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共23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
性默写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完整word版)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默写翻译训练

《赤壁赋》之秋,七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之章。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之所如,凌万之茫然。
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飘飘乎如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击空明兮流光。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如泣如诉,余音,不绝如。
舞幽之蛟,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望夏口,望武昌。
山川相,郁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州,下江,顺流而东也,千里,旗空,酒临江,横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于江之上,侣鱼虾而友鹿。
一叶之扁舟,举以相属。
寄于天地,渺海之一。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飞仙以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更。
核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白。
《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至于幽暗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浮动的水面上划过的歌词是“,”。
桂棹兮兰桨,《兰亭集序》重点语句翻译: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整理:《游褒禅山记》情景默写

整理:《游褒禅山记》
情景默写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整理:《游褒禅山记》情景默写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6、作者认为要能看到人之所罕见之景象,有三个必要条件。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2。
《游褒禅山记》复习(一)

《游褒禅山记》复习【每日背诵】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 ,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 ,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 , 。
【每日积累】主题名言——匠心:1.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黄成2.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了不起的匠人」3.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杜甫【每日习题】一.实词积累(抄原题并做在读书笔记上)从: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直接做,不用抄题)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默写《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默写《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可以无悔矣,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之欧阳治创编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
“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 , 。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72篇部分篇目理解性默写

《石头城》1.《石头城》中直接描写昔日都城繁华不再,渲染了出悲凉的氛围的两句诗是:,。
2.《石头城》中以“明月”为意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的两句诗是:,。
《石头城》答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越中览古》1.诗中“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写出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2.《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以地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 __, ______________。
《越中览古》答案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剪梅》1、词中“ ,” 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丝罗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2、词中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的句子:。
3、“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4、词中借大雁的意象表现了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真挚的句子:,,。
5、词中将“ 愁” 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 ,”,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止,让读者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
《一剪梅》答案1、轻解罗裳,独上兰舟2、红藕香残玉簟秋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迢迢牵牛星》1、《迢迢牵牛星》中写出织女娴熟的织布技能,也显示她美丽动人姿容的句子是,。
2、《迢迢牵牛星》中表现相思而落泪的句子是:,。
3、《迢迢牵牛星》中最能表达人间痴情男女的离恨与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迢迢牵牛星》答案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归园田居》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整理

4、表明作者拥有继续深入华阳洞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是 予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 。
回顾第三段,完成理解性默写 1、揭示了古人观万物皆有得益的原因的句子是 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 险以远 , 则至者少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 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 是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复习课一
默写·游褒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道出了“褒禅山”一名的由来。
2、 所谓华山洞者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道出了“华阳洞”一名的由来。
回顾第二段,完成理解性默写 1、写出因他人原因出洞而没有继续深入的“我”的心情的句子 是 然予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那是因为“”,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来游玩的人就多,而“”,等到达的人就少。
3.王安石认为,世界上非常奇特、美好的风光“”,是人们很少能到达的,所以“”。
4.王安石认为,要想到达非常险峻的地方观看美景,首先要有“志”,不能随便跟着别人停止行进,但是“,”。
5.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要想看到世上最奇特的景观,光有“志”“力”也是不够的,因为“,”。
6.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力量足可以到达目的地,却没有到达,那么就会落下“,”的遗憾。
7.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对我们自己而言,没什么可后悔的,对别人来说,“?”
8.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由倒在地上的石碑生发感慨,古代的文字不能完好保存,以致于“”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这也是他告诫“”的原因。
1.往往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险以远,
3.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课文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朝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注释(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2)慧褒:唐代高僧。
(4)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5)而卒葬之:而,连词,并且。
卒。
: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7)慧空禅院:寺院名。
(8)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禅院:佛寺。
(9)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11)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剥落而模糊不清。
(13)独其为文犹: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
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

1.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理清思路
结 构——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动,命名,起名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深昏暗、让
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游褒禅山记》默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游褒禅山记》默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默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默写练习题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_________,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_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参考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______则游者众3、险以远____则至者少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6、不随以止也___然力不足者7、而又不随以怠_____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8、于人为可讥_____而在己为有悔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___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 )始舍于其址,而(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 )院者,褒之庐( )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其出,则或(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至于( )暗( ) (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上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和同伴游褒禅山的经历,阐述了治学处世都要有坚强意志和“深思慎取”的道理。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体本文是一篇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谓”,称为。
(2)“其文漫灭”中“漫”,模糊不清。
(3)“有碑仆道”中“仆”,倒。
(4)“盖音谬也”中“谬”,错误。
(5)“有穴窈然”中“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穷”,走到尽头。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中“拥”,持,拿。
(8)“火且尽”中“且”,将要。
(9)“盖余所至”中“盖”,发语词,大概。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十一”,十分之一。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非常”,非同寻常。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相”,帮助。
2、虚词(1)“而卒葬之”中“而”,表承接。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以”,因为。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者”,语气助词。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中“其”,代词,指华山洞。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6)“既其出”中“其”,助词,无实义。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以”,因为。
(8)“余之力尚足以入”中“以”,用来。
(9)“而又不随以怠”中“以”,而。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而”,表转折。
3、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名”,动词用作名词,指识其本名。
(完整版)侍坐、《游褒禅山记》默写

◆《游褒禅山记》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 , ”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5、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6、作者认为要能看到人之所罕见之景象,有三个必要条件。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1。
《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
居则曰: , ,?”2。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3。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文章填空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 )始舍于其址,而(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 )院者,褒之庐( )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其出,则或(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至于( )暗( ) (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毛主席有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与《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2、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实现自己的志向,在老之将至时就可以对3、《游褒禅山记》中“,”,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 ”;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5.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 , ” ;
6. 作者论述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 , ” ;
7. 论述没有到达理想的境地而不后悔的句子:“, , , ” ;
8.“, , ”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参考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
之意的语句是:(),(),(),()。
(),()。
2.(),(),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
之所罕至焉”,照应(),(),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
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强调了“志”
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á山洞者,的重要作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5.(),(),(),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
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6.(),(),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则说明成功做好一
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
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现。
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7.(),(),(),
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
自己也会悔恨。
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8.(),(),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也可以无讥无悔。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
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
--
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
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无讥无悔。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慎取之也。
而无不在也),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
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
之意的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
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
“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
-- 自己也会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