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测试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4)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4)](https://img.taocdn.com/s3/m/23f08acfc281e53a5902ff71.png)
章节测试题1.【答题】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形成腐殖质的过程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腐殖质。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
【解答】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故此题是错误的。
2.【答题】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在河流的下游河床上布满了()。
A. 细沙B. 大石头C. 鹅卵石【答案】A【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侵蚀。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解答】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在河流的下游河床上布满了细沙。
选A。
3.【答题】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作用,地表便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A. 风化B. 沉积C. 侵蚀【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侵蚀和沉积现象。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解答】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形成了许多溪流和沟壑。
选C。
4.【答题】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 板块的碰撞B. 板块的漂移C. 风的侵蚀D. 板块的张裂【答案】A【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球表面地貌多样性的原因。
由于印度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下方插入,抬高了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那一部分,海水退去,形成了高原。
目前印度洋板块还在不断深入,所以逐渐形成了珠穆朗玛峰。
【解答】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板块的碰撞。
选A。
5.【答题】下列选项中不是土壤的组成成分的是()。
A. 腐殖质B. 小小的沙粒C. 多种无机盐D. 一小块碎玻璃【答案】D【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土壤的成分。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5)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5)](https://img.taocdn.com/s3/m/7fbcb853e53a580217fcfe71.png)
章节测试题1.【答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______作用的产物。
【答案】内力【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
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
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解答】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产物。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爆发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火山是沿着地表薄弱的地方喷出的岩浆;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故此题的答案是内力。
2.【答题】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______土地遭受侵蚀。
【答案】减少【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活动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解答】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故此题的答案是减少。
3.【答题】自然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______或______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______的影响。
【答案】正面负面负面【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除了自然力量,地球上的生物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缓慢地改变着地表。
人类各种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利于保护地表,如:植树造林、挖河修渠、平整土地;有的不利于保护地表,如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
【解答】自然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影响。
故此题的答案是正面;负面;负面。
4.【答题】平原的地形特点是()。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试卷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2dfd7ef29b89680203d8257c.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等第________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 分)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2、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3、由于受(大气)、(水)、(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4、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土壤的成分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6、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可能会(风化)。
7、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
10、(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较轻。
1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它们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12、在进行沉积实验时,我们发现了(重)的物体先沉积。
13、(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4、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土地(侵蚀)。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5分)1、新疆的吐鲁番是个( C )。
A、高山 B、平原 C、盆地2、地势低平而宽广是( B )地形特点。
A、山地 B、平原 C、盆地 D、高原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 A ),压力越来越(C)。
A、高B、低C、大4、地壳主要是由(A )构成的。
A、岩石B、水C、空气D、二氧化碳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B )。
A、侵蚀B、风化C、沉积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从小到大分为( C )。
A、沙粉沙沙砾黏土B、沙砾沙粉沙黏土C、黏土粉沙沙沙砾7、( C ),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测试卷(含答案)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f8ea6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3.png)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测试卷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考试范围: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题序一二评卷人总分得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暑假期间,小王及其家人展开了一场为期30天的环球旅行。
读小王及其家人的环球旅行路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小王穿过B运河到达D非洲,B运河指的是()A.巴拿马运河B.乌拉尔运河C.苏伊士运河D.土耳其运河2.整个行程中小王经过了三个大洲,三个大洲面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CDB.ADCC.CDAD.DAC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核电的重要原料为铀矿石。
读全球核电站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无核电站分布的G大洲()A.是面积最大的大洲B.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C.被北冰洋和太平洋环抱D.被称为“热带大陆”4.D大洲东部的铀矿石需要运往E大洲东南部,行程最短的海上运输线是()A.横跨太平洋,抵达目的地B.横跨印度洋,再穿过A、C两大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驶达目的地C.横跨太平洋,再穿过E、F两大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驶达目的地D.横跨印度洋,再穿过A、C两大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横跨大西洋,驶达目的地下面这颗“蓝色弹珠”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据此完成5~7题。
5.这颗“蓝色弹珠”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认识地球的()A.位置B.大小C.形状D.运动状态6.称地球为“蓝色弹珠”,是因为地球表面()A.七分陆地,三分海洋B.三分陆地,七分海洋C.六分陆地,四分海洋D.四分陆地,六分海洋7.近年来,极地地区“白色”面积逐渐减少,“蓝色”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板块运动C.水土流失D.降水增加读四种陆地地形类型的剖面示意图,完成8~9题。
8.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A.海陆分布B.地势起伏C.地球公转D.地球自转9.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地形类型依次是()A.平原、丘陵、山地、高原B.山地、高原、平原、丘陵C.丘陵、平原、高原、山地D.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下图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地球的表面和内部》(A卷) (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地球的表面和内部》(A卷) (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544e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7.png)
【单元检测AB卷】第三单元测试卷《地球的表面和内部》(A卷)【基础训练】一.填空题(共8小题)1.我国幅原辽阔,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比如内蒙古是,新疆是。
2.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海拔米。
3.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和岛屿、、、、。
4.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和。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引起的。
6.当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巨大的时,岩层会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这个过程中,无法想象的就会快速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绝大多数就是这样形成的。
7.在长期的、、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8.通过探究发现,雨水对土地具有作用。
【能力培养】二.选择题(共10小题)9.()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A.喜马拉雅山脉B.青藏高原C.泰山10.小玉和小丽在同一张地图上,数格子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结果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A.未提前约定数格标准B.格子大小不一C.不会数数11.火山喷发喷出的熔岩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做()。
A.变质岩B.沉积岩C.岩浆岩12.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下面也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垃圾污染B.潮汐C.干旱13.不属于地球内部构造的是()A.地表B.地幔C.地核14.公元79年8月,意大利庞贝古城毁于()火山大爆发。
A.圣海伦斯B.维苏威C.埃特纳15.下列有关火山喷发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B.火山喷发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C.火山地热是一种会污染环境的能源16.雨水对土地是有侵蚀作用的,下面最容易被水流带走的是()A.植被B.大石块C.黏土和细沙17.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的岩石是()A.石灰岩B.大理岩C.花岗岩18.某小组研究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块有覆盖物的土地上,先下“小雨”,再下“大雨”进行比较B.在两块都有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C.在两块都无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三.判断题(共8小题)19.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地球地图测试题(有答案)
![地球地图测试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91a0712b160b4e777fcf0f.png)
地球地图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73°51′S,76°58′E)成立,另外三个是长城站(62°12′S,58°57′W)、中山站(69°22′S,76°22′E)、昆仑站(80°25′S,77°06′E)。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2.泰山站到昆仑站的距离大约是A.700千米 B.70千米C.7000千米 D.无法计算3.若泰山站的物资主要靠长城站供给,今有一架飞机从长城站起飞,沿最短航线供给泰山站物资,则其飞行方向是A.东北→东南 B.西南→西北C.东南→东北 D.西北→西南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图中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日出总是早于B地B.A地昼长总是大于B地C.A地地方时总是早于B地D.A地正午太阳高度总是大于B地5.关于A、B之间的河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流速较快水能丰富B.流量较大,侵蚀为主C.由东北流向西南D.由西南流向东北6.上图所示区域内最大高差最接近A.400米B.450米C.500米D.520米下图为福建省某无人海岛的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图中四地最早能观测到日出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8.若某人于北京时间17:30在①处拍摄日落照片,此时太阳方位应为A.东南方B.西南方C.西北方D.正西方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明显的温度差异。
读某中纬度内陆地区等值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可能的是A.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B.丙、丁位于南半球的阴坡C.甲地较丙地纬度低,气温较高D.乙地较丙地海拔低,气温较高10.若b为12°C等温线,则丙地气温的数值可能是A.8 B.9C.11 D.13图甲和图乙是南半球同一时刻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m、n为纬线,a、b为经线,两图图幅面积相同,但比例尺不同,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ad27e6a216147916112882.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达标测试卷(含答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知识检测站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1.写出两个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绕________自转,并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大雁迁徙过程中,黑夜睡、白天飞,由此可见,大雁是________(填“昼行性”或“夜行性”)动物。
大雁迁徙是受____________(填“昼夜交替”或“四季变化”)的影响。
4.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________。
5.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____________的天文仪器。
6.四季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如________、________;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如________。
二、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1.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 )2.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 )3.为了好看,人们把地球仪做成倾斜的样子。
( )4.“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 )5.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
( )6.地球自转一周是12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30度。
( )7.在地球上,当南半球是白天时,北半球是黑夜。
( )8.地球和月球都有自转现象。
( )9.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西边早,东边晚。
( ).10.蜜蜂喜欢在白天采蜜,所以它是昼行性动物。
(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没有新证据之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B.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C.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只有一种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那么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太阳( )。
A.东升西落B.西升东落C.一直挂在天空中3.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在观测工具不发达、理论基础薄弱的年代提出了“地心说”,这是一个大胆的举措。
下列选项不属于他的观点的是( )。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及答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f0a56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f.png)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20分)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24小时,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B.极昼和极夜C.四季变化2.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昼夜交替 B.太阳的东升西落 C.一年中学校国旗旗杆正午时分的影长变化3.徐州白天时间最长的时候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在()。
A.北半球B.南半球C.赤道4.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
A.对比试验B.模拟实验C.观察实验5.下列动物中属于夜行动物的是()。
A.熊猫B.蝴蝶C.猫头鹰6.人们一年中发现,阳光下圭表上表的影子每天正午_________。
A.指向慢慢逆时针旋转,冬长夏短B.指向相同方向,夏长冬短C.指向相同的方向,冬长夏短7.白天过了是黑夜,黑夜过了是白天,无穷无尽交替出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A.太阳东升西落B.地球不停地自转C.月球公转8.在家里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模拟地球()。
A.B.C.9.以下关于地球运动和太阳运动的猜想,其中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A. B. C.10.为了制作出相对符合真实的地球自身模型,我们需要获取的信息有()。
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②地球内部结构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A.①B.①②C.①②③二、填空题(14分)11.小科对自己小区的楼房在不同季节的影子进行长时间的观测,发现下图现象,当太阳处于A位置时,是一年中的______(填“夏至”或“冬至”)。
小科对楼房在四季影长的观测,有点类似于古代观测日影长度的天文装置—________。
12.1519年,航海家__________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
根据这个事实说明地球是__________。
13.小明在地球仪上发现乌鲁木齐在北京的____________(填“东”或“西”)边。
14.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3个部分,最外层是地壳,最里层是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7953c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1.png)
⾼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章地球表⾯形态测试题(附答案)第⼆章地理试卷⼀.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符合题⽬要求。
每⼩题2分,共60分。
)读“河流的演变过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阶段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a为沟⾕,常形成侧蚀和溯源侵蚀B.b阶段时,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c阶段时,河⾕出现连续的河湾,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上游D.b为成熟的河⾕,横剖⾯呈槽形2、a阶段河⾕地貌⼀般发育在()A.⾼原和⼭地B.河流弯曲处C.河流的下游D.河流⼊海⼝下图⽰意我国南⽅某河流上游剖⾯,甲、⼄、丙、丁为四个海拔不同的平坦⾯,平坦⾯上的堆积物均为河流沉积物.据此完成3--5 题。
3、图中河流的流向是A. 向东北流向西南B.向北流向南C.向东南流向西北D. ⾃南流向北4、图中⾯积仍在扩⼤的平坦⾯是A.甲B.⼄ c.丙 D. 丁5. 图中⽔⼟流失最严重的时期是A.甲形成时期B.⼄形成时期c.丙形成时期 D.丁形成时期洪积扇是河流、沟⾕的洪⽔流出⼭⼝进⼊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流搬运能⼒降低,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如图⽰意贺兰⼭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为主,贺兰⼭东麓南部⼤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6--7题。
6.贺兰⼭东麓洪积扇集中连⽚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东坡()A.坡度和缓 B.岩⽯裸露C.河流、沟⾕众多 D.降⽔集中7.与其他洪积扇相⽐,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较少的主要原因是①降⽔较少②⼭地相对⾼度较⼩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地质⼯作者对我国某河流的⼀个横断⾯开展科学考察,下图⽰意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河流⽔位及岩层(沉积岩)的变化过程。
图中实线表⽰河流⽔位,虚线表⽰甲、⼄、丙三个岩层上界⾯⾼,甲虚线同时也地表⾼度表⽰。
据此完成8--10题。
8.近6万年以来,该横断⾯处河流以()A.沉积作⽤为主B.搬运作⽤为主C.侵蚀作⽤为主D.固结成岩作⽤为主9.近3万年以来,该横断⾯处发育的地貌类型是()A.峡⾕B.洪积平原C.冲积扇D.三⾓洲10.该河流最有可能位于()A.青藏⾼原B.东北平原C.云贵⾼原D.江淮地区下图⽰意青藏⾼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
人教鄂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表的形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鄂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表的形态变化》单元测试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8c4b6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2.png)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地表的形态变化》测试卷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1、流水对地表物质有________、搬运和________的作用。
2、山地、________、盆地、________、平原等是常见的地表形态。
3、地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________、地幔和________三个圈层。
4、按照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可以把岩石分为________、沉积岩和_________三大类。
5、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6、公元132年,__________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7、当有的岩浆顺着地壳的薄弱处喷出时,就会形成壮观的________现象。
8、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状物质称为_________。
9、根据________等信息,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每题3分,共21分)1、地表长时间受到流水的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地形景观。
()2、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3、丘陵四周较高,中间较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
()4、钻探是勘探地下矿床、地层构造等最直接的手段。
()5、地球的内部如同一个煮熟的鸡蛋。
()6、沉积岩是由高温的岩浆喷出时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7、地震发生时就地避险,选择电梯迅速离开。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每题4分,共36分)1、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作用,沉积在河、湖、海水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再经固结而形成岩石是()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2、关于地球表面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B.地球表面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等自然力作用下快速发生的C.地球外壳的岩石圈是一个整体,不会发生变化的3、产生地震、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的活动B.地球内部温度太高C.地壳的运动4、在地震来临时,身处高楼的人正确的避震方法是()A.乘坐电梯快速逃离高楼B.利用绳索从窗外滑下去C.躲在墙角或坚固物体下5、火山喷发时产生的()是天然肥料。
地球测试题及答案
![地球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7b7d6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e.png)
地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A. 完美的球体B. 扁球体C. 椭球体D. 不规则形状答案:C2.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小时?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72小时答案:A3. 下列哪个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A. 月球B. 火星C. 金星D. 木星答案:B二、填空题1. 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________公里。
答案:40,0752.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________、氧气和氩气组成。
答案:氮气3. 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的________。
答案:29%三、简答题1. 简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答案: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约为365.25天,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周期为24小时,导致昼夜的交替。
2. 描述地球的五带中,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特点。
答案: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温暖,有直射阳光;温带地区位于热带与寒带之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寒带地区靠近两极,全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四、论述题1. 论述地球的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答案:地球的大气层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有害辐射的伤害,维持适宜的气候条件,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并保持地球表面的水循环。
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特别重要,因为它吸收了大部分紫外线,防止了对生物体的损害。
2. 讨论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答案:地球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法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教科版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检测题
![教科版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检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ebbc543867ec102de2bd89e8.png)
2014--2015学年度(上)小学五年级单元测试题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学生姓名:时间:40分钟成绩:☆☆☆☆☆☆☆☆☆☆☆☆☆☆☆☆☆☆☆☆☆☆☆☆☆☆☆一、填空题。
(20分)1、西藏地处,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引起的。
3、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4、地球内部移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
5、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6、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7、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的资源。
8、土地坡度的,植物覆盖,降雨量的都会影响到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二、判断题。
(16分)()1、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变化。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低,压力越小。
()3、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4、动物的活动不会对岩石的变化产生作用。
()5、土壤中能发现许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幼虫。
()6、从地形图上我们知道,地球上陆地多,海洋少。
()7、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是从雨水在地面上流动时开始的。
()8、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土壤侵蚀。
三、选择题。
(12分)1、最大的土壤颗粒是()。
A、沙砾B、沙C、黏土2、蚂蚁是在土壤中()的昆虫。
A、独居B、群居C、散居3、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
A、结束B、开始C、中间时段4、岩石受到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最终会变成()A、土壤B、腐殖质C、沙砾5、(),就会使土地被侵蚀越厉害。
A、坡度大,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B、坡度小,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C、坡度大,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6、科普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
A、牛顿B、李四光C、高士其四、实验题。
(10分)1、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五、填表题。
(21分)1、统计一下我们去过的地方都有哪些地形。
地名地形特点张家界山区地势不平,森林覆盖2、寻找土壤的成分方法我在土壤里看到的肉眼放大镜倒入水中六、看图题(9分)1、看图连线。
《地球表面形态》测试卷
![《地球表面形态》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8359d9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2.png)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如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A.B.C.D.2.贵州省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众多桥梁建在峰林、峰丛之间,当地的地貌类型为()A.风成地貌B.黄土地貌C.海岸地貌D.喀斯特地貌3.下列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地貌的什么发育过程()A.冲积平原B.断块山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4.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牛轭湖形成的过程为()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5.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流水的搬运作用强烈B.岩石具有片理构造C.粉尘的堆积作用明显D.岩石具有可溶性6.图中由风蚀作用造成的地貌是()A.B.C.D.7.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是()A.凹岸、凸岸均为侵蚀B.凸岸侵蚀、凹岸堆积C.凹岸侵蚀、凸岸堆积D.凹岸、凸岸均为堆积8.一个区域往往具有其特色的地表形态,我国云贵高原发育最典型的地貌是()A.喀斯特地貌B.黄土地貌C.风成地貌D.流水地貌9.如图所示风蚀地貌,其景观属于()A.风蚀柱B.风蚀蘑菇C.石窝D.风蚀城堡10.读“黄土高原图”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问题。
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11.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根本原因是()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12.如图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13.“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天坑中。
天坑的成因与下列作用有关的是()A.板块张裂B.风蚀C.溶蚀D.陨石撞击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5d8b46ddccda38376bafa0.png)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二、名词解释: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秀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因为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高。
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容易形成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https://img.taocdn.com/s3/m/9378d783f01dc281e43af071.png)
章节测试题1.【答题】地球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答案】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分类。
【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故此题的答案是平原,高原,山地,盆地。
2.【答题】受水、空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做______。
【答案】风化【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风化。
裸露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会破碎,这就叫风化。
【解答】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故此题的答案是风化。
3.【答题】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微粒是______(小石子),其直径大于2毫米。
其次是______,接着是______,______的微粒最小,甚至无法用肉眼看清楚。
【答案】沙砾沙粉沙黏土【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土壤的分类。
砂质土含有很多的石头小颗粒,也有壤土成分;黏质土没有石头小颗粒,没有壤土;壤土没有石头小颗粒,适于植物生长。
【解答】土壤中的微粒中,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故此题的答案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4.【答题】土壤中有______和______,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答案】腐殖质盐分【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土壤的成分。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土壤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家园。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壤。
【解答】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
植物的叶、根和茎是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4b35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b.png)
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地球的面貌单元测试题1. 请简要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椭球体,略微扁平在两极。
它的平均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地球的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2. 地球的大气层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包围整个行星的薄层。
它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气层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降低温度极端变化、维持气候平衡等作用。
3. 请列举地球表面的四个主要地貌类型,并简要描述它们。
地球表面的四个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
- 山地是起伏的、高耸的地形,常由地壳运动造成。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山脉、峰顶和峡谷。
- 高原是相对平坦的地形,位于海拔较高的地区。
高原通常由河流侵蚀或地壳抬升形成。
- 平原是广阔而相对平坦的地形,通常是由沉积物覆盖而成的。
平原通常出现在海平面附近,适合农业和定居。
- 盆地是被环绕着山脉或高地的凹陷地形,通常由地壳运动造成。
盆地中往往蓄水,形成湖泊。
4. 请简要解释地球的重力作用及其影响。
地球的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
地球的质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了重力的大小。
重力使我们保持在地球上不被飞走,并对天体运动和海洋潮汐等现象产生影响。
5. 请解释地球的水循环是什么,以及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地球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演化和河流等过程。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它调节着气候、供给地球上的生物饮水、维持河流和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
6.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描述。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是地球上陆地和海底的基础。
-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它约占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三,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
51.“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中第5课“雨水对上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
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河流对上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中“资料库”。
52.本单元的编排依据课标中的哪些内容?
答: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的“地球的概貌”和“地表的变化”。
5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结构是什么?
答:本单元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地球表面是怎样的(地形)”;第二部分“地形变化和原因”。
54.“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哪些科学概念?
答:(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6)土壤包含岩石风
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于、沙、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9)上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l0)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55.“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在科学探究方面有哪些教学目标?
答:(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士壤被侵蚀的程度。
(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56.“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教学目标?
答:(1)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4)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
57.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1)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及特点;(2)从地形图L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3)关于地球表面还知道什么?
58.在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方面,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什么?
答:在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方面,我们要学生了解到:(1)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2)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59.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
答: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60.在地球外力和内力的作用下,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地壳运动会使地形抬升或沉降,形成山脉、高原、断层或裂谷;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湖等;风化作用会使岩石破碎;侵蚀作用会形成石林、溶洞、河谷、峡谷、瀑布等;搬运和沉积作用会形成海滩、冲积平原等·其结果是使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去,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61.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l)地球内部的运动;(2)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
62.自然的力且造成地形变化有哪些类别?
答:风化、侵蚀、沉积等。
63.什么叫凤化?
答:在温度、大气、水分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岩石被破坏变化的过程叫风化。
风化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碎小的石块、沙子和利上。
64.怎样根据颗粒大小给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
答: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部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利士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65.土壤中有些什么?
答:土壤是沙、小石子、科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66.本单元设计“土壤中有什么”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验证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物及生物的作用。
另一方面为下面的学习作些铺垫。
比如认识土壤的侵蚀和沉积,以及减少土壤被侵蚀的意义等。
67.为什么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答:土壤在地球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地球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的地球圈层发生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地表
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活跃场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高士其《我们的土壤妈妈》的诗中所作的生动形象的比喻。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从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去理解这个问题。
重点认识土壤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气、水、营养、热量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以及土壤为人类的生活生产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68.什么是侵蚀?
答:流水不断冲刷地表,把疏松的石块和泥沙带走,使地表遭受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
下雨时,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因此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的开始。
除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也会侵蚀地表。
69.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答: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耕作的方式等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70.侵蚀和沉积对土坯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答: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71.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还是东高西低?
答: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
72.我国平原大多在什么地方?
答:我国平原多在河流的中下游。
7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板块
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运动的动力源自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循环。
74.本单元主要有哪两种教学形式?
答:一是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二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的教学方法。
75.哪些内容适合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哪些内容适台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地表的地形;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适合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
“风化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流水对地表的影响;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适合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