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学基础知识总结第五章
1.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岩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或变位,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2.褶皱:层状岩石弯曲变形,不管其体积大小和弯曲形态如何,都称作褶皱。
褶皱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3.背斜、向斜: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边对称出现,岩层向上拱起,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的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的称为向斜。
4.断裂是指岩石受力作用发生的破裂变形。
其中两侧岩石未发生显著移动的称作节理,发生显著移动的叫做断层。
5.水平岩层是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层。
Δ6.水平岩层的特征(1)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上游。
(2)一套水平岩层,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若地形切割轻微,地面只出露最新地层。
如果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则在低洼处出露较老的地层,自低谷至山顶地层时代依次变新。
(3)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厚度,水平岩层的厚度即其顶、底面的标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出露线之间的水平距,水平距的大小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厚度一致的岩层出露宽度决定于坡度,坡度大出露宽度小,坡度小则出露宽度大。
坡度一致时,出露宽度决定于厚度,厚度大出露宽度大,厚度小则出露宽度小。
7. 产状: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包括岩层的倾向、走向和倾角产状三要素:指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倾斜岩层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长方向。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指向的方向即真倾向(倾向)。
它代表层面倾斜的方向,恒与走向垂直;层面上与走向线斜交的直线都是视倾斜线,它们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方向都叫视倾向。
•倾角: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交角。
也即倾向线与倾斜线的夹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称为视倾角。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工程地质》第二章——构造运动地史概要地质构造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 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 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 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 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 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 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 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 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 巴湾。按海底扩张和板块 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 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 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 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 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 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 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 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 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 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 继续扩张。
指:地壳运动在地层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 水平构造 (3) 地质构造 倾斜构造 基本类型 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何鹏摄于,2009年3月26日 Photographer: Trent Larson
(4) 地壳运动的原因 ① 大陆漂移说(德国人 A · Wegener 于1912年提出) 学说提出的诱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Measuring Strike and Dip from Outcrop
Image No. 4
With these three images you can see the outcrop from the north, south, and the left image shows it looking west, or straight at the rock. In this image the rock is sloping down and out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picture. If this orientation isn't clear, place a book against the front of your computer monitor, such that the top of the book is on the monitor and the bottom is about 10cm away from the it, towards your keyboard. Note the hammer in the left picture - and in all subsequent images - it never moves.
地质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地质作用下不断受到改造和破坏。
但是外力对于地下深处的岩石却不能产生影响。
不过,人们还是发现组成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岩石发生了变形或变位,可见另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内力或内动力。
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把概念扩大来说,海底增生(扩大)和消亡也属于构造运动。
有人把构造运动看成是地壳运动的同义语。
狭义的地壳运动,主要指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从这一概念看,两个述语大体相当;但广义的地壳运动,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其中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等,从这一概念看,地壳运动的涵义要广一些。
然而地壳运动的概念未包括整个岩石圈,从当前来看使用这一术语,似乎又有它的局限性。
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造变动。
在前苏联,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是同一术语,但在西方,构造变动主要指岩石受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岩石永久变形,这种变形包括两大类,即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老构造运动(通常不必加一“老”字),一类是新构造运动。
一般认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在这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
但对于新构造运动的涵义有很大分歧,有的认为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也有的认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还有的认为凡是形成现代地形基本轮廓的运动(未有时间限制)即新构造运动。
总起来说,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如果把时间尺度再拉短些,即把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一部分,它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关系更为密切。
从本质上讲,新老构造运动都是内力引起的,都会产生岩石的变形与错位,但老构造运动是很早以前发生的,它所产生的结果和痕迹,主要记录在地层里,当时的地貌形态已不存在了;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现代构造运动除了在新地层中有显示外,常常表现在隆起、沉陷、掀斜以及各种地貌形态上。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发育于滨海地区。 其中主要包括三角洲相和澙湖相:
❖
A、三角洲相
❖
B、澙湖相
❖ (3)陆相沉积 大陆是遭受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 部位可以接受沉积。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
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对比也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
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
宙
显生宙PH
元古宙PT 太古宙AR 冥古宙HD
地质年代简表——据王鸿桢、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简化
地质时代 代
新生代Kz
纪 第四纪Q
第三纪R
距今年龄值 (百万年)
生物演化
晚第三纪N
人类出现 1.64-23.3 近代哺乳动物出现
早第三E纪 23.3-65
中生代Mz
古生代 Pz
晚古生 代Pz2
of years old. Their substance was completely replaced by silica,
which preserved all the original details of form.
Trilobites preserved as fossils in rocks about 365 million years old.
(一)岩性地层单位
❖
组是地方性的最基本的地层单位。凡是岩相、岩性
和变质程度大体一致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凡是厚度巨大、岩性 较复杂而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 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组 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乙
甲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降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而这些岩石不断地受到外力的破坏和形变,从而引发出构造运动。
在地质学中,构造运动分为多种类型,如抬升、沉降、折叠、断裂、隆起等等。
这些运动产生的结果包括山脉、海底地形、地震等地球现象。
而板块漂移则是一种整体性的运动,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地球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出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一、构造运动1.1 折叠与断裂折叠是指地壳在外界力的作用下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岩层中的地层面上,经常可见于山脉的形成过程中。
而断裂则是指地壳岩石在外界作用下出现断裂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地震和地表上的割裂。
这种现象也可以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球地形的变化。
1.2 隆起和沉降隆起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块在地壳发生变化下产生上升的现象。
而沉降则是地球表面地块下沉的过程。
这些现象常常会引起海面的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或下降。
二、板块漂移板块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沿地球表面移动的过程。
该现象是20世纪中叶地球科学重大发现之一,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的大变局。
在地球科学的研究中,板块漂移被视为解释地球地貌和地震活动等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2.1 达尔文的发现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居然有相同的化石品种,这使他非常震惊,他认为通过某种未知的方式,这些地域上极为分离的区域之间曾经连通。
2.2 然后发现地磁现象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又意识到地球大规模的地磁再分布,这让他们开始怀疑板块漂移的假说。
2.3 活动的板块边界板块漂移涉及到联结大陆的岩石构造,促发了地震和火山。
这些现象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缘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和岩浆等现象为研究者证实了板块漂移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行动证据。
三、结语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认识地球的方法。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窥视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的激动人心的地质运动。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发生的各种形态和构造的总称。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地质现象之一,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平面构造和立体构造两大类,其中平面构造包括地面上的各种形态和地貌,立体构造则包括地下的各种构造和岩层的变形。
本文将介绍地质构造的常见类型。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基础,它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1.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的隆升和沉降。
隆升是指地壳的上升,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抬升、火山的喷发等;而沉降则是指地壳的下降,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的减弱或停止所引起的,例如古湖盆的下沉等。
2.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水平位移。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褶皱和断裂。
二、褶皱褶皱是指地壳岩石层面发生的折叠变形。
褶皱可以分为背斜、褶皱和复褶皱三种类型。
1. 背斜背斜是指地层的中轴线向上凸起形成的构造,是一种盘状褶皱。
背斜通常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挤压和抬升等。
2. 褶皱褶皱是指地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波状变形。
褶皱包括挤压褶皱和拉伸褶皱两种类型。
挤压褶皱是指地层向内受到挤压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挤压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上凸起,两侧倾斜。
拉伸褶皱是指地层受到拉伸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拉伸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下凹陷,两侧倾斜。
3. 复褶皱复褶皱是指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两个以上的褶皱。
复褶皱常常表现为多层次的、交错的褶皱形态,它是地壳构造活动的复杂形式之一。
三、断裂断裂是指地壳岩层面发生的滑动变形。
断裂可以分为推覆断裂、逆冲断裂、正断裂和侧滑断裂等多种类型。
1. 推覆断裂推覆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下层地层相对于上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推覆断裂通常表现为地下地层的重叠和重叠的倾斜。
2. 逆冲断裂逆冲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上层地层相对于下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完整版)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完整版)⼗⼤地质构造运动详解⼗⼤地质构造运动详解⼀、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于中国北⽅始太古代末的⼀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闪岩相—⿇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粒岩—⽚⿇岩区最具有⼴泛性和⼀定代表性,属于⼀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平运动⾩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它使⾩平群及更⽼地层普遍发⽣变形和产⽣以⾓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度不整合确定的。
⼴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泉不整合、探马⽯不整合及⾦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吕梁及中条⼭等地发现不整合界⾯外,阴⼭、燕⼭、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古陆西缘康定群中⿇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西吕梁⼭的表现最典型,故⽽得名。
与此同时,⼭西五台⼭地区也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地质构造
二、 沉积岩层的产状
1.沉积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分布的状态。 确定任何层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可以用产 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来描述和表 示。
• 水平岩层 • 岩层面的海拔高程处处相等或与大地水准面平 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 2.水平运动
• 指平行于大地水准面(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 的构造运动,具体用地理方向(东、南、西、北) 来表明其运动方向。水平方向的运动除突发式的 (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甘孜地区地震产生的多条
裂隙中,有一条主裂隙断续延伸50公里以上,其
两侧水平错动最大为3.6米,一般为数十厘米)外,
往往不易被观测。
四、 褶皱构造 岩石受力后产生一系列波状起伏的弯曲
岩层称为褶皱,它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 显。褶皱是褶曲的组合,是地壳上最常见的 一种地质构造形态,其背斜是油气聚集的主 要场所,也是一个地区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 褶曲是指岩层向下或向上拱的单个弯曲。向下拱的称为向斜
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新,两边地层依次变老,且对称重复 分布;岩层向上拱的称为背斜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老,两 边地层依次变新,且对称重复分布。向斜褶曲和背斜褶曲是 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翼。
向海、向陆方向均中断,表明砂岩尖灭了。
4. 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地壳运动历史的记录,不仅反应岩
层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反应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在
时间上的顺序,是地质发展史研究、地壳运动特征及
时间鉴定的依据;对于油气地质而言,不整合面不仅
是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 层,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 的储集层,角度不整合面下是潜山油气藏形成和勘探 的有利地区。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选编精简)
【迁西运动】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运动】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胶东运动】【鞍山运动】【兴和运动】相当于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栾川运动】【中条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蓟县运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
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地质概论任务-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认识
二、岩石的产状与变形
(一)岩石的产状
1、倾斜岩层
岩层——主要是指成层的沉积岩,包括喷出岩和由二者 经过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单斜岩层(单斜结构)——指一系列岩层经过地壳运动, 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倾角近于一致时,成为单斜岩层。
往往是局部现象,在大范围内则是组成某些大型地质构 造的一部分。
2、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1)产状——是指地质体(岩层、
地质概论
任务15 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认识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
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
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
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了岩 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 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 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 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
(3)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①野外记录时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
为:135°∠40°,直立产状才记走向。 ②地质图(平面图)上应按方位角在相应位置标出
准确的走向、倾向,并写出倾角。 如:倾斜岩层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46 ③剖面图上表示为: 135
40
(二)岩石的变形 1.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断裂变形 地质构造——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石产生变形 和变位,变位、变形后形成的产物就是地质构造。
包括:倾斜岩层、褶皱、断裂。
本章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
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方式和表现以及构造运动的原因;掌握岩层 接触关系和初步认识常见的褶皱、断裂构造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岩 层产状要素及测量。掌握几种常用地质图的内容及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
普通地质学构造运动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特征: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X”型
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特征: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豆荚状、树枝状
剪节理-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呈“X”型
张节理-短、小、粗糙不平,延伸短,豆荚状、树枝状
joints in columnar basalt
1,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原始产状大多水平或近水平。如经地壳运 动(垂直抬升)改变了原始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
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不仅改变了形成时位置,且改变 了原有水平状态,使岩层面与水平面具一定交角,形成倾斜 岩层。倾斜岩层常是其它构造(如褶皱和断裂)的一部分
产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 交线,称走向线,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
状
线两端所指方向称走向 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
要
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
素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 方向,称为倾向
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a
c
b
α
水平面
d
e
ab—走向线 ce—倾斜线 cd—倾向 α—倾角
Strike & Dip convention
直立褶皱 斜歪向斜
倒转褶皱
倒转翼
倒转翼
平卧褶皱
褶皱分类—按翼间角分类
•平缓褶皱:>120º •开阔褶皱:120º-70º •中常(闭合)褶皱:70º-30º •紧闭褶皱:<30º
平缓褶皱
开阔褶皱
中常褶皱
紧闭褶皱
褶皱分类—按转折端形态分类
(1)圆弧褶皱 (3)箱状褶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 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 (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 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 大盆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 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 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 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 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 页岩层。
地史学教程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 了华北板块雏形-华北陆核。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 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 1750Ma。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 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三、晋宁运动
2017/3/12
八、喜山运动 (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地史学教程 Nhomakorabea(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 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 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 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 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 入;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 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 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 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山 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 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 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2017/3/12
北板块碰撞,使北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
里东造山带。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块与华北
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
加里东祁连运动 2、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 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五、海西运动
海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造山 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山、 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 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伴 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 陆。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 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 陆板块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四、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指发生在早古生代的造山运动。 在这次造山运动中,主要褶皱隆起的有 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山脉。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中国的加里东运动
1、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 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 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 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 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 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 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 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 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 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 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 晰地显现出来。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六、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指中生代三叠纪至侏罗纪的造山 运动。这一运动使川西、 滇西北一带隆 起成为山地, 如岷山、邛崃山、大雪山、 云岭等。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 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七、燕山运动
从130-140Ma年前开始,到70Ma前后在我 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 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 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