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两课时)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44a17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d.png)
《老山界》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通过品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红军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体会本文朴实优美的语言中流露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望"山界"播放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视频)教师:这是一首充满喜悦和战斗豪情的诗歌,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面对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红军战士是怎样度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老红军的足迹,去看看1934年冬天,红军战士是如何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
(板书课题)现在,让我们来改变一下身份,想象自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每一小组就是红军的一支宣传小分队。
同学们每回答正确一次问题,小红旗就前进一步,回答正确三次以上便可以成功翻越"老山界",将自己小组的红旗插到山顶。
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最团结、最有智慧,能够最先登上顶峰吧!二、展示自学,识"山界"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老山界》,相信你们一定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4.读准字音。
三、朗读课文,跨"山界"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老山界作为红军长征中"万水千山"一小步,它有怎样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明确】山势陡峭险峻,山路迂回曲折。
2.同志们,今天接到了一个任务,《红星报》对我们成功翻越老山界非常感兴趣,想让宣传员们介绍一下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请各个小队想一下要提供哪些内容。
【明确】提示:一天一夜的时间,红军终于翻越了老山界。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转换相结合的方法来叙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其运用到自身写作中,期待你们的佳作!(板书:时间推移、地点转换)3.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14562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3.png)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老山界》教案篇一一、导入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二、活动目标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讲述一次翻越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PPT展现要求1.生读文,圈画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屏幕显示)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师:什么样的老山界?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
火把。
写出了山的崎岖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
“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
(师生共同比画)师:对对。
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生:读第一段师:哦一一。
重读了30里。
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
30里。
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
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
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
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
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
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
好来。
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
读。
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6381dbb9f3f90f76c61b74.png)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四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
(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0b00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a.png)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老山界》的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涉及的生字词和语法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思维导图等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老山界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领略老山界人民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某些抽象概念和历史背景,如“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等。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老山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老山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山界是什么地方吗?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简单介绍长征背景和课文相关历史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自学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挖掘文本内涵。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4. 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增强情感体验。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并汇报交流成果。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整理课文知识点和思路,形成知识网络。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d63ff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b.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老山界》。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学生讨论并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三、解读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文学作品(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五、深入理解文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课堂讨论与分享(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七、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课文解析(20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七、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八、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41be4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7.png)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精选2篇(一)《老山界》教案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一篇描写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琐事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幽默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化洞察。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描绘,作者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信学生通过学习这篇作品,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还可以增强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1〕情感目的:通过读《老山界》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幽默幽默的习惯。
〔2〕技能目的:使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去理解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力。
〔2〕文化目的:通过学习《老山界》这篇文章,使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重要性。
2.才能目的〔1〕能运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理解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培养学生擅长观察、理解、合作的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的〔1〕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进步;〔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根据各个章节的情节,深化理解文中的寓意,并学会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才能和详细理论才能。
四、教学难点通过研究案中各章故事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才能和合作精神,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融入齐学齐教齐评的教学形式。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积极体验、分享、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理解才能。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分析教材分析论文《老山界》是一篇描写现代社会生活琐事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化洞察,给人以深化的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城乡结合部村子里的两个车间不同的故事。
《老山界》教案(通用5篇)
![《老山界》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f1024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3.png)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通用5篇)《老山界》教案篇1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二次备课教学步骤(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402a9b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a.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山界》,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学习文中生动的描绘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3.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学习课文中的描绘手法,感受文中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老山界》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老山界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简介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情感。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五、课堂小结2.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提问:课文中哪些描写手法让你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二、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情感。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四、课堂小结2.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老山界和红军长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6课《老山界》教案
![第6课《老山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ef0a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途中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党的政教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2.背景链接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3.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才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4.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526a381a1c7aa00b52acbad.png)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朗读赏析精彩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 生: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板书题目作者)二整体感知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1)课文是什么体裁?(回忆录)(2)写了一件什么事?(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品质?(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第一天下午动身,从山沟向上走,然后写傍晚天黑夜里露宿山腰,再到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到达山顶。
)划分结构层次(准备翻山翻山经过取得胜利)2 生反馈,师补充总结。
三重点研讨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山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2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态度怎样?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打趣鼓劲,小心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足勇气,继续前进;搀扶前行,嘲笑敌机。
)3 首尾两段分别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首段“三十里高”开篇点题,暗示了翻山的困难。
尾段通过对比表现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四精读揣摩1 在本文中作者红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2 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找出来读一读(动作语言场面景物)(1)行动描写贯穿全篇。
老山界备课的课程教学教案
![老山界备课的课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2952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d.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老山界备课的课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老山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奉献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老山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知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老山界》,了解课文内容。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战争背景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讲解。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课文《老山界》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老山界》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象征等。
(3)结合战争背景,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战争知识。
4. 课堂互动:(1)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设计 (2)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b85bddc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1.png)
《老山界》教学设计说教材:《老山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这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
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教学目标: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体会红军爬山时的艰难,了解“难”的具体内涵。
品味文中生动的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红军爬山时的艰难的具体内容。
2、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老山界》,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精神价值都值得讲,而且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讲。
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身上的这种优秀的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和学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真正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养成勤奋刻苦的好习惯,为将来更好地贡献社会而做好准备,这正是我讲授此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探究3、圈点批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直接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红军长征中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二、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体会红军爬山时的艰难,了解“难”的具体内涵。
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08e218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1.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军事术语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氛围。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加强词汇积累。
4. 分析课文: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深入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研究课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观和战斗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老山界》 教案设计
![《老山界》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9139b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4.png)
《老山界》教案设计《老山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掌握中国现代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作用。
3、了解通讯报告的特点。
4、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的难点在于对老山界的“景”和“人”的理解及对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的把握。
2、重点在于掌握以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5、归纳总结,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6、布置作业。
四、教具准备有关老山界山势图及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老山界》。
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对这篇文章的大体内容也基本了解了。
那么,谁能告诉大家,“老山界”的“界”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呢?2、很好。
“老山界”就是“老绵山”,这座山的一条山岭。
一条山岭,课文为什么要用“界”来说呢?这只能怪我的语文水平太差,一时还解释不清楚。
等课后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呢?(学生答: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答:用文学的手法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速写地报道人物与事件,给人以形象的真实感。
)3、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是谁呢?(学生答:陆定一)陆定一这位作者,同学们可能不熟悉,他是江苏无锡人。
1933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9年取大渡河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以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
粉碎“四人帮”后,他主管宣传教育工作,亲自创办了《中国青年》杂志,恢复了《时事手册》和《学习小报》,主管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为清除“四人帮”影响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老山界》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课文按照顺叙的写作手法,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镇定自若,乐观自信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思路清晰,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全文描写绘声绘色,刻画细致入微,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长征不是很了解(这段中国近代史在八年级下册),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应先查找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者观看中央电视台2001 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长征》,从中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红军给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学生才更容易进入课文意境。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 体会朴实优美的语言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 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法学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生共同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跨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
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了解老山界老山界也称猫儿山,号称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主峰海拔2142.5米,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最高峰。
2003年,猫儿山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22日陕北会师结束,历时两年零五天,行程二万五千里,途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等地,
4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
1 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知道课文的体裁。
(点拨: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回答)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什么为顺序安排材料的,并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3理清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决定翻山。
第二部分(2-33)翻山经过。
第三部分(34)取得胜利。
4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结果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什
么精神品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课文是什么体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品质?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层次的?划分结构层次。
(板书:准备翻山翻山经过取得胜利)二重点研讨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
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山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
学生反馈:师板书: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这些困难在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讨论反馈: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路窄不平,寒气逼人;粮少肚饿,工具简单;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3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有怎样的态度,如何克服困难的?从中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生讨论后反馈:打趣鼓劲,小心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足勇气,继续前进;搀扶前行,嘲笑敌机。
4课文首尾两段分别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反馈:首段开篇点题,暗示了翻山的困难;尾段通过对比表现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师板书:开篇点题深化中心
四精读揣摩
赏读经典句段,体会细致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师引导:在本文中作者把红军战士们的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那么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描写的?(动作语言场面景物)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生反馈:
1行动描写23段"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其中的“抢”字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
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的情景。
2语言描写141516段“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表现了红军战士身处险境,相互鼓劲,乐观豪迈的精神气概。
3 场面描写(1)12段师:“奇观”指什么?为什么是“之”字形的火把?生:“奇观”是指之字形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因为山路曲折迂回,山势高耸入云。
(2)18段师:再写之字形火把分别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生:仰望,俯视
4景物描写22段师: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描写的景物有天上的星,山峰,山谷;按自上而下的顺序;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红军战士听到什么声音?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是怎样的写法?生: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这是衬托的写法,以声衬静,显得更静。
角度巧,效果好。
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生: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红军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战士们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31段师:本段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生:树林泉水;景物特点明朗清新;表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的愉
悦的心情。
师小结:这篇课文里作者把红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刻画的十分具体,首先从正面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其次从侧面进行细致的场面景物描写,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写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身处险境却镇定自若,不怕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板书;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五写法探究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六课堂小结
这篇回忆录,以朴实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使读者如身临其境,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22段
运用本文学到的描景方法描写《初春的田野》,200字左右。
做《探究在线》14页
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开篇点题走路难老山界翻山经过睡觉难顽强的意志吃饭难乐观的精神处境难取得胜利深化中心
课后反思根据这篇文章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查阅资料,看纪录片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感情;课堂上引导学生紧扣“难'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变换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深入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章蕴含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联系扩展,综合训练学生的概括分析总结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