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学第二章学案中图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学第二章学案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0e2c2684254b35eefd34f2.png)
2.1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和洪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2、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二、学习目标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能够运用地图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三、自主归纳学习1、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读教材P30图2-1-1,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列举我国地震带的分布:1.______________地震带、2.______________地震带、3.______________地震带、4.______________地震带、5.______________地震带、6.______________地震带、7.______________地震带、8.______________地震带。
1.______________(2)分布特点2.______________,呈现___________分布(3)危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如何,其成因是什么?2、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1)分布______省西北和东北山区、________省西部、山西省南部________山区、甘肃省南部的白龙江流域、________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________山地。
(2)危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滑坡的分布和危害(1)分布:主要发生在云南、_________、贵州等省区,以及黄土高原和__________地区。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7759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0.png)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2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影响因素1.3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第二章:气象灾害2.1 洪涝灾害2.2 干旱灾害2.3 台风灾害2.4 冰雹灾害第三章:地质灾害3.1 地震灾害3.2 滑坡灾害3.3 泥石流灾害3.4 地面塌陷灾害第四章:海洋灾害4.1 海啸灾害4.2 风暴潮灾害4.3 海浪灾害4.4 海洋污染灾害第五章:生物灾害5.1 森林火灾5.2 草原火灾5.3 病虫害灾害5.4 鼠害灾害第六章:洪水灾害的防治6.1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影响6.2 洪水预警与监测技术6.3 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6.4 洪水灾害的应急响应与恢复重建第七章:干旱灾害的防治7.1 干旱灾害的成因与影响7.2 干旱监测与预警技术7.3 抗旱措施与水资源管理7.4 干旱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与对策第八章:台风灾害的防治8.1 台风灾害的成因与影响8.2 台风预警与监测技术8.3 台风防御措施与应急预案8.4 台风过后的工作重点与灾后重建第九章:地震灾害的防治9.1 地震灾害的成因与影响9.2 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9.3 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9.4 地震灾害的防范措施与公众教育第十章: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10.1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影响10.2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10.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应急预案10.4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范意识与社区参与第十一章:海洋灾害的防治11.1 海洋灾害的成因与影响11.2 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1.3 海洋灾害的防范措施与应急响应11.4 海洋环境保护与恢复第十二章:生物灾害的防治12.1 生物灾害的成因与影响12.2 生物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2.3 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生态修复12.4 生物灾害的公众教育与参与第十三章:森林火灾的防治13.1 森林火灾的成因与影响13.2 森林火灾的监测与预警13.3 森林火灾的防范措施与应急响应13.4 森林火灾的生态恢复与长期防护第十四章:城市自然灾害的防治14.1 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挑战14.2 城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4.3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建设14.4 城市居民的教育与参与第十五章: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与可持续发展15.1 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理念与方法15.2 自然灾害管理与应急体系建设15.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应用15.4 案例分析:自然灾害防治的成功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涵盖了多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公开课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
![公开课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6d0d3f453610661ed9f464.png)
专题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考向分析:本专题内容占高考总分的10%,考试方式以某一重大自然灾害为切入点,重点考察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重点难点:1、自然灾害的类型。
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成因与分布。
3、防灾与减灾。
(第一课时)基础知识梳理: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1、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2、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3、海洋灾害:海啸、海冰、风暴潮、咸潮、赤潮等4、生物灾害:病虫害、鼠害、蛇灾等二、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1)形成原因:①降水量大且集中: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台风引起。
②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水系支流多;地势低平等。
③人为原因:围湖造田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2)多发地区:我国多出现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
(3)发生时间: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
(4)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①冲垮河堤。
②坏交通等公共设施。
③淹没农田与村庄。
④对沿岸城市构成巨大威胁。
⑤造成人畜伤亡。
(5)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①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整治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③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2、干旱灾害:(1)形成原因:①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②工农业用水过多、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2)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3)、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①农业:农业减产。
②工业、城市:用水更加紧张。
③生态:土壤、植被缺水,径流减少,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差。
④诱发灾害:森林火灾、蝗灾。
(4)、旱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①人工干预降水。
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跨流域调水。
③保护植被,覆土保墒(薄膜、秸秆)④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耐旱作物、灌溉技术),发展低耗水工业;治理水污染,循环用水。
初二地理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初二地理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3833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初二地理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分类;2. 了解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 掌握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应对策略;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自然灾害的分类;2. 自然灾害的影响;3. 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4. 地理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5分钟)1. 引入自然灾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治的思考,了解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Step 2 学习与实践(30分钟)1. 学习自然灾害的分类: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和统计数据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3. 学习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应对策略,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例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保护等。
Step 3 提高能力(15分钟)1. 进行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训练,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防治方案,并进行互动交流和展示。
2.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Step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进行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自然灾害预警技术的进展。
四、巩固与评估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测验,包括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课后的测验,能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731f1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6.png)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2. 自然灾害的特点3.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4.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1. 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点2.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意义。
2.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分析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
3. 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4. 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总结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方法。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章: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内容:1. 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2. 气象灾害的特点3.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4. 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气象灾害的分类与特点2.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气象灾害的意义。
2. 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分析各类气象灾害的特点。
3. 讲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4. 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总结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对方法。
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d669e5998fcc22bdd10d06.png)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学案)一.研析高考:1.我国自然灾害为考查重点,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内容考查为主。
2.以近几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地理实事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具有生活化、时代性特点,以综合题和选择题形式考查。
3.多以区域图的判读为前提,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总结出该类题的高考考向,从而使同学们明确学习方向,同时掌握一定答题方法。
三.课前预备:(二)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及成因(三)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主要有三种方式:(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四)几种典型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1)洪水应急措施:a.尽量逃向高处,爬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b.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c.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自然灾害与预防》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与预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5e2e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5.png)
地理安全教育课--《自然灾害与预防》教学方案主题:《自然灾害与预防》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学习目标】1、利用图文资料,总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并分析自然灾害成因和分布规律。
2、树立安全意识,学会在自然灾害下的自救逃生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关注新闻的话会知道,这几天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正在发生,是什么?没错是台风山竹。
我们先来看一则相关新闻。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师: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台风的威力和危害有哪些?那么台风与我们有关系吗?我们接着来看。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和新闻,台风“温比亚”导致河南因灾死亡2人师:同学们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与预防》出示学习目标1、利用图文资料,总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并分析自然灾害成因和分布规律。
2、了解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学会在自然灾害下的自救逃生方法。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分类与成因环节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自学教材54-57图文材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一、自然灾害概念与分类:1、什么是自然灾害?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几类?2、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3、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二、我国自然灾害特点有哪些?三分钟完成后找学生回答。
环节二:地理知识解析自然灾害引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所以了解相关知识,掌握防灾减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下不同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合课件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回答。
知识点二、自然灾害分类与成因环节一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海底地震引发海啸之后发生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自然灾害是可怕无情的。
如果自然灾害发生了,你提前要做哪些准备才能成为幸存者?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里给大家三个忠告:1、储备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2、在自然灾害多发季节关注新闻,天气预报。
及时做好充分准备。
3、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沉着冷静,积极自救。
选修3《自然灾害与防治》气象灾害专题学案
![选修3《自然灾害与防治》气象灾害专题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8f5c2b5901020207409c50.png)
专题6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根据相关图示,结合已有知识归纳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寒潮、旱灾)的分布规律;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比较干旱、旱灾的差异。
3、读影响我国的台风、寒潮源地及移动路径图,说出其源地及影响范围。
4、读中国干旱灾害分布图,说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5、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6、说出台风、寒潮、干旱灾害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
7、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课堂学习】一、热带气旋1、形成条件(1)(2)2、热带气旋等级划分(读课本16页“名词链接”)3、台风结构4、读图,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分析这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5、台风多发季节与源地6、说出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路径有哪几条?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呢?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7、从图中信息,台风对中国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结合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来分析其产生原因。
8、看视频,说出台风的危害。
并全面评价台风的影响。
9、请你谈谈防御台风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二、寒潮※复习回顾1、定义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现象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2、寒潮的标准(1)(2)※新课1、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哪些省区?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2、从图中观察,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3、从图中观察我国有哪些地区不易受寒潮的侵袭,你能说出原因吗?4、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请在此基础上分析寒潮的成因。
5、合理评价寒潮的影响。
6、请写出防御寒潮的措施。
三、旱灾1、从图中找出世界旱灾的多发地区。
2、读图说出我国旱灾的特点。
3、利用“中国干旱季节分区”图找出我国的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并在“中国干湿区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思考你的结果和你所想的一致吗?如果一致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不一致请说明导致你的想法出现偏差的原因。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62bb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8.png)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2.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3.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类型。
2.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3.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4.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
2.定义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包括自然异变和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各种自然异常现象。
3.自然灾害的类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
4.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会造成房屋倒塌、地面裂开等危害;洪水是由于连续降雨或山体滑坡引起的,会造成河流泛滥、淹没农田和城市等危害。
5.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例如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家庭应急预案、学习急救知识等。
6.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预防和应对。
7.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强调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8.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寻找一些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以及预防和应对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如何在实际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预防和应对。
五、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案例,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课后作业: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4511f227916888486d731.png)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4月24日【学习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时间及危害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知识点梳理】(只提供提纲,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第一章第一节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2、自然灾害的大小取决于什么?二、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危害程度相同时: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第二节1、主要的自然灾害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水文灾害:④生物灾害:2、热带气旋的发源地、时间、灾害及主要影响地区。
3、干旱形成原因及分布4、寒潮成因、分布、时间及影响5、地震的震级、烈度、震级与烈度的关系、世界主要地震带6、什么是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是什么?7、洪涝分哪两种?集中分布地区?(了解)8、风暴潮定义,分布,时间,特点9、常见的病害有哪些?成因?影响?(了解)10、常见的虫害有哪些?(了解)※1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②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防灾减灾工程,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类活动对灾情可“放大”或“缩小”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灾情影响不同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危害最重)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东部种植业为主,西部畜牧也为主)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①海洋灾害带——东,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等②东南沿海——连云港以南沿海——台风,风暴潮洪涝,海水入侵等③东部灾害带——“三级阶梯”——洪涝,干旱,病虫害等(东北霜冻,华北地震)④中部灾害带——“二级阶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⑤西北灾害带——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⑥青藏高原——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第二、三、四、五节我国各类灾害特点1.地震:①分布:②灾情:③震源线:2.滑坡,泥石流,特点:分布广,类型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原因:多山,降水集中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3.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藏,滇)多地质灾害的原因(灾情严重的原因)4.洪水灾害:(分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三种)5.风暴潮分布及出现时间? ※6.我国水文灾害多发生在什么地方?原因分析?7.我国旱灾四个多发中心是什么?旱灾的分布特点是什么?※8.我国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在哪?灾情严重的原因? 9.中国的生物灾害的各种表现如何?(1)农作物病虫害:(2)森林病虫害:(3)蝗虫与鼠害:(4) 鼠害地域差异显著:第三章第一节 1、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优势结合对灾害监测有什么作用?地理信息获取----遥感灾前:指导防灾活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灾害的监测灾中:指导抗灾灾后:指导救灾和减灾工作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是什么?分两种非工程性防御减灾规划,管理,教育防灾法律工程性防御------修建防灾工程①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②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③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能力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分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1.灾前准备分哪两个方面?分①救灾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物质基础②救灾物质的储备地点----到达时间2.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质3.灾中应急的措施?----启动救灾应急预案4.灾后恢复的目标:①将灾后的损失减到最低②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抗力【强化练习】1.读甲、乙、丙三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cf9a3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c.png)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2. 自然灾害的特点。
3.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4. 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原因和影响。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并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二章: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
教学内容:1. 气象灾害的种类。
2. 气象灾害的特点。
3. 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播放气象灾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气象灾害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和防范措施。
3.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并提出应对措施。
作业布置: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气象灾害情况,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
第三章:地质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教学内容:1. 地质灾害的种类。
2. 地质灾害的特点。
3. 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特点和防范措施。
3.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典型地质灾害案例,并提出应对措施。
作业布置: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
第四章:生物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概要 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概要 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5](https://img.taocdn.com/s3/m/82df902533d4b14e8424684b.png)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病害☆虫害沙尘暴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
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8ff89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7.png)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掌握自然灾害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3. 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 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4.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讲解: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复杂性;3.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4. 小组讨论:讨论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作业与评估: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分组研究一个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考试: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考察学生对自然灾害概述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章: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掌握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和防御措施;3. 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教学内容: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4.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讲解:讲解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复杂性;3. 案例分析:分析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4. 小组讨论:讨论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气象灾害。
作业与评估: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分组研究一个气象灾害案例,分析其防御措施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3. 考试: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考察学生对气象灾害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地质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掌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防御措施;3. 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教学内容:1. 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4.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127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0.png)
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2 教学内容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分组讨论,探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二章:气象灾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2 教学内容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小组讨论,探讨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三章:地质灾害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2 教学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分组讨论,探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四章:水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灾的成因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水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4.2 教学内容水灾的成因和特点。
水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4.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灾的成因和特点。
分组讨论,探讨水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五章:地震灾害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5.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5.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和模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小组讨论,探讨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六章:洪水灾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水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洪水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6.2 教学内容洪水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洪水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6.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洪水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2022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
![2022高二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3695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3.png)
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概述学习目标: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学习内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定义:2.形成条件:诱因:要有_____。
承受客体:要有受到损害的_____。
3.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___事件---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灾情成因系统1、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成因从自然环境五要素角度考虑:___、____、水文、生物、土壤;人为原因:从当地人类活动各方面考虑-农业、工业、交通等-重点关注_____和_____。
2、自然灾害的灾情成因系统三、自然灾害的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灾害的_____自然界异变:岩石圈异变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大气圈异变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圈异变海洋(水文)灾害生物圈异变生物灾害分类的其他依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四、自然灾害的特点1.具有严重的___性2.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___——地震、火山、台风等发生过程较短,破坏性较强。
___——旱灾、土地荒漠化持续时间长,积累持续,更严重。
3.发生种类、频率具有___性4.___性(连锁发生)五、自然灾害的影响(1)_____;(2)财产损失: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___经济损失通常高于数倍的___经济损失;(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具有___性和___性。
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灾情“缩小”(1)社会经济基础__,政治___地区:救灾系统完备,能迅速救援恢复,缩小灾情;(2)在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人口财产密度__,缩小灾情;(3)在灾害____区,减少人类活动;(4)利用____缩小灾害。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1)社会经济基础___,时局__地区,放大灾情,“天灾人祸”并行;(2)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财产集中,资产密度加大的阶段(或地区),灾情__。
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灾情从易损程度看,应较__;从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看,应较___,灾情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阅读课文】要求:对着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弄清知识点的分布【自主训练】完成《世纪金榜》中基础训练【品味拓展】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
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经典例题2](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B.25°C.20°D.15°(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A.①B.②C.③D.④(3)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解析】(1)根据本题附图图例,图中找到180°经线,看出在该经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分布北界位于北纬10°~20°之间。
(2)大西洋地区的强热带气旋称之为飓风,根据世界国家和大洋分布位臵,在图中60°W经线附近海区应该为美国附近的大西洋,故图中④处为影响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飓风生成地。
(3)读图得知:①位于70°E,10°N附近,按照世界大洋分布位臵,该处为印度洋,而北印度洋洋流系统为季风环流,属风海流。
根据洋流分布,②处为暖流经过海区,④处附近海区的洋流为风海流。
根据世界主要渔场分布,③处没有洋流交汇也没有上升海流的作用,故不能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1)D (2)D (3)A2.干旱(1)干旱和和旱灾(2)旱灾的特点: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5)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经典例题3]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析】(1)依据等深线,图中地区的海拔最低处为-7 450米。
题干中提醒,该火山的海拔高度为813米,“相对高度”为两地海拔高度的差额,即813-(-7 450)=8 263米。
通过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印度尼西亚,其首都为雅加达。
(2)(3)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现象。
【答案】(1)8263雅加达印度尼西亚(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1.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3)危害2.风暴潮(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经典例题4] (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1)-(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2)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解析】(1)海啸从成因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形成的海啸、海底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海啸。
印度洋海啸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大地震形成的海啸。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板块学说原理,自然贴切。
(2)本题体现了“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的考查。
防灾减灾措施既要有科学性,又要结合实际,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题中B、C两项叙述明显不正确。
【答案】(1)BD (2)AD(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1、病害(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1)虫害的常见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