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整理c“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句子一、本义:1、大叔完聚,缮甲兵。

兵:武器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努力从事3、夫子至于是邦也。

邦:国家4、以立田里。

里:闾里,住处5、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蹶:僵仆跌倒6、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郊:古代距离国都百里以外的地区7、有高墙深宫。

宫:房屋8、百川灌河。

河:黄河9、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域的岸边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闻:听到11、树势五谷。

树:种植12、陈良,楚产也。

产:生13、国中无伪。

伪:欺诈1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肖:骨肉相似(不肖:不贤,不善)15、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缝隙16、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城:城墙17、俊杰廉悍。

悍:勇敢俊杰:才能出众的人18、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挤:排19、吾少孤。

孤:幼年丧父20、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毁坏21、吾未晡食。

晡:申时食(吃晚饭)下午三点~五点22、泾洲野如赭。

赭:赤土。

2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

致:送币:束帛(古代礼物)24、历亭障堡戍。

历:经过,到过25、始构堂而奠焉。

构:架材盖屋26、三宿而后出画。

宿:住宿27、不省所怙。

怙:依靠════════════════════════════════════════════════════════════════════ 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二、引申义1、三进及溜。

及:到达2、君子务本。

本:基础3、过则勿惮改。

过:超过应有的限度,犯错误。

4、父没观其行。

没:死。

5、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

术:方法、技艺6、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举:推荐、选拔7、虽然,未闻道也。

闻:通晓8、门人治任将归。

任:行装9、疆以其所不能为。

疆:强迫10、迟速。

迟:缓慢11、在缧绁中。

缧绁:囚禁12、养生亡所不致。

亡:失去,没有13、仅如毛发比。

比:一样(同类)14、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精美的食品。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一、本义的意思本义是词语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即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指词语或词汇最初的含义,是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本义通常是词语具有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词语最初产生时所表示的含义。

二、引申义的意思引申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表达需要等因素,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引申义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含义和多样化表达。

引申义的产生通常是根据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或者是根据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三、假借义的意思假借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借用其他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假借义在语言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变化和丰富表达。

假借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相互通联和借用,使得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四、比喻义的意思比喻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或隐喻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比喻义在语言学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丰富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比喻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征的隐喻和类比,使得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表达和丰富。

五、总结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含义变化方式,它们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表达和多样化含义。

在语言学研究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能力。

在语言学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含义变化的重要方式。

对这些含义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词语的使用和语言的发展。

一、词语的含义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发展,词语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涵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责任、任务 《孟子· 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担子 《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
rèn

rén
《大雅· 生民》:“是任是负。” 背负 《说文》:“任,保也。” 担当 《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信任
《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

《吕氏春秋· 察今》:“澭水暴益。”
字:《说文》:“乳也。”《广雅· 释诂》:
“生也。” 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 字的“字”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 了“字”的常用意义,“生孩子”这个意义已经 消亡。
而:《说文》:“颊毛也。”本义是络腮胡子,
被借用作虚词后,本义湮没了,作连词成了它的 常用意义。
性 愛
意 恭
恨 憂
惠 慕
愤 闷
惑 忝

在中 在下
关于心理 的意义
性格品质:忠 愚 悍 恭 心理活动:恐 愁 惭 惜
分析字形-隹
形声字:
雉 雌 離 雅
野鸡 从隹,此声 “鹂”的本字 本义为乌鸦, 借为高雅义。
会意字:
雀 从小隹,小鸟也
隻 从又持隹,获的本字
雙 从又持二隹,两鸟
集 鸟停于树

鸟=隹
∴ 雁=鴈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 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 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 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 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本义) ②上朝、朝见(直接引申义)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间接引申义)
听凭
任用
苏轼《定风波》:“一 蓑烟雨任平生。” 《尚书· 大禹谟》:“任贤勿贰。”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 人,入于骨髓。” 2、《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 曾使人刺盎。” 3、《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 入骨髓。” 4、《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怨:怨恨,仇恨——埋怨
涕:本指眼泪。
1、《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2、《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 多涕。” 3、《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28
三 古今词义的差异
1 词义的范围不同 2 词义色彩、轻重的不同 1)词义色彩的差异,就是词语体现的褒贬含义不同 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如爪牙、喽啰、复辟 等
32 5
天:人之头
《说文》“天,颠也。”《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 山。”刑天头被砍去,故名刑天。
指事字 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解:从角、从刀、从牛,用刀去分离牛角和牛。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谣言
1、《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 酒,以免破屋之咎。’” 2、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載謡言者, 信哉不可忽也。” 3、《南史· 张敬儿传》“(张敬儿)又使于乡里为 谣言,使小儿辈歌曰:‘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 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 谤,群医至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人 或畏之。”
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四)分析词义引申系列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词义引申,但引申义为 我们熟知,所以不用专门分析。分析一个词词义 引申的系列,是由古代汉语词义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意义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绥”: 车中把——使人安定——安抚。
2、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如“纪”:①丝的头绪;②法度、准则;③治 理、管理;④记年单位;⑤古书纪传体史书中 记述帝王历史的部分;⑥通“记”。 3、有助于我们确认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 义。如《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 月,连月为时,纪时为岁。” 通过以上“2”的 分析,结合上下文,知“纪”在此处是“积累” 义。 4、有助于我们辨析近义词间的异同。如 “冕(帝王戴)、冠(成年人或做官人戴)、 弁(武官戴)、巾(百姓戴)”
二、词的引申义
(一)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
一个词的所有意义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存 在着各种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就是本义及其具 有的特点。 例1:朝:早晨——早上省视君主、父母—— 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例2:信,本义为“言语真实”,直接引申出 “对人真诚”“确实”“相信”“凭证”等义; “凭证”义——信使——音讯——书信。
古代汉语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字的本义、词的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汇学角度) 字的本义:是汉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造字 之初的意义。(从文字学角度)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义产生角度) 词的基本义:是词在一定时期内最基本、最常 用的意义。(从词义使用角度)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即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如“涉:趟水过河— —过河——行走”;又如:“匠”由专指 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由具体到抽象,如“权:黄桦木—— 秤锤——权力”;又如:“術”、“道” 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文言文阅读之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文言文阅读之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2.字义假借的类型
A.本无其字的假借 一种情况是,假借字一直归该词使用: “其”,本义“畚箕”,借为代词、语气
词。后为本义造“箕”。 “耳”,本义“耳朵”,借为语气词
“耳”,借义和本义并存。
B.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常见的通假例: 飛——蜚 伸——信 尿——溺 叛——畔 修——脩 偶——耦
三、假借义:
1.定义:通过文字的同音假借使该字表 示的意义。
假借是把汉字当成一个纯粹的表音符号。 假借使一个汉字起到了几个汉字的作用。
莫:本义“昏暮”,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没有谁”“没有什么”
然:本义“燃烧”,假借为代词或形容词 词尾“如此”“……的样子”
蚤:本义“跳蚤”,假借为“早晨的“早”
流动的水——有生命的
《说文》:“活(guō),水流声。”
《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船的夹木——服装
《说文通训定声》:“舟两旁夹木也。”
2、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意义。
月 月亮——月份
城 城墙——城市
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

早晨(本义)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疲——罷 拒——距 屎——矢
C.借字取代本字的例子:
雕,本义为鸷鸟,借为“彫”(雕刻) 荷,本义荷花,借为“何”(hè 负荷) 馮,本义“马行疾”,借为“淜”(píng,
无舟渡水)
“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
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有时朝发白帝。”
朝见(直接引申)
《战国策·赵策》:“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间接引申)
柳宗元《论师道书》:“明日造朝。”

07(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07(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2.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羽葛亮《出师表》)
• 4.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否:不幸;泰:幸运) • 5.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尚书· 洪范》(从: 因,依从;革:改变)
• 6.作稽中德,(《尚书· 酒诰》)(作:兴起;稽: 止,停止)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意义 • 词根据其义项的多少,可以分成单义词和 多义词。 • 根据词义和字形之间的关系,多义词的各 义项又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 严格地说,本义与假借义不是一个词,仅 仅是同形而已。
二、本义 • 1.本义指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并为文献材 料所证明的意义。 • 本义是词义引申的基础、源头。
四、反义词对文:是指在相同句子格式的相应位置 上,使用反义词。它的作用和“反义连文”相同。
• 1.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吕氏春秋· 察今》) •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李斯《谏 逐客书》)
•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史记· 屈原列传》)
• 4.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 以见放。( 《史记· 屈原列传》 ) • 5.喜有赏,怒有刑。(韩愈《送李愿归盘谷 序》)
•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 屈 原列传》)(见:被)
• 2.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同上)(称、道、述)
• 3.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 西门豹治 邺》)(以:与) • 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 来兮辞》)(以:而)
•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史记· 鸿门 宴》)(举:胜:全,尽)
• 7.充虚为害。(《尚书· 文政》)(充:实) • 8.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国语· 楚 语》)(崇:兴;替:废) • 9.呼河伯妇来,视其好(hao3)丑。(《史 记· 西门豹治邺》)(好:美)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

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

”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

《广雅·释诂一》:“字,生也。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字,生也。

”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

(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

(相关联想)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

(相关联想)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

(相关联想)又引申为“名字”。

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

(相关联想)女子出嫁也叫做“字”。

《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

”尚未出嫁则曰“待字”。

(相关联想)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㈡ 从词义引申的内容看,可分: ⒈从具体到抽象。 道:所行道也。途径→方法,手段→学说,道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 网: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广泛搜求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记太史公自序》 踵:脚后跟→继承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盖踵其事而增华。 被:被子→覆盖→蒙受,遭受→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表被动的介词
節(节)--竹节→木节,关节,节气 →法度,节奏 →节操,节制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木节) 彼节者有间。(关节) 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节气) 礼不逾节。(法度) 长歌赴促节。(节奏) 时穷节乃见。(节操) 君子节用而爱人。(节制)
⒉递进式的引申。先从本义引申出一个意义, 再从引申义产生一个新的意义,一环扣一环, 几个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链条式,连锁式) 朝:早上→朝见,拜见→朝廷→朝代
⒉从个别到一般。 匠:木工也,……斤所以作器也→指所有手 工业工人,教书匠,文学巨匠
防:堤坝→堵水,防水→堵塞,禁阻,防止 →约束→规范,标准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以礼义防民。《盐铁论本义》 (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⒉考核文献。这个本义是上古文献能够证实 的,有相应的用法。 秉:从又持禾,会意字,“禾束也”。引申 义是拿着,掌握,把持。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小雅》 術:从行术声,邑中道也。 ◆横術何广广兮。《燕书》 向:从宝盖头从口,北出牖也。朝北的窗户, 引申为朝着、对着。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七月》 斯:从斤其声,析也。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经墓门》
任:担东西→担子→责任,任务→委用,任用→听凭 →担当→担保→信任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看看“意思”真有意思!
意图、用意
• 小贝想请局长帮忙走个后门,所以去送表“示红心意 包小”局贝。长:他:没们你什之这么间是,发什就生么是了意想一思意段①思有?意礼趣思品的②谊所对够。、代情话朋心表趣:友意的、、情趣够味交情 局长:那你可就不够意思③了。 意图、用意 小贝:小意思,小意思④。 不客气地收下了 局长:呵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⑤。
小贝: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⑥。 难为情
局长:那我可就不好意思⑦了。
•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 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不 理解。
• 一次W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 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 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 哪里”。W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 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 鼻子、嘴都很漂亮!”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 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 如许慎《说文》。有的词的本义 已经消失。
• 2引申义:在多义词中,由本义派 生出来的其他意义都是引申义
• 3,假借义: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 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
本义与原始义
• 原始义:词最早的意义 •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
• 由架屋引申为交结会 合之意。现代有构怨、 构仇,也都是结成的 意思。
管 • 从竹,官声,本义是指
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 《诗经·静女》:贻我 彤管。
• 但在古代最常见的意义 是指用竹管制成的一种 乐器。《诗经·有瞽》: 箫管备举。现代的管弦 乐保留古义。
• 还有一个意思指钥匙。 《左传·僖三十二年》: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 其上。”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 指事。”“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 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摇 动)。”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 动。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甲骨文作 ,正像以手持禾形,是一个会意字。
❖ 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义项⑦“提”在意义 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可见,只要抓住 “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 把握。
❖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我们在 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前面谈到,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 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 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 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 两者结合起来。
不能画等号。
❖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 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 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清儒江 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 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这是对本 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 即:① 头额;② 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 “篇题”;③ 题目、问题;④ 书写、署,如“题 字”、“题诗”;⑤ 品评;⑥ 章奏;⑦ 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 “题,额也,从页,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 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 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 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 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

古代汉语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義系統
詞義 系統
本義
詞的本來意義,是通過分析 字形和考核文獻資料所得出 的最早的意義。
别義
引申義 由本義引申出來的
意義,包括比喻義。
假借義 通過假借的方式產生的
與詞的本義、引申義 毫無聯繫的意義。
2
一、詞的本義
例如:“向”,《辭源》前三個義項是:1、 北窗。2、朝向,對著。3、方向,趨向。
引申義和本義密切相關,本義是引申義的根據, 引申義是本義的發展。
根據與本義關係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 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是直接由本 義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義則由本義輾轉再 引申(即由引申義再引申)而來的意義。
例如“朝”: ①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水經注•江水》) ②盛服將朝。(《左傳•宣公二年》) ③使婦人載以過朝。(《左傳•宣公二年》) ④漢朝陵墓對南山。(杜甫《諸將》)/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二、能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探求本義,有助於透徹地理解詞義。
如:“綏”的本義指車上的繩帶。《論語•鄉黨》:“升車,必正立, 執綏”。“綏”是供人上車時作拉手用,以保持身體穩定的東西。 所以引申出“安”、“安撫”的意思。《左傳•僖公四年》:“君 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以德綏諸侯”,就是“用恩德來安 撫諸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思靖百姓,懼未能 綏。”“未能綏”就是“未能安撫”。現在的“綏寧”、“綏懷”、 “綏遠”等複音詞的“綏”都是安、安撫的意思。
元 人的头
狄人归其元。 始也。(误)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5
考察本义的方法-考核文献2
已, 以也。篆文象蛇形。
《说文解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列子·汤问》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2]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2]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解析

元:甲骨文下边是人,上边突出了人的脑 袋。象形字。《说文》“元,始也。”是 引申义。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 面如生。(左传· 僖三十三年)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滕文
公下)
• 明代之前用“元来”: 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 烦恼。(唐张鷟《游仙窟》) 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弦边与指边。 (元耶律楚材《万松老人琴谱》) 因冲撞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名,同时他还 一看“元来”就心神不安,坐立不定:暗含 “元朝归来”之意。常用词,过去的文献大 量存在。 朱元璋手下臣子建议变废为改:“原来” 通行天下,“元来”绝迹于世。
食以草具。 请语魏其具,将军旦日蚤临。 缮甲兵,具卒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 良乃入,具告沛公。
书:写字→文字→书信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封书谢孟尝君。
㈡ 从词义引申的内容看,可分: ⒈从具体到抽象。 道:所行道也→途径→方法,手段→学说,道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先王之道,斯为美。 网:捕鱼或鸟兽的工具→广泛搜求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史记太史公自序) 踵:脚后跟→继承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盖踵其事而增华。 被:被子→覆盖→蒙受,遭受→表示被动的助动 词→表被动的介词
⒉从个别到一般。 匠:木工也,…斤所以作器也→指所有手工 业工人,教书匠,文学巨匠 防:堤坝→堵水,防水→堵塞,禁阻,防止 →约束→规范,标准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以礼义防民。《盐铁论本义》 (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相似:斗 酌酒器→斗星 相关:年 收成→四时或十二月构成的时间 相因:危 陡峭,高峻→不稳定→危急,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页”(xié)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

《山海经·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

”“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

义项②至⑥,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述、说明的具体对象,由此引申表示“题目”、“问题”;出了“题目”、提出了“问题”人们才能做文章,由此引申出“题字”、“题诗”之义;写的字、题的诗,是供人们鉴赏的,由此引申出“品评”之义;就某一问题向皇帝禀报,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

义项⑦“提”在意义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

可见,只要抓住“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把握。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

我们在学习中,必须牢牢掌握一些常用词的本义。

2 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前面谈到,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介绍汉字的造字理论“六书”时,曾全面讨论过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一书中则指出:“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

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这些评论,都是十分中肯的。

一般来说,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能以楷书为据,而应以小篆为据,有时还应参考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用来考核本义的古代文献,包括:经史子集等著作及其注释,古代的字典辞书,等等。

当然,材料越古越可靠。

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

例如: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韦昭注:“豆,肉器。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

豆,荐葅醢也。

”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豆”的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末——《说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徐灏注笺:“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

”“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动。

由此,可以断定:“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秉,禾束也。

从又持禾。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又持禾,会意。

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

”《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毛亨传:“秉,把也。

”《仪礼·聘礼》:“四秉曰筥。

”郑玄注:“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

”由此,可以断定:“秉”的本义是禾束。

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而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从形旁直接断定其本义。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形声字的若干个意义,就可以根据其形旁来确定哪一个意义可能是本义,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

例如:脱——新版《辞源》“脱”字有八个义项:①肉去皮骨;②脱落,失去;③解去,去掉;④逃脱,免祸;⑤散落,缺漏;⑥疏略,轻慢;⑦中医病名“虚脱”;⑧副词:倘或,或许。

“脱”是个形声字,从肉,兑声。

在上述八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义与“脱”的形旁“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义。

在古籍中,这一意义得到了应用,如《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孔颖达疏:“肉曰脱之者,皇氏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处。

’故李巡注《尔雅·释器》云:'肉去其骨曰脱。

’郭云:'剥其皮也。

’”《玉篇》:“脱,肉去骨。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断定:“脱”的本义是“肉去皮骨”,义项②至⑦是由本义发展引申而形成的含义,义项⑧与本义毫无关系,是假借义。

编——新版《辞源》“编”字有三个义项:①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②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③编结,编织,如编蒲、编竹。

“编”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

“糸”的意义是“细丝也”(见《说文》)。

由此可以确定:义项①可能是本义。

《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注:“编,所以联次简也。

”“韦”是熟牛皮,“韦编”即牛皮绳。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编”的本义是义项①,义项②③是引申义。

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求本义,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有些字难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献用例,则主要靠字形分析来确定本义。

当然,探求本义不仅仅运用字形分析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这方面曾做出过突出的成绩,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十余种方法求证本义。

例如,通过字的读音来确定本义,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种手段。

段玉裁指出:“形声相表里”,“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义存乎音”,“于声得义”。

这些话,就是段氏“以声求义”的理论。

由于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所涉甚广,我们不作全面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段氏对这一理论的运用:《说文·艸部》:“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段玉裁注:“口部曰:'吁,惊也。

’毛传曰:'訏,大也。

’凡于声字多训大。

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

”段氏以“凡于声字多训大”之理,证明了“芋”的本义。

《说文·衣部》:“襛,衣厚皃。

”段玉裁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

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说文·艸部》:“蔈,苕之黄华也。

从艸,票声。

一曰:末也。

”段玉裁注:“金部之镖、木部之标,皆训末。

蔈当训'艸末’。

禾部曰:'秒,禾芒也。

秋分而秒定。

’按《淮南子·天文训》作'秋分蔈定’。

此蔈为末之证也。

”等等。

3 常用词的本义举例古汉语常用词很多,这儿举若干例子,说明它们的本义: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

《说文》:“斤,斫木斧也。

”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

《说文》:“戒,警也。

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

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

《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

”杨倞注:“戒,备也。

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

《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

”郑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

《说文》:“策,马箠也。

从竹,朿声。

”《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

《说文》:“零,徐雨也。

从雨,令声。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

《说文》:“更,改也。

”《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

《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徐灏注笺:“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

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意。

《说文》:“及,逮也。

”《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脩——本义是“干肉”,形声字。

《说文》:“脩,脯也。

从肉,攸声。

”《正字通》:“脩,肉条割而干之也。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