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计算机“家族谱系”

合集下载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革命的“技术大拿”(上)【摘要】沃森家族是一支引领计算机革命的“技术大拿”,其创始人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从沃森家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入手,介绍了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在计算机领域的重要贡献。

家族以其技术创新而闻名,不断推动着技术发展的进步。

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域,还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

文章最后展望了沃森家族的未来发展,并强调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沃森家族将继续引领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对整个科技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沃森家族,计算机领域,技术大拿,创始人,发展历程,贡献,技术创新,影响力,未来展望,历史意义1. 引言1.1 沃森家族的背景沃森家族的背景始于20世纪初,是一个以技术创新和计算机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家族。

该家族的创始人沃森先生是一位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深厚技术功底的科学家,他在研发新技术和推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有非凡的天赋。

沃森家族的成员们都是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沃森家族的背景丰富多彩,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各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沃森家族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引领计算机革命的进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成为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学习榜样和追求目标。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沃森家族以其过人的技术能力和卓越的贡献,成为了科技领域的重要“技术大拿”,引领着全球技术发展的潮流。

1.2 沃森家族的重要性沃森家族是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力之一,他们所创立的公司和技术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沃森家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沃森家族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大拿,他们创立的公司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动了计算机领域的发展。

他们的技术成果和创新举措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沃森家族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还体现在推动行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

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1)按照功能和体积大小对计算机的分类、特征,了解它们的应用领域:
(2)按照使用范围对计算机的分类:
(3)查查下面的计算机应该属于哪种类型:
中国气象站服务器()、超市连锁中心服务器()、中国银行中心机房()、汽车流水线检测站()、银行柜员机()、笔记本电脑()
选项: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程工作站、网络计算机。
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备课
(本学期第1课时,1单元第1课时)主备人: 复备人:
学科年级
课题
探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资料搜集、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
2.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并了解各个构成部件的位置、形状及功能。
3.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如何选购一台适合自己的计算机。
制作项目:
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探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请各小组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专题,并根据专题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为了更好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我们按照学习小组进行专题学习,小组同学分好工,通过互联网或相关纸质资料搜索专题需要的资料,并借助word形成展示作品,并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讲解。
(1)根据采用核心电子元件的不同,计算机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2)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详细描述(图片、时间、地点、名称、运算速度等)
(3)搜集主流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学会判断如何按需购买计算机。
专题3:探秘计算机的“家族谱系”
计算机家族只有我们微机室使用的一台台机器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计算机家族还有哪些常见的机器呢?通过该专题的学习,请同学们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革命的“技术大拿”(上)沃森家族被誉为计算机技术的巅峰代表,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革命的开启。

这个家族中的成员们相互交流、相互竞争,为计算领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沃森家族的最早成员之一是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阿兰·图灵。

他在上世纪40年代的二战期间破解了德国密码机Enigma,为盟军带来了巨大的军事优势。

这个突破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开创性时刻之一,也为图灵赢得了“计算机之父”的称号。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冯·诺伊曼。

他在二战期间作为顾问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为计算机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也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设计者之一。

冯·诺伊曼的工作奠定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沃森家族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是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他是万维网的发明者和推动者,被誉为“万维网之父”。

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发明了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和浏览器,将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为信息传递和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使得万维网成为了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沃森家族还有许多其他的成员,如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丹尼斯·里奇和肯·汤普逊,他们共同开发了C语言和UNIX操作系统,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还有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贝尼奥夫·曼纳和埃里克·布鲁克,他们开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为计算机与人类智能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沃森家族成员们在计算机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整个领域的进步的象征。

他们的突破为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社会发展。

沃森家族的成员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家族,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沃森家族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成员不断加入进来,为计算机技术的前景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探秘计算机“家族谱系”总结.doc

探秘计算机“家族谱系”总结.doc

技术探索:CPU性能是选购优良计算机的核心指标(3分钟)(1)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一台微型计算机性能的好坏,不是由某一项指标来决定的,而是由它的系统结构、硬件组成、软件配置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资料赠送以下资料《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管理信息课程代码: 制订人:赵 隆所属系部: 批准人: 制订时间:2015.09.05 二、基本信息学 分:4学 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 学时,实践教学:32 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先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后修课: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C 语言基础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大学入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操作系统、互联网、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思路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所以我们在制订的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实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为增加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学设计思想与实践: 1.实践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的训练。

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费歇尔·诺依曼(F.NUYMAN)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费歇尔·诺伊曼和他的团队于1945年提出的。

它又称“海尔昂(Harvard)结构”,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构造。

费歇尔·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模式由一系列由内存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处理器和接口模块(interface module)组成的模块构成,这些模块之间彼此独立。

内存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检索数据,其中又包括主存储器(primary memory)和辅助存储器(secondary memory)。

处理器主要用来处理指令以及转换成机器指令,它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计算和实现程序流程,接口模块用来处理输入和输出设备。

这种体系结构让计算机变得更加复杂,但是也提高了运行速度和性能,所以费歇尔·诺伊曼式计算机体系结构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

计算机之母的介绍

计算机之母的介绍

计算机之母的介绍计算机之母是指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的母亲,她在艾伦·图灵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如果要讨论计算机之母的话题,我们通常会提到亚达·洛夫莱斯(AdaLovelace)。

亚达·洛夫莱斯(AdaLovelace)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贵族女性和数学家。

她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因为她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编写指令的机器(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这台机器被称为差分机(DifferenceEngine)和通用分析机(AnalyticalEngine)。

亚达·洛夫莱斯与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是合作伙伴,他们共同努力开发了差分机和通用分析机。

差分机是一种用于执行数学计算的机械装置,而通用分析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执行各种不同任务的机器。

亚达·洛夫莱斯在巴贝奇的设计中负责编写一种称为“程序”的概念,这使得通用分析机能够执行不同的任务。

亚达·洛夫莱斯认识到,通用分析机不仅可以用于数学计算,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她将自己的思想写成了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了关于计算机的许多概念,包括循环、条件和递归等。

这篇文章被翻译成英语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计算机程序。

由于亚达·洛夫莱斯的贡献,她被誉为计算机之母。

她的思想和概念在后来的计算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事实上,亚达·洛夫莱斯提出的许多想法,直到100多年后,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才得到了实际应用。

亚达·洛夫莱斯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和创新者,她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先河。

作为计算机之母,她的贡献对现代科技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计算机领域,还涉及到了编程和算法等方面。

她的先见之明和创新精神为后来的计算机科学家奠定了基础,使计算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和应用。

因此,她被认为是计算机之母的光荣称号是实至名归的。

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史概述

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史概述

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史概述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早期电子计算机。

一、第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在二战期间,计算机开始崭露头角。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数学家霍华德·阿金斯提出了“范·洛依德体系结构”,这是第一个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思路。

范·洛依德体系结构包括储存程序、指令集、控制器和运算器等核心组件,其影响至今。

二、第二代计算机体系结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晶体管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迈向了第二代。

此时,计算机厂商开始设计采用存储器单元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使用指令的地址作为操作数,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灵活性。

麻省理工学院的IBM 709和IBM 704计算机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三、第三代计算机体系结构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体系结构迎来第三代的革命。

这一时期,集成电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在整体上更小、更便宜、更可靠、更易于维护。

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开始关注并行处理和虚拟内存等概念。

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标志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四、第四代计算机体系结构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计算机体系结构进入第四代。

这一时期,计算机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数据吞吐量迅速增长,多处理器和多核心设计成为主流,计算机大规模并行处理能力显著加强。

此外,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关注功耗和能效的问题,并提出了众核处理器等创新设计。

五、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未来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将更加注重能效、并行处理能力和存储技术的优化。

例如,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和神经元计算机等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也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论: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范·洛依德体系结构到现代的多核处理器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不断创新和优化。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发展历程关键信息项:1、计算机发展的阶段划分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如有)2、每个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性能表现3、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技术突破集成电路的出现微处理器的发展操作系统的演进4、计算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生产方式的改变通信和信息传播的变革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推动11 计算机发展的阶段划分111 第一代计算机(1946 1957 年)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电子元件。

其体积庞大、耗能高、运行速度较慢,但却开创了计算机发展的先河。

112 第二代计算机(1958 1964 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采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减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也有所提升。

113 第三代计算机(1965 1971 年)集成电路的应用成为第三代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价格逐渐降低,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114 第四代计算机(1972 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让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快、更智能。

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115 第五代计算机(未来展望)目前对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可能会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2 每个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点121 硬件方面第一代计算机的硬件体积巨大,需要占据整个房间。

第二代计算机的晶体管使得硬件体积缩小,但仍较为笨重。

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集成电路的应用,硬件尺寸进一步减小。

第四代计算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可以做到便携甚至微型化。

122 软件方面早期计算机的软件非常简单,主要是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级编程语言如 FORTRAN、COBOL 等逐渐出现。

操作系统也从最初的简单批处理系统发展到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123 性能表现第一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每秒只有几千次,到了第四代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数十亿次甚至更高。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计算机系统组成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计算机系统组成

看一看
观察同学们使用的电脑有哪些部分组成?Biblioteka 从外观看主机 外部设备
显示器
键盘 鼠标
认一认
中央处理器
电源
内存条
显卡
主板
主机
光 驱 软驱
硬盘
问题:电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小提示: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
手摸、眼看、耳听等——大脑处理信息——嘴 巴说、手写字、脸做表情等
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
想一想 输入设备
是计算机的嘴,计算机由它发出声音,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各种操作和命令由它输入计算机,它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相当于我们使用的笔,也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修一修 生活中电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请各小组合作,一起来研究研究!
1.电脑突然没声音了。 2.机箱带电。 3.电脑反应慢,卡。 ……
我的家族
你知道计算机经历 了怎样的一个发展 过程?
我的家族
你知道计算机有哪些 种类吗?
快乐一家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
特点:
体积小
第四代计算机
重量轻
功耗少
功能强
成本低等
家族发展简史: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第四代 大规模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只读存储器 随机存储器

(ROM)
(RAM)

特点 特点
只可读不可写,断 可读可写,断电后 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信息将会丢失。
硬盘
光盘
U盘
所存储的信息不会因为关机 或断电而丢失。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英文bit。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字节(Byte) ,缩写B。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 革命的“技术大拿”(上)

沃森家族:引领计算机革命的“技术大拿”(上)自 IBM 的计算机 Deep Blue 在 1997 年击败人类国际象棋冠军 Kasparov 后,计算机开始引领人类重塑科技和人类交互的进程。

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沃森家族无疑是其中的技术大拿。

沃森家族的创始人 Thomas J. Watson,在其担任 IBM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董事长期间,着重提倡了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他认为技术无疑是推动各行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于是,他在 1937 年首次提出了“智能计算机”这一概念。

没有 Thomas J. Watson 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沃森家族也无从谈起。

在 Thomas J. Watson 的提倡下,沃森家族开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最初,他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学、金融和统计学等领域。

在搜集和存储巨量数据的同时,计算机也逐渐成为高效的信息处理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沃森家族逐渐将重心转向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

而这正是沃森家族的技术圣地——沃森研究中心,成果斐然的创研中心。

沃森研究中心的创始人 John R. Patrick 在 1960 年加入了 IBM,成为了沃森家族的一员。

在 1970 年代,他主持开发了 Voice Response System(语音响应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语音应答系统(IVR),并对电话客服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0 年代,他又推动了 IBM 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发展,并参与了全球互联网标准制定。

1995 年,John R. Patrick 成为了沃森家族的首席互联网专家。

在 1996 年,他开始担任 IBM 全球互联网业务的 vice president,致力于将 IBM 从过去的硬件厂商转型为软件和服务提供商。

这标志着沃森家族正式开始涉足互联网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沃森家族逐渐将其技术优势与互联网结合,并加强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研究。

alu家族名词解释

alu家族名词解释

alu家族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 ALU 家族不?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东西呢!
ALU 啊,就好比是计算机世界里的超级英雄团队!想象一下,计算机
就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王国,而 ALU 家族就是这个王国里最厉害的勇
士们!
ALU 家族里的成员,那可个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

比如说加法器,它就像是个专门负责把数字加起来的小能手!每次遇到要把两个数加
在一起的任务,它就会挺身而出,“刷刷刷”地给出结果。

这不就跟咱
现实生活里的大力士一样嘛,能轻松扛起重物!还有减法器呢,它专
门搞定减法运算,那精准的程度,就像神箭手能射中靶心一样准!
再来说说乘法器,哇哦,它可厉害了!它能快速地把两个数相乘,
那效率高得吓人。

就好比是一阵旋风,“呼”地一下就完成了任务。


法器也不示弱呀,遇到除法问题,它能稳稳地给出答案,就像一个经
验丰富的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确的航向。

ALU 家族的成员们相互配合,共同为计算机的运行贡献着力量。

它们就像是一支配合默契的足球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最
大的作用,一起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难道不是吗?你想想看,要是
没有它们,计算机还能这么厉害地处理各种数据和任务吗?
我觉得呀,ALU 家族真的是计算机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们让计算机变得更强大,更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和惊喜!所以呀,一定要好好了解它们,珍惜它们的存在哟!。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一) 1945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 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 ENIAC ) 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二、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三、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四、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五、第五代(1981年提出):智能计算机。
1 、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不是生物过程。它不具备世界观、 人生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主观世界。而 人类智能则是在人脑生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使人形成一个 主观世界。 2 、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时,不会意识到这是什么问题,它有什么意 义,会带来什么后果。电脑没有自觉性,是靠人的操作完成其机械的 运行机能;而人脑智能,人的意识都有目的性,可控性,人脑的思维 活动是自觉的,能动的。 3 、电脑必须接受人脑的指令,按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它不能输出 末经输入的任何东西。所谓结论,只不过是输入程序和输入数据的逻 辑结果。它不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遇到没有列 入程序的“意外”情况时,就束手无策或中断工作。人工智能没有创 造性。而人脑功能则能在反映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作出新判 断,创造新表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 、人工机器没有社会性。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其脑功能是适应社 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人们的社会需要远远超出了直接生理 需要的有限目的,是由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序所决定 的。人工智能与人脑在功能上是局部超过,整体上不及。由于人工智 能是由人造机器而产生的,因此,人工智能永远也不会赶上和超过人 类智能。所谓“机器人将超过人奴役人”、“人将成为计算机思想家 的玩物或害虫,…… 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的“预言”是不能成立的。 因为,它抹煞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差别与根本界限。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

第二代: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 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 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 作可靠性好。1954年,贝尔实验室 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 1957年,美国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 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诞 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 第一代计算机提高了近百倍。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部件采用 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用磁芯, 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 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大幅 度下降。在程序设计方面,研制出 了一些通用的算法和语言,操作系 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第六代: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 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大 大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 步发挥与突破。研究人员发 现,遗传基因——脱氧核糖 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 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 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 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一 个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 耗少、发热量极小。 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 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 算机(也称分子计算机、基 因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 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生物计 算机比硅晶片计算机在速度、 性能上有质的飞跃,被视为 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六代计 算机”。
第三代: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1971年发布的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 (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 的一大成果。INTEL4004用大规模集成电路 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块芯片上,虽然字 长只有4位、且功能很弱,但它是第四代计 算机在微型机方面的先锋。 1972-1973年,8位微处理器相继问世,最先 出现的是INTEL8008。尽管它的性能还不完 善,仅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驱使众多厂家 技人竞争,微处理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后 来出现了INTEL8080、MOTOROLA6800。 1978年以后,16位微处理器相继出现,微型 计算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INTEL公司不断 推进着微处理器的革新。紧随8086之后,又 研制成功了80286。80386、80486、奔腾 (PEN-TIUM)、奔腾二代 (PENTIUMⅡ)、奔腾三代(PENIUMⅢ)、 奔腾四代(PENIUMIV)。 个人电脑(PC)不断更新换代,日益风靡世 界(图3-1、图3-2)。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 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 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从第 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 的,即都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 输出设备组成,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c语言兄弟孩子树家族族谱

c语言兄弟孩子树家族族谱

c语言兄弟孩子树家族族谱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它是由贝尔实验室的Dennis Ritchie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

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高级编程语言,它被广泛应用于系统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游戏开发等领域。

兄弟孩子树是一种树结构,用于描述家族的族谱关系。

在兄弟孩子树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家族成员,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兄弟关系或者父子关系。

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结构体来表示家族成员的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结构体可以包含其他结构体作为成员,这样就可以构建出兄弟孩子树的数据结构。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用C语言来表示兄弟孩子树的家族族谱:c.#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 定义家族成员的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FamilyMember {。

char name[20];char gender;int age;struct FamilyMember sibling; // 兄弟节点。

struct FamilyMember child; // 孩子节点。

} FamilyMember;// 创建一个家族成员节点。

FamilyMember createMember(char name[], char gender, int age) {。

FamilyMember member =(FamilyMember)malloc(sizeof(FamilyMember));strcpy(member->name, name);member->gender = gender;member->age = age;member->sibling = NULL;member->child = NULL;return member;}。

// 添加兄弟节点。

void addSibling(FamilyMember member, FamilyMember sibling) {。

四代计算机发展史

四代计算机发展史

四代计算机发展史话说啊,咱们这计算机啊,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的大红大紫,简直就是一场科技的华丽变身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史,用咱老百姓的话,让你听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想当年,第一代计算机那会儿,简直就是个大块头,跟咱现在家里的冰箱有得一拼。

它们用的是电子管,那玩意儿,耗电量大得吓人,散热还不好,整天嗡嗡作响,跟个老式的拖拉机似的。

不过啊,你别看它笨重,它可是开创了计算机时代的先河,让人类第一次尝到了自动化计算的甜头。

那时候,能摆弄这些大家伙的,那可都是顶尖的技术大牛,一般人连靠近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给电着了。

转眼间,到了第二代,晶体管登场了。

这家伙比电子管小巧多了,功耗也低,性能还提升了不少。

这就像是咱们从骑自行车换成了骑电动车,虽然还是两轮,但感觉那叫一个爽!这时候的计算机,开始慢慢走进了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公司,虽然还没普及到家家户户,但已经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了。

再往后,就是第三代计算机的天下,集成电路成了主角。

这集成电路啊,就像是咱们吃的压缩饼干,把一堆东西压缩到了一起,既省空间又方便携带。

计算机也因为这个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便,性能更是突飞猛进。

这时候,计算机开始走进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甚至一些家庭也开始有了它的身影。

人们开始用它来打字、画图、做报表,生活工作都变得轻松了不少。

最后啊,咱们来说说这第四代计算机。

这时候,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微处理器成了核心。

这微处理器啊,就像是咱们的大脑里的神经元,虽然小得看不见,但功能强大得惊人。

有了它,计算机不仅能做更复杂的事情,还能跟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这时候的计算机啊,已经不再是那个冷冰冰的机器了,它开始有了自己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更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总的来说啊,这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啊,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科技进化史。

从最初的笨重庞大到现在的轻便智能,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咱们现在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啊,可别忘了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先驱们。

计算机之母

计算机之母

计算机之母-格蕾丝将军计算机业最杰出女性,Cobol语言设计者(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 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美国海军少将。

设计第一个编译程序,发现世界上第一个BUG!也是千年虫Y2K制造者。

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格蕾丝是Cobol语言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被称为Cobol之母。

她于1906年出生在纽约市。

她祖父是美国海军少将(她本人后来也成了海军少将)。

1934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她像成千上万的美国妇女一样加入军队,被分配到隶属于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所,参与第一代计算机相关的研究项目。

她使用的Mark I机在当时是个奇迹,能在一秒钟内进行3次加法运算,这在40年代堪称超高速运算。

美国武器系统当时正依赖于快速计算。

格蕾丝在MarKI•机上工作最困难的经历是为它撰写操作手册。

有一次,格蕾丝使用的MarkⅡ机出了故障。

出错的继电器找到了,故障的原因也找到了:里面有一只死蛾子。

蛾子被用镊子夹了出来,她们用胶条贴在记录This is the first actual bug found。

”(这是发现的第一只虫子。

)bug这个词后来成为计算机领域里的一个习惯说法。

她决心证明她能够让计算机做她能够规定的任何工作。

到1954年,一个人带来一些函数,他已经算了6个月,让格蕾丝算出前15个导数。

18分钟后,她就把导数交给了这个人。

格蕾丝证明了:计算机不仅是数学仪器,当进行数值运算时,它控制运算符号,当进行数据处理时,它控制数据处理符号。

1957年,她设计的Flow-matic系统完成了,被称作B--0。

这是第一个英语数据处理的编译程序,也是第一个运用词语的计算机语言。

后来,Flow-mafic 被吸收进Cobol这个广为使用的商业计算机语言,这是格蕾丝的一大贡献。

从1959年开始,格蕾丝和同事一起设计Cobol计算机语言,Cobol使用的句法和术语更接近自然英语。

Cobol将程序和数据截然分开,因此,如果编程员要改变程序,他只需要改变前面编写的程序部分,不必全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探究: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5分钟)通过探究了解计算机工作流程。
1946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思想,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确定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基本工作方法。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技术探索:CPU性能是选购优良计算机的核心指标(3分钟)(1)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学科
信息
备课组
时间
授课人
主备人
董虎
审核人
课题
探秘计算机“家族谱系”
课型
教学
目标
1、理解B、KB、MB、GB、TB之间的量级关系,能比较存储容量的大小
2、初试组装一台计算机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B、KB、MB、GB、TB之间的量级关系,能比较存储容量的大小
难点:灵活应用容量单位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台微型计算机性能的好坏,不是由某一项指标来决定的,而是由它的系统结构、硬件组成、软件配置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教 学 过 程
技术实验1:选购一台计算机(10分钟)
①主频:又称时钟频率,是指CPU在单位时间(秒)内发出的脉冲数,单位是千兆赫兹(GHz)。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一般来说,主频越高,运算速度就越快。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一张CD容量约700MB,DVD容量约为4.7GB,U盘容量为16GB,硬盘容量约为1TB。
小结,拓展练习:
一个1TB的移动硬盘,能够存放大约()首MP3歌曲(一般一首MP3歌曲约5MB)。
A、205 B、500C、209715 D、419840
②字长:是指计算机的CPU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字长决定了计算机的运行精度,字长越长,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计算机内部数据采用二进制数进行存储和计算。二进制数由0和1两个数字组成,每个二进制数所占的位储设备能够存储数据的数量,包括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为字节(Byte,简称B)。一个汉字在计算机中占两个字节的存储空间,一个字母或数字在计算机中占一个字节的存储空间。存储容量的单位还有KB、MB、GB、TB,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