问”这“三诊”的补充、参考和验证,属于最后一关。

况且,切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知道症状,而是为了确定罹病的脏腑、经络、性质和程度。

至于症状,哪儿痛、哪儿不好受,属于“问诊”的范围,比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岂可用切脉来“猜出”症状?况且,临床上常常出现“症脉不符”、互相脱离的情况,有时需要“弃脉从症”,有时则需要“弃症从脉”。

更有极个别患者,属于天生的“反关脉”,挠动脉不生在内侧,而生在外侧,就连试脉的位置都难以寻找,那“症脉不符”就会更加明显,甚至完全没有脉象的参考。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5~1)。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桡骨茎突处的桡动脉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亦比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诊脉方便,易于辨识,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表5~1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表5~l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脉一般来说,手指对脉搏的感觉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心脏搏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

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

这是引起脉搏软硬变化的主要因素。

血管弹性好、紧张度低,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张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

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

血液充足,则脉搏形状就粗大;血液不足,则脉管不能充分扩张,脉搏就细小。

4.血液对血管的冲击力。

这个冲击力是由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及血流的速度等因素综合形成的。

冲击力大,则脉搏就容易触及;冲击力小,则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及。

5.血液粘滞度大小。

这是造成脉搏通畅程度变换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则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大,血液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则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小,血流速度快的流畅。

为什么要把“寸口”分为三个部分来分别诊察呢?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上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包括了人体头面五官、横隔膜以上的胸腔以及其中的脏器(如心、肺),中焦包括了人体横隔膜以下到脐以上的上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脾、胃、肝胆),下焦则包括了人体脐以下的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肾、膀胱、大肠、小肠)。

寸关尺正好和人体的三焦相对应,寸部位置最高,能反应上焦的情况,尺部位置最低,能反映下焦的情况,而关部位置居中,能反映中焦的情况。

浮脉:中医对浮脉的描述为“如水漂木”指手指感觉到的脉象就像漂在水上的木头,一是脉象表浅,轻按就能感觉到,二是重按脉象反而减弱。

所以中医称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是表证(外邪侵犯人体肌肤表,人体正气外出亢邪,在肌肤表发生争斗而产生恶寒发热等症状的,称为表证。

)的主要脉象。

表证为什么会出现浮脉呢?表证是人体正气和外来邪气在肌肤表发生争斗而产生的一种症候,正气外出抗邪,势必鼓动脉管,从而形成浮脉。

沉脉沉脉正好与浮脉相反,浮脉是浮在肌肤表的一种脉象,而沉脉则是需要重按才能触摸到的一种脉象。

浮脉与沉脉反映了脉象位置的深浅,距肌肤浅的为浮脉,距肌肤深的为沉脉。

脉的位置深浅往往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人体肌肉的厚薄。

肌肉厚者往往脉位较深,肌肉薄则脉位较浅;二是人体气对脉的鼓动作用。

这就好比吹气球,气足的话,脉管就膨胀的大,就容易摸到,从而表现为浮脉;气亏则脉管瘦瘪,脉象深藏于内而表现为沉脉。

沉脉多见于两种情况:一是元气亏耗,无力鼓动脉管而引起,这种沉脉常常沉而无力。

另一种情况是邪气深入于脏腑,人体正气聚集在体内以抗击邪气,或是正气被邪气围困,不能外出到肌表,这也会导致气对脉管的鼓动作用减弱,从而出现脉沉。

但这种沉脉由于元气没有亏耗,所以脉位虽沉,但是脉的搏动力量往往还较强,还可以和元气亏耗所引起的沉脉相区别。

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跳动缓慢,每分钟低于60次的一种脉象。

脉的快慢,取决于心跳的快慢。

心跳的快慢和寒、热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可以使心跳加快,而寒则可以使心跳变慢。

所以尺脉主要是寒症的表现。

寒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外寒,也就是外界的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疾病,如关节、胃脘的冷痛等;二是内寒,这主要是人体元阳亏耗,不能正常温煦机体而产生的疾病,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等。

数脉数,就是快的意思,数脉也就是脉搏跳动过快,每分钟高于120次的一种脉象。

数脉所住的疾病主要是热证。

热证和寒症一样,也有内外的区别,外感热邪或火热内生都会表现出数脉。

洪脉洪是什么意思?洪水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可以用“波涛汹涌、冲墙倒壁”这八个字来形容脉象,足可见这种脉象给人的感觉是极度有冲击力的。

洪脉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击力,和脉管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产生的压力差有关,压力差越大,脉象的冲击感就越强。

所以当体内邪热极度亢盛,引起心脏收缩过于强烈,就会在脉象上表现为洪脉。

细脉脉形细小,称为细脉。

逆可以试着把手指按在绷紧的丝线上,这种感觉就是细脉的特征。

细脉的产生主要和气、血两个因素有关,气可以鼓动脉管,血可以充盈脉管,这两者的充足程度最终决定脉的粗细形状。

所以细脉主要是体内气血亏耗在脉象上的一种反映。

滑脉滑就是指圆滑流利,中医形容滑脉“如珠走盘”,意思就是象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中滚动一样,丝毫没有阻滞和羁绊。

脉象圆滑流利,往往是体内气血充足、往来流利的一种表现,所以正常人出现滑脉并不一定是病态。

女性还有一种特殊状态下会出现滑脉,那就是怀孕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燥电视上或小说上看到的“喜脉”。

这是因为女性在妊娠时期要给胎儿提供营养,体内的气血会异常充盛,同时气血在体内的循环也会加快,所以在脉象上表现为滑脉。

除了妇女妊娠以及正常人会出现滑脉,滑脉还是痰饮病的主要脉象。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痰饮的特性是湿浊粘滑,这个特性反映在脉象上就是滑脉!弦脉中医形容弦脉“如按琴弦”,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弦脉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脉管具有一定的紧张度和绷紧感,这才能产生“如按琴弦”的感觉;二是脉象在形态上比细脉要粗略,而且有一定的力度。

所以弦脉往往不是体内的气血亏耗所引起。

从这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弦脉的产生往往是血管收缩的一种表现。

那什么原因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呢?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统是引起血管收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体在某种紧急条件下(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创伤、疼痛、寒冷刺激、失血等),交感——肾上腺系统就会被调动起来,使血管产生收缩。

我们再来看中医兑弦脉的认识,中医认为弦脉是肝气郁结、疼痛或是疟疾的主要脉象。

肝气郁结是情绪抑郁或紧张导致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人体红细胞的破坏,加上疼痛,这三者不就是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和血管收缩的条件吗?紧脉紧脉脉形如按紧绷的绳索。

紧脉和弦脉类似,都是血管收缩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脉形,但紧脉在血管收缩程度伤要超过弦脉。

从琴弦和绳索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紧脉在脉的形状上要比弦脉更粗大,在力度上更胜弦脉,甚至可以感到脉搏在指下有左右弹手的感觉。

紧脉的形成机理和弦脉相似,多见于寒邪侵犯人体。

如果结合前面的浮脉或沉脉,就可以判断寒邪所在的位置。

如脉象紧而兼浮,那么就说明这个寒邪在肌肤表;如脉象紧而兼沉,则说明寒邪已经深入脏腑。

另外,剧烈的疼痛也会出现紧脉,他的形成也是因为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引起的血管收缩。

长脉脉的长度超过三个手指所按的部位的,中医称为长脉,长脉是体内气血有余的表现,所以常见于体质健壮之人。

如果脉象长而兼弦那又常是肝火过旺的表现。

短脉短脉和长脉相反。

就是指脉的长度不能充盈寸关尺三部。

三个手指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如果寸部不能满指或是尺部不能满指,这种脉象称为短脉。

短是一种不足的表现,如果是寸部不能满指,则说明心肺精气不足(因为寸部对应的是心脏和肺脏),如果是尺部不能满指,则表明肾脏精气亏损(因为尺部对应的是肾脏)。

此外,如果体内有痰浊或淤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正常流通,也会出现短脉,这就需要结合全身其他症状加以鉴别和区分。

弱脉弱脉就是软弱无力的意思,中医把沉而无力的脉象称为“弱脉”。

脉象无力,当然是人体脏腑气血亏损的表现。

脉搏力量的大小和心脏搏动的力度、脉管中血液的充盈度、气兑血液的推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脉象弱,是人体内元阳、气血亏耗的一种外在反映。

孮脉孮是葱的古称,中医形容孮脉“如按葱管”。

葱管的特性就是“中空”,所以孮脉的特征也就是“中空”。

怎么理解,脉象的“中空”呢?那就是轻按可以摸到脉,重按也可以摸到脉,唯独中等力度下却感到脉象空空如也,中医把它形容成葱管,是不是很形象?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血急剧减少,不能充盈血管,而血管却仍然维持有一定的容积和紧张度,所以表现出“中空”的特征,常见于急性失血或大吐、大泻导致津液大量丢失等疾病。

结脉脉搏跳动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的停跳,停跳间隔时间较长,称为代脉,往往是心脏室性早搏所引起。

由于心室过早搏动后会有一个完整的代偿间隙,所以表现为停跳有规律,间隔时间长。

代脉在中医上的意义类似于结脉,也是心脏所藏的精气亏耗所引起。

以上是疾病状态下常见的脉象,基本上都还具有胃、神、根三个特性。

若果脉象失去了胃、根、神三个特性,那就意味着人体胃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生命易经垂危,这个时候,疾病往往已经难以治疗了。

这种没有胃根神的脉象,中医称“真脏脉”。

亦称怪脉、死脉、绝脉。

也叫七绝脉。

釜沸脉釜是煮东西用的锅子,沸是沸腾的意思,釜沸的意思就是锅子中沸腾的水。

脉象和沸腾的水一样,可以说是脉搏极浅,几乎是浮在皮肤之上,按之无根,脉跳极快,不能数清楚脉搏次数,此起彼伏,这种脉象多出现在临死之前。

鱼翔脉鱼的活动一般是通过尾部的摆动来实现的,所以鱼翔脉的具体表现就是脉搏浮在皮肤表面,头部固定而尾部摇摆不定,就像鱼在水中游动一样。

出现这种脉象,往往说明体内阳气耗竭。

虾游脉虾在水中游动有一个特点,他能产生一种弹跳,因此,虾犹脉是指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跳跃指下,并伴有躁动不安的迹象的一种脉象。

虾游脉的出现,意味着大肠精气耗竭。

屋漏脉破屋漏雨往往是一滴滴下,良久再来一滴,既缓慢又无冲击力。

屋漏脉就好比破屋漏雨,脉搏极慢而无力,许久才搏动一下,这种脉象多见于胃气将绝。

雀啄脉脉在筋肉之间,脉搏的跳动就像麻雀啄食一样,一会儿急来三五下,一会儿又停止不来,脉搏来止无定数,这种脉象是脾气将绝的表现。

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脉搏跳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时密时疏,散乱无序,就像是解乱绳一样,这种脉象是肾气衰竭的表现。

弹石脉脉位较沉,脉象极硬,劈劈弹指,就像是按在坚硬的岩石之上,毫无柔和软缓的迹象,这种脉象多见于肾气将绝之候。

清朝名医程钟龄在他的【医学心语】中总结11条不可发汗的禁忌证:脐之左右上下有动气者不可发汗;脉沉咽燥,病已入里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少阴证,但厥无汗者不可发汗;少阴中寒不可发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尺脉弱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伤寒病在少阳不可发汗;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不可发汗。

探究和归纳起来就是:第一:凡正气不足(如阴、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亏耗)的患者都应该慎用汗法。

如果非用汗法不可的,一定要在扶正的基础上选择发汗和缓的药物,以免加重对正气的损伤。

第二: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的疾病,如果邪易经入里或是进入到半表半里的层次,那就不能再用汗法。

十四经脉的特点1、手太阴肺经:本经联系肺、大肠、胃、气管、鼻、上肢内侧等处,故有病时可出现腹痛、肠鸣、腹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手臂内侧前缘疼痛、掌心发热等症候。

因与大肠表里联络,故可治疗痔疮,大便有血等大肠疾病。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联系大肠、肺、下排牙齿、鼻、人迎、颈、上肢外侧等处,故有病可出现腹痛、肠鸣、腹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下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上肢外侧疼痛、肿痛或寒冷等症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