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更是一种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关键所在。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分数的获取,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潜力的培养。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创新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在课堂上培养,也需要在实践中磨砺。
例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创新的案例,了解创新的过程和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业是实践的过程,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创新的力量。
因此,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如创业实训、创业比赛等,将创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并从中获取切实的经验和启示。
除了培养大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指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创新和创业活动中,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创新和创业活动。
例如,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创新项目,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社会资源充分结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社会资源包括企业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因此,大学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且在2015年两会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给予特殊强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理应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有生力量。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中。
另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就业目光仍然集中关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岗位上,许多毕业生就业眼光过于狭窄,进而导致自身难以顺利就业。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公务员考试上,普遍不重视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而难以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立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机遇与挑战精品文档4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机遇与挑战0 引言伴随着经济发展下行的大趋势,经济转型成为新常态,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工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升级换代的引擎。
目前,信息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4%,而根据麦肯锡的评估报告,凭借“互联网+”的强劲动力,十年后其占比可达三分之一。
新的时代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现自身财富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接受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同步解决经济转型、就业难的良策。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积极应对,理性面对就业困难统计信息显示,超过七成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工作,选择不参加工作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有不到4%的学生由于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准备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
面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足够的社会关系,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学校名气不够高、专业不够好限制了就业的选择面,大学毕业生们的担忧和自我分析显现了他们对困难有足够的理性。
1.2 过于自信,对工作收入存在高预期统计信息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毕业生表现出较高的就业热情和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将来的工作。
对参工首月的工资收入预期呈现正态分布,超过四成的学生预期在3000元以上,接近一半的学生预期在1500-3000不等,一成多学生的预期达到5000元以上。
对比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以上统计信息还是偏高的。
1.3 缺乏创业意愿,创业面有待拓宽,不熟悉创业政策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适应时代主题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有创业意愿,同时,对创业的理解仅仅局限在零售业、手工品和计算机领域。
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在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现状以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一、背景介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变革等挑战,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丰富大众智慧库、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1.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创业教育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导师指导、创业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锻炼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
3.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创业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开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技术转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1. 持续推进创业教育改革目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创业教育改革。
不少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鼓励和帮助学生创新创业。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具备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创业导师的培训和选拔,吸引创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创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加强实践环节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一些高校已经推出了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项目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过程,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1. 推进课程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要求。
当前时代下,高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拥有丰富的资源与雄厚的人才库。
高校应明确创业教育实况,从思想认识提升入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健全教育教学体系,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标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创业教育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剖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而且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创新的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乎经济发展,并可促进经济增长。
我们应一改往常发展老路,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作为创新主体,需积极探索,不断努力。
而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响应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致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业培养现状1.创业教育认识不完全因经济社会的约束,在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更加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学术能力提升。
在教学体系、原有人才培养形式与师资力量的作用下,创业教育一般通过就业指导活动和专业讲座来进行,无法覆盖整个大学生活,且认可度不高,氛围不浓厚。
2.创业教育偏于形式化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两创构想”后,部分高校纷纷设立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比赛,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讲座。
部分高校也为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然而,大多数学校通常开设其中一门课程,且只开一学期,因课程单一,缺少延续性,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业教育模式单一高校创业教育应开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创业课程,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然而,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高校能做到,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少量开设其他活动。
此类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探索、实践、交流的机会,无法使其发挥自主性,降低了创业教育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完善策略1.转变思想,全面认识创业教育高校转变创业教育思想认识,这既是社会前进、学生进步的基本要求,还是高校践行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推进方式研究
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推进方式研究随着创业热潮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创新资源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进步至关重要。
为此,研究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推进方式,对于确保创业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推进方式需要加强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石,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
大学要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资源,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还应与企业和创业者建立紧密联系,为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创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创业经验和技能。
其次,政府在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和政策倾斜等方面。
同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简化创业流程和手续,降低创业门槛,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便利条件。
另外,政府还应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加速创新与创业的推进。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向培养。
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推进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通过创新创业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开设综合创新实践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资金和专业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实施创新创业项目。
此外,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是推进大学生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重要方式。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对于创业和创新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与创新项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获奖科研报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获奖科研报告摘要:以本科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充分调动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通过阐述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机制及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目的。
希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进本院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本领的提高,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实验大学生创新实施方案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这与教育部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谋而合。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以大学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项目实施计划,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另一方面能全面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使得我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并且加快了教学改革进程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机制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为主的学生创新工作组,统筹规划工作的全面实施,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
聘任校级和院级督导组老师和相应专业的教师参加,具体职责是:校级和院级督导组负责全面规划本学院创新性实验项目及立项申报工作;各专业教师审查大学生创新申报的项目可行性,衡量项目研究是否具有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并对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1.创建相应的服务机构。
(1)创建服务型学生创新中心,作为“计划”的管理服务主体。
创建服务型学生创新中心负责具体实施,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坚持原则,整合资源;在上述基础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通过发挥管理主体监督,推进各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全面实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作者:徐君莉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7年第09期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
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构,应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创业能力,从而为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9-0056-0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且在2015年两会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给予特殊强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理应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有生力量。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呼声日益强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共3页word资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形式严峻必然产物。
高等学校承担着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新技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等诸多方面重要功能,作为创业人才库与资源库,要很清楚知道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增强有关创业教育重要性方面认识,利用好当前良好创业环境,为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这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世界所必然要经历。
李克强总理在很多报告与视察强调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更是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个重要手段。
每一年,都有上万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就业压力重点。
通过学校创业教育,让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
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东西,但是他们确是社会向前发展重要支撑。
属于国家之间竞争软实力。
我们国家这就几年一直保持着很快发展速度,但高耗能、高污染这些传统行业带来了严重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国家整个产业结构都在调整。
转变过程如果缺乏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
就不是质转变,所以各高校要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陆续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创业培训、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等多方面。
明显国家给予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支持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不断深入,会出现很多新行业与新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够参与进去。
利用自己掌握技术与学到理论知识。
为行业健康发展下去做出自己努力。
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
高校是学生踏入社会最后一步,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快适应社会。
就必须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联合企业一起建立适应国家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对创业的意向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面向西华大学在校学生,走访调查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37份,收回229份,经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和结论:1、78.3%78.3%的受访者对创业感兴趣,有的受访者对创业感兴趣,有3.5%3.5%的受访者正在创业,的受访者正在创业,有32.3%32.3%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会创业。
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会创业。
2、创业初期,社会经验(、创业初期,社会经验(76.3%76.3%76.3%))、人脉资源(、人脉资源(71.4%71.4%71.4%))、成功创业者经验(业者经验(66%66%66%)被大多数受访者看重。
)被大多数受访者看重。
3、77.6%77.6%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创业课程学习,仅有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创业课程学习,仅有23.4%23.4%的受访者的受访者参加过创业课程或创业比赛。
4、对于创业需要的因素,受访者分别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创业头脑(脑(70.8%70.8%70.8%))、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35.8%35.8%35.8%))、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12%12%12%))、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57.5%57.5%57.5%))、较好的组织能力(的组织能力(42.5%42.5%42.5%))、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59.2%59.2%59.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理素质和适应能力(55.8%55.8%55.8%))。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现在我国目前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这不但能够使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同时,还能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崭新的动力以及活力。
本文将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的背景及意义进行重点的阐述和分析,深入地剖析出当前高校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所发现的问题,并且对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实践教育所有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所以就显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人民群众一直以来的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便是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保障,并且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
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被我们刚刚认识的新名词,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培养全体民众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起到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可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来不断加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今后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1.1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的背景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经济改革也渐渐地处在了深水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变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地下降。
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怎样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一些新的“生命”,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形势背景下,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这个思想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面临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既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缺乏与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的分析,了解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实践案例,找出成功的经验和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为完善相关教育模式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实际情况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更多地被培养为执行者而非创新者。
最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研究背景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
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一、本文概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进行解读,分析其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结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强化创业实践环节等。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与特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这一战略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强调创业主体的广泛性,不仅仅是企业家、科技人员等特定群体,而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
它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鼓励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它强调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就业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特点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性,即鼓励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注重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是广泛性,即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三是协同性,即创新创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四是实践性,即强调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深入理解和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与特点,积极调整创业教育策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种支持市场经济的基本国策,旨在鼓励普通民众自主创业和创新,发挥自己的特长。
对于高校而言,每年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人才,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和就业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本文主要站在学校以及教师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教育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创新创业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创新以及创业教育的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很多高校毕业生不仅树立了正确的就业和创新观念,而且提升了就业质量。
部分高校毕业生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倾向于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体现价值。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概述(一)主要内容学校或者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学校需要提供资源,教师需要制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具体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害怕困难,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坚定大学生的创业决心[1]。
第二,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学校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学生今后创业创新和重要性,全面的向学生传输法律、财务、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第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大学或者教师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重要意义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都鼓励民众创业,尽可能的发展市场经济。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创新和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就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发展都带来了转机,提供了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投创新创业的风潮,这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的新机遇。
但是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既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积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还需要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融入专业教育、全程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等多种途径,共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标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投创新创业的风潮,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这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的新机遇。
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7年的政府工作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而这些均离不开创新型的人才。
因此,各高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造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使之助力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由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及其他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能力不够。
如,在传统的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表达创新理念的机会;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读大学生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工作,缺少创新创业的意识。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少。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随着创新创业课程成为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普及,创新创业正在为更多的大学生所认识、接受,但是,能够为之“心动”,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仍在少数。
(2)实践创新创业的人少。
由于学校学校管理制度、能力的原因,在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中,能够付诸“行动”的人非常少。
有的学生仅仅是想进行创新创业,而并无进一步的具体打算;而有的学生虽然有了明确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要从何入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作者:刘梦格冯洁芳赵露露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第05期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研究背景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
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
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创新创业能够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创业比赛、创业讲座等,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创业活动,并从中学习和锻炼。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进行经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 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和支持大学应该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办公场地、初创资金和创业指导等资源,帮助学生孵化和发展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政府、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3.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导论等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方法的应用。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建立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大学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平台可以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例如网上论坛、创新创业社团等。
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想法,借鉴他人的经验,并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交流活动,邀请成功创业者和投资人来校进行交流,增加学生与实际创业者的接触机会。
结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意义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综合发展。
标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可行性路径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2014年全国GDP增速稍有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 300万的新增就业。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指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历史最高。
在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劳动者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实现多种渠道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主体和“草根创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既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他们积极投身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指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研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研究背景
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
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
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
其次,让年轻人做好“创客”对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创业者不仅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不断熟悉商业模式,还要不断思考自己的创业点是否有创新性。
然而大学生创业往往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
势力量。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相关性探究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的深入推广,各行各类的创业活动越来越频繁。
其中,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综合素质,那么他们是否对自己创业有更加强烈的欲望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究其原因,症结在于双创政策的推行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当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下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数据进行分析。
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政策虽出,大学生们的反应却平平。
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大。
其中,合肥地区的五所高校中,对这一政策比较了解的仅有31人,占调查总数的10.69%,52.76%的学生仅听说过这一政策,且有自主创业打算的仅有10人(见表1)。
而集各项优势于一身的北京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也仅为4.44%。
这表明,双创政策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开来并对其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程度
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提升大学生创业
意识和成功率的绝佳途径。
调查显示(见表2),大多数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因双创政策的出台而发生变化。
在调研的八所大学中,仅有23.8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设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方面的教育,其中211和985大学占43.5%。
这表明,各个大学普遍对双创政策响应度较低,其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2.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性分析
将“对双创政策实行时间的长短”与“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数据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见表3),Pearson相关性为0.038且显著性
P=0.514>0.05,这说明双创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弱的相关性甚至不相关。
但是理论上,随着政策的推行,其逐步趋于成熟,各大高校应当逐渐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即两者应当是显著的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高校并未将此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本次调研发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真正深入大学教育和学生内心: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生求稳的传统就业思想并未改变,因此没有出现大规模创新创业活动。
怎样改变当下的情形,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知识、才
能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3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改进高校教育模式
紧随时代潮流,鼓励创新创业,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必须以合适的步伐,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行为,从而为社会输入高质量人才。
3.1高校加强宣传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校应加强该政策的宣传与引导,重视政策的实施。
首先让大学生了解该政策、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对创业者的支持与保障力度,让他们体会创新创业能带来的益处,激发他们的热情。
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在校创业社团的作用,通过试点发展、以点带面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宣传大学生以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以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准备创业者少走弯路,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3.2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高校仅做好宣传号召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政策落到实处还需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
一方面
学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要想突出专业特色,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广泛的招贤纳士,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对于本高校教师而言,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3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大展拳脚。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对于活动中涌现的相对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和项目,学校可以和国家相关部门结合,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努力促进校园创新氛围的形成。
此外,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的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并组织创新创业学生的经
验交流,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3.4加快并完善创业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
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场所,也是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尤为重视的环节之一。
其主要作用就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并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各大高校应及时为准备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同时,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国家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贷款担保、贴息扶持、税收减免等缓解学生的创业压力。
4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变与发展的不二之选,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变革带来了良好契机,置之不理的结果是成为井底之蛙,注定看不到更广阔的蓝天。
因此各大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争做鸡中之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软硬件条件,激发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负责,更是为国际与
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