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课题:高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四《过万重山漫想》
二、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准确领悟主体。
2、突破语言层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深蕴的文化魅力和思维深度。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过万重山”与“第一个”的联系,
正确领悟“三峡”的真正涵义,进行生命美育熏陶,提升生命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
——未来”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的。
3、解决重、难点的办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
种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时艺术化的
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
综合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学生
的思维激活文本的语言,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心灵,开放心灵空间,在民主、和谐、亲切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及语言交际
能力。
四、学法指导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本文是必选课文,课前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或去“三峡文化”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课时安排:一教时
六、教具:《过万重山漫想》FLASE课件
七、教学步骤
(一)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1、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
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2、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
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3、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
《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1、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2、“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来作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局、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3、“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的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主旨讨论。(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5、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6、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法轮换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7、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又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8、为了更好的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9、“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10、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11自然段、男女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文中德“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三)扩展阅读
来自改革第一村的一份生死契约
《过万重山漫想》的写作时间是1980年,正当我国改革开放前夕。这里扩展阅读的是1979年发生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的一个真实故事。
凤阳花鼓中有句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而当时的这个“好地方”却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了两户仍在江西要饭,由1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改革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遇到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28岁的刚刚当上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1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无声息中分了下去。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从未有过的。大地脱胎换骨。小岗村缘于求生的本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原始连保契约的方式实行的“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1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之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的重要讲话,肯定了安徽凤阳的大胆试验。1982年1月1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2个“双包到户”飞向神州四方,农村改革大潮势不可当,农村中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局面。
(提示)教师让学生联系所学课文,思考扩展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并阐明:2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20多年后三峡工程的无数建设者们,他们不都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的后裔吗?他们不都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魂吗?今天中国神州大地上到处不都有“三个代表”的忠实探索者和实践者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1、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治疗“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第一个”
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2、合唱《真心英雄》。让我们拿出英雄气概,一起高唱《真心英雄》,为了美好
的未来,扬帆起航吧!
(五)迁移练习
1、句子仿写,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羞耻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步道;乐观者说,希望是
, 。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发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如“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在前头。”)
2、“只要你有眼光去发现,只要你有勇气去实践,只要你有恒心去实现!”这是印度裔美国宇航员卡二帕纳•查乌拉在2003年2月1日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前两天发给她的校友——印度旁遮普工学院全体师生热情洋溢的话语。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想,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