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节开头
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范本

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范本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化学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第一节化学课教案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初三化学第一课走进化学世界完整ppt课件

.
19
物质的变化(应注意的几点)
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霓虹灯 通电显示不同的颜色
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浑浊的 泥浆水放置较长时间会产生沉淀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爆胎、锅炉爆 炸等
.
20
物质的变化(常见的化学变化)
可燃物燃烧
.
食物腐烂
钢铁生锈
21
随学随练
例4.判断下列变化那些属于化学变化,那些属于物理变化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 C.火药爆炸 D.气球爆炸 E.汽油燃烧 F.海水晒盐 G.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H.米饭烧焦 I.植物光合作用 J.水煮沸
化学变化:CEGHI
物理变化:ABDFJ
生产化肥和农药——提高 粮食的产量
合成农药——抑制细菌和 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化学对人 类生活的
作用
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 环境——是人类生活得更 美好
.
6
什么是化学(化学的定义)
.
化学的定义: 在分子、原子 层次上研究物 质性质、组成、 结构与变化规 律的科学。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 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 毒性、酸性、碱性、氧化
吸附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性、还原性、助燃性等
.
25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关系
可燃性
.
决定 反映
燃烧
2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1-2)
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沪教版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共30张PPT)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氮气性质和用途
氮气
氮气通常有哪些性质?
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难跟 其他物质发生反响,但在高 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 物质发生反响。
氮气
氮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用作保护气 液氮冷冻麻醉 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观察与思考
细铁丝外表
化学科学的开展,使人们对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的 性质和变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保健和医疗事业因此也有 了长足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化学科学在 合成各种化学药物、消灭传染病、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诸 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青霉素的发现、合成和应用,挽 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翻开了 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 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开展,产生了生物克隆技 术。
5.以下关于“绿色化学〞的说法,错误的选项D是〔 〕
A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B绿色化学要求化学反响产率高,副产物少 C绿色化学所用化学原料及产品均无毒或低毒底害 D绿色化学即化学反响中必须有绿色物质参加或有绿
色物质生成
课后作业及拓展活动
❖ 阅读课本内容 ❖ 请收集材料,将你尊敬的化学家或科学家的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
❖产品有利于环境、社区平安、人体 健康
小结: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开展
练习:
1.我国古代的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世界闻名的,
其中在商代产生B的是〔 〕
A.铁和钢的冶炼 B.青铜器的制造
A.不锈钢
B.青霉素
初中化学第一课开场白

初中化学第一课开场白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初中化学的第一课。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关乎到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
无论是空气、水,还是我们身边的物体,都离不开化学的存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积木”。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原子的结构非常微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们,但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原子的组成和性质。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子由核和电子构成。
核心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中包含着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电子则围绕着核心运动,带有负电荷。
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原子的元素,而电子的数目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中,我们常常提到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元素的种类非常多,我们熟悉的金银铜铁等都是元素。
化合物则是由两个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例如,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同学们,化学的魅力还体现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上。
我们常常遇到物质的溶解、燃烧、氧化等现象。
这些都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表现。
化学反应的发生是物质的重新组合和转化,原子的组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化学原理来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来调节饮料的味道;利用电化学原理来制备金属;利用聚合反应来制造塑料等等。
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实用的技术。
同学们,化学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同时,我们要能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只有通过实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化学的原理和规律。
初中化学第一课开场白

初中化学第一课开场白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初中化学课堂,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化学的第一课——《化学是什么》。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它无处不在,我们所接触的一切物质都与化学有关。
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水、食物、药品等无不与化学息息相关。
因此,学习化学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纯物质由相同种类的微粒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独特的性质,如金属、水、氧气等。
而混合物则由不同种类的微粒混合而成,如空气、海水等。
了解物质的性质对我们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过程至关重要。
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下,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形态、状态的变化,但其化学组成并未改变,如水的蒸发、冰的熔化等。
而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反应过程中,其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如火焰燃烧、钢铁生锈等。
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
元素由原子构成,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定物理和化学性质。
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学组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
我们将学习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化形式,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氢元素的符号为H等。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如水的电解方程式为2H2O → 2H2 + O2。
学习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同学们,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课件

课堂练习:
1.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发光发热
2.(2015天津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粮食酿酒
B.湿衣晾干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3.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
学变化引起的是( B )
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反 变化时观察 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
或沉淀等)
变化后观察
有几种物质生成;生成物的颜色、
状态、气味等
2. 物质变化过程中会发 生一些现象,一般从哪些方 面描述现象?
形态改变
包括物质的状态(气态、液态、 固态)等
包括物质的颜色、烟、雾、气 外观变化 泡、浑浊、沉淀、喷泉等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 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做物理性质 。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 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 展性等。
⑴ 熔点和沸点(P8)
①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 (固态变液体 )
如:固态的冰在0℃时 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 的熔点为0℃。 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液态变气态 )
1-4 块状 试管内溶液中有大 二氧化碳
石灰石 量气泡产生、石灰 气体等
有
石变小、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
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有新物质生成 ;
三、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共33张)

5.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 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 生能量的是( C )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利 : ______________ ;
弊 : _______________ 食物腐败等。
注意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 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现象,但 有这些现象产生的不一定是 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但它是物理变化。 爆炸是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无
有
无
有
二者常常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 化共分为几类,如何区分他们呢?
实验一:水的沸腾(仪器名称)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
上,如右图所示。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至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观察现象。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仪器名称)
开阔视野:
熔点: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物质时的温度, 像冰熔化为水。 沸点:液态物质转化为气态物质时的温度, 像水沸腾为水蒸气。 密度: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温馨提示:怎
性质: 能(够)、可(以)、(不)易、难
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范文

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范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1教材分析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
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初三化学第一节课教案2材及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

发光、吸热、放热、颜 色改变、生成气体、产 生沉淀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 食物腐烂等
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发 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2】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
物理变化 同时发生
化学变化
【总结】在化学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状态、 形状、大小也改变,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现象:
在两支试管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都 有蓝色沉淀生成。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4】 操作: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 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现象:
1.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2.石灰石逐渐变小。 3.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知识与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 (1)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如液态水、固态冰和水蒸气; (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等; (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 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不再是纸了。
思考: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1】 操作: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 小水珠。
初三化学 绪论 第一章 讲课稿

暑期支教课时安排(正课六课时晚课预计二课时)绪言1课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课时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时(正课5课时)习题课2课时试卷讲解1课时(习题课3课时)第一节绪言教学设计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将开始学习一门新的科目,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向大学提一些建议。
希望同学们能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课堂笔记。
老师板书上的要记,有些因为内容较多,老师会要求大家记下的,也要记。
好,现在我们开始新科目的学习!我们要接触的新的科目叫化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变化的科学。
我们学习的物理,就是研究物质运行的道理,而我们的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想使天空变得更蓝,我想使河流变得更清澈,我家人生病了,我想发明出能医好病的药物,我想去太空,航天飞船是怎么造的。
也许这些都是大家的梦想,在学习化学之后,我们会有些了解,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就会成真。
那让我们一起开启我们的化学大门。
大家先来看书上第四节的几副图:小鸟居然可以呆在水中,细细的一根尼龙绳能够吊起一辆小汽车!那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鸟笼和这个尼龙绳都需要具备些什么性质呢?(鸟笼防水透气尼龙绳有超强的韧性)那这鸟笼和尼龙绳它们都是由什么组成,又是怎样的结构,这样的物质是怎样制得的,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就是我们化学要研究的内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与物理同研究物质,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化学为我们创造的世界,生活处处有化学。
大家都能举出哪些生活中化学的例子呀?(燃料燃烧提供热量铁锅烧菜可以补铁白色污染食盐沼气池农药化肥)啊,大家对生活中的化学感受都很深,那大家能举出哪些化学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吗?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几副彩图,看看你都能想到什么。
(塑料合成纤维医药建筑交通纳米技术绿色化学)可见我们的世界,真的是处处是化学!其实,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五页,共四十三页。
保存
注意
点
应密封保 存于阴凉 处
图1-1-1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
(1)掌握洗涤剂、化肥和农药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减少 事故的发生。
(2)引导人们改变(gǎibiàn)_吸_烟__(x_ī y_ān_)_、__酗__酒__(xù_j_iǔ和) 经常食用____油_炸__食_品____
(1)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 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发展。
(2)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第九页,共四十三页。
第1节 化学(huàxué)给我们带来什么
(3)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开发新能源,研究生 命现象, 合理利用资源(zīyuán),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 促进人体健康等。
(3)能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粮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sīkǎo)交流]
第十九页,共四十三页。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归纳(guīnà)提升]
人们运用化学知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开创了化学工业,生产了大量 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新产品,然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使得人类正 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危机。随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 意识到应当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héxié)相处,以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sīkǎo)交 流]
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空气、氧

初中化学全一册绪言第一章空气、氧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绪言和第一章《空气、氧》是初中化学的启蒙章节.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要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认识“物质”为主,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喜欢化学的良好势头.对于教学中使用的化学用语,可简单明了地给学生以解释.【指点迷津】本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较多,同学们在对演示实验感兴趣的同时,要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开端,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掌握好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会拓宽你的思维,使你在学海中自由驰骋,游刃有余.下面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⒈什么是化学?⒉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间又有何联系?怎样正确识别这两种变化?⒊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⒋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或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⒌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_占78%,氧气占___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__国化学家________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⒍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⒎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由它的哪些性质决定的?⒏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有何不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都是怎样的?制取O2的操作步骤怎样?在制取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⒐什么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什么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何联系?⒑什么是催化剂,催化作用?“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句话是否正确?⒒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⒓自燃、缓慢氧化、燃烧、爆炸有何异同?⒔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_______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_________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铜.带着以上这些提示性的思考题来学习或者回顾本章节的知识,会使你易于抓住重点,使知识网络化. 【学法指要】例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生锈B.电灯发光C.燃烧D.变色[思路]此题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实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主要依据.[解析](A)中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与铁不同,所以A是化学变化.(B)电灯通电后发光,这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灯丝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D)变色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现象.答案为(A、C)例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B. 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 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D. 白磷自燃[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及“性质”与“变化”的区别.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要知道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物质的色、味、态、密度、硬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主要包括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解析](A)是镁条的化学性质;(B)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C)是O2的物理性质;(D)白磷自燃是化学变化.答案为(C)例3:物质在空气里发生燃烧、自燃、缓慢氧化,有人叙述这些变化有如下共同点:①都产生热量;②都要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⑥都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下列都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燃烧和缓慢氧化均属氧化反应,只不过剧烈程度不同.若可燃物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放出,可能使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引起自燃,缓慢氧化的温度不需达到着火点.答案为(A) 例4: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了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 不能产生氧气B. 生成氧气的速率慢C.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D. 没有氧化钾生成[解析]氯酸钾分解时,没有催化剂只是反应速度较慢,但加热时反应仍能发生.只要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例5:标准状况(0℃,1.01×105帕)下,某气体的密度是1.98克/升(空气的密度为1.29克/升)该气体易溶于水,在实验室收集此气体时应用()A. 排水集气法B. 向上排空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D. 以上方法均可以[思路]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M为空气的平均分子量)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且易溶于水,故收集方法只能为(B).例6:某同学在实验室设计了4种制氧气的方案: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②使高锰酸钾受热;③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共热;④使二氧化锰受热.判断这四种方法:A. 全正确B. 全不正确C. ①②③正确D.只有①②正确[解析]此题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药品以及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较低温度下制取氧气;另一种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题中①②则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③中虽然是高锰酸钾与氯酸钾共热,但是高锰酸钾受热可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因此也可用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此选项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灵活运用.④中二氧化锰成分里尽管含有氧,但在通常加热的条件下却没有氧气放出,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以答案为(C).例7: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写序号)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1)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2)硫+氧气二氧化硫(3)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4)氢气+氧气水[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分类角度不同.化合、分解反应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目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而氧化反应则是从反应物中有没有“氧”参加反应来进行分类.所以此题的答案为:属于化合反应的有(2)(4);属于氧化反应的有(2)(3)(4);属于分解反应的有(1).通过以上这些典型习题,你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的理解呢?【思维体操】扩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训练扩散思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已知: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木炭+氧气二氧化碳;镁+氧气氧化镁;镁+氮气氮化镁(固体).根据上述反应,要证实空气中氧的含量,应该选择_______(物质名称)来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这个实验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在这个实验中要求所选用的物质性质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发生反应,且为固体.在生成物中,产物应为固体,或者生成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通过此题中的已知条件可知:白磷为固体,可与氧气反应且不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生成物为固体,符合要求.木炭为固体,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其它成分反应,但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符合要求.镁为固体,它不仅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可以与氮气发生反应,也不符合要求.所以要证实空气中氧的含量,应选择白磷.原因是白磷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木炭虽只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镁不但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还要消耗氮气,后两者均无法准确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实际含量.题型扩散1:要除去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为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下列物质可以选用的是()A. 铁丝B. 红磷C. 木碳D.硫黄提示:通过燃烧的方法除去氧气,必须考虑:一是选项中的物质要能在混合气体中燃烧,二是燃烧后不能生成另一种气体.因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木碳和硫黄燃烧后又分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生成,只有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固体,所以最好选用红磷.答案为(B).题型扩散2:使适量的磷和木炭在等容积的A、B两瓶中同时燃烧,如图所示.试回答:(1)待磷、木炭完全燃烧后,A、B两瓶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此实验能验证哪些结论?[解析](1)A瓶有水进入,进入的水量约为A瓶体积的,B瓶无变化;(2)A瓶中消耗氧气生成固体,气体压强减小;B瓶中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基本保持不变.(3)此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氧气,并且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通过以上三道题的解析,你能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吗?三、智能显示【心中有数】绪言及第一章《空气、氧》是初中化学的启蒙章节,涉及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较多,多年来一直是中考等考试的热点.认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会提高你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会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动脑动手】⒈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与空气相近.一氧化氮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1)实验室里,一氧化氮气体可用____________法收集.(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二氧化氮的_____________性质.⒉下面对于铁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纯铁具有银白色光泽B. 铁能导电C. 铁跟盐酸反应能放出氢气D. 铁的密度为7.8克/厘米3E.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⒊下列关于物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D.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⒋某学生在做镁带燃烧的实验时,先用火柴去点燃镁带,镁条并没有燃烧,后改用酒精灯去点燃镁带,镁带燃烧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⒌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园地】有了上面的基础,下面请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在创新的园地里漫步!⒈制取氧气的途径有多种,如水氢气+氧气①,氯酸钾氯化钾+氧气②,氧化汞汞+氧气③,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④等等.现在潜水员想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潜水艇中氧气中的来源,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至少要阐明三条不同的理由)⒉揭开盛有液态空气的保温瓶盖,并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⒊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A)氢氧化钠叫做烧碱或苛性钠;(B)氢氧化钠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C)暴露在空气中的烧碱易吸收水分而潮解;(D)氢氧化钠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E)氢氧化钠还能跟指示剂、盐酸、氯化铁等反应;(F)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G)纯净的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1)用序号回答:短文中叙述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_,叙述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2)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氢氧化钠应__________保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道题你攻破了吗?在创新的道路上,你们只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勇于探索的决心,一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参考答案⒈第(4)种最适合用于在潜水艇中制取氧气.这是因为:(1)此反应不需要加热,通电,催化剂等条件,在常温下即可发生;(2)反应物过氧化钠为固体,便于携带,另一种反应物二氧化碳可由人呼出的气体替代;(3)此反应的生成物无毒.⒉打开保温瓶盖时,液态空气会汽化,吸收热量,使木条周围温度迅速降低,达不到木条的着火点.而且由于液氧比液氮的汽化温度高,所以液氮先汽化冲出瓶口,它不支持燃烧,所以会使木条熄灭.⒊ (1)BCG,DE(2)它易吸水,密封,CD.四、同步题库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钉生锈B.冰融化成水C.石油燃烧D.加热碳酸氢铵固体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遇热变软B.蜡烛燃烧C.酒精的挥发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3.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D.液氧能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态氧4.有一瓶无色气体,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木要重新燃烧,则这瓶无色气体是()A.空气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5.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A.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B.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C.二氧化锰的质量D.二氧化锰的颜色6.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A.先熔化B.再发出黄光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7.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A.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增加生成物的质量C.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8.加热氯酸钾但不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A.不产生氧气B.产生氧化的速率减慢C.产生氧气的质量减少D.产生氧化的速率加快9.下列物质是白色的为()A.二氧化锰B.高锰酸钾C.氧气D.氯酸钾10.下列化学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铝+氧气−−→−点燃三氧化二铝 B .氮气+氨气C .水−−→−电解氢气+氧气D .甲烷+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11.某集气瓶里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采用燃烧法除去氧气而得到较纯净的氮气时,最好采用试剂( )A .铁丝B .红磷C .木炭D .硫黄1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 .酒精灯B .烧杯C .铁架台D .试管13.下列物质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不能产生氧气的是( )A .水B .高锰酸钾 C.氧化汞 D.氯酸钾14.有关氧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氧气很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B . 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都放出热量,产生火焰C . 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可给其他物质提供氧D . 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最大15.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水落石出B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工业D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16.气体A 的密度比空气小,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则收集该气体的方法可以用( )A .向下排空气法B .排水取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D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17.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B . 乙炔+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 . 氢气+氧化铜−−→−加热铜+水 D . 碳酸−→−水+二氧化碳 18.将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剩余固体投进正在加热装有氯酸外的试管里,会发生以下现象中的( )A .反应加快B .反应减慢C .反应终止D .无影响19.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 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B . 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C . 试管刷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D . 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20.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如果指针向左偏,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将游码移到左侧零点B .加适量砝码C .加适量药品D .扭转螺丝,使天平平衡21.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质共有()A.2种B.3种C.4种D.5种22.在下列情况中: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3.某学生使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错误地指导氯化钠放在右托盘、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0.6克(1 克以下只能使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A.10克B.11.2克C.9.4克D.10.6克2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2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出现下列的哪种情况时可以开始收集氧气()A.没有气泡冒出时B.刚有气泡冒出时C.气泡断断续续冒出时D.有连续气泡冒出时(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2个正确答案)1.区别氮气和氧气,最好用()A.带火星的木条B.燃着的木条C.分别液化D.澄清的石灰水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C.凡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D.物质只有跟氧气发生反应才是氧化反应3.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过滤法分离的是()A.汽油跟水混合B.食盐和白糖混合C.食盐和泥沙混合D.水和泥沙混合4.下列物质跟氯酸钾混合受热时,能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是()A.氯化钾B.二氧化猛C.高锰酸钾D.锰酸钾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不正确的操作是()A.装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C.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D.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后应倒放在桌面上6.要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所得的物质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供选择:①蒸发溶液;②过滤;③溶解;④水洗;⑤加热烘干。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素质教育目标㈠. 教学任务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㈢. 教学方法:1、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多媒体教学。
㈣. 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5.激励与评价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
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
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2、难点: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3、解决办法: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
初三化学第一课ppt课件

物质的分类
01
02
03
04
answer = sum_of_numbers / number_of_numbers
print(f"数列[1, 2, 3, 4, 5]的 所有数值的总和是:
{sum_of_numbers}。")
print(f"这个数列的数值的数 量是:
碱的通性
碱具有碱性,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03
盐的通性
盐具有中性,能与酸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或新碱。
酸碱盐的应用与实例
• 酸的应用与实例:酸在化学实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如硫 酸、盐酸盐酸# 初三化学第一课
CHAPTER 06
print(f"平均值的定义是将所有数值加 起来,然后除以数值的数量。")
print(f"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平均值( avg) = (数列中的所有数值的总和) ÷
(数值的数量)。\n")
物质的分类
numbers = [1, 2, 3, 4, 5] sum_of_numbers = sum(numbers)
化学式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化学式 可以分为分子式、离子式和电离 式等。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与书写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表示化学反应的式 子,通常由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 件和反应比例等组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书写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循质量守恒定 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 必须相等。
物质的分类
酸碱盐:酸是指解离时产生的阳 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 盐酸# 第一部分:解题思路&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节

⑶反应的D的质量是___g。
a克镁完全燃烧后,生成b克氧化镁,则 a__b(填>、<或=);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初中化学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6-10:ABACD 11-14:ACBA
17:A
通电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 H2O+CO2→淀粉+O2
由此推测淀粉中:一定含有__ 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化学反应的实质:
⒈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⒉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个数、种类、
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
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 R表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2N2O4===3N2+4H2O+2CO2。
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C2H8N2B.N2H4
C.CH4D.C6H7N
10g甲与足量的乙反应,生成8g丙和15g 丁,则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是()。 A.13gB.23g C.18gD.25g 在反应A+B→C+D中,A与B参加反应的质 量比为4∶3,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为2.8g ,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0.3gB.0.9g C.1.2gD1.6g
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 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 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 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氧化汞、汞、氧气都是化合物 D.氧化汞、汞、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了解所有的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出发,提出了很多饶有兴趣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如下:1.这是一个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题,尽管教材中出现了原子、分子、元素等,但仅仅是作为名词出现,并不是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涵义,不要不恰当地把属于后面单元的教学内容提到这个课题中完成,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可以采用多媒体和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可以放映相关的教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和幻灯片,展示实物、图片和数表等;可以请化学家来畅谈化学和展望化学的未来;也可以组织学生分头搜集资料,到课堂上展示和演讲,谈他们对化学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等等。
3.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学习有关的展览和化工厂,鼓励学生对专家、工程师等进行访谈,并利用板报等交流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4.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课时具体安排]3课时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内容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材追求的一大特色,为体现这一特色,从第一节开始教材就以“化学改变了世界”这一化学科学价值观为灵魂选取内容,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亲身体验化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体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在这种奇妙的愉悦感受中,学生初步形成化学科学有价值观、物质组成的微粒观、绿色化学观,初步尝试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身边的物质,由此,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教室、化学教育的影片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
[教学流程设计]利用节目焰火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课题利用收集的实物设情景,通过分析、讨论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化学合成材料通过分析、讨论身边的物品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化学合成的,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介绍高科技产品、当含世界的环境、能源等问题的录像资料创设情景,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在科技、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讨论交流、概括总结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进一步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过程]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3.列举上些你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的实例,谈谈化学对解决这些问题和促进生活水平提高所起的作用。
叫做化学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或获取。
请分别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物质、木材、棉花、石料、塑料、玻璃、不锈钢2.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3.用燃烧煤气、煤等燃料来做饭,使我们的饮食质量得到改善,提高了我们的健康水平(其它答案合理也可)4.(答案略)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观察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体验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及能量变化。
3.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教学过程]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观察化学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体验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及能量变化3.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学法指导]学习时要根据生活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上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例子,对这些变化只分析结果,不分析变化过程。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一些外观特征,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等,这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
但化学变化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有明显现象发生,如酸碱中和反应等,同时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就是物理变化。
[自我检测]1.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产生同时消失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生活中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C.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D.不需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3.用序号填空:①化学变化②物理变化⑴人类的早期生产活动中,搭建房屋,烧烧制陶器,磨制石器,淘洗黄金;(2)使用火柴时,火柴折断,火柴燃烧;(3)在养鸡厂,鸡蛋摔破,鸡蛋孵化;(4)生活中,头发生长,扎起头发。
4.有人说“化学变化时一般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却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对此说法你认为正确吗?谈一谈你的观点。
答案:1、A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而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3、⑴②;①;②;②⑵②;①⑶②;①⑷①;②4、正确。
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这与现象无本质的联系。
只是有些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生成沉淀等。
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没有这些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三课时)物质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了解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3.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教学重难点]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或分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的2.引导学生建立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教学准备]1小烧杯绿豆、1小烧杯小米或大米、1烧杯水、一小块铁块[教学过程]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三课时)物质组成的奥秘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了解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原子有类别之分,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1.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学法指导]学习时重点是知道所有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这些微粒构成物质就象绿豆粒构成绿豆、小米粒构成小米一样,遇到宏观物质要联想到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是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或原子,而分子又是原子构成的,分子中的原子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原子的种类不多,但构成了许多种物质,同一类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对教材中出现的原子、分子、元素等名词,不要用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它们的涵义。
因为对它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第二章中还要具体的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和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离子,第三章中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
[自我检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D、把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3.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水分子里的和是按一定的角度排列而成。
氢气球中氢气是由大量聚集成的,氢分子是由自相结合而成。
急救病人的氧气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氧分子是由自相结合而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同种原子也可自相结合。
4.宏观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又是由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举两例说明。
5.一座大桥和一座石桥,我们说这两座桥的组成不同;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板桥,我们又说这两座桥的结构不同,从生活现象中再找一个能够说明“组成”和“结构”的例子。
答案:1、C;2、B3、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氢原子;氧分子;氧原子4、铁是铁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5、一间草房与一间瓦房组成不同;一间砖瓦平房与一栋砖瓦小楼结构不同。
或一铁锤与一木锤组成的不同;铁锤与铁斧的结构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