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14-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等方面。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的研究内容?A. 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受众D. 传播者的个人情感答案:D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A. 强大效果理论B. 有限效果理论C. 螺旋沉默理论D. 双因素理论答案:D3. 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项?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人际媒介D. 网络媒介答案:C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C. 麦克库姆斯和肖D. 库尔特·勒温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A. 使用与满足理论B. 受众活动理论C. 受众商品论D. 媒介即信息答案:D6.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测量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 认知效果B. 情感效果C. 行为效果D. 媒介所有权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尔-诺依曼B.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C. 伊莱休·卡茨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A8.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A. 直线传播模式B. 互动传播模式C. 系统传播模式D. 单向传播模式答案:D9. 在传播学中,传播者的角色不包括以下哪项?A. 信息的编码者B. 信息的传递者C. 信息的接收者D. 信息的解码者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媒介依赖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丹尼尔·哈洛维B. 埃利胡·卡茨C. 迈克尔·E·格鲁尼格D. 斯坦利·巴兰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传播学中的传播类型包括以下哪些?A. 人际传播B. 大众传播C. 群体传播D. 组织传播答案:A, B, C, D12. 以下哪些属于传播学中的传播障碍?A. 语言障碍B. 文化障碍C. 技术障碍D. 心理障碍答案:A, B, C, D13. 传播学中的传播策略包括以下哪些?A. 重复策略B. 强化策略C. 差异化策略D. 单一化策略答案:A, B, C14. 在传播学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者的信誉B. 信息的内容C. 受众的接受态度D. 传播媒介的选择答案:A, B, C, D15. 以下哪些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评估方法?A. 调查问卷B. 实验法C. 内容分析D. 深度访谈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南开14秋学期《传播学概论》在线作业答案

14秋学期《传播学概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A. “强化”效果
B. “休眠”效果
C. “结晶”效果
D. “信源可信性”效果
?
正确答案:C
2. “把关人”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卢因
B. 卢卡奇
C. 麦克卢汉
D. 施拉姆
?
正确答案:A
3. 自信心越(),可说服性越(),自信心越(),可说服性越()
A. 强,高;弱,高
B. 强,低;弱,低
C. 强,高;弱,低
D. 强,低;弱,高
?
正确答案:D
4.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
A. 信息
B. 流言
C. 谣言
D. 谣传
?
正确答案:B
5. 象征性互动理论是由()提出的
A. 米德
B. 施拉姆
C. 麦克卢汉
D. 拉扎斯菲尔德
?
正确答案:A。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名词解释 5. 论述题6. 案例分析7.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传播类型中,构成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的是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C.组织传播D.亲身传播正确答案:B解析:在自我传播中。
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从传播的规模和性质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构成社会传播。
2.布雷多克在5W传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7W传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A.理解B.记忆C.注意D.动机正确答案:D3.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对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A.整合机能B.导向机能C.反馈机能D.创新机能正确答案:C解析: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是在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模式的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4.创立“把关人”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是A.施拉姆B.霍夫兰C.拉斯韦尔D.勒温正确答案:D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是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李普曼D.施拉姆正确答案:D解析: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并开创了培养传播学博士学位的课程。
6.1980年,率先开设传播学课程的是A.复旦大学B.北京大学C.清华大学D.中山大学正确答案:A解析:自198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开设传播学课程后,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
有的高校还根据自身的基础、实力与专业特色,拓展传播学的外延与内涵,开设了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课程。
7.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A.语言的产生B.文字的出现C.印刷术的发明D.电子媒介的出现正确答案:A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西梅尔B.英尼斯C.麦克卢汉D.莱文森正确答案:C9.下列选项中,属于新媒体的是A.广播、互联网B.电视、广播C.报刊、微博D.互联网、手机正确答案:D解析: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微博、博客等,都是新媒体家族的成员。
人民大2024传播学概论(第四版)教学ppt组织传播

• 人力资源学派认为,组织里的个人具有值得重视的感知能力,也 肯定个人劳动是 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强调员工思想和观 念对组织的智力贡献,员工是智力和 体力的贡献者。
•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 ·布莱克和珍 ·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它 是人力资源学 派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布莱克和莫顿设计了一个 方格模式,作为训练管理者的工具。 他们分析了五种典型的管理 风格,认为团队型管理将员工和生产并重,有效激发了员工的潜 力,实现了生产和员工自我满足的双赢,是一种最为可取的管理 风格。
7.1 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定义
•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 标的社会集合体。 通过协调活动,某种程度上的组织结构得以建 立起来,帮助组织成员处理相互之间以 及与更大的组织环境中 其他人的关系。
•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 (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 3)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 • 从社会关系的分类出发,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 • ( 1 )经济组织。 • ( 2)政治组织。 • ( 3)文化组织。 • ( 4)综合性组织。
7.2 几种重要的组织学派
二、人际关系学派
• 在人际关系学派(Human Relations Approach)中的隐喻是家庭,这个 隐喻突出了 我们应理解组织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各种关系。一个家庭在 需要得到满足、有机会实现 自我时才能够顺利发展。这个学派认为, 组织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改善人际关系可以 实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 提高。他们重视被古典管理学派所忽视的员工的个人需求、 工作中的 精神回报以及组织中员工的社会互动等问题。其中,马斯洛、麦格雷戈 、赫 兹伯格的理论对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60 年代的组织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情感和情绪
人际传播涉及情感和情 绪的表达和感知,它可 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和连接。
非言语行为和肢体 语言
人际传播不仅仅通过语 言进行,非言语行为和 肢体语言在传达信息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类型
1
面对面传播
通过直接对话和互动进行的人际传播,如会议、面试和聚会。
2
书面传播
通过书面文字进行的人际传播,包括电子邮件、短信和社交媒体消息。
3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组织传播是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帮助塑造和传递组织的身份和认同。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类型
商业演示
通过演示文稿、报告和会议 进行的组织传播,旨在向目 标受众传递信息和观点。
数字营销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子 邮件进行的组织对外传播, 旨在推广品牌和吸引潜在客 户。
团队合作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和 传播,旨在实现共同目标和 任务。
领导力发展
人际传播是领导力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领 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 系和效果。
家庭和伴侣关系
人际传播在家庭和伴侣关 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 着相互了解、支持和冲突 处理。
组织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1 组织内部传播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播,包括组织内部信息的传达和沟通。
2 组织对外传播
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传播,包括宣传、宣扬和品牌推广。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 和组织传播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索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概念、特点、形式、类型、 效果、影响、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还将研究社交媒体、网络传播和口碑 传播对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影响,以及传播学的发展与趋势。
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概论--单选题--完整总结

单项选择题1.1.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C)A.20年代B.30年代C。
40年代D。
50年代1.2。
1946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C)A。
李普曼B.施拉姆C。
拉斯韦尔D.霍夫兰1.3。
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的传播学者是(A)A。
施拉姆B.丹斯C.拉森D。
霍夫兰1。
4。
传播学诞生于(A)A.美国B。
中国C.日本D.英国1。
5.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的传播学者是(C)A.罗杰斯B.拉斯韦尔C.霍夫兰D。
贝雷尔森1。
6.“传播”一词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是(B)A。
“与他人建立共同的关系"B.“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C。
“与他人建立共同的联系”D.“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渠道”1.7。
传播学对信息范围进行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B)A。
人际传播B。
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D。
大众传播1。
8。
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传播层次是(B)A。
组织传播B。
人际传播C.自我传播D。
群体传播1.9。
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的主要通道是(C)A.听觉通道B.感觉通道C。
视觉通道D.触觉通道1。
10.一般认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A)A.施拉姆B.阿多诺C。
拉扎斯菲尔德D。
米德1。
11.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A)A.亲身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亲属传播1。
12.群体传播有时也称作(D)A.亚群体传播B。
次属群体传播C.小规模组织传播D。
小群体传播1.13.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C)A。
历史一理论一实务B.理论一历史一实务C。
实务一历史一理论D.实务一理论一历史1。
14。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D)A。
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多学科理论探索B.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多学科理论探索C。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在传受两端间的传递与流动。
2: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5:文化维模原理;即模式的维护功能。
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模原理。
6:文化增值原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7:文化融合原理;《大唐西域记》中,大唐玄奘曾如此描写巴基斯坦名城塔克西拉,该城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
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
8:信息饱和;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形式:可以感知的。
意义: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10:聚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面对面地交换意见与信息,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典学派:机械隐喻
• • • • 1900s从工作角色看待员工 “机械式” 专业化、标准化、可预测性
Modern Times
富士康“跳楼门”
• • • • 金字塔 层级 重复性 高强度
2.2 人际关系学派:家庭隐喻
• • • • • 1930s关注员工感觉和组织与个人和谐关系 提倡对员工需要的满意 提倡内部传播的开放,比如“非正式传播” 启示:从机械规则——满足人的需求;认识人的“社会性”
2.3 人力资源学派:团队隐喻
• 1960s• 人际关系学派的延伸 • 更加关注员工的智力和体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的作用
3. 组织传播概念及其功能
• 3.1 组织传播
– 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 3.2 功能
– 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 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传播
组织 组织研究基本学派 组织传播及功能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方向
1. 组织(管理学)
1.1 组织 • “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 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 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 组织研究基本学派
内部协调
鼓舞士气
决策应变
达成共识
4.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方向
• 4.1 形式
– 正规的组织传播
• 任务的指示
– 非正规的组织传播
•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 自发小组
– 对比
• 正规: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 非正式: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 Hawthorne Effect
– –
• 实验结论
– 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 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反思
– 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 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条 件、感情、情绪或士气的影响。
•
–
实验者效应
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
–
实验
1924年开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顿· 梅奥等在西方电器公 司(Western Electric)位于伊利诺伊州的霍桑工厂(Hawthorne Works)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 对工人在改善各种条件:薪酬、照明条件、工间休息等其生产效率 变化情况的研究 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条件的改善并未对生产率上升产生明显 效果,有些甚至回到初始的状况。
纵向传播 上行传播
现代组织一般都把减少环节和层次作为疏通纵向传播渠道的主要措施。
横向传播
传播双方不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 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 4.2 方向
– – – – 自上而下——下行 自下而上——上行 水平——平行 内外之间
下行传播
下行传播的作用,包括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 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 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等,它 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 播活动。 上行传播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信息反 馈的重要渠道;是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 的信息依据渠道;是把握组织成员精神状 态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