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三、总结
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加强情志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有助 于深入了解妇科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古代医学中,情志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是指人类情感、情 绪和心理状态,这些因素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医案中 记录了许多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处理心身现象 具有重要的启示。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 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录
01 一、情志与脏腑的关 系
02 二、情志致病的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三、情志在心身疾病 中的作用
四、情志致病在中医
04 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 用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致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情绪和 心理状态,而致病则是指这些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古代中医认为,情志 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本次演示将探讨古代情志致病 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研究,发掘其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二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情志,亦称情感,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致病,主要是指因情感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 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基本情绪。
4、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分娩后的抑郁症状,是女性常见的心理障 碍之一。中医认为,产后抑郁多由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研究发现,情志因 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加重产后抑郁症状,而通过心理治疗、中药调理等方法可有 效缓解症状。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培训课件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5
典型情志病证
情志病包括: 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 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1010
喜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心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 病能力提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 •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
18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恐(惊)
•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 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 小便失禁。
• 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 • 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益
11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喜伤心
“心主喜,喜伤心”,“喜则气缓”。气缓包括缓和 紧张情绪和使心气涣散两个含义。
前者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后者确因过喜而伤及心脉, 致使血脉迟缓,心气涣散不收。
临床可见心悸不安,倦怠无力,精神不集中,甚则 失神癫狂等症。
12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怒
•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 • 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3
基本概念
情志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 用,并不和用。《说文解字》解 “志”为“意”。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 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课件
宠辱不惊、嗔戒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调摄情志
疏泄法 •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
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
直接发泄、疏导宣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恐(惊)
•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 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 小便失禁。
• 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 • 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益
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情志养生的概念
调养心神
调摄情志
调剂生活
情志养生
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 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一 )安神药物 滋养安神药物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忧虑太过、 心神失养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惊悸、健忘、虚烦不寐等病证。此类 病证多属于虚证,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知母、麦冬、当归、枣仁、柏子仁、 五味子等。
常用中药治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
优良的服务加精湛的技术才是真正优质的护 理,两者缺一不可。“优质”护理并不是只 给患者洗洗头、剪剪指甲这些简单的事情, 而是要实实在在把患者装在心里,没有过硬 的基本功,所谓的“优质”也是形式。医院 通过练武这种形式,让每个护士都有扎实的 基本功,让患者放心。
不同年龄段病人,采取不同的情志调护
1.婴儿给予适当的安抚,如搂抱、轻拍等。
2.幼儿违拗心理明显,可采用讲故事、做 游戏等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和他 们亲近.
3.少年儿童自我支配意识的能力加强,能 客观地分析环境和自己的关系,从而调节 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向他们讲明住院的 原因、治疗的必要性,取得他们的信任; 4.青年病人个性强,精力旺盛,思想活 跃,同时对疾病的反应也很强烈。护理人 员要经常同他们谈心,及时给予正确引 导;
5.对中年病人的护理,首先要说服他们 对工作、家庭、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 的期待,针对不同的情况,解释治疗目的 及预后情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调动其 主观能动性,消除顾虑,积极同疾病作斗 争;
6.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衰退,免疫力 下降,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顾虑较 多,护理人员要像儿女那样,从生活 上体贴关心他们,帮助病人适应医院 的生活环境,嘱其家人经常来探望, 解除他们悲观、抑郁的情绪,积极接 受治疗,早日康复。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 “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
心”,
中医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 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 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占有很重要的 位置。
护理人员基本素质
除了熟悉掌握中医情志护理的有关医 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认真学 习相关学科知识。
通过望其神、察其目、闻其言、观其 行、问其疾苦所在等方法,仔细观察病 情,收集病人生理、心理的异常症状、体 征,从而作出正确的辨证分型诊断,因人 施护。灵活运用四诊方法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现代临床证明,约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占74%~76%;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
这都说明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致病自古以来已为世人所公认,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往往会程度不等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促发心身疾病。
因此,现代生活中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 情志病概念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毖至”。
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于五脏,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 情志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2.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2.1.1喜伤心。
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
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
但若大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伤神耗血,不能主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123
常用分类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用分类
内科情志病证 内科杂病中,多数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 有的是由于疾病痛苦带给病人的情志异常;而有的是病人不了解病情,对疾病 有恐惧感所产生的情志异常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 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 概述 第二部分 | 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四部分 |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第一部分 概述
基本概念
情志病高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 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 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 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 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 会环境
基本概念
情志病
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 《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 ”“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 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而情志 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三)多对应相应脏腑
七情分属五脏,,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 志,惊、恐为肾之志。各种情志对五脏各有其特异性,情志致病,五志对五 脏各有所伤,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课件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 概述 第二部分 | 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四部分 |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部分 概述
基本概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部分 | 生理基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情志与气血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本质。
情志与血
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 衡,同时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一) 广泛性、多样性
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情志的变化伴随 着相应脏腑的气血、外在形体、精神等方面的变化。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二) 多为内伤
《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谓“阴” 者是指内也。
03
常用分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用分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典型情志病证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志,即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当这些情志过度或不及,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和调节的范围,就会引发身心的失衡,影响健康。
而中医在调理情志失调方面,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心理疗法,这些疗法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旨在帮助人们恢复情志的平衡,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疗法中的“以情胜情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它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失常的情志。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过度时,可以通过引发他的悲伤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并非是简单地让人从愤怒直接转换到悲伤,而是在恰当的时机和方式下,引导情绪的自然流转和平衡。
例如,讲述一些令人感动或悲伤的故事,或者让其观看触动心灵、引发悲伤情感的影视作品。
这种方法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引发悲伤,导致新的情志失调。
“劝说开导法”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忧虑和恐惧,然后用温和、耐心的语言进行开导和劝解。
这不仅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
比如,对于因工作压力而焦虑的患者,医生可以帮助其分析压力的来源,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其积极面对困难,调整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能够释放内心的压力,改善情志状态。
“移情易性法”则是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从而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某种不良情志中时,如悲伤、抑郁,让他接触新的事物、参与新的活动,能够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比如,鼓励患者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一门新的技艺、养宠物、旅行等。
这些新的体验和活动能够激发患者内心的积极情感,使他们逐渐从消极的情志中走出来。
中医还注重“顺情从欲法”。
这意味着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患者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变 方 式
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致 病因素的情志病证有独特 的传变方式,一般情志致 病首先伤心,多情交织常 共同为病最易伤肝。易伤 潜病之脏或随个体差异而 不同,其中"惊"致病为害 最为亢烈,易致心神错乱 精神失常。
第三部分 | 临床诊断要点
情志病证主要表现为心理异常,也可伴有躯体症状而表现为形神俱病。情志 病证的诊断与普通疾病有所不同。它既要诊断患者脏腑气血的异常变化,又
常见情志病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 如郁证、癫、狂等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 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 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
病)等身心疾病;
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
01
02
03
现。
常用分类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第三部分 | 中药临床使用
( 一 )安神药物 滋养安神药物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忧虑太过、
心神失养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惊悸、健忘、虚烦不寐等病证。此类
病证多属于虚证,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知母、麦冬、当归、枣仁、柏子仁、 五味子等。
第三部分 | 中药临床使用
( 二 )开窍药物 情志疾病中由于剧烈的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痰浊内生,常运用芳香开
第二部分 | 生理基础
情志与气血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本质。
情志与血
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 衡,同时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一)广泛性、多样性 (二)多为内伤
(三)多对应相应脏腑
(四)影响脏腑气机 (五)情志变化影响病情预后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一) 广泛性、多样性
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情志的变化伴随 着相应脏腑的气血、外在形体、精神等方面的变化。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二) 多为内伤
《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谓“阴” 者是指内也。
第三部分 | 临床举例
诊断:经行情志异常。 辨证:肝气郁滞,气血失和,枢机不利,治宜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开阖枢机。 方选柴桂龙骨牡蝠汤加味。 具体方药:柴胡10g,黄芩10g,党参lOg,法半夏10g,蜜甘草5g,桂枝lOg,生白芍15g,锻 龙骨30g,锻牡蛎30g,酸枣仁25g,香附10g,郁金10 g,大枣10g,6剂,日1剂,水煎服。嘱患 者适当运动,晚饭后散步。 二诊:继服上药6剂后,睡眠较前稍好转,精神好转,疲乏改善,仍情绪低落抑郁,手足心 热,潮热汗出改善不明显,二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方药:原方去香附,郁金,加 浮小麦30g,鸡血藤20g,秦儿15g,桑枝30g,6剂,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适当运动,晚饭 后散步。 三诊:3月30日月经复潮,经期乳房胀痛较前减轻,小腹隐痛,疲倦乏力,继服上药后,情 绪低落较前好转,睡眠可,大便稀搪,4-5次/天,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方药:原方去浮小 麦、鸡血藤、秦儿、桑枝,加首乌藤30g,薏苡仁15g,葛根15g,6剂,日一剂,水煎服,嘱患 者适当运动,晚饭后散步。再服原方6剂。随访3个周期,患者经前情绪稳定,精神好,睡眠 明显改善。
第三部分 | 临床举例
抑郁症(depression)是自古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一种精神、心理疾患。以情绪低落、思维 迟缓,并伴有兴趣减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 征,可出现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病起始年龄多在21-50岁,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被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家称为“精神科的 感冒”。据调查15%-20%的抑郁症患者以自杀为最终结局。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由于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惊 恐七情伤及五脏,致脏腑功能失衡,出现肝气郁滞、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等,由 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则机体出现各种各样不适病证。
常用分类
肿瘤科情志病证 肿瘤病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病患者,大多产生恐慌的感觉,情绪消沉,悲观 失望。这样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开导病人使 其情绪积极乐观,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则有利
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第二部分 生理病理认识
第二部分 | 生理基础
第三部分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第三部分 | 临床特点
临 床 特 点
发 病 特 点
从外部条件来说,与其生 活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从 机体的个体功能特征来说, 情志病证的发生与心理状 态及个性特征也有着非常 密切的关系。
发 病 机 制
情志病证的发病机制主要 涉及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而且疾病的发生有定的体 质基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功能在 机体心理应激一情志致病 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医 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 反应的核心。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三)多对应相应脏腑
七情分属五脏,,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 志,惊、恐为肾之志。各种情志对五脏各有其特异性,情志致病,五志对五 脏各有所伤,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四)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 则气乱……思则气结。”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五)情志变化影响病情预后
情志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影响着情志疾病的预后。如果情志调畅,气 血和顺,则疾病好转。如果情志异常波动,往往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第三部分 防治理论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预防
养性调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
第三部分 | 临床举例
游某,女,43岁。2015年3月17日就诊。主诉:反复经前抑郁3月。患者自述3 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经前情绪极度抑郁,悲伤欲哭,睡眠极差,眠浅,多梦, 易醒,白天少气懒言,疲乏,动则甚。月经史:14岁月经初潮,周期25-28天, 6}7天经净,经量中,色黯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无腰酸腹痛、小腹坠 胀。末次月经:3月4日,6天净,经量多,色黯红,夹大血块,经前乳房胀痛, 情绪极度抑郁。平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夜间潮热汗出,手足心热, 矢气多,二便调,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细弦。
体魄锻炼
《吕氏春秋·达郁》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 例,阐释了“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 郁”。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1.病与医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治则
2.首重治神,注意患者的个性特征 3.谨守病机,阻断形神之间的恶性 循环 4.杂合以治,借助多种方法综合治 疗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三部分 | 临床举例
西医诊断: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型,重症。 中医诊断:郁证。 中医辨证: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虚气郁,神窍痰蒙。 治则:温补心胆,舒郁涤痰。 方用柴桂温胆定志汤和西药多虑平。 中药处方如下: 柴胡、黄芩、桂枝、赤芍、白芍、半夏、生姜、陈皮、枳壳、竹茹、远志各10g, 人参5g, 石营蒲6g,炙甘草6g,大枣5枚,水煎两次,分两次服,每日1剂。 用药后3日,头痛身痛已减,用药5日,上午可起床活动,食欲不振好转,不再想死。用药 后4周诸症已得到控制。此时中药去石营蒲、远志,以人参易太子参,桂枝减量,隔日服1剂, 继服2周。用药6周后已可正常上班,停服中药。
基本概念
情志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说文解字》解 “志”为“意”。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基本概念
情绪 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 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
常用分类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用分类
内科情志病证 内科杂病中,多数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 有的是由于疾病痛苦带给病人的情志异常;而有的是病人不了解病情,对疾病 有恐惧感所产生的情志异常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 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CONTENT
目录
第一部分 | 概述
第二部分 | 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四部分 |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第一部分 概述
基本概念
情志病高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 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
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 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 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 会环境
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基本概念
情志病
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
《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 ”“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 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而情志 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心理治疗
治法
情志相胜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
中医药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