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造园的立意与写意

合集下载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总之,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通 过运用空间句法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园林的空间结构 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获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 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拙政园等传统园林的精髓注重空间句法的运用和自然 与文化的保护,以创造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1、空间构成
拙政园的空间构成分为前庭、中院和后园三个部分。前庭是园林的入口处,起 着引导游人进入的作用;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包括水面、假山、亭台楼阁 等元素;后园则以自然风光为主,是园林的出口处。这三个部分有机组合,形 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
2、空间氛围
拙政园的空间氛围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以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为主要 特色,给游人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水是拙政园的灵魂,园内水系丰富,大 小水面相结合,错落有致。水中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游来游去的鱼儿,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谧的氛围。
总之,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 魅力。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细节处理上,拙政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建造的艺术精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特征使得拙政园不仅 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基本内容
拙政园,这座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园林,以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 于世。它的构建和设计充满了独特的元素,反映出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 底蕴。本次演示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拙政园的造园元素。
二、空间格局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拙政园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 三部分,以中区为主,且布局自然和谐,水池、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类元素 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苏州园林艺圃赏析

苏州园林艺圃赏析

苏州园林艺圃赏析艺圃,承载着丰厚的文史积淀,穿越几个朝代,以它独特的迭山理水风格,屹立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艺圃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圃赏析一、深巷通幽比起那些人满为患的景点,艺圃更像是一个江南的小家碧玉,需要游人经过一番悉心寻找才能见到其真面目。

于是,去园林的过程也就成了欣赏园景之外的另一种乐趣。

周末,就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体验了一番。

从山塘街开始寻找,被询问的路人大多是一脸迷茫,少数听过这名字的人也只能道出个大概。

于是我们就沿着桥走到了古城门,终于我们看到了写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大名的唯一“路标”——旧墙上若隐若现的两个红漆字以及箭头。

(如图)顺着箭头方向前行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外面仍在堵着长长的车队,里面却是连黄包车都很难通过的乡间小弄堂了。

这才开始有了古城的味道。

或许是因为大意错过了一块标识,我们又绕了出来,只得往回走。

终于在一个路口,几个正在井边洗菜的妇女见到我们就很自然地问:“是找艺圃吧?往里边走!”看来她们对于我们这种初次探访的游人已经屡见不鲜了。

乍眼望过去,艺圃不象其它名园显示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模样,它看上去更加亲切。

还能见到隔壁人家的晾衣棒有意无意的伸进园中,这样才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民宅,而并非单纯的文物。

二、文史积淀苏州园林不下数百,各有亭台泉石之胜,而只有艺圃因园主而称著。

(张苇《艺圃的人文意趣》)那就让我们从它的历史说起,看看它到底邂逅了多少儒雅的主人吧。

此园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为住宅。

清初,归进士姜采所有,扩建为“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为“艺圃”。

袁祖庚的激流勇退,受到当时人的赞赏;文震孟的不媚权阉,更是难能可贵;莱阳姜氏卜居此园,一门直节,与文氏先后辉映。

而他们又都以文学传世。

因此,只有了解园主的史迹,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造园意图,才能深刻意识到园景的情趣。

清代诗人袁枚有这样两句诗:“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图画”,伟人的事迹与精神能够化为图画,因此自然风景因人而名,因人而重。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

毕业论文题目:以苏州园林为例浅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摘要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苏州园林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种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体现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和符号传达的优势,是最能体现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造园手法1引言 (3)2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3)2.1模山范水的景观模型 (3)2.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3)2.3巧于因借的边域 (3)2.4循环渐进的空间组织 (3)3苏州园林的艺术特性 (4)4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4)4.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5)4.2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 (5)4.2.1 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5)4.2.2 划分景区和空间 (6)4.3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 (6)4.3.1 廊 (7)4.3.2 桥 (7)4.3.3 楼 (8)4.3.4 假山 (9)4.3.5 池水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引言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

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不见。

写意的自然——苏州园林写意传统的当代意义

写意的自然——苏州园林写意传统的当代意义

写意的自然——苏州园林写意传统的当代意义提纲:第一章:引言- 对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进行介绍和概括。

- 阐述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第二章:苏州园林的写意表现- 探讨苏州园林中的写意表现方式,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的表现。

- 以经典的苏州园林例如拙政园、留园等为例,从植物、水景、假山等角度分析其写意风格。

第三章:苏州园林与现代建筑- 分析苏州园林的写意特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以现代建筑为案例,比较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差异,探讨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

第四章: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探讨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尤其是对人的精神扶持和启示的作用。

- 分析苏州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 总结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的当代意义及其在建筑、文化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 展望未来,探讨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和可能性。

第一章: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本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和扰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州园林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和尊贵。

苏州园林集山水之胜、人文之美于一身,不仅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从苏州园林的写意传统的角度,阐述其当代意义。

第二章:苏州园林的写意表现苏州园林的写意表现方式可谓五彩缤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山水苏州园林在山水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了自然生态的场景。

在园林设计中,山被设计成具有灵动的特性,以毛石、竹子、青石等为材料,在园林中自然生长或设计成奇峰、岩洞等形象,形成丰富的空间及艺术效果。

在设计中,小去大留,留白显神,园林大致上看似山水画卷,却不乏含蕴和深意。

2. 花鸟苏州园林中花鸟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

苏式园林一般布局密集、协调,而花木则是装点园林的最佳元素,花、草、木、篱、墙、石、流水、清泉、亭榭、琴台似乎自然生长,处处为人以繁蕣、以繁盛、以繁华。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景观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其构成手法多样,包括布局、植物、水景等方面的设计,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苏州园林的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首先,苏州园林的布局非常注重对称和对景的设计。

整个园林常常以水面为中心,围绕着水面布置各种建筑和景点,形成了一个互相照应的景观系统。

例如,拙政园中的“映月堂”便是以水面为中心,前后对称地布置了两座建筑,映衬着水中的月亮,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美感。

这种对称和对景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了丰富的景观和意境。

其次,苏州园林的植物设计也是其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中常常种植一些具有寓意的植物,如竹、松等。

这些植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坚强、长寿和纯洁等品质。

例如,留园中的“东荷园”就以莲花为主题,莲花具有洁净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同时,苏州园林中还注重各种植物的搭配和景观的变化,以达到丰富景观和意境的目的。

这些植物的设计使得园林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

此外,水景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州园林常常利用水面的反射和倒影来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例如,拙政园中的“夏鉴湖”就被设计成一个迷宫般的水面,水面上的亭台、树木和景观在湖中倒映,使得整个景观变得曲折多样,增加了观赏的趣味和深度。

水景的设计让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最后,苏州园林还融入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倡导的是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经过精心的布置和设计,力求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苏州园林还注重追求艺术的极致,力求达到“意境”的境界。

园林中的景观和意境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体现。

这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赋予了苏州园林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总之,苏州园林通过布局、植物、水景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的构成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之美关键词意境美苏州园林造园一、苏州园林的形成及特点苏州园林就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居多,起至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年),构成于五代,明朗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至清末苏州尚无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留存完备的存有六十多处。

从春秋时期到现代,苏州造园史延绵悠长,苏州园林发轫于春秋时期吴国的苑囿、离宫。

苏州私家园林在血与火交织的魏晋期初成规模。

顾辟疆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私园”,以美竹闻名,也有“怪石分相向”与之齐名的是刘宋时名士、艺术家戴�j在苏州齐门内的园林,聚石饮水,植林开涧,有若自然。

盛唐吴画家张�b在所撰的《绘境》中明确提出了“外师天道,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沦为包含园林在内的艺术创作的圭臬。

宋代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走上了静雅一途。

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园林中的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

其中大多数属于“归来”主题: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史正志的渔隐朱长文有别业“乐囿”,苏舜钦筑沧浪亭自此以后,隐逸文化精神始终成为苏州园林的主旋律。

元末,在统治者“以功引诱天下”的政策的鞭策下,苏州沦为关键的商业贸易中心。

靠近战火的苏州城镇士人园以求发展。

明初,苏州园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再度掀起高潮。

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于是乎,“城里半园亭”,有明一代,苏州园林先后有处,其中就有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艺圃。

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古典园林呈现艺术小总结的趋势。

苏州经济稳步经济繁荣,大批文人参予构园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构园名家刺绣纷呈。

清道光年间,“欧美风雨”席卷而来,殖民文化已经开始私自驻入,很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依然就是传统与脱胎换骨并存有,而且大多以传统居多。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

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沧浪亭中经典的借景手法手法。

可在叶圣陶先生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2000年8上语文人教版教科书第21课)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楼主发表于 2010-6-23 09:2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荣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作者:苗鹏云,女,1982年10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地上之文章

地上之文章

“地上之文章”:苏州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是诗画艺术载体,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也非“公园”,它出于文人画家之手,立意构思皆出于诗文,也蕴含着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

18世纪著名园林家钱伯斯称,中国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并不像意大利、法国那样,“任何一个不学无术的建筑师都可以造园”。

曹教授从园林的立意构思、诗文意境、历代高人雅事、文学典故、禅门公案数个方面,并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园林为例解读了苏州园林艺术。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诗画艺术载体,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也非公园,它出于文人画家之手,立意构思皆出于诗文,也蕴含着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

18世纪著名园林家钱伯斯称中国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并不像意大利、法国那样,“任何一个不学无术的建筑师都可以造园”。

清代书画家钱泳《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张潮《幽梦影》)。

园林的雅俗,取决于“主人”的文学艺术修养,“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奚俟察言观貌,而后识别其人哉?”(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作家出版社1996年P216)苏州园林“主人”(能主之人),都具有“三绝诗书画”的才艺,是“精神贵族”,他们能将内心构建的超世出尘的精神绿洲、精心外化为“适志”、“自得”的生活空间,因而,游园如读诗文,苏州园林要读。

识者能从园中悟出诗词意境:网师园若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秀色夺人,如七宝楼台,犹吴梦窗词;拙政园中部,清空骚雅,来去无踪,如姜白石词风;沧浪亭蕴涵哲理,耐人涵咏,则具宋诗神韵;怡园仿佛清词,集萃式的传统词派的模拟……(参陈从周意)苏州园林是风雅富贵之花,两千多年来,史志上提及的苏州园林1000多处,明代有271处,上世纪初还有169处,现在也有几十处,开放的十多处。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园林概况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

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

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

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

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古典园林|从苏州园林的造园立意读园名

古典园林|从苏州园林的造园立意读园名

古典园林|从苏州园林的造园立意读园名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典园林,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了造园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写意山水园的艺术体系,特别是与诗词、书画(山水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对于诗画,讲究“以意为先”,“意犹帅也”,“贵先立意”。

对于园林,古人将自己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所描写的意境溶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刘敦桢《中园古代建筑史》),以表现生活情趣、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所以,古典园林的造园命名总是具有某种立意的。

众多的苏州园林无一雷同,其独特韵味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命名立意有机关联,正因为有了“意”,园中各部景物设置就有一个主题明确的艺术灵魂统帅,成为情意贯通风格和谐的艺术整体,其动态序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仰、扬、顿、挫无一不恰到好处。

意在先,名在后。

苏州的古典园林,绝大部分是封建士大夫为自己营建的、属于小型的私家园林,中国文人的处世思想,基本上是受儒家学说熏陶和老庄思想濡染、一贯有两重性,“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

达,就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知识分子为社会和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和条件,此时儒家人生观的积极面——入世、进取,豪放占主导地位。

不达,就是时代动乱,社会政治黑暗,仕途沉浮难测,人生如寄。

这时,道家的退隐避世思想占主导地位。

而这两方面,其实是相互补充而协调,“‘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李泽厚:《美的历程》),在艺术欣赏领域形成一种“追求幽深荫远的林下风流”的审美情趣。

园林艺术基本上围绕这一设计思想发展。

但是,苏州园林的“本地特色”却着重予建园立意在崇尚田园野致、追求自然风趣的同时,蕴含有较为强烈的避世退隐思想。

读苏州各园林的命名即可感受到造园立意的深刻底蕴。

先看拙政园,其名称一般都已知取自晋人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表现了园主王献臣罢职在野,一种很难叙说的心情,表达是贴切的,但如果再把它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之一“开荒有野际,守拙归田园”两句诗也联系起来认识,似乎更能准确地去理解造园主志在遂里归初,趣在草木田园的情怀,从而更全面地去深刻把握造园之“立意”。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陈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2班20092320203)摘要:苏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一位位文人墨客、儒商巨贾来到苏州造园。

而苏州丰富优质的造园材料和四季分明的怡人环境,又使得苏州成为得天独厚的造园佳地。

故而陈从周曰: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总之,苏州蕴山川之秀,钟天地之气,聚人材之盛,形而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蕴含哲理、充满诗意,是“诗情”——文人情怀的载体;移步换景,缩天地于尺寸,美景如画,充满了写意美,是“画意”之所在。

关键词:苏州园林;文化底蕴;文人情怀;诗意;画意苏州闻名于世的名园有拙政园、耦园、狮子林、沧浪亭等等,每一座都有她自己的故事。

正如沧浪亭是苏舜钦退官归隐之地,耦园、拙政园亦是沈秉成、王献臣的退官归隐之地;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文人政客、儒商巨贾纷纷构园于此,常住姑苏?韦庄有诗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绿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江南、姑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吟哦歌颂之地,是儒商巨贾颐养天年的福地。

苏州,古称吴,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河湖纵横,水网密布,风光旖旎,为造园的天然蓝本。

随时都可以得泉引水,而有多产石料。

太湖石,通灵剔透、姿态万千,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尧峰黄石,苍劲古拙、嶙峋入画,不入斧凿,古朴可爱,皆为叠山美石。

而且,苏州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沃野平畴,泽地沮洳,青林翠竹,四时皆备,得天独厚。

苏州自古繁华,号称“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南旅往还,船乘不绝”,南北物资文化交流,促使苏州经济进一步繁荣,这为苏州造园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苏州文化兼容、开放、崇文、重艺。

诗书的长期熏染,孕育了苏州高品位的艺术格调和审美风尚:陆墓金砖、苏绣、苏式家具、苏式盆景、苏州檀香扇……苏州艺匠叠出,高手如云:朱勔子孙、张涟父子、巧匠詹成、蒯“鲁班”、“国能”计成、姚承祖,乃至虎丘花农、香山艺人等群体……奠定了苏州园林精雅的艺术格调。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那么你有对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过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术赏析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

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是给学生进行学习的优秀典范。

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

所以一般执教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规律,先定位为说明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在了...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

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最为土著加景观狗加园林爱好者,两字:艺圃看那花,那草,美的叫人心醉。

那湖,那亭,让人一种寂静的感觉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说明文,总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说明。

在这篇序文中就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⑴比较说明。

作者常常在与其它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审美和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介...一、从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四方面去赏园; 二、从比较的角度赏园:拙政园给人的印象是水域布置适宜,借景处理。

还有那小飞虹、宜两亭,堪称结构奇巧;留园给人的印象是“十二峰”,特别是冠云峰是园中精粹,厅堂精致,布局抑扬称奇,等等。

三...苏州园林的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白墙黑瓦,其次苏州园林的古建筑多数都是木头建筑,古建筑都修的特别精美句中“据说” 表示没有全部落实,但用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来部分确认,说明表达的很有分寸,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3、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构 成原理
(1)空间组织:空间组织主要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路径规划和景观设计 等手法来实现。在园林建筑中,这些手法使空间呈现出连贯性和层次感。
(2)空间比例:空间比例是指园林建筑中各要素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关系。 通过合理的空间比例设计,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
(3)空间透视:空间透视是指通过景观要素的排列和组合,使游者在不同 的视点上感受到不同的空间效果。
二、文化艺术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内涵。在文 学方面,拙政园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题词和诗作,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等。这些题词和诗作不仅为园林增 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为我们解读园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在书画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充满了书画艺术的元素。园中的石雕、 木雕、砖雕等工艺品,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等壁画,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的精湛技艺。此外,拙政园还是许多著名画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如元代的黄公望、 明代的文徵明等。
总之,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无与伦比。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 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深入了解和发掘苏州园林的景观学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 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苏州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 运用途径,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基本内容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精巧雅致的景观设计以及独特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些园林中,拙政园以其广阔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 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景观学特点,带领读者了 解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
在园林布局方面,拙政园采用了一系列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使得整 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感。建筑造型方面,拙政园的建筑多采用轻盈、优雅 的曲线造型,如蜿蜒的回廊、精美的檐角等,既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特色,又赋予 了园林更多的艺术气息。在色彩搭配方面,拙政园以清新淡雅为主,通过不同的 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苏州园林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设计理念苏州园林设计理念是指苏州地区传统园林建设所体现的一种独特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观。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

苏州园林设计理念注重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追求“山水、水乡”的意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苏州园林设计理念的一些主要特点:1. 架构布局:苏州园林布局严谨有序,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通过错落有致的景观、回环曲折的路径和窗景的设置,营造出亭台楼阁相互映衬的空间氛围。

2. 水景设计:水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景设计常常以池塘、河流、小桥流水为特点。

园林中的水景与建筑、植物、岩石等元素相互配合,形成曲折婉转、变化多样的景观。

3. 建筑构造:苏州园林中的建筑以小巧精美著称,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亭、楼、轩、阁等。

建筑采用传统的琉璃瓦、木雕、石刻等工艺,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 植物景观:苏州园林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各种四季常青的乔木、攀援植物、花卉以及各种名贵的盆景。

园林中的植物布局讲究四季景致,以及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的搭配。

5. 意境表达:苏州园林追求意境的表达,通过景物、音响、气味、触感等多种感官元素,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精神体验。

其设计注重营造一种恬静、淡雅、自然、温和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美的融合。

6. 空间布局:苏州园林巧妙地运用了小空间的设计,通过墙、屏、廊、院等方式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同时,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背景的设置,使得整个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景观,给人以宽广和开阔的感受。

7. 择景手法:苏州园林设计注重选择和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优势景观和元素,如山、水、石、树等。

通过将这些自然景观融入园林设计中,营造出一种自然恬静的氛围。

8. 艺术细节:苏州园林设计非常注重细节和精雕细琢的工艺。

园林中常见的细节包括栏杆的雕刻、石桥的铺设、花墙的种植等。

这些细节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为园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优而境深——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浅析

意优而境深——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浅析

意优而境深——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浅析
苏州古典园林,这座在中国江南的园林里古典的精髓与文化的迷人结合,创造出无可比拟的视觉感受。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这座古老的园林古朴典雅,仿佛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自然元素,将其组合起来,使其参较上下很是协调,此外,古典园林的院落格局,以多曲线的线条形成,使其变得更有动感。

园林里纳翁堂,清漪苑,泛舟湖,彩凤堤,这些具有苏州特色的景点都让这座古典的园林更加精致。

此外,苏州古典园林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改善它的环境,比如通过山石水制作来营造出天然气息,然后在园林里种植不同的植物,以营造出一片不同的自然色调,最后再将灯光调节到合适的氛围,使其变得温馨宁静而有节制。

总之,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有着其独特性,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也为访客带来极大的视觉感官体验,值得一游。

苏州园林景观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分析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2、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黜政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州园林造园的立意与写意作者:陈健阅读:2358次上传时间:2006-03-02推荐人:wuyingjian (已传论文16套)简介: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关键字:立意布局写意文化意境创造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的“园中瑰宝”网师圆;有石狮林立,迷宫探幽,变化无穷的狮子林等等,正如童巂教授所言:“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学生,四天的实习犹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文化艺术的汪洋中,所到之处受时间之限,然仍可以窥见一斑,徜徉于这个为世人所赞叹的艺术的殿堂。

1. 园林的立意1.1 苏州园林的风格特色的根基苏州的特色何在呢?有人说苏州的风格在于柔和,即吴语所谓“糯”。

“糯” 是对苏州风格的简要概括,“糯”字包含柔美、温文尔雅、细腻、潇洒等等,同样苏州的园林也有着“春夏秋冬皆有景,阴晴雨雪都成趣”淡雅的风范,当然传统的存在也受到历史的影响,回避倾轧的官场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朴归真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请”,而以园言志,以景寄情,也正体现了苏州园林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诗情画意的意境。

1.2 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同样也是造园之理。

苏州的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时力求园林中每个观赏点,看来都是一幅幅含义深远而有不同层次的画。

正所谓:“古人构园置景,以体扬立意为先”,名师巧匠们,对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体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筹划布局,剪裁景物,开拓意境,形成园林特有的风貌。

另外古人善于将宗教的事物动静变化的辨证关系应用于园林创作中,景物有动观静观之分,造园之前,首要考虑。

所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人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赏线。

例如网师园园子较小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拙政园面积较大,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廊引人随,移步换景,这是动观。

江南淡青绿山水,每以赭石及草青为底色,轻抹石青石绿,建筑勾勒间架,衬以淡赭,清新悦目,正是江南园林之粉本,故“立意在先,协调从之”。

2. 苏州园林的写意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其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对后来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和创作思想上以及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造园家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山水花木呈现四季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2.1 苏州园林的布局2.1.1 局部布局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曲径通幽,庭院深深,江南园林常以大小空间的巧妙组合,互相对比,产生深曲折的艺术效果,且使主要空间显得更加开阔,正如留园的入口欲扬先抑的空间组合是佳例,而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相称,却是败笔。

2.1.2 整体布局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山水建筑参差起落,花草林木点缀成景,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如拙政园的自由不对称布局;留园建筑疏密相间。

是处理极为成功的佳例。

又如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设计上是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原则。

园林景物密易疏难,绮丽容易淡雅难,而拙政园的中部设计是“疏而不失旷,淡雅不流寒酸”,两者兼得,设计者别具匠心,实在难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

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2.2 叠山理水2.2.1 叠山置石艺术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叠石造山,小则置一二湖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大则峰峦洞壑,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石无定形,山有定法。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如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又有“留园三峰”——冠云、岫云、瑞云三峰,其中冠云峰相传为宋朝“花石纲”的遗物,玲珑剔透,没有人工斧凿痕迹,兼具瘦、漏、透、皱的特点,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

名园中又以狮子林的湖石假山为多,园中峰峦起伏,洞壑婉转,奇峰巨石,玲珑剔透。

假山群有21个洞口,步入其中犹如身处八卦阵,明明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隔洞相视,可望而不可及。

2.2.2 理水“虽有人造,宛自天开”即模范山水。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山与水的关系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苏州园林中多以水池为中心,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并合自然,水光云影,相映成趣,而拙政园小飞虹以水为底,堪称佳构。

而园中的水池驳岸本来土石相错,如今无寸土可见,宛如满口金牙是败笔。

正如陈从周先生言“园林苍古之境,有胜藻饰”。

我国园林用水一静止为主,体现静以悟动的辨证观点,“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可见现代园林所强调的“亲水”是有渊源的,也正是体现了现代园林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是在设计上引进了西方的理念,以动态的水体,层次的变化为主,更加完善了现代空间的水景设计体系……2. 3花木植物园林中花木既能观赏又能组景,分隔空间,屋角蕉影、窗外修篁、池边垂柳、雨中睡莲、经霜丹风,雪中梅朵。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且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打芭蕉”,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桂花、玉兰交植来比喻金玉满堂等,真是别具匠心。

苏州园林中用植物以时造景,可见古代造园家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虽有亭台楼阁,山石水池,又能作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正所谓:“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而苏州的园林中的种植方法“小园植树多落叶,要疏植;大园植树要适当布置常绿树”是现代园林设计中仍然非常关注的问题。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古典园林的植物所创造的意境美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3 古建筑……2.3.1 园林铺地苏州园林中以铺地体现园林的又一大特色,如网师园松鹤延年式、金钱十字式铺地;东花园的“八方间,六方式”、“三色海棠纹式”铺地。

2.3.2 苏州园林的漏窗漏窗为园林装饰小品,是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

苏州园林讲究精致小巧,厅堂等建筑多以曲廊相连,部分曲廊单面或双面均有廊墙。

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

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移步观景,画面则更加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如留园长廊就有三十多种漏窗。

而最具意义当推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

四个不同形状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雅气。

2.4 匾额题词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

古代的造园者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对联之隽永,书法之美妙,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现虽无荷风,人临其境,仍觉得风在其中,发人暇思。

而有些题词则是起到了“点景”的作用,如拙政园中“海棠春坞”一景,在一个小的庭院中使人顿觉春意盎然,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