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教案(马致远)
2022年 教学教材《马致远简介》优秀教案
马致远简介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梦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
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
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
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根底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天净沙_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认识曲作者马致远的平生创作,累积文学知识。
2、认识散曲这一体裁。
3、累积名句。
4、频频朗读,品尝语言,感觉小令凄婉、萧瑟的境界,领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育学生赏识古诗词的能力7、达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情形感染法,朗读法,合作研究法,品读与想象联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协助教课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思乡情 , 感觉汉语言的美 , 培育学生的审美情味。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经过朗诵训练,认识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觉小令凄婉萧瑟的境界与悲秋思乡之情,感觉汉语言的美;累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意会曲中情味,培育学生鉴赏能力。
经过两首小令描绘的光景上的异相同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翱翔的歌曲《故土的云》,学生赏识、谈自己的感觉,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土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土的深沉想念,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元朝的散曲,他抒发的相同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认识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朝多数(今北京)人,着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名为“曲状元”。
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仍是优秀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记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顶峰。
曲在元朝盛行,“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辟了一条普通化、平常化的新的文学门路,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含杂剧和散曲,散曲从构造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
小令往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怀。
《天净沙·秋思》元曲教案
《天净沙·秋思》元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元曲的特点。
2. 通过鉴赏《天净沙·秋思》,感受其意境美和语言美。
3. 学会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 元曲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 元曲艺术特色的具体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马致远生平介绍、元曲发展历程等。
3. 鉴赏诗歌的相关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天净沙·秋思》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题目。
1.2 简介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3.2 讲解元曲的特点,如曲调、韵律、表现手法等。
4. 诗歌鉴赏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表达技巧。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5.1 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5.2 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6.2 强调元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7. 作业布置7.1 让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
7.2 选择一首类似的元曲进行鉴赏,写一篇赏析文章。
8. 课后反思8.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8.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分析《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元曲的异同,如《天净沙·春思》、《天净沙·夏思》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古典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通过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元曲作品,学生们将深入感受秋天的悲凉氛围和诗人的离愁别绪,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背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天净沙·秋思》的基本内容,理解马致远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悲凉氛围和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评价任务本节课的评价任务主要包括:1. 学生对《天净沙·秋思》内容的掌握程度,能否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赏析、讨论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马致远文学创作风格和背景的了解程度,能否准确把握其文学特点。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和情感,为学习《天净沙·秋思》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感情的表达;然后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赏析诗歌:教师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讲解和赏析,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4. 了解作者:教师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文学风格和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天净沙·秋思》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点等。
2.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背诵《天净沙·秋思》;(2)写一篇赏析文章,对《天净沙·秋思》进行赏析和分析;(3)搜集并阅读马致远的其它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特点。
马致远《山中问答》教案
《山中问答》教案马致远的《山中问答》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锻炼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马致远《山中问答》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式根据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单纯的灌输知识。
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创意。
同时,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教学的一大特征。
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课堂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相关知识,结合文本内容,展开热烈讨论,由此引领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3、研究式学习: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不同的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深入探究,总结不同课题之间的关系和本文的主旨,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和总结能力。
二、教学目的《山中问答》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代表作,其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对于学生切实提高文化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教学目的如下:1、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考问题。
4、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具有传统美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内容《山中问答》是一篇哲学性的杂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题目介绍,写的是山寺的一位高僧与一个野猿在山林里进行的哲学问答。
猴子寻问和文章开头篇幅较长,反映了猴子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寻求生命的目的。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歌欣赏2. 学科领域:语文3. 课时安排:1课时4. 教学对象:八年级5. 教学目标:a. 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b. 分析并欣赏马致远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c.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b.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c.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2. 教学难点:a. 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b. 学生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创作意境b.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理论和分析方法c. 搜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a. 预习《天净沙·秋思》b. 了解作者马致远的背景信息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b. 介绍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信息c.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欲望2. 诗歌讲解: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b.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c.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 欣赏与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点c.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4. 实践活动:a. 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或创作b.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理解与鉴赏: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诗歌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作能力和展示效果。
六、教学延伸1. 相关作品欣赏:a. 教师推荐其他古代诗歌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2. 诗歌创作比赛:a. 组织班级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b.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1. 课堂回顾: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2. 作业布置:a.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八、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估:a.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b.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2. 学生反馈:a.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b. 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九、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学习:a. 教师介绍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情趣b. 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2. 诗歌主题讨论:a.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天净沙·秋思》的主题和内涵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深入的文学交流十、教学计划调整1. 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教师对后续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a. 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b.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2. 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提供指导和支持a.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b.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提升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基本信息补充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如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分析并欣赏马致远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等。
马致远-[双调 夜行船]秋思-教案
[双调夜行船]秋思一、写作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的朝代。
一方面是帝王将相达官巨贾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更使得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饱含辛酸,艰难度日。
由于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科举取士又缺乏重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对世间的黑暗不公有深切的体会。
马致远早年也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蹉跎岁月,困于下僚,终于绝了仕进的念头。
晚年隐居田园,号东篱,可见其效仿陶渊明之志。
马致远在大都生活了近二十年,与诸多曲家、杂剧艺人等都有交往,参加“元贞书会”,被推为“曲状元”。
他是元散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大家。
二、层次结构本篇由七支曲子组成,有破有立,先破后立,首尾呼应,主旨突出。
前五支曲子立足于“破”,重在批判,无情地鞭挞了热衷于名利场中奔走的人。
首支[夜行船]谓光阴似箭,转瞬即逝,人生如梦;第二支[乔木查]谓朝代更迭,此盛彼衰,变化无常;第三支[庆宣和]谓英雄豪杰,显赫一时,久而湮灭;第四支[落梅风]谓富贵荣华,暂时相伴,难以长远;第五支[风人松]谓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这五支曲分别从光阴、事业、豪杰、富贵、人寿几个方面,极言功各利禄之必须看破而不可依恃,那些费尽心机,孜孜以求者实在是愚蠢可笑。
在前面“破”的基础上,后两支曲着重于“立”,立的是隐于山林田园、安于闲适生活的高洁文人的形象。
第六支[拨不断]谓弃绝名利,远离红尘,安居乡野;第七支[离亭宴煞]谓争名逐利,可叹可悲,唯隐逸可乐。
这两支曲对隐士田园生活的赞美,正是对唯功名利禄是求的丑恶现象的批判。
作者还注意了整套散曲的首尾呼应,开头是“百岁光阴如梦蝶”,结尾处又强调“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以时间的飞逝引出无限的感慨,既突出了主旨,又显示出全篇结构的严谨。
三、内容述评在元朝统治者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像马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过着十分压抑而艰难的生活。
《天净沙·秋思》元曲教案
《天净沙·秋思》元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马致远、元曲的特点等。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领会其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群,感悟其意境。
(2)深入了解元曲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天净沙·秋思》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关注《天净沙·秋思》中的关键字词,如“断肠人”、“天涯”等。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5. 巩固练习:(1)进行诗句填空练习,加深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句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天净沙·秋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天净沙》教案
《天净沙》教案《天净沙》教案1预习积累: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
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课文《长亭送别》教案
课文《长亭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长亭送别》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感受古代爱情的纯真与坚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长亭送别》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戏剧,讲述了王实甫与赵师师的爱情故事。
2.2 人物介绍王实甫:青年学子,才华横溢,热爱文学。
赵师师:大家闺秀,聪明美丽,对王实甫一往情深。
2.3 情节梗概王实甫进京赶考,赵师师与他分别。
王实甫在长亭上题写诗词,表达了对赵师师的思念之情。
赵师师也写诗回应,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
两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团聚。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如何理解古代爱情观。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3 欣赏法: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和背景。
(2)提问:什么是爱情?古代爱情与现代爱情有什么不同?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回答问题: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5.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王实甫和赵师师的人物形象。
5.4 课堂小结5.5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将《长亭送别》与其它古代爱情故事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分析其异同。
6.2 文化探究探讨古代爱情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现代爱情观。
第七章:评价与反思7.1 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讨论发言等方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范文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范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的散曲作品。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二、体裁简介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
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景情人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并欣赏马致远运用景物描绘的手法,体会其表达的悲秋之情。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景物描绘的作用和意义。
2.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参考资料和注释。
3. 相关音频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景象和情感。
b. 简介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5分钟)a. 学生朗读《天净沙·秋思》,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语气等问题。
c. 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
3. 理解与赏析(15分钟)a.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绘,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体会其表达的悲秋之情。
d.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与表达(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景物描绘,发挥想象,创作一段描绘该景物的诗句。
b. 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讨论。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b.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马致远的其他作品,或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绘及其表达的悲秋之情。
3. 选读马致远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写在课后日记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天净沙·秋思》元曲教案
《天净沙·秋思》元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3)学会欣赏并解析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马致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会离乡背井的艰辛。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韵味。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抽象的意象,如“断肠人在天涯”。
2. 体会诗人运用韵律、意象表达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作者马致远的生平介绍、元曲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歌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诗歌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品味诗歌(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实践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秋思”为主题的诗歌。
(2)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学习。
(2)学生谈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7. 作业布置(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马致远散曲二首》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马致远散曲二首》教案一、作者介绍马致远(约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奔走求仕。
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
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曾朴,)之一,贾仲明[凌波仙]吊曲说:“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曲状元。
姓名香贯满梨园。
”马致远作杂剧15种,今存7种。
散曲有小令115,套数16,残套7。
在整个元代,他是个多产作家,其散曲声誉极高。
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其曲“不可与凡鸟共语,宜列群英之上”,被推为元曲家第一。
二、课文教学【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1.基本解读此曲用极为简练的笔墨,描绘一幅色彩绚丽、景色秀美、充满生机的山间暮景,表现了曲家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
(主旨)“花村外,草店西”:开句切人题目中的“山市”。
“花村”指山花烂漫的山村。
“草店”指山野小店(即“市”的象征)。
其中的“外”和“西”,把视野放宽,不只是写“花村”和“草店”本身,而是写更宽阔的自然风光。
“晚霞明雨收天霁”:“晚霞明”写山市上空景象——一片清新通明,霞光万丈。
“雨收天霁”紧扣题目“晴”字,写出明丽的晚霞并非一般之明丽,而是雨过天晴后的通明透丽。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紧接着“晚霞”,更具体地写出夕阳与山的一竿之距。
“锦屏风又添铺翠”:山与雾气(晴岚)连成一片,使“锦屏风”般的“四围山色”铺翠添碧,更加鲜艳迷人。
2.鉴赏要点层层描景,使山市晴岚景象鲜明突出。
此曲题为“山市晴岚”,从曲中画面看,作者所写的是以“山市”为背景的“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首先展现的是“山市”,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
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
其中虽有雨过天晴的描写,但尚未直接写晴岚,只是为晴岚的描写铺垫。
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
九年级语文上: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25马致远曲二首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作者简介: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 ( 今 )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X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现存小令 115 首,套数 16 套,辑为《东篱乐府》。
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
意境开阔,构思巧妙。
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
著有杂剧 16 种,现存 7 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 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游子的思乡情怀。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 过渡语、指导语2.组织学习活动(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五、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达的意境4. 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标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古文诗,它描绘了作者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情景。
2. 引发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喜欢秋天,询问他们对于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主体:3. 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明代著名诗人,该诗是他在流亡期间写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分析:逐句解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诗,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5. 诗歌欣赏:播放或朗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6. 阅读理解:分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
拓展: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写一首类似《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8. 分享与展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示并欣赏彼此的作品。
总结:9. 总结回顾:回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以及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10.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文诗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欣赏和理解古文诗?11. 结束语: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对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题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的诗歌创作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表达。
2.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马致远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宽他们对于古文诗的了解和欣赏范围。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题 材 演 变
昭 君 故 事
与
流
传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1.史传记载:
❖ ① “单于自言愿壻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 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 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 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
——《汉书·匈奴传》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②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 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 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 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 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 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王昭君“怨女”形象源于《琴操》,定型 于葛洪,《西京杂记》标志着她的故事由历 史进入文学。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王昭君故事全部内容,在汉代乐曲与 晋代笔记中已完备,但严重背离历史真 实。《琴操》更从大汉民族与维护封建 道德角度出发,非议胡俗,把昭君和亲、 再嫁视作个人失节,民族屈辱。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汉晋以后,王昭君一直是历代文人 热衷不衰的创作题材,出现了所谓“诗 词千首咏昭君,丹青万种画昭君,戏曲 万段唱昭君”的艺术现象。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3.诗词千首咏昭君 ❖ 古往今来,历代名家关于王昭君的诗词创
❖
——[南吕·金字经]《未遂》
马致远生平
❖ 元朝统一中国后,马致远到南方,曾任江浙省 务提举,入仕之初有颂圣之作。
❖ “寰海清夷,扇祥风太平朝世,赞尧仁洪福天齐。”
❖ “九五龙飞,四海升平日。”
❖ “才万里,锦绣簇华夷。”
[中吕·粉蝶儿]
❖ 官微言轻,加之官场险恶,马致远很快从现实 中清醒,萌生归隐之意。
❖
——[双调·清江引]《野兴 》
马致远生平
❖ 归隐后的马致远,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他有时 还表现出往日荣华富贵的留恋和追怀;但其主要倾 向无疑是日趋消极。
❖ “上苍不与功名侯,更强更会也为林下叟,时乖莫
强求。 ”
—— [幺篇]
❖ 这种消极包涵了对现实社会的否定。
“自隋唐,数兴亡。料这一片青旗,能有几日时 光!”
❖ 如此立意,在元代这个令中原文人精神极度痛苦 的特殊时代,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 马致远是元曲家中创作神道剧最多、成 就最高的曲家,后世神道剧无不受其影响。 其神道剧作以否定黑暗的元代社会为主,不 乏强烈的民族意识。
❖ 此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家一脉 不可或缺,马致远之神道剧以金元时期全真 道教为基本思想,有鲜明时代特点,有特殊 文化价值。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 神道剧《任风子》描写马丹阳以中原文化劝化 定居在甘河镇的蒙古色目人,改变“吃腥荤”草原 生活习俗的情节。
❖ 这表现出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主题——马致远 希望全真道士、中原文人,都能肩负起“以夏化夷” 的历史重任;希望定居在中原的蒙古民族,能够接 受中原文化,改变残杀中原百姓的恶俗,“放下屠 刀,立便成仙”。
❖
——《岳阳楼》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四方 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 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庾:元杂剧家庾吉甫,早逝。
——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双调·凌波仙]小令吊马致远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留存7部作品中,《岳阳楼》、《黄粱 梦》、《任风子》、《陈抟高卧》4部为神道 剧,且前3者均写全真教故事;《荐福碑》、 《青衫泪》为文人剧;历史剧《汉宫秋》为 其代表作。
朝 阳 鸣 凤 马 致 远
马致远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 马致远的杂剧、散曲创作均为一流。 ❖ 在散曲创作方面,他被称为“曲状元”; ❖ 在杂剧创作方面,他开创了神道剧创作传统,
使其在元杂剧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 同时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汉宫秋》被评为元
杂剧五大历史剧之一、四大悲剧之一。
马致远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 历代评论家对马致远都是极力推崇:
❖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 《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 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 哉!宜列群英之上。”
❖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
(列马致远为180位元曲家之首)
❖ 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將马致远代表作《汉宫 秋》置于百种杂剧之首。
马致远生平
❖ 马致远的散曲多有自述身世之作,由此可对马 致远生平行踪有一粗线条了解。
❖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早年生活在大都。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
—— [双调]《拨不断》
❖ 奔走京华期间他有志于功名,但始终未求得一官。
❖ 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
❖ 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
—— 《后汉书·南匈奴传》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王昭君出塞和番,确有冷宫积怨、负气请行的 个人原因,但也促成了胡汉民族六十多年的和睦局 面。其和平使者之功绩,应当受到历史肯定。
❖ 但历史上此类以政治利益为主要目的“异族联 姻”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是汉族占下风,中原文人出 于民族心理的反映,在记载、传述昭君故事时往往 脱离历史事实,多加演绎,久而久之,王昭君形象 由和平使者转变为千古怨女。
❖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 ❖ “我头低气不低,身屈心难屈。”[南吕·四块玉]
❖
马致远生平
❖ 中年后,马致远隐居杭州,高龄而死。
❖ 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 都参破。种春风二亩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 快活。
❖
—— [南吕·四块玉]《恬退》
❖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年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 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住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2.汉代乐曲、晋代笔记: ❖ ① 东汉末年,托名东汉蔡邕《琴操》载
有《昭君怨》,假托昭君口吻作曲,感叹自 己远嫁胡主、思乡思亲,哀怨难遣,又记昭 君不愿再嫁前阏氏子,吞药自尽。
王昭君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② 西晋石崇《王昭君辞》中加入王昭君弹 琵琶的情节,东晋葛洪在其笔记小说《西京 杂记》中记载昭君故事时,凭空加入画师毛 延寿,皆无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