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概说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是指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和艺术。

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卓越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阴阳五行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认为,建筑应当符合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即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建筑物的朝向、布局、材料、颜色、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阴阳五行的要求。

2.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张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物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如风水、地理环境、气候等。

同时,建筑物的造型和布局也应该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形成一种有机的统一。

3. 贴近人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注重与人性的贴近,尊重人的情感、需求和感受。

建筑物的设计应该考虑人性因素,如舒适性、便利性、美观性等。

此外,建筑物的布局和功能也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4. 艺术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建筑风格、构造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建筑物的风格和装饰必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是建筑艺术、文化和哲学的有机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指导。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与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与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与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古代中国人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天地宇宙的崇拜。

这种独特的设计思想和艺术韵味,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商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木材和石材建造房屋,而且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悬山顶的形式,这种设计既能够保护房屋免受风雨的侵袭,又能够让建筑更加美观大气。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檐口常常采用雕刻的方式进行装饰,这些雕刻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其他图案,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还包括对环境的融合。

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因此,他们常常会选择建筑在山水之间,或者依山傍水的地方。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建筑更加美观,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例如,建筑的色彩和材质常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使得整个景观更加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还受到了对天地宇宙的崇拜的影响。

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古代中国人在建筑设计中常常会运用一些象征性的元素,例如,屋顶的形状常常象征着天空,而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常常象征着宇宙的秩序。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还注重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因此,他们常常会在建筑中设置庭院和花园,以及一些适合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韵味体现在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常常呈现出曲线的形状,这种形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常常采用雕刻、彩绘和瓷砖等方式进行装饰。

这些装饰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文化思想中国建筑作为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体系,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传承积累,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这种独特的建筑体系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基本形成,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用简单的方式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那就是:“三段式”的里面构图;以“间”为平面单元的建筑单体的围绕院落或天井布臵的群体艺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法;斗拱的结构和装饰性;大屋顶的举折或举架;富丽的建筑装饰和鲜明的建筑色彩。

“三段式”的平面构图,即台基、屋身、和屋顶的有机结合。

台基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水、防腐,同时它的厚实又增加了古建筑的稳定感。

位于最外层的柱,通常为独立的檐廊柱,四边空透,给人以凌虚的视觉效果,屋顶较为硕大,与空透的檐廊柱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出檐深远的特点使之具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此丝毫不显的沉闷和压迫。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曲线,历来被视为特异、神秘的代表性作品,其实它的设计和构图并没有超出力学原则和矫揉造作的地方,而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

其“建筑文化形象之尤为感人者,当推中华大屋顶的反宇飞檐”当为此说。

上部的巍然高耸,檐部的如翼轻展,檐口悬挑造成的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冷色调彩画、窗牖上通透的隔栅,使整个建筑造型呈现出一种虚实对比的可亲性,这种设计和造型完美的体现出了与自然关系的调和。

如“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所形容,凸显出其极富神韵和表现力,轻巧美观而又实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三段式”的平面构图也是敬重祖宗、恪守祖制的一种思想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建筑,其本身的特点就是简明、真实。

平面以“间”为单位的特点,使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臵就可以大致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便利。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1.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他们强调建筑应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追求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2.居中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中为贵的理念,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是不偏不倚的。

在建筑上,这种居中的思想体现为建筑群、建筑物以及都城的选址和设计上,都强调处于中心位置。

例如,在都城的选址上,有“择天下之中以立国,择国之中以立宫”的说法。

3.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建筑也体现了伦理等级制度,这种观念在都城设计上尤为明显。

例如,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都城中轴线,以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三大殿,太极殿、两仪殿、甘泉殿等,都体现了这种等级观念。

4.家族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也反映了家族思想,尤其是以族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

这种观念在农村的乡土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四合院等。

5.风水观念:古代中国人民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家族的兴衰。

因此,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他们往往要考虑风水因素,如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

6.宗教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如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7.防御意识:中国古代建筑也有一定的防御意识,如城墙、堡垒等。

这些建筑不仅可以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战争和防御的重视。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观念。

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和风格。

但总的来说,这些观念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概要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一、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人们注重营造自然环境的氛围,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设计师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在的灵气和能量。

二、注重整体性和平衡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平衡。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利用空间、构思景观,力求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

设计师注重布局的合理性,追求空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建筑、家具、服装等方面,注重整体的协调与平衡,追求整体的美感。

三、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意境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形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思想和意义。

例如,在文人画中,画家通过构图、色彩和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寓意深邃、意境悠长。

四、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中国古代设计师认为,一个作品不仅要具有艺术性,还应有实用价值。

他们注重在艺术作品中融入实用功能,追求实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

这一思想在家具、陶瓷、文房四宝等方面都有体现。

传统家具设计中,设计师注重家具的实用功能、材料的选择以及形式的美感,追求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注重时代精神的表达。

设计师在创作中注重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潮,追求与时代的契合。

这种设计思想在建筑、绘画、服装等方面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

绘画和服装设计中,也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尚潮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在融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和平衡、重视意境和象征意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及追求时代精神的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依山傍水:中国建筑设计注重环境和自然风景的融合,特别是善于
利用自然地形,依山傍水,紧贴自然环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2.借景造景:中国建筑注重从建筑的视角出发,以巧妙的手段来营造
优美景观,即借景造景。

例如建筑内部的物品、园林景观、古建筑等、用
这些元素来营造出美丽的景观。

3.强调对称与比例:中国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的对称与比例,追求完美
的比例和结构,以达到让建筑物更加牢固和稳定的目的。

4.重视装饰和雕刻:中国建筑设计非常注重装饰和雕刻,注重细节的
处理和精雕细琢的艺术,通常采用彩绘、雕刻、刻铜和香案雕刻等技术。

5.强调功能和实用性: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物有其实用性,注
重功能的实现,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和
行为规则。

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

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

中国是世界⽂明的发源地之⼀,有5000年悠久的⽂化历史。

⼤量的考古研究⼏千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部丰富多采的⽂化史,充满着社会⽣活、历史⽂化、宗教信仰的积淀,建筑本⾝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互异;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是⼀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的发展体系.⾼台、⽊构架、⼤屋顶的外观形式以及庭院组合模式⼀肋相承,未曾间断。

这就表明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种持续的普通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决定着建筑的发展.也就是说存在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体现了古代⼈对理想⽣活的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以及现实社会条件下,⽐如⽣活⽅式、⽣产⼒⽔平、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发展的价值取向。

1从“聚落”到“城”的建筑思想发展所反映的“国家”的出现!要谈中国的建筑思想,则必须对中国的建筑历史有所了解,建筑是⼈类活动的产物,⽽⼈类有意识的活动,⼤概要从史前⽂化说起了。

中国史前⽂化⼤概分为有巢⽒、燧⼈⽒、伏牺⽒、神农⽒、黄帝五个阶段。

⽽真正意义上建筑是从黄帝开始的,如《新语》说:天下⼈民野居⽳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伐⽊构材,筑做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

在这⼀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聚落为单位的居民点。

聚落中以居民的居室建筑为主,还有居民公共活动的⼤房⼦,⼴场等建筑设施,这些设施是服务于全体居民的,因此它们都是开放型的,也就是说,在这⼀时期⼈们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为了⽒族成员活动⽅便,⼤房⼦,⼴场⼤多修建于聚落中间位置。

⽽后的史前⽂化末期,出现的⼀些⼤房⼦,他们成为了部落⾸领办公或居住地。

如⽢肃⼤地湾F901就是这种⼤房⼦,他也就成为了中国宫殿建筑的最早雏形,具有了后期宫殿建筑的必备功能。

但是这些房⼦周围却没有修筑墙,所我认为这时的聚落还不是城。

这时为了居民安全,在聚落周围挖掘了壕沟,⾥⾯撒了⽩灰,但这并不是为了管理者服务的,更多的它是为了防⽌猛兽的和其他部落袭击⽽做的!⼤概在公元前21年,⼈类进⼊了⽂明时代(奴⾪社会),最早的国家以城的建筑形式诞⽣了。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总结摘要:社会中各种人文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设计的形成。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对整体建筑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等区域性社会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进行阐述,并且也对各地区建筑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地方性人文特色进行一定介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道家;社会因素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家思想。

并且讲究"风水","气"和"意境",也就是讲究居住场所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让居住者能够有最好的居住环境。

国外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风水也开始逐渐接受,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

对于我国古代建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有: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

"之说。

当今世界的现代建筑对于这种思想也逐渐从接受到吸收,一些有着超前概念设计的建筑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现象,美国的流水别墅--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宗旨就是将自然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是我们超前的想法。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的抽象思维模式的实体化,是对自身理想环境的一种追求。

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等等情感,只有在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会构成一个真正的理想环境。

而且,除了"天人合一"这一建筑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也会在建筑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这在下面将分别从北京民居,安徽徽州民居,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岭南客家族民居分别讨论这方方面面将会给建筑带来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1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1
法国的哥
特式建筑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 西方建筑强调真、善、美与坚固、实用、 持久。 • 中国建筑则强调人伦、道德、礼仪与适形。 中国建筑艺术强调的不是“美”,而是 “巧”,讲究向背关系,讲究整和缺,讲 究气势。
中国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六、巧夺天工、天人合一
• 在一定的距离上,中国建筑讲究势,起伏 跌宕,一个组群的概念,不是一个单体。 梁思成说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画,站在一 个距离去观赏刚好;看中国建筑就是看卷 轴画,逐渐展开才能看全貌。 • “欲通则塞,欲疏则密”
• 中国的建筑艺术观念最强调的不是“美”, 而是“巧”,比如巧夺天工,小巧玲珑, 鬼斧神工,独具匠心等。中国人的建筑艺 术审美趣味,在于创作上的精妙和灵巧。 作为中国艺术最基本的追求必须要达到的 不只是美,主要是巧。
• 中国建筑讲究阴阳观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 饱无过平”。这就基本上对中国建筑下了一个定义。中国 建筑凡是带有正统观念的、和人有关系的比较重要建筑, 例如宫殿、寺庙、衙署、陵寝、住宅等,一般都是对称的。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坐北朝南的,主要建筑一定要做得很正。 因为在族群中间,按照人伦的阶梯,长辈或者是高等级的 比较重要的人一定要坐在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他 部分的人坐在各自位置上。然后在他的前面,负阴抱阳, 一定要有比较空阔的空间。这样基本上形成中国人的建筑 观念,就是中和、中正。
一、敬天祀祖
祭天、祭社稷、祭祖被认为是最重大的祭祀活动, 称为国之大典,合称“三大祭”。
祭天、祭祖、祭社稷的坛庙建筑







二、皇权至上 皇宫是皇权的象征,因此在皇宫的设计上,充分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概说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概说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概说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与两种规划理念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西方建筑是有理论有思想的,而中国建筑只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工匠们的一种世代传承的技艺,所以似乎没有什么思想。

特别是中国知识阶层,中国儒生不大关心建筑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著述也很少。

因此人们认为中国建筑是一些自然而然的产物,是工匠自发建构自我传承的结果。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就像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是没有书本传承的。

但是,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就会发现这种看法还不十分准确。

仔细地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与西方建筑史一样,中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有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思想和理论。

如果不了解这些思想和理论,我们就没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建筑,也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建筑的造型特征、建筑的空间组织特征。

所以我们在这里对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思想做一点浮光掠影式的介绍。

先看城市,因为城市是一个更大的建造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造波澜壮阔。

从公元前2世纪的秦咸阳、西汉长安、公元6~8世纪的隋唐长安、洛阳,其中还有公元5世纪的北魏洛阳、公元10世纪的北宋汴梁、公元13世纪的元大都、14世纪的明南京,以及15世纪以后的明清北京城,这几乎都是同一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也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十分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

汉长安城公元前200年已经非常宏伟了。

西汉长安平面图公元后2世纪、3世纪初的曹魏邺城,规模也已经很大,而且很规整,有很详细很完整的规划。

曹魏邺城平面图公元5世纪的北魏洛阳城,规模之大、规划之整齐、之完整、之体系化,在当时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北魏洛阳13世纪的元大都,当时的欧洲还在中世纪。

但是元大都已经是规模极其宏大的一个城市了。

这样复杂的城市建造体系,完整的规划,它难道没有思想吗?元大都平面图可以说,中国城市是由方整的宫殿、住宅,以及住宅组合而成的里坊组成的。

那么,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从哪儿找到呢?从西汉时代的一个学者,他提出了一个“营邑立城、制里割宅”这样的规划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之建筑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之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以和谐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
从这一系列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严格遵循着天人合一思想的思想,我国的传统建筑并不仅仅是我国华夏历史文明的见证,先祖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又如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的。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神武门原称玄武门,为了避康熙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故宫的规划与建筑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分阴阳,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方位的前为阳,后为阴;数字中的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等。在故宫,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将皇帝、皇后生活的寝宫放在后方,这不仅适应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阴阳之说。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后宫部分只有两座宫,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虽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出现较晚,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

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

对这种主宰的崇拜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

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

《周易大传?文言传》有云“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

”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他们将作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

《周易》又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

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

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

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建筑中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思想文化上古时期,人类以自然的洞穴、巢穴为居。

通过劳动,打造简陋的石器,依捕猎为生。

进入石器时期,可以加工比较精细的石器,砍制一些宜加工的树木,搭建简陋的茅蓬。

在长期的捕猎、耕种,以及搭建居所的劳动实践中逐渐适应自然,掌握了加工树木的简单方法或夯筑技术(用小木棍排成排夯土,最早发现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

从深穴居逐渐向浅穴居过度,再又浅穴居逐渐向土台建筑发展。

社会由群聚部落到氏族部落,及炎帝神农氏(开农耕文明)到尧帝禅让制社会。

这个时期建筑所表现的形式;自然的洞穴、巢穴——地穴——半地穴——地面茅屋,及茅茨土阶。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各种哲学思想与思想学派众多。

多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

《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是太极之道的“道”的规律。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规律。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宇宙、自然、的天地万物之“道”的规律。

“无”谓天地之始,与“有”谓万物之母。

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微妙之处),与常有,欲以观其徼(可以看到事物的运行的规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的统一规律。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

及道是天地人的运动规律。

儒家的思想,是教育,是以修心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天地人和谐思想。

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创立。

佛家的思想,也是教育,常以慈悲之心,众生平等,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等的观念,纳我、纳他、纳世界。

以因果报应为辩证法,阐述世界,求得来世的福报。

道教的思想,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结合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学(用阴阳五行思想解经)、黄老思想形成的宗教思想。

可分内丹和外丹派,共同追求人的长生不老方法。

三国两晋时期,玄学思想的产生。

主张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一致性,“儒道兼综”的观点。

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经过千年的思想文化融合,至宋代以后,儒、释、道已经基本融为一体;形成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思想观念。

中国古建史发展思想总结

中国古建史发展思想总结

中国古建史发展思想总结中国古建史发展思想总结中国古建筑发展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总结和传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实践的结果。

中国古建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中国古代人民已开始建造简陋的房屋和陵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代建筑出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包括西周的宫殿建筑和城墙、春秋时期的楼台阁楼和宅院、战国时期的宫殿和城市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对中国古代建筑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礼的观念,认为建筑应该符合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注重建筑的仪式感和规范性是一种重要思想。

此外,儒家还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一观念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佛教和道教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注重修行和与神灵的联系。

佛教的到来带给中国古代建筑新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技术。

比如,辽朝和金朝时期佛教建筑的塔式结构和色彩斑斓的壁画,都是佛教建筑的典型特点。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山水和庭园中,使其更加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还受到了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的影响。

随着冶炼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建筑不断地向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工匠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技术,如木结构、砖石结构、榫卯结构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史发展思想包括宇宙观念、人伦观念、自然观念和技术观念等。

这些思想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古建史的特色和风格。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的瑰宝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概说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与两种规划理念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西方建筑是有理论有思想的,而中国建筑只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工匠们的一种世代传承的技艺,所以似乎没有什么思想。

特别是中国知识阶层,中国儒生不大关心建筑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著述也很少。

因此人们认为中国建筑是一些自然而然的产物,是工匠自发建构自我传承的结果。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就像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是没有书本传承的。

但是,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就会发现这种看法还不十分准确。

仔细地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与西方建筑史一样,中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有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思想和理论。

如果不了解这些思想和理论,我们就没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建筑,也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建筑的造型特征、建筑的空间组织特征。

所以我们在这里对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思想做一点浮光掠影式的介绍。

先看城市,因为城市是一个更大的建造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造波澜壮阔。

从公元前2世纪的秦咸阳、西汉长安、公元6~8世纪的隋唐长安、洛阳,其中还有公元5世纪的北魏洛阳、公元10世纪的北宋汴梁、公元13世纪的元大都、14世纪的明南京,以及15世纪以后的明清北京城,这几乎都是同一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也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十分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

汉长安城公元前200年已经非常宏伟了。

西汉长安平面图公元后2世纪、3世纪初的曹魏邺城,规模也已经很大,而且很规整,有很详细很完整的规划。

曹魏邺城平面图公元5世纪的北魏洛阳城,规模之大、规划之整齐、之完整、之体系化,在当时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北魏洛阳13世纪的元大都,当时的欧洲还在中世纪。

但是元大都已经是规模极其宏大的一个城市了。

这样复杂的城市建造体系,完整的规划,它难道没有思想吗?元大都平面图可以说,中国城市是由方整的宫殿、住宅,以及住宅组合而成的里坊组成的。

那么,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从哪儿找到呢?从西汉时代的一个学者,他提出了一个“营邑立城、制里割宅”这样的规划思想。

也就是说,城市是方整的城墙,里面可以分割成方整的里坊,里坊里继续分割成方整的街道,街道里面有比较方整的庭院、住宅。

首先中国人对住宅就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思考。

比如孟子就说过:“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五亩的宅子,里面还种有树木花草,这是一个理想的住宅。

所以中国人实际上有“方宅”的概念。

那么,中国的城市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单元下不停地向外扩张,宫殿也是一样,宫殿不过就是扩大了的住宅,就是皇家的住宅,规模更大而已。

所以我们看历代的城市,它居于中心的皇家的宫殿大住宅,外面包有皇城,是更大的一个方块。

再外面包有城市,又是一个大方块,层层分割的状态。

从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砖可以看到这个时期住宅,大致是院落式的,可以组成方庭的感觉。

汉砖东汉住宅唐代是按照人口分配住宅用地的,三口有一亩之地,五口有两亩之地,如此逐渐扩张。

住宅的规模跟人口的多少是相关的。

这样大大小小的住宅形成一个里坊的基本单元,在外面再围以里坊,在里坊之外再围以城市,这就是所谓“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思想。

唐代住宅式样从仪礼图上看到士大夫的住宅,也是大致这样的格局,有门枢,有方形的院落,有长方形的居住建筑。

从敦煌壁画可以看出很多住宅的式样,尽管它也有一些曲折,但大致的形状是方块的、方形的。

早期发掘出来的一些住宅模型,它也是方形的。

有廊、有院墙、有主屋、有庑房。

同时文献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比如我们很著名的东晋学者陶渊明他对自己的住宅是这样描述的,他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显然,方宅、有树、有房。

唐代洛阳城里的诗人白居易的住宅,他是这样描述的“十亩之宅,五亩之园。

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也是个方形的住宅,只是里面有山水,有自然植物。

古代的住宅大致是围成方形的一些院落,里面可以有自然的树木山水,这说明中国城市是由方整的住宅组合成里坊,里坊之间有一些宽窄不一的街道或巷道。

方形住宅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而这些细胞又扩展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元,就是里坊。

若干个里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市。

从唐代长安城内的里坊碑刻图看出里坊是一块一块的方块组合成一个城市的局部。

唐长安里坊碑刻现代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建筑痕迹,像闽南的古大厝,它都是一个一个方块的组成的这样一系列庭院,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

这其实是古代建筑城市的一个雏形,一个局部的缩影。

闽南古大厝北方民居也有这样的特点,完整的住宅。

这样一种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这样一种靠里坊分割城市,在城中分割里坊,分割住宅,实际上至少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已经很成熟了。

西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叫晁错,他曾经有一段话,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说的,他说:“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整个描述一个城市建造的过程,房屋住宅可以有一堂二内、有院子,同时城市是“制里割宅”,“割宅”用得非常好,把住宅分割成一些小的地块。

晁错画像按照他的思想,要建立一座新的城邑,就要先相地,观察土地阴阳是否和合,草木是否丰饶,是不是适合居住,然后把城墙建立起来,在城墙以内把土地分成若干个里坊,再在里坊之内分割出若干所住宅,大大小小不同等级的。

然后修造通往田间的道路让各家各户边界标志得很清晰,只有这样,人们有了居住的地方,才会安居乐业,才不会轻易离开这座城市。

古代的相地图《太保相宅图》考虑的是怎么选址。

太保相宅图《夏至致日图》考虑怎么确定建筑的基址的位置和水平。

夏至致日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分成几个阶段:营邑,居住区建造;立城,城墙和城门楼筑造;制里,分划里坊、建立坊墙;割宅,在里坊内切割住宅用地,形成一家一户的住宅范围,大家开始营造。

其实古代就是这么规划一个城市的。

这里给出一座城市的轮廓线,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形制。

《周礼·考工记》王城这种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之后是不是就是一个模子延续下来了呢?其实不是的,因为中国古代城市也是有两种相反相成的思想,一种叫规整方正,另外一种叫因地制宜逶迤曲折。

这些可以从文献中找到一些依据,实例上更多了。

第一种思想主要见于周礼·考工记》。

它是这样说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里的一夫是个单位,一夫是一百亩。

我们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来,一个九里的方城,已被分成了若干个里坊,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宫殿。

宫殿的前面有一百亩的地,是用来朝觐皇帝的空间。

宫殿的后面有一百亩地,是用来进行市场交易的。

宫殿的左边是太庙,宫殿的右边是社稷坛。

这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的城市格局。

这种理想在历史上有很多人表达过。

比如《三礼图》上及明代人写的《周礼·考工记》里王城的布局,图上都有。

大家对这个都是持一种延续的认可的态度。

历史上按照这种模式来建造的例子也很多。

曹魏邺城就是很规整的里坊,虽然宫殿不是在中心,但是它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种方城的格局一直到明清还很多。

曹魏邺城山东聊城尽管是被水环绕,但是它非常方整,这样的城市很多。

聊城古城平面图临清古城也是这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城市,河北蔚县的一些目前还保存比较好的城市,能看出来它的里巷和住宅的关系,分成一块一块。

进门都是方方的一个院子,这是一种思想,方正。

中国人在思维上往往取相反相成的态度,另外一种城市规划思想其实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孕育了。

这个思想主要见于管子,管子在他的《管子·乘马第五》说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他说得非常白,干嘛非要规规矩矩,干嘛非要一条直线呢?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规划思想。

如图城市,是一位学者的研究,明代府城有方的,也有非常自然的。

就是一个府,都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南方水乡的一些城市,多数是自然曲折多变,因为南方水系发达。

江南水乡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实例,比如说《世说新语》提到南朝建康城建设的一个例子,就谈到这个问题,它这样说: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

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

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

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北方中原地区土地很宽敞很平坦,城市可以规划得方正,街道可以平直。

但是江南地区水系复杂,地形很狭小“江左地促”,如果再这么通畅,一眼望不到边,他说这不好。

应该“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一眼望不到。

当然,这反映了完全不同的一种规划理念。

我们确实从南方城市中感觉出他们确实是因地制宜,自由多变的一个意识形态。

泉州也是非常自如的,因为它根据地形,它的城市轮廓完全是一个自由的形态。

泉州城平面图阆中是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阆中城市轮廓它中间也有几条线是直的,但是整个城市轮廓非常自然。

阆中还有民国初年我们看到的杭州城,是古临安城延续下来的,也是一个形势比较复杂的、自如的一个城市。

杭州城平面图古代建筑原则在世界建筑史上,大家经常引用的就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思想。

维特鲁威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好像我们中国没有类似的思想,中国人是一个世代传承的结果。

维特鲁威的影响是一直延伸到现在,但是,如果仔细地去注意一下古代的文献,我们发现这个结论还有点早。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有和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十分相似的建筑原则,而且出现在比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更早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书叫《尚书》里头,记录了上古时的帝王大禹的一段话,他的话是这样说的“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大禹是古代圣王,同时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人,三过家门而不入去治理洪水。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上帝教导我们,有道德的仁君应该行善政,而善政的核心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么与百姓有关的水、火、金、木、土、谷等事宜,一定要认真地去经营,包括宫室营造、农业种植等等。

与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在内的一些善政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正德、利用、厚生”三个原则。

实际上土木已经包含在这三个原则里了,而这三个原则有个核心概念就是“和”,“和”恰恰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所以说,土木这样一个以房屋建造为主的工作,在大禹的心目中也属于应该由“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则所指导的。

首先要从统治者自身的品德做起要“正德”。

比如说统治者不能把社会财富都用于自己的宫室营造和生活,要做万民的表率。

我们现在看故宫正殿还有“表率万邦”,万邦不止是万民,甚至是万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