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生物标志物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

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 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反_反式粘糠酸的分析与评价

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反_反式粘糠酸的分析与评价

面的问题。

这些难题解决后,危险度评价将会有很大的改进。

4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人群,因此,在选择和评估分子生物标志物时,必须考虑下面几个因素:(1)生物标志物的关联性 应用生物标志物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与所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之间的联系即关联性,例如胆碱酯酶活性与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表现的关系;(2)敏感性和特异性 所选生物标志物要能反映出比较早期和低水平接触所引起的轻微的改变,以及重复低水平接触累加所引起的远期效应,并能确定这些改变是由某种特定因素引起的独特改变。

在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时,根据需要综合分析,权衡利弊。

有时需要采取一组综合的评价指标;(3)采样方法的无损伤性或低损伤性,简便易行,便于推广应用,并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4)考虑到一些伦理学问题 例如,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测定,结果可能会对其就业、参加保险等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1]WHO.EHCI55:biomarkers and riskassess ment:concepts and principles[R].1993.[2]Bennett A,Waters D.[J ].Environ Health Perspec,2000,108(9):907-910.[3]WHO.EHC 222:biomarkers in risk assessment:validity and validation[R].2001.[4]Brant_Rauf W,et al.[J].Hum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2002,8(6):1295-1301.[5]任雪峰,等.[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6):412-415.[6]Mori C,et al.[J].Environ Health Perspec,2003,111(6):803-809.047 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反-反式粘糠酸的分析与评价刘黎文 综述 宋世震,叶方立 审校(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80)摘要: 反-反式粘糠酸(tt MA)作为职业苯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在低浓度苯接触条件下与苯接触水平呈线性相关,tt MA 在机体内的代谢转化速率与苯接触水平、甲苯的联合暴露、防腐剂山梨酸的摄入、吸烟以及遗传因素存在一定联系。

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workers【J】.Am J lnd Med,1 999,36
(3):379—387. [10]Zhou ZJ,Zheng J,Wu QE,et
associations
with long-term Environ a1.Carboxylic effects of
esterase
低于GST TI一(P<O.05)、GST T1+IgA高于GST
1.83±0.1
生理、生化改型11。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生物标
志物分为三大类[21: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和易感 性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是指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的 外来物质时。其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的 指标,主要包括某些药物/毒物代谢酶的缺乏或基因 (酶)多态、DNA修复酶缺陷等.将影响机体对外源 性化合物毒作用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探讨长期低剂 量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OP)的易感性标志物,对 筛检易感者,使其早期脱离接触.避免危害进一步加 深或在录用挑选工人时剔除易感者。避免接触,保护 工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复习近年来的文献,对 于易感性标志物的研究综述如下。 1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 PON属于A酯酶,能直接水解对氧磷为代表的 OP。哺乳动物体内的PON广泛分布于肝、血、肾、脾、 脑等组织器官中,其中肝脏、血液中的PON活性最 高。PON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OP易感性 标志物。编码此酶调控区第107位点、编码区第55 和第192位点的基因存在多态性0-51,这些多态性可 以影响机体对OP毒作用的反应性【lA矗'gl。 Padungtod等[91选择了60名农药厂男性工人作 为接触组.89名纺织厂男性工人为对照组。对两组 的PON基因型、精子数量、促黄体生成素水平进行 了分析。单独分析PON的3个基因型,未发现基因 型与浓度效应的关系。如果以对照组的Ar9192纯 合子或杂合子为参照人群分析.接触组Ar9192纯合 子或杂合子人群的精子数量和正常形态精子百分 率显著低于参照人群(P<0.01,P<0.05),而且接触组 Ar9192纯合子或杂合子人群的促黄体生成素水平 显著高于参照人群(P<O.01)。Zhou等…l对75名OP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27.黄曲霉毒素在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羟化为解毒反应,环氧化为增毒反应;1、毒物分类中,生物毒素可分为以下几种,既黄曲霉毒素、镰刀菌属毒素、其他曲霉和青霉和细菌毒素;2、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Ⅰ相反应,结合为Ⅱ相反应;6、活性氧对DNA的损伤机理正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①氧化应激②细胞程序化死亡;7、一般脂溶性高的毒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毒性较大;8、急性毒性试验在选择动物时,大鼠几乎占所用实验动物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小鼠;9、经口染毒时,有以下几种具体接触方式:灌胃法、吞咽胶囊、混入饲料法;10、测定lD50时,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两周时间内的总死亡数;12、动物致畸试验,一般选用2种哺乳动物,首选为大鼠,此外可选用小鼠或家兔;13、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既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功能发育不全;14、化学毒物导致的基因突变可分为三个类型,既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15、外原性化合物的胚胎毒性表现在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和功能发育不全等方面;16、ADI是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17、急性毒性试验时,如给予实验动物毒物5000mg/kg体重也不死亡,不必再加大剂量染毒;18、毒物的联合作用大致可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加强作用19、急性毒性试验时,大鼠年龄一般选初成年者,最常用的是出生2-3月龄,体重为200g左右;20、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毒物因素、机体与坏境因素、毒物间的联合作用三个方面21、外原性化学物在人体内常以血浆蛋白质、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22、自由基对DNA的氧化损伤机制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主要研究有活性氧对碱基的损伤、活性氧造成DNA断裂;23、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24、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25、最小致死量是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26、生物转运中,颗粒物和大分子常通过吞噬作用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27、活性氧族包括氧自由基,如O2-、OH-,也包括一些含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28、I相反应包括: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和水解作用;29、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包括过敏原、毒性物质、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30、免疫系统作为化学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其毒性反应可使免疫活性改变;免疫活性降低表现为免疫抑制,免疫活性增强可致免疫介导疾病发生,如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应答;三、判断题1、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在化合物中增加卤素会使分子极化程度增加,使毒性减弱;错2、最大耐受量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对3、毒物吸收时,人体不同部位对毒物通透性不同,腹部>阴囊>额部>手掌>足底;错4、外源化学物水解作用主要由酯酶、细胞色素P—450酶、酰胺酶、肽酶催化;错5、一般情况下,成年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对化学物的毒性敏感;对6、河豚鱼体内毒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鱼卵>卵巢>肝脏>肾脏>眼睛;错7、毒理学评价时,如某物质的亚慢性毒性无作用剂量小于人群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很强;错8、凡经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的化学毒物,对新生和幼年动物的毒性较成年动物低;对9、毒理学评价时,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小于人群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对10、当人摄入维生素A量超过200-500万IU时就可能中毒;对11、急性毒性试验是1次或一周内多次对实验动物高剂量染毒;错1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对13、食品毒理学评价中,遗传毒性试验属于第三阶段实验;错14、食入动物的甲状腺后引起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可表现为心跳减慢、皮疹等;错15、黄曲霉毒素以花生和玉米的污染最为严重;对16、急性毒性试验时,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少于5只,大鼠3—4只;错17、靶器官不一定是毒物浓度最高的场所;对18、急性毒性试验的周期以2周为宜;对19、阈剂量也称最大无作用剂量;错20、河豚毒素的LD50为μg/kg体重小鼠,腹腔注;对21、若持续10周给小鼠饲以80mg./kg体重的苯甲酸,可致小鼠32%死亡;对22、雪卡毒素中毒对小鼠的LD50为μg/kg体重,错23、山梨酸是一种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基本无毒;对24、有机碱在胃内成解离状态,容易吸收;错25、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和四季豆中;错三、简答1.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四点、翻书2.毒性指标主要有哪些1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2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3.化学物质的分子毒害机制有哪些1对生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影响2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通透性、流动性、表面电荷3对细胞钙稳定的影响4机体内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5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永久性,不可逆,改变内源性分子的结构4.简述化学物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实验,经口毒性:LD50,联合急性毒性;2第二阶段,遗传毒性实验,主要为传统致畸实验,确定化学物质遗传毒性;短期喂养试验30d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通过90天喂养实验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繁殖实验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影响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代谢实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药代动力学及靶器官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最终确定受试物最大无作用剂量及遗传毒性;5.简述生物标志物及其分类;1生物标志物是指毒物进入宿主后,经过一定时间,可以检测到的组织成分的变化或器官、细胞功能的改变,可以指示毒物从暴露到损伤机体过程中的一系列信号,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2接触生物学标志,机体组织或体液中测定到的外源性物质及其代谢物或其和体内靶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3效应生物学标志,外源物质作用下,机体产生的相应的可测量的生化、生理学功能的改变及其它病理形态学的改变4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机体暴露于某特定外源化学物时,因其先天性遗传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物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9.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在休药期前屠宰动物;2屠宰前用药物掩饰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查;3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添加剂饲喂动物;4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造成不符合规定的残留;5肉品中的抗生素残留,主要是滥用所致不按应用限制规定,超剂量、长时间用药等;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及观察指标目的:⑴一步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⑵解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是否产生耐受性;⑶析受试物的剂量-效应关系;⑷步估计出不出现毒作用的最大耐受量NOEL和出现毒性的最小有作用剂量MED;⑸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提供依据;⑹为受试物的毒理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观察指标:⑵一般性指标:包括每日采食量、体重变化、外观体征、异常表现和中毒症状等;⑵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尿常规和相关生化指标;⑶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指标;⑷析剂量-效应关系;⑸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⑹肾检查;7其他指标检查:包括血压、血流、动脉管壁弹性、血液电解质的变化、心电图、神经反射、记忆、氧化损伤等;1、食品中常见存在的天然酶类抑制剂有哪些常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在大豆、菜豆等食物中,均含有能够抑制胰蛋白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与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中;2、食品中常见的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有哪些常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植物凝集素:包括血凝素和酶抑制剂;这类毒素包括蓖麻毒素存在于蓖麻子和蓖麻油中、巴豆毒素、相思子毒素在豆科植物种子中分离的、大豆凝集素、菜豆毒素生的菜豆中等;3、龙葵碱、秋水仙碱、生氰糖苷、芥子苷、皂甙、游离棉酚的食物来源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及茄子等茄科植物中;秋水仙碱主要存在于黄花菜等植物中;生氰糖苷主要存在于木薯、杏仁、枇杷和豆类等,主要是苦杏仁苷主要存在于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等果仁中和亚麻仁苷主要存在于木薯、亚麻籽及其幼苗中高粱苦苷存在于禾本科的玉米、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的幼苗中;芥子苷主要存在于甘蓝、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洋葱、管葱及大蒜等植物的种子中;含有皂甙的植物有豆科、五加科、蔷薇科、菊科、葫芦科和苋科;游离棉酚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中;4、动物的哪些腺体中有毒甲状腺甲状腺毒素、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病变淋巴腺;1、食品中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和预防控制措施;来源:(1)食品加工:大多数加工食品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过程本身;①食品中的脂类、胆固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很高的烘烤温度800~1000℃发生热解,经过环化和聚合就形成了大量的多环芳烃;而当食品在烟熏或烘烤过程焦烤或炭化时,苯并α芘的含量尤其高;②食品加工机械的润滑油中苯并α芘含量很高,如果润滑油滴落在食品上即可造成污染;沥青中含有大量的苯并α芘,如果在公路上脱粒和晾晒粮食,尤其是油料作物,均可使其受到苯并α芘的污染;③加热方法不同,苯并α芘含量的差异也很大;无火焰加热,由于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仅污染少量PAH;只有在较高温度时特别是火焰直接接触的烧烤才能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生成可检出量的PAH;用煤炭和木材烧烤的食品往往有较高的苯并α芘含量;而用电炉或红外线加热时产生的苯并α芘较少;燃料燃烧不完全、熏烤时间越长、食品被烧焦或炭化,产生的苯并α芘就越多;④加工过程中使用含苯并α芘的容器、设备、包装材料等,均会对食品造成苯并α芘的污染;(2)环境污染:蔬菜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是环境污染所致,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烟尘的污染;预防控制措施:1改进食品加工方法,熏制和烘烤食品时,应避免食品直接与炭火接触,高脂肪食品在烹调时要避免温度过高;2加强环境污染的处理和监测工作,认真做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工作,减少环境有害物质向食品的污染;3去毒措施,有的食品如油脂中的苯并α芘可用活性炭去除;粮谷类可用去麸皮和糠麸办法使苯并a芘下降;此外,日光和紫外照射也有一定的效果;4制定食品中允许量标准;2、食品中杂环胺的种类、形成原因和控制方法;种类:1氨基咪唑氮杂芳烃类:主要包括喹啉类IQ、喹喔啉类IQx、吡啶类PhIP;2氨基咔啉类:主要包括α-卡啉AaC、δ-卡啉和γ-卡啉;形成原因:1所有高温烹调的肉类食品均含有杂环胺类物质;烹调温度和时间也是杂环胺形成的最关键因素,煎、炸和烤的温度越高,其产生的杂环胺越多;此外,食物水分对杂环胺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当水分减少时,表面受热温度上升,杂环胺形成量明显增高;2食品中PhIP吡啶类在烹调的肉类食品中不仅存在广泛,且检出量较高;在煎、烤肉类食品形成的氨基咪唑类杂环胺中,PhIP可占80%以上,其次为MeIQx甲基咪唑喹啉占10%,DiMeIQx和IQ均小于5%;在煎炸的鸡肉中PhIP的检出量远高于其他杂环胺化合物,其检出量可达400ng/g;3除了肉类食品外,其他一些食品也可能含有杂环胺,PhIP平均含量葡萄酒为L,啤酒为L;香烟中,每支含量可达;控制方法:由于杂环胺的前体物肌酸、糖和氨基酸普遍存在于鱼和肉中,且简单的烹调就能形成此类致癌物;因此,人类完全避免暴露于杂环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膳食中杂环胺的摄入量;1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不要高温过度烹煮肉和鱼,尤其是避免肉类食品烹调时表面烧焦;2不要吃烧焦的食品或将烧焦部分去掉后再吃;3烧烤肉类时,避免食品与明火直接接触;用铝箔烧烤可有效防止烧焦,从而减少杂环胺的形成;3、食品中亚硝胺类物质种类、前体及主要来源种类:根据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1亚硝胺,1R与2R为烷基、芳烷基和芳基;2亚硝酰胺,1R是烷基或芳烷基,2R为酰基;前体:1N-亚硝化剂:包括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其他氮氧化物,还包括与卤素离子或硫氰酸盐产生的复合物;2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涉及胺、氨基酸、多肽、脲、脲烷、呱啶、酰胺等;来源:1亚硝酸盐、硝酸盐和胺类在食品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以根、茎、叶供食的蔬菜均属于NO3-高富集型蔬菜,而以果实供食的蔬菜则为低富集型蔬菜;痛一种蔬菜植株的不同部位组织内,硝酸盐的分布差异较大;2目前认为内源性合成亚硝胺是很重要的来源;人体内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的主要场所是胃; 3一些食品加工方式是产生亚硝胺的主要来源;①在蔬菜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可被某些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腌菜中的蛋白质可以分解成胺类与亚硝酸盐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②鱼类在经亚硝酸盐处理后会自然形成亚硝胺化合物;③对用亚硝酸盐处理过的食物进行加热或油煎也可产生较多亚硝胺;④腌制肉品时,加入硝酸钠,可被硝酸盐还原菌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同时肉中含有丰富的胺类,从而为形成亚硝胺类物质创造了条件;⑤腌制食品如果再用烟熏,则亚硝胺化合物的含量将会更高;经亚硝酸盐处理的腌肉咸肉在油煎时,可产生含量高达100mg/kg的强致癌物——亚硝基吡咯烷;4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仲胺,亦可与亚硝酸盐形成亚硝胺;5食品与食品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直接接触可以使挥发性亚硝胺进入食品;6某些食品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含有挥发性亚硝胺,当这些材料加入食品时,就将亚硝胺带入食品;如用于腌肉的含有盐、糖、香料和亚硝酸盐预混剂含有相当数量的挥发性亚硝胺;2、汞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主要污染途径:1、工业三废尤其是含汞废水排入天然水体中,通过自然界的生物浓集并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2、含汞农药有机农药残留作物主要是由于直接喷洒引起作物表面吸附,最终吸收到植物组织中或是散落在土壤和水中的汞经根部,主要以根部吸收为主;另外,有机汞农药常用于种子消毒或作物生长期杀菌,使粮食中汞的含量超标或食品动物误食拌种的籽粒中毒或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毒性特征:一般来说,金属汞和无机汞化合物毒性较小,而有机汞毒性则大,在有机汞种,烷基汞特别是甲基、乙基汞比苯基汞、甲氧乙基汞的毒性强;在体内的降解速度,有机汞比无机汞慢得多,有机汞中尤以烷基汞更慢;1、急性毒性动物实验表明: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因不同动物而有差异,氯化汞的毒性最大;各种汞化合物毒性,以甲基汞毒性最大,其次是乙基汞、苯基汞和无机汞;2、慢性毒性汞具有蓄积性毒性作用,汞在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在人群中,血汞浓度与饮食中汞含量成正比,与中毒症状出现有一定关系;甲基汞在体内的生物半减期为70d,如果它在体内蓄积量达100mg时即可发生中毒,因次根据汞的摄入量可推算中毒的潜伏期;汞与蛋白质的巯基有特异性的亲和力,因而它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损害;3、镉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主要污染途径:镉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重金属毒物,多因矿山开采、冶炼及一些工业三废排放造成污染;镉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合金、焊料、蓄电池、矿灯、核反应器、光电池、蒸汽灯、烟幕弹、农药和化肥等工业;在塑料工业中还用硬脂酸镉作聚乙烯的稳定剂;毒性特征:镉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视品种而异,金属镉微毒,镉化合物一般具低毒或中等毒性;但因进入体内的镉可长期储留在体内,故对其慢性作用应以重视;1、急性毒性镉急性中毒可引起呕吐、腹泻、头晕、意识丧失甚至肺气肿,继而引发中枢神经中毒;2、慢性毒性镉在体内排泄缓慢,长期摄入低浓度镉可出现慢性蓄积性中毒;慢性毒性表现如下:1肾损伤镉对肾的危害主要是损害肾小管,使肾的再吸收发生障碍,可出现蛋白尿、氨基尿酸和糖尿;镉使肾中的维生素D3活性倍抑制,干扰正常代谢;2骨痛病镉对磷有一定的亲和力,置换了骨质中磷酸盐中的钙,使骨钙析出;同时由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使肾对钙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导致钙的负平衡,可引起骨骼畸形、骨折、牙齿出现黄色镉环等,最终导致病人骨痛难忍,并在疼痛中死亡;3贫血镉能增加红细胞脆性,故可大量破坏红细胞,同时镉在肠道可阻碍铁的吸收,一直骨髓血红蛋白的合成4高血压、动脉硬化镉可能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病有关;5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3.308.3生物标志物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3.308.3生物标志物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三)易感性标志物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包括反映机体先天遗志物选择的原则
①关联性; ②灵敏度和特异度; ③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准确性; ④适用性,即分析方法简单、取材非创伤、受检 对象可接受及成本适宜。
这儿所指的体液或排泄物包括血、尿、粪便、 呼出气、唾液、毛发、指甲和耵聍等。
生物效应剂量( 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达到机体效应部位并与其 相互作用的外源性化学物或代谢产物的 含量。
8
(二)效应性生物标志物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effect) ——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 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分为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功能改变及 疾病的三类标志物。
分为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两类标志物。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如果与外暴露剂量相关或与
毒作用效应相关,可评价接触水平或建立生物 接触限值。
内剂量( internal dose)
——是指已吸收到体内的外源性化学物及
其代谢产物的量。
可通过检测细胞、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外源 性化学物原型或者代谢产物的含量,来了解已 吸收到体内的化学物数量。
学习要求
(一)掌握:生物标志物的定义。 (二)熟悉:生物标志物的常见类别。 (三)了解:三类生物标志物及环境暴露与疾病
之间的关系,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1
一、定义
掌握
生物标志物——是指反映生物系统与 外源性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可以测定的指标。
2
二、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生物标志物
接触性标志物
效应性标志物
易感性标志物
内剂量 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生物标志物英文名称:biomarker定义: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环境海洋学(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生物标志物: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对于疾病研究,生物标志物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

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

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自1994年蛋白质组概念提出,定量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心。

定量蛋白质组学便是检测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组织全部表达蛋白质在量上的差别。

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量技术也成为发现生物标志物的重要途径。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

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这种信号指标可以是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以是某一生化代谢过程的变化或生成异常的代谢产物或其含量,可以是某一生理活动或某一生理活性物质的异常表现,可以是个体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以是种群或群落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生态系统的异常变化。

生物标志物分类从功能上一般分为:接触(暴露)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效应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敏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原则1.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2.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即所选标志物的水平与外接触水平要有剂量一反应关系,在无害效应接触水平下仍能维持这种关系。

卫生综合353考研必背大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卫生综合353考研必背大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卫生综合353必背简答题(2023年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1.简述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1)职业史(重要前提):应详细询问病人的职业史,包括现职工种、工龄、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生产工艺、操作方法、防护措施;既往工作经历,包括部队服役史、再就业史、兼职史等,以初步判断病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2)现场调查(重要依据):应深入作业现场,进一步了解病人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预防措施;同一或相似接触条件下的其他作业人员有无类似发病情况等,进一步判断病人在该条件下,引起职业病的可能性。

(3)症状与体征:①在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时既要注意不同职业病的共同点,又要考虑到各种特殊的和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不仅要排除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类似疾病,还要考虑职业病与非职业病的鉴别诊断。

②一般来说,急性职业中毒因果关系较明确;而慢性职业中毒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确立。

③诊断分析应注意其临床表现与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性质是否相符,职业病的程度与其接触强度是否相符,尤应注意各种症状体征发生的时间顺序及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

(4)实验室检查:对职业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①接触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定的外源性物质、其代谢产物、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与靶分子或靶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

②效应生物标志物:a.反映毒作用的指标:如铅中毒者检测尿6-氨基-γ-酮戊酸、有机磷农药中毒者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等;b.反映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包括血、尿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试验等,如镉致肾小管损伤可测定尿低分子蛋白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③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指能使个体易受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的个体特征。

*上述各项诊断原则,要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

【历年考察】考察频次Top 12.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8生物标志物

8生物标志物

Ⅱ相酶系的有关指标:
•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的活性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UDPGT)的活性 • 还原型谷胱苷肽(GSH)的含量 • 氧化型谷胱苷肽(GSGG)的含量
2.氧化胁迫参数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 接触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包括外源物 质、代谢物及其与靶分子或靶细胞反应的产物的 检测。 • 效应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指生物的组织 或体液中生化、生理等的改变,这些变化被认为 与健康损害或疾病有关。 • 易感性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指生 物先天的或获得的应对某种化学物接触的能力, 包括遗传因素和受体的改变,受体的变化会改变 生物对化学物暴露的敏感性。
5.血液学参数
• 血清转氨酶活性 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 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 其他的血液学参数 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球体积、血球血红 蛋白浓度、血浆渗透压、血浆脂类、白蛋白、 总蛋白、葡萄糖含量等
6.免疫学参数
•Transportation & sequestration
•Metabolism
Toxokinetic phase
(determines no. of molecules that can reach the receptors)
•Excretion •Bind to receptors
•Interaction with target tissue •Induction of signal/effect EFFECT

能用于生物监测的生物标志物探讨

能用于生物监测的生物标志物探讨

能用于铬酸盐生物监测的生物标志物探讨摘要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前言方法结果一、接触性生物标志物尿铬和血铬是最常用的接触性标志物。

铬经呼吸道吸入,通过各级循环进入血液和靶器官,代谢后经尿液排出。

六价铬易于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然后在细胞内酶及还原型物质的作用下,逐级还原,最终形式为三价铬;血浆中的铬也同理还原成三价铬。

1、尿铬:尿铬不能区分三价铬和六价铬根据还原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组人,还原能力强的人,其红细胞铬含量低而尿铬含量高;还原能力弱的人,其红细胞铬含量高而尿铬含量低。

这意味着,有时尿铬含量低也不一定是铬的危害少,因为,如果是还原能力弱的人的尿铬检测结果较低,将其认为是安全范围是错误的。

可同时进行尿铬、血浆铬、血浆还原能力的检测。

因为当血浆还原能力强的时候,进入红细胞的铬少,尿铬和血浆铬含量高些,因此单凭血铬或尿铬的数值来判断机体的铬负荷状态欠妥。

铬接触工人的尿铬浓度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尿铬浓度(均经肌酐校正)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各地对照人群的尿铬浓度大致相当(<5μg/g cr),考虑到工人的工作接触和机体正常代偿机理,可将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尿铬限值定为10 μg/g cr。

2、血浆铬:血浆铬包括了留下的三价铬和采样时刚进入的六价铬血浆铬的数值国际国内差别较大,国外的对照血铬(包括血浆铬、全血铬、红细胞铬)<1μg/L,而国内数值>1μg/L(相差一个数量级)。

在考虑到尿铬相当的情况下,产生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是检测方法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地域的差异导致血浆还原能力等生理机制的差别,因此考虑根据本国的数据来设定血铬健康检查参数。

针对中国的环境暴露浓度,是否可将血铬浓度(暂定全血铬)限值定为10μg/L?3、全血铬:全血铬包括了血浆和血细胞中所有的三价铬和六价铬4、红细胞铬:红细胞铬则有很多优势,一方面,能够体现铬的细胞内效应,另一方面则能根据红细胞的更换周期(约115天),估计近8-10周的铬接触的细胞内蓄积。

生物标志物种类

生物标志物种类

1
细雨飘摇ing,知识分享,文档创作
生物标志物种类有哪些?
答:生物学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
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
等可以测定的变化的指标。

可分为三类:
1、接触生物标志物:机体内某个隔室中测定到的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量(内
剂量),或外来因子与某些靶子或细胞的作用产物。

体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可作为检
测和鉴定的指标。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剂量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
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机体内
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
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2、效应生物标志物: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根据其改变
的程度可判断为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个体反应能力的先天性/获
得性缺陷的指标,可用于健康危险度评价。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思路总结:第一部分:Biomarkers Introduction1.什么是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对于单个或多个环境压力(污染物)和非化学的。

生物标志物反应,因此能够提供不良反应的早期预警。

生物标志物反应通常在亚致命毒性范围内观察到,作为对生长、繁殖和生存影响的前兆。

它们包括正常生理功能的细微变化,如生殖行为、疾病复原力和捕食能力,这些能力会对生物体的长期生存和生殖输出产生深远影响;最终,这些会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

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这种信号指标可以是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的变化或生成异常的代谢产物或其含量,可以是某一生理可以是个体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以是种群或群落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系统的异常变化。

)2.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原则:1) 生物标志物必须能够表明暴露于污染物。

2) 生物标记物的反应必须能够与对个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联系起来 3) 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即所选标志物的水平与外接触水平要有剂量-反应关系,在无害效应接触水平下仍能维持这种关系。

3. 生物标志物的具体应用:种群或群体-- 但在这一水平上的影响通常是由于许多个体适应度的变化而产生的。

对于一个个体的有机体来说,接触污染物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改变了个体的正常生理,而这些变化通常可以在分子或亚细胞水平上测量。

在分子或亚细胞水平上的损伤是由酶过程、蛋白质表达和功能的变化、突变或Pollutant Exposure MolecularSub-cellular (organelle)CellularTissueSystematic (organ)OrganismPopulationCommunityEcosystem ‘Early’ biomarker signals ( rapid ) ‘Later’ effects ( slow )细胞膜降解导致细胞死亡引起的。

皮件作业工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的调查

皮件作业工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的调查

皮件作业工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的调查王建辉;李军彪;孙敦民;李梅芬;宋家铨;邬健运【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06(018)003【摘要】目的探讨尿代谢物作为皮件行业生物监测标志物的意义. 方法采集73名皮件作业工人尿,作为接触组,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2,5-己二酮,液相色谱法测定尿马尿酸的含量.同时选110名非皮件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尿中2,5-己二酮及马尿酸含量. 结果接触组2,5-己二酮含量为16.16±9.63mg/L,比对照组(5.41±7.88mg/L)高.接触组尿马尿酸(0.97±0.66mg/L)比对照组(0.42±0.61mg/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触组内男女工尿代谢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尿代谢物浓度与环境监测指标呈正相关. 结论尿2,5-己二酮和尿马尿酸水平作为皮件行业生物监测标志物有一定意义,生物监测与环境监测在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方面具有互补作用.【总页数】2页(P185-186)【作者】王建辉;李军彪;孙敦民;李梅芬;宋家铨;邬健运【作者单位】奉化市卫生监督所,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卫生监督所,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卫生监督所,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卫生监督所,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卫生监督所,浙江奉化,315500;奉化市卫生监督所,浙江奉化,3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34【相关文献】1.轮胎作业工人接触性皮炎患病调查研究 [J], 黄荣征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家庭作业调查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为例 [J], 周巧云; 陆建非3.某铸钢厂工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患病调查 [J], 王建平;肖方威4.玻璃纤维作业工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调查 [J], 曾小莉5.三家中小型轴承厂工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调查分析及其试点干预 [J], 赵志炼;叶进;劳力民;赖代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职业卫生教学》第四章 生物监测及职业卫生调查、评价

《职业卫生教学》第四章 生物监测及职业卫生调查、评价

整理课件
4
一、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
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是以预防为目的、 通过系统地、定期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 有关健康的信息和资料,从而连续性地监视疾病或健 康状态的分布和发展趋势,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以 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医学监护(一般体 格检查和其它医学检查)和生物监测两部分内容。
15
生物标志物 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
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称为内剂量的生物标志物,是 指直接测定细胞、组织(脏器、骨髓、头发、指甲、脂 肪和牙齿)或体液(血液、乳汁、羊水、唾液和胆汁)或 排泄物(粪便、尿液、汗液)或呼出气中外源性化学物 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
例如,呼出气中的有机溶剂,血液中的苯乙烯、铅、






排Leabharlann 位泄整理课件临 床 损 害
亚 临 床 损 害
10
生物标志物
WHO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 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监测的重要研究对象。生物 监测的实际需求促进了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而更 多有效生物标志物的确立为生物监测的实施提供 了强有力保障。
整理课件
可能可作为效应生物标志物。
整理课件
12
生物标志物
整理课件
13
(一)接触性生物标志物
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物 或外源性化学物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 产物的含量。接触性生物标志物如与外剂量相关 或与毒作用效应相关,可评价接触水平或建立生 物阈限值。
整理课件
14
生物标志物
整理课件
11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可分为

食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品毒理学思考题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机体内源产⽣(抗体),并在体内呈现⼀定的⽣物学作⽤的⼀些化学物质。

(⾷品添加剂、⾷品中的间接添加物、⾷品污染物、⾷品中的天然毒素)2、⾷品毒理学的任务是什么?1)研究⾷品中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研究化学物在⾷物中的安全限量,评定⾷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标准3)研究⾷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第⼀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节定义与术语1.概念毒物:在⼀定条件下,较⼩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损害作⽤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的相对能⼒,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改变遗传密码或引发癌症的能⼒等。

选择毒性:⼀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种⽣物有损害,⽽对其他种类的⽣物不具有损害作⽤,或者只对⽣物体内某⼀组织器官产⽣毒性,⽽对其它组织器官⽆毒性作⽤,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物体的毒性作⽤。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的器官或组织。

毒效应:指进⼊体内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达到⼀定剂量,并与靶(器官、组织、细胞、分⼦)相互作⽤所引起的不良化学反应。

毒效应谱:毒效应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效应⽣物标志物:凡能检测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理、⽣化、免疫、细胞、分⼦变化的⽣物学指标。

接触⽣物标志物: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易感性⽣物标志物: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会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反应能⼒的指标。

剂量: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的最主要因素。

生物标志物简介

生物标志物简介

生物标志物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注解
•4参考资料
1拼音
shēng wù biāo zhì wù
2英文参考
biomarker[GBZ/T 224—2010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biological marker[GBZ/T 157—2009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
3注解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指反映生物体系与外源化学物、物理和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测定的指标,包括化学、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的改变。

它可分为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1]。

生物标志物可视为接触外源性物质与健康损害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利用人体内各种生物材料,检查机体接触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外源性物质引起的生物效应以及机体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的能力等。

[2]
4参考资料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24—2010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Z].2010012
2.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57—2009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Z].20090316.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预防医学第七版实验课后答案

预防医学第七版实验课后答案

预防医学第七版实验课后答案预防医学第7版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health maintenance schedule:健康维护计划,是指在明确个人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将来一段时间内个体化的维护健康的方案,并以此来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2、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整政府和全社会的路径”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

3、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4、食物中毒:答案: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临床预防服务,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它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6、reportable occupational diseases: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法治法》将职业病定义为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7、健康筛检: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以及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估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8、平衡膳食:是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

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答案:由于地壳表层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特异性疾病。

10、health promotion:答案: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8生物标志物

8生物标志物

Ⅱ相酶系的有关指标:
•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的活性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UDPGT)的活性 • 还原型谷胱苷肽(GSH)的含量 • 氧化型谷胱苷肽(GSGG)的含量
2.氧化胁迫参数
Toxodynamic phase
(determines the no. of receptors that can interact with toxicants)
Toxicokinetics
1. 2. 3. 4. 5. Uptake Transport Metabolism & Transformation Sequestration Excretion
• 抗氧化酶活性 SOD GPX CAT • 脂质过氧化 • GSH、GSGG含量 • DNA氧化损伤
3.生物转化产物
• 1-羟基芘作为多环芳烃暴露的标志物。 • 尿酚 、粘康酸 作为苯暴露的标志物。
4.蛋白
• 胁迫(热激)蛋白[stress proteins (HSPs)] •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MTs) • 多重化学物抗性跨膜蛋白[Multixenobiotic resistance (MXR) transmembrane proteins]
•Transportation & sequestration
•Metabolism
Toxokinetic phase
(determines no. of molecules that can reach the receptors)
•Excretion •Bind to receptors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一)1、毒性:内剂量、外剂量、生物学标志物有哪些?分别的意义(1)接触剂量,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2)吸收剂量,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3)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1)接触标记:可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的水平。

这类标记测定结果只说明机体接触情况,不说明所接触物质对机体,特别是靶细胞是否已起作用。

(2)生物效应标记:反应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

(3)敏感性标记:是一类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标记。

可用于检查出肿瘤高危个体。

以上三类生物标记在化学致癌研究中常用于三个方面:(1)病因学研究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2)用于危险度评价使用生物有效剂量衡量PAH的危险度比其他接触参数更为直接。

比利用肿瘤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是危险度评价应用于预防。

(3)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发生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4、LD50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首过效应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美国TWA=O. 5ppm(l. 6mg/m3), STEL=2. 5ppm(8mg/m3),推荐尿 rrMA生物限值为0. 5mg/gCr,尿SPMA 为2$ P g/g Cr;
•法国和芬兰职业接触限值均为TWA=5ppm(16mg/m3),推荐尿为生物限值为二5mg/L; •意大利职业接触限值TWA=lppm(3. 2mg/m3),推荐尿t日IA生物限值为0. 85mg/g Cr; •新加坡职业接触限值为TWA=lppm (3.2mg/m3),制定尿SPMA的生物接触限值为45 P g/g Cr:
・:•上、下午各采样2h。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A 样 品置于冰箱内至少可保存14天。
• 1.3空气样品处理:将采样管的前后段活性碳分别放入溶刑解吸瓶中,各加入 1. Oml二硫化碳,塞紧管曩,振felmin,解吸30min。解析液供测定。
.:• 1.4标准曲线的绘制: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配制标准系列,气相色谱法检测,' ・:•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分别对苯浓度(Ug/ml)绘制 标准曲
1
含量测定;
\
3. 职业接苯生物接触限值推荐。
1
•研究方法与目的
・:. 1 .苯暴露作业场所空气苯浓度监测 • 1. 1空气采样:区域采样在苯作业场所劳动者活动范围内布点,以200ml/min流量
•采集4小时空气,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 1.2个体采样:接苯工人腰部佩带个体采样器(TMP-150型),连接胶管至衣领口 } 用夹 子固定,插入活性炭吸附管,采集工人呼吸带苯浓度,按100ml/min流量在
- 研究选题背景
3.职业危害防治对策
1 .法律层面
政府必须通过立法,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规范企业行为,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2 .行政层面
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建立垂直的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体制,加大监察工作力度:
3 .技术层面
加强建设卫生监督、疾病控制、职业病防治三支队伍,规范技术服务行为,提高服务的水平 和能 力。 完善健康监护管理规范,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组织开展重点监督检查。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识、警示标志和个人防护用品在企业职业 病防 治中的作用,加强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2.职业卫生服务状况
・:・在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职业卫生的服务质量好、服务水平高、服务对象面广,服务 覆盖了70% -90%的劳动人群。我国职业卫生覆盖率却仅为10%〜20%左右,与社 会需求存 在很大差异,尤其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劳动者基本得不到职业卫生服 务,严重损害
了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因患职业病而导致家庭贫困己经成为突出的社 会问题。
•德国在研制苯的生物限值时,考虑到苯的致癌性特征,未确定其生物耐受量(BAT),而是根 •据工作场所空气中致癌物浓度与生物材料中致癌物或代谢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制定致癌物接 •触当量(EKA),即按作业场所空气中苯的梯级浓度规定尿中不应超过的限值,如接 • 苯浓度为2mg/m3时,尿比MA为 1.6mg/L、尿SPMA为25 u g/g Cr ; • 接苯浓度为3. 3mg/m3时,尿 trMA为2mg/L、尿SPMA为40 u g/g Cr ; • 接苯浓度为6. 5mg/m3时,尿 为3mg/L、尿SPMA为90 u g/g Cr。
线。 ・:• 1.5样品测定:气相色谱法检测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的 解吸
液;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 得苯的浓度 (U g/ml) o
•按式C= (cl+c2) Xv/VOXD公式计算空气中苯的浓度 •:・公式中:C:空气中苯的浓度,mg/m3; cl, c2:分别为测得的前后段解吸液中 •:・本的浓度,Ug/ml; v:解吸液的体积,ml; V0: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 •:.积,L; D:解吸效率%。
• 我国将苯的职业接触限值从40mg/m3 (MAC)修订为6mg/m3 (PC-TWA)和10mg/m3 (PC-STEL), 目前我国未制 定生物接触限值。
•技术路线
阅、整理资苴)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 苯暴露作业场所空气苯浓度监测;
)
2. 苯暴露作业工人尿中反-反式粘糠酸(ttMA)、苯筑基尿酸(S-PMA)
研究方法与目的
苯暴露作业工人选择: 武汉钢铁公司某部门苯接触工人56名,年龄在19-43岁,平均年龄32.9±5.9岁,工龄在 半年到 24年之间,平均工龄9.4±6.9年;同时选择24名健康、非苯接触工人作为对照组, 年龄在22〜 37岁,平均年龄28. 4±5. 3岁; 武汉地区两个制鞋厂鞋底涂粘胶和鞋面粘合车间职业接触苯劳动者55人,年龄在19〜52岁, 平均 年龄28. 9±10. 6岁,工龄在1年到35年之间,平均工龄12. 32±7. 89年。 尿样采集、保存:用具盖聚乙烯塑料瓶收集接苯工人空气苯监测当日班前尿和班末尿,按 100ml 尿液力口4-5滴的比例加入6mol/L盐酸,在低于0° C下运输,尿样采集后应在48小时内 检测,若 近期不检测,放置4。C条件下可保存2周。在-20C冰箱冷冻保存4个月。 ! 尿中肌酢检测:尿样到实验室后依据WS/T97-1996苦味酸分光光度法及时测定尿中肌酊
探索我国适宜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4 .职业卫生标准研制
•:・1 .职业卫生标准研制意义 •:・立法依据 •:・执法标准 •:・技术规范
•:・2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研制发展趋势 •:・生产环境检测一生产环境、劳动过程、劳动者(生物标志物)
• 5.生物标志物一接触生物标志物(一级预防)、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一级预防)、效应生物标志物(二级预防)
•职业接触苯的生物限值研究现况
•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一血、尿苯、尿反•反式黏糠酸(ttMA)、苯筑基尿酸 • (SPMA)、酚、儿茶酚、氢醍、苯三酚
苯生物标志物
, 一 —— 环羟化代谢产物
(苯酚、 邻苯二 酚、 氢醍、苯三
酚)
血苯
生物大分子加合物
•国内外研究状况
•尿反-反式黏糠酸(ttMA)、苯筑基尿酸(SPMA)根据生产环:・1.职业危害现状
•:・职业病病人数量大,近年新发病例数仍呈上升趋势,尘肺病、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 率 居高不下,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尘肺病累计62万例;1991〜2007年累计发生职业 中毒4 万多例,急性中毒达2. 2万例,慢性中毒近1. 9万例;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近年在各类职业病中,职业中毒始终占有很大比例,约 13% 〜20%;急性职业中毒以一氧化碳、氯气和硫化氢中毒最为严重。慢性职业中毒 以铅及其 化合物、苯和二硫化碳中毒较为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