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教案

合集下载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教师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4. 学生阅读《过秦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议题探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过秦论》中的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教师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下面就是本文库给大家带来的《过秦论》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过秦论》教案(一)一、缘起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

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2024)

过秦论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2024)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 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 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4/1/29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及历史地位等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文中运用的 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能够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
习。
创新性评价策略
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 头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
等。
2024/1/29
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
鼓励创新思维
在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独特见解。
及时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评价 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采用对比手法,将秦朝的兴盛与衰落 进行对比,突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10
重要词句、段落解读
2024/1/29
重要词句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 诸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 策而御宇内”等,表达了秦朝的 强大和霸气。
关键段落
文章开头部分对秦朝统一六国的 描述,以及中间部分对秦朝政策 的批评,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 键段落。
2024/1/29
15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如图片、视频等,丰富
教学内容。
2024/1/29
制作课件与教案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精美 的课件和详细的教案,
提高教学效果。
辅助课堂讲解
拓展学习渠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 解,使抽象的知识更加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过秦论》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过秦论》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 文章深层的论证逻辑和辩证思维;3. 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全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文章的重要词汇和句式;5. 案例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6. 价值观引导:通过文章的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分析并欣赏《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深入领会《过秦论》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4.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内容概述《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性散文,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归结为“不施仁义,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劝谏汉文帝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1. 贾谊生平:西汉初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2. 文学地位:与司马相如、扬雄并称“汉赋三大家”。

二、时代背景1. 西汉初期:国家恢复与发展,社会安定。

2. 汉文帝:实行黄老之术,注重民生。

第三章:文本解读与分析一、文辞特点1. 对偶: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对偶,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2. 排比:运用排比手法,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 引用:巧妙引用历史典故,丰富文章内容。

二、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秦亡的原因。

2. 讽刺: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秦朝的弊端。

第四章:思想内涵与启示一、思想内涵1. 批判暴政:指出秦朝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2. 重视民意:强调国家统治者应关心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3. 选贤与能:提倡选拔贤能,治理国家。

二、现实启示1. 借鉴历史:从秦亡中汲取教训,警惕现实中的类似问题。

2. 提高素养:学习古文,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本内容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观点,培养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 写作练习:以《过秦论》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过秦论》全文,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句式结构,以及贾谊对秦朝兴衰的独到见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贾谊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关怀,理解并认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过秦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作者介绍:贾谊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思想。

•历史背景:秦朝兴衰的历史背景,以及贾谊撰写《过秦论》的时代背景。

•思想探讨:贾谊对秦朝兴衰的见解,以及这些见解对后世的影响。

•语言艺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及论证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原文、译文、注释、贾谊画像、秦朝兴衰图片等)。

•小组讨论任务卡。

•案例分析材料(如秦朝政治制度、重要历史事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秦朝兴衰的图片,简述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贾谊撰写《过秦论》的时代背景。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听教师讲述,思考秦朝兴衰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教师导入: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衰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贾谊在《过秦论》中深刻剖析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过秦论》,看看贾谊是如何看待秦朝兴衰的。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介绍贾谊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思想,强调他作为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的地位和对历史、政治的独到见解。

•多媒体展示:展示贾谊画像,播放简短的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贾谊形象。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贾谊的主要思想。

•教师引导:分析贾谊撰写《过秦论》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贾谊为何会对秦朝兴衰感兴趣,以及他的见解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三、原文诵读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过秦论》,注意断句、语调及情感表达。

《过秦论》的教案

《过秦论》的教案

《过秦论》的教案《过秦论》的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过秦论》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目标】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能力目标】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

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

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铺陈排比的写作手法,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反思意识和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言文。

(2)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对比论证和铺陈排比的艺术效果。

(2)引导学生思考秦亡的历史教训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讲解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秦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朝代兴衰更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过秦论》,就是一篇探讨秦朝灭亡原因的文章。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它却在短短十几年内就走向了灭亡,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贾谊的《过秦论》,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贾谊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但随后秦始皇施行暴政,激起了民怨。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响应,秦朝迅速灭亡。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品3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品3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9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

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2.学生翻译:略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过秦论》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2.3 背景介绍: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价值。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点。

2.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1.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拓宽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设计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功过。

3.1.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课文讲解3.2.1 段落分析:逐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2.2 重点句子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3.2 代表发言:请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4 课堂小结3.4.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3.4.2 学生反馈: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作业设计与评价4.1 作业设计4.1.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1.2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针对《过秦论》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教学难点: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二、品读文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生:对比手法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秦论》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

(难点)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

(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条件: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3、注音:崤逡笞隳镝牖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1、始强。

《过秦论》精品教案

《过秦论》精品教案

《过秦论》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在梳理文章内容基础上,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掌握文章的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进而了解文章“以赋体写文”的特点。

3.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语法知识。

4.学习作者于文章中洋溢着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梳理秦王朝兴衰过程,进一步把握作者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2.学习文章多重对比和铺陈夸张的写法,了解文章以叙代议,以赋体写文的写作特色。

难点:理解以赋体写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同学们大家好!“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

这句话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

西汉的陆贾常常在汉高祖面前赞美诗书,汉高祖觉得无用,就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大为不悦,却没有问罪于陆贾,反而让陆贾去总结秦灭亡的原因,此后文人竞相在这个题目下大做文章,其中最切题、最出色的文章当属贾谊《过秦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去探寻秦朝兴亡之迹。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史论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劝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论秦过,实际上是为了诫汉。

2.梳理秦朝的兴衰过程,了解作者以论点统率材料的写作方式,把握作者以叙代议的写作特点。

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作者通过对秦与九国、陈涉与九国、陈涉与秦进行对比,进而从攻守不同阶段施行策略的角度来总结秦亡根本原因在于其“仁义不施”。

4.积累本课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过秦论》一课是史论文章,学习本单元,要理解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丰富文言文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023最新-《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一。

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

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⑴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⑴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⑴质疑,讨论释疑。

⑴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⑴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

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⑴宽厚而爱人⑴相与为一⑴赵奢之伦制其兵⑴秦人开关延敌⑴延及孝文公四。

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

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

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2024版高一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精选)

2024版高一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精选)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与陆贾、晁错等人齐名。
本文通过对秦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必然性和历史 教训。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秦论》的基本内容、结构和 写作特点;了解贾谊的生平及文学成 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对古代文 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亡的 原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01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秦 朝的兴衰历程,再分述秦朝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最后总结秦朝 灭亡的原因。
02
写作特点上,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 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反复等, 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及段落分析
关键语句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 侯。”这句话表达了秦始皇统一天 下的雄心壮志和威武之势。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பைடு நூலகம்绍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实行的一系列 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加强了中 央集权,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
础。
张仪连横
张仪是秦国的著名纵横家,他提出 的“连横”策略,即联合其他国家 共同对抗强大的楚国,对秦国的外 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强大 的兵力和谋略,最终统一了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 央集权国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故事 情节、主题思想等内容,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 文本中的人物角色,通过表演的 形式展现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
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过秦论》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
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

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

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

(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

老师先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

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读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词句,明确中心:
(1)梳理词句。

请同学分类指出本科中的文言知识点,并对教师提出的课文句子进行翻译。

1,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动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吞二周而亡诸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省略句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一词多义: 制、亡、利、固、度
4,古今:橹、河、山东、于是、以为
5,通假:从、衡、景
6,译句: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明确中心:
[提问]通过对字句的梳理,我们能更好地读懂课文,那么在贾谊眼中,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讨论。

“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这充分体现在第5 段议论中。

朗读第5 段。

[提问] 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明确: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提问] 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明确:“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作者议论秦的过失, 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 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

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从各个角度对比, 极言陈涉弱小; 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

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 不够明显, 但例句从课文第2 段找来明显的句子, 已经明确。

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 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 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5
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 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 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 第1~2 段及第3 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 段第二层写“守势”。

(3) 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 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 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 秦从诸侯变
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 结果却走向反面, 更令人深思。

[提问]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
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
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已
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

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
反而变本加厉, 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 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
崩瓦解。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 是借秦作鉴, 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五,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除了要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我们更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灭亡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什么我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坚持“以和为贵”为什么党中央总是强调“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实行仁义。

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要这样去做。

记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