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教育实验法.

合集下载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任何一项课题争论都要依据肯定的方法来进展,争论方法一般包括试验争论法,行动争论法等,此外还有调查法、观看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等。

这些方法最常用的是试验争论法和行动争论法。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试验争论法:〔一〕试验争论法概论1、试验争论法的定义:试验争论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肯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转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

掌握无关因素,观看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到了肯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根底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

自变量也叫试验变量,它是指试验者操作的假定的缘由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响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予试验对象后消灭的教育结果。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

2、教育试验的操作步骤(1)定题就是提出试验课题定题要遵循有价值、有制造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2)建立试验假说所谓假说就是试验者对自变量〔试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想与推断。

它是自己的教育阅历,科学理论,他人阅历综合加工的结果。

〔好比实现抱负先有的梦想〕假设:北京市宏庙小学的争论者看到的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进展,于是确定了“小学生全面进展教育试验”课题建立了“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进展”的假说,开展了小学生教育整体优化试验。

试验假说具有三个特征:假说应当没想出试验变量与反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说要用表述或条件句的形式明确地毫不模糊地展述出来。

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3)试验设计试验设计是指试验者在实际着手验证假说之前制定的试验打算.它的目的在与更科学更经济地验证假说.试验设计的问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试验变量的操作与掌握.确保试验者依据试验要求操作不走样〔自变量〕②反响变量的观测方法.(因变量)测量手段:通过制表、绘图等进展比较分析。

③无关变量的掌握措施〔消退法、恒定法〕④试验对象的选择。

〔被式的选择〕⑤试验的组织形式。

〔单组或等组〕⑥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确实定。

6教育实验法

6教育实验法

作业
一、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真实验;教育实 验的效度;教育实验的设计 二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哪些特点? 2.比较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的不同特点。 3.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外部效 度?影响内、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实施。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历史(偶然事件);成熟;测验;测量手段; 统计回归分析;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的流 失;取样与成熟程度交互作用
(二)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 以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三、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一)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实验 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 进行试验。实验室实验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 量,获得精确的结果,但其结果的推广却受 到限制。 自然试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只能尽 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能较长时间地持续 进行。实验时间较长,但其结果便于推广。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 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 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 述。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考虑如何在一个 实验中安排自变量及呈现方式、因变量的指 标及测定方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 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 及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的价值在于使研究更经济,以消 耗最小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大和最有效的信 息资料。
【本章小结】
本章在阐述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意义、逻辑 框架,分析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特点及不同 类型,探讨了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及其影响 因素,介绍了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及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前测一后测控制组 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前测一后测非对等 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等基本实验设计 模式,结合实验研究案例,说明了教育实验 研究的实施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要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此外还有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等。

这些方法最常用的是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实验研究法:(一)实验研究法概论1、实验研究法的定义:实验研究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

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

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予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

2、教育实验的操作步骤(1)定题就是提出实验课题定题要遵循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2)建立实验假说所谓假说就是实验者对自变量(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与判断。

它是自己的教育经验,科学理论,他人经验综合加工的结果。

(好比实现理想先有的幻想)假如:北京市宏庙小学的研究者看到的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于是确定了“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课题建立了“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假说,开展了小学生教育整体优化实验。

实验假说具有三个特征:假说应当没想出实验变量与反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说要用表述或条件句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糊地展述出来。

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际着手验证假说之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它的目的在与更科学更经济地验证假说.实验设计的问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变量的操作与控制.确保实验者依据实验要求操作不走样(自变量)②反应变量的观测方法.(因变量)测量手段:通过制表、绘图等进行比较分析。

③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消除法、恒定法)④实验对象的选择。

(被式的选择)⑤实验的组织形式。

第六讲教育实验研究法-PPT

第六讲教育实验研究法-PPT
控制无关变量得主要方法:消除法、恒定法(如同一 时间、同一房间)与平衡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得一般程序
准备
总结
实施
一、实验得准备阶段
选择与确定实验课题 提出实验假设* 选择实验模式与实验对象 制定实验方案*
• (1)问题得提出。 • (2)实验得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 (3)实验得对象与方法。 • (4)自变量与因变量得操纵。 • (5)实验得具体步骤。 • (6)实验得组织与领导
实验组——用自编教材,讲解6种应用题得方法(简 化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想法、假设法、对应 法),每周3次,每次1节课,共7周20节课。
控制组——不讲,只做练习。
目标总体:某市小学六年级学生。
接近总体:某市某小学六年级2个班(六年级中取学 习成绩最好得班与最差得班)。
样本大小:94人,平均年龄12岁零3个月,其中实验班 47人(男22,女25),控制班47人(男24,女23)。
教育实验研究得基本特点
教育性 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得因果关系 对因果关系得预先设想以假设形式表现出来 研究者可以操纵或控制某些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得
情境 可重复性 就是一种特殊得实验
• 对象 • 物质手段 • 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研究得局限性
第一,只适合研究自变量数目少且便于操作得研 究内容
取样方法:对被选得2个班学生进行33分钟得学 习能力测验,15分钟得数学基本知识测验,30分 钟数学难题测验,把分数相差3分内得学生配对 分组,删去4名条件相差太大得学生,随机分成2 个等组,注意男女生人数大致相等。
实验单位:每个独立得学生。
因变量:学生解应用题得能力。
操作定义:等值数学难题训练。
采用得控制方法: (1)随机指派形成被试组; (2)控制性别差异; (3)同一教师教; (4)前后测相同(等值难题,测验时间与要求前后测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特征教育实验法的特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控制情境实验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实验的因素有所选择;实验的步骤事先确定;实验的情况比较单纯才好,这样可以得到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排除无关的因素每次进行实验时要排除或改变一个因素,同时使其他的因素完全相同,才能逐渐地考察出实验的结果。

例如,实验两个小学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快慢”与两个小学的学生的智力和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相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实验出环境的好坏同两个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关系;若在相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不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显示出小学生智力的高低与他们的学习进步的关系。

(三)数量记载精确实验的结果可以有精确的数量记载,其所表示的准确性,是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容易做到的。

(四)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所谓科学的实验,可贵的就是它的客观性,可以反复地实验其结果都应是一致的。

从事教育实验的人稍受训练,就可以按规则进行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大体相同的。

这是教育实验法的一大特点。

二、种类一般地说,教育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实验法,也叫对照实验法;一种实验室实验法,也叫模拟实验法。

(一)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被试验者并不知道是在做实验,因而他们的活动也是自然的。

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验出来的结果,才能应用和推广。

教育实验法多是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实验的。

俄国心理学家朱尔斯基把这种实验法叫作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是一种观察,但比观察法更有组织,时间更经济,因为它不是等待现象出现,而是引起或创造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并且是更精确的。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方式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实验的形式来验证教育理论,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实验法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教育实验法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通过实验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它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科学性:教育实验法依据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它要求实验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实验方法科学严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科学可靠。

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实验,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可控性:教育实验法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控制。

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标准,以及清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操作和观察实验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4.系统性:教育实验法要求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强调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实验设计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控制变量和比较分析来研究不同因素对教育结果的影响。

5.可比较性:教育实验法注重比较分析。

它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教育问题,以此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因素。

6.创造性:教育实验法鼓励创新和探索。

它要求教育研究人员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创新思维和想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新的教育理论和假设。

通过实验的创造性研究,可以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教育实验法是一种基于实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可控性、系统性、可比较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通过教育实验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自变量可以处在不同的变化状态中,如教材便有 甲、乙、丙、丁等等不同种类。它是对自变量变化程度的规定。我们要
解决的问题不是用不用教材,而是采取哪种教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所以,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才能进行比较,否则其本身就不 能构成实验因子。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因变量 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
第二组
教育实验法
目录
1 2 教育实验法概述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3 3
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含义:
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 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
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 的基础和源泉
然发展和成熟或词汇的自然增长,都可能干扰实验处理的效果,所 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单纯归因于新的阅读教学法。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③测验: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在某些教育实验中,为了方便
比较实验前后的情况,往往安排前测,而往往前测的经验有助于后测分数的 提高。尤其是前后测的题型基本相同时,因为实验对象经过前测之后,会熟 悉测验的技巧和题型,即使没有实验处理的效果,也因前测经验的影响,而 导致后测分数的提高。 ④工具(测量手段):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如果教育实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量主持者和评判者分别以不同 的标准和测量工具对自己班进行测量,那么这种测量的结果不能加以比较。
研究者不是被动地等待所要研究的被试心理、行为现象的
发生,而是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主动的引起被试的反应, 由此考察被试的反应与条件的关系,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 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使研究者对在自然教育 情境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可以进行研究。另外,还 可以确定某种特定变量的效果。

教育实验法实验即实验法的定义.ppt

教育实验法实验即实验法的定义.ppt

2020-6-17
谢谢阅读
2
实验即实验法的定义
• 实验的一般定义: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 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 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 否具有因果关系。
2020-6-17
谢谢阅读
3
•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 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 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 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 一种特定类型,它比其他几种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更直接地基于实证主义的背景和原 理。尤其是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 面,实验研究具有最突出的效用。因为, 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在实验研究的方 式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满足。
原因变量。而因变量则称作结果变量。在实验 研究中,自变量又称作实验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
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即考察实验剌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与一
般意义上的自变量有所不同的是,实验中的自
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将会怎样,与实验组形
成比较。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
受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
剌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 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2020-6-17
谢谢阅读
8
实验的逻辑
• 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
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据经验事实和主
2020-6-17
谢谢阅读
10
• 通过一个假设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以及 实验的三组基本要素在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假设,研究者 对某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感兴趣,即他希望探讨:“新的 教学方式”(自变量)与“学生成绩提高”(因变量)之间的是否 存在因果关系?他选择了两个各方面情况都差不多的班级, 并在开学初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相同科目、相同试卷 的测验(前测)。然后,在其中一个班级(实验组)按一种新的教 学方式进行教学(给予实验剌激),而在另一个班级(控制组)中, 仍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期末,他再对这两个班 级的学生进行第二次相同科目、相同试卷的测验(后测),并对 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两班学生后来的学习成绩相差无几, 则说明新的教学方式(实验刺激)并没有起作用;如果只有实验 组的成绩提高了,而控制组的成绩没变化;或者虽然两班学生 的成绩都提高了,但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得更多,则可以 看作是新的教学法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举 例



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 拉伊和梅伊曼创办了实验教育学 1930年美国“八年研究”[1933-1941]:30所中学 与300所学院 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赫尔劳克(Hurlock,K.B.) 实验

他把加法计算的单一作业交给三个组的学生,对 三组学生的处理是,第一组教师给学生以表扬, 第二组教师给学生以批评,第三组教师对学生放 任自流。结果受表扬的一组学生成绩最好,受批 评的一组学生成绩次之,被放任的一组学生成绩 最差。这一结果表明,评价者的态度影响学生的 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

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前测的影响,即人们第一次 对因变量Y进行测量的行为本身对因变量就已经产生了影 响。它使得在人们引入实验刺激(即引入自变量X)和在 对因变量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之前,因变量就已经发 生了变化,因而人们带着前测情况的影响进行后测,从而 使后测结果产生变化(或有所不同)。正是为了排除这种 因素造成结果变化的可能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组。对这个 控制组来说,它也接受前后两次对因变量Y的测量,但却 不对其实施实验刺激,即不引入自变量X。这样,在“实 验组和控制组这两组对象是相同的”的前提下,人们就可 以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量之差中,减去控制组前后两次测 量之差,从而得到仅由自变量X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为 什么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中必须有“实验组”、“控制组” 这一对基本要素的原因。

⑤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对实验对 象(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实 验环境的高度把握,共同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 论的准确程度。可以说,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本 质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因为根据实验 的基本逻辑,如果研究者在实验中缺乏适当的、 准确的控制,他就无法确定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究竟是由于他所假设的因素(自变量)所导致,还 是由于一些其他未能加以控制的因素所导致。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一、引言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控制变量的原则,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在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教育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类型教育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控制实验、自然实验、事后对比实验和事前事后实验。

其中,控制实验和自然实验在教育领域被应用的较为广泛。

1. 控制实验控制实验是一种对比实验,在两个群体中择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前要经过严格的随机分组,保证两组人员分布、性质的相似性。

在教育实验中,控制实验常用于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技术或教材的有效性。

例如,在测试新教材比旧教材的优越性方面,可以在一组实验班使用旧教材,另一组实验班使用新教材,然后通过实验分析两组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新教材的优越性。

2.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指无法进行严格随机分组的实验,例如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这种实验常常与控制实验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在教学改革时,可以将某个学校或某个班级作为实验组,无需进行随机分组,然后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学校或班级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问题、选择实验类型后,设计实验具体过程和实验方案的过程。

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流程、实验对象、实验现场和实验结果评估等方面,确保实验本身符合科学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验流程实验流程需要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执行顺序,确定实验流程,确保实验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例如,在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实验设计,然后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出教学指导计划,进行教学,最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成绩比较。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需要进行实验的人或物体。

在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常常指学生群体或单个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学材料、教育设施等。

在具体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对象的数量、性质和具体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控制要有一定的保证。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实验法是一种获取教育教学方案、教育技术和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

其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目的是教育实验法的开端。

实验目的应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2. 制定实验方案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取:依据实验目的及研究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并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选取必须具有代表性。

3. 实验过程的开展:实验的开展中需严格控制方式、时间、条件等各项因素,保证实验的公正、准确和客观。

4. 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记录并整理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和实验结果。

进行数据的计算与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5. 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实验的成功或否,找出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及后续的实验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改进。

总之,教育实验法需要合理、科学、系统的规划、操作和监控,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实验结果和重要的教育教学启示。

教育实验法教学ppt课件

教育实验法教学ppt课件
2020/12/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2
(二)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1、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2、提出假设所谓假设是指研究者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假定推测。3、挑选被试教育实验中的研究对象即称为被试。它可以是指一个或几个人,也可以是指某一个群体如班级、学校甚至更大范围的人员构成。4、选择或编制有关测量工具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因变量做多次测量,为 此,必须确定因变量测量指标并准备好测量工具。 主要的测量工具有:量表、测验、问卷等。5、确定操纵自变量与因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二、教育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n 在教育实验中,会涉及到许多可以变化的“ 因素”,如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 生基础、学校环境等,我们把实验中涉及 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统称为“变量”。n 变量按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自变 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种。一项成功的教育实 验应当把握这三个要素,即:操纵自变量、观测 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n 若是口头测定,则要拟订问题和记录方式;若是笔试,则要出好测试题等。总之要准确把握被试受到 自变量作用以后的变化过程的事实。
n 2。如何对因变量进行测定
2020/12/10 9
2020/12/10 7
第四章教育实验法
2020/12/10
☆教学目标:掌握:单组实验和等组实验的设计方法;实 验变量的操作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教学重点: 教育实验的设计
了解:实验法的内涵;类型;构成因素
2020/12/10
2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 Meuman,1862—1915)和拉伊(W, A. Lay, 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 (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908)。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 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第六讲 教育实验设计法

三、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 多因素实验。
1.单因素实验
它是指同一实验中研究者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也叫 单一变量实验。由于单因素实验的自变量单一、明确,操 纵相对比较容易,实验难度相对较小。
2.多因素实验
它是指在同一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 实验,也叫组合变量实验。这类实验要操纵的实验因素较 多,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因变量的观测内容也随之增多, 因而在研究整体上难度较大。
1.因果性
区别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条件, 以观察因这些条件化所引起的事物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 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历史研究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 调查研究以搜集,分析存在的客观事物或材料为直接认识任务,是对现
状的认识把握。 相关研究寻求假说命题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诸要素的相互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内涵
1.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 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
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
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三层含义:
(1)研究对于外部因素的和实验情况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 素的控制。
(2)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3)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
控制无关变量。
三、实验研究法的优点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第六章教育实验法实验研究,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

它最初运用于自然科学中,如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的“针孔成像”、古希腊阿基米得计量“王冠”含金量,都是公认的古代科学实验的典型。

近代以来,实验法逐渐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自从1768 年裴斯泰洛齐创办“新庄”实验学校,许多教育家相继创办各种实验学校,特别是拉伊和梅伊曼把实验科学的实验模式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推动了实验法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开展。

时至今日,教育实验法不仅成为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教育理论的首选方法之一,而且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一、教育实验的基本含义与条件(一)教育实验法的基本含义科学起源于观察。

但简单的观察是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等待观察对象的出现,具有相当程度的直观性和被动性,既不能主动地操纵、干预观察对象,也难以排除其它因素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和干扰,其结果也难以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而只能对某种可能性的原因进行推测。

科学的实验则是在变革中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它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要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并常利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前测与后测的对比,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从方法论上看,实验研究是基于实证主义的理论与背景的,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

将实验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就成为教育实验法。

一般来说,教育实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实验是指是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便人为地引起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揭示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广义的教育实验则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教育实验,而且也包括所有新的、处于尝试阶段与变革阶段的教育活动与实践,另外,在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早期,以宏观的观察、思维为主要形式,以定性描述为主要手段,对社会改革性质或教育革新性质的干预性研究也被界定为广义的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法PPT教学课件

教育实验法PPT教学课件

2.恒定法
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相对不变。例如 被试年龄、性别、身高、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 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
3.平衡法
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 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平衡法主要采用设置对比组(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方法来实现。
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种。一项成功的教育实 验应当把握这三个要素,即:操纵自变量、观测 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2020/12/10
7
(一)自变量及其操纵
自变量有叫实验变量,它是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果联系中 的原因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施加于被试的可以操纵的教育 影响。上面介绍的赫洛克实验研究,要验证教师对学生作 业的评价态度回影响学生作业成绩这一假设,教师对学生 作业的评价态度就是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如果我们要验证 某种新教法能否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学方法就是自变 量。
12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 2、提出假设 所谓假设是指研究者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假定推
2。如何对因变量进行测定
若是口头测定,则要拟订问题和记录方式;若是笔 试,则要出好测试题等。总之要准确把握被试受到 自变量作用以后的变化过程的事实。
2020/12/10
9
(三)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无关变量是指教育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外 的其他一切变量。如赫洛克实验中的学生基础水平、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加法试题的难易程度等。
很显然,无关变量也在作用于被试,如果我们不对
无关变量加以控制,我们就很难确定教育效果的变 化与提高是由于施加了自变量的关系呢,还是无关 变量所致,因此,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 因果联系,我们就难以确定。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3、双因素的随机化区组设计
双因素实验单因素实验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能够分析出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为选择 优水平组合提供科学的根据; 第二、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靠度; 第三,双因素实验的实用性较强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也称为析因设计,是 指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施加三个或三个 以上实验因素的设计。 多因素试验设计中,如果有A、B、 C 三个自变量,叫做三向析因设计;多 因素实验设计中,每一个自变量可以有 多个水平,如果三个自变量各有两个水 平,称为 2×2×2 析因设计;如果三个 自变量各有三个水平,称为 3×3×3 析 因设计。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的实验控制 2、不加人为的修饰 3、比较的基础 4、非污染的数据 5、代表性 6、省力原则
(二)实验效度 1、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 的程度,决定着实验结果的解释 。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因素影响 实验的内在效度
(1)偶然因素 (2)成熟 (3)测验 (4)测量手段 (5)统计回归 (6)被试选择的差异 (7)被试的流失 (8)取样——成熟程度交互作用
/ / 1 2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所谓单因素实验,就是在实验时只施加一种实验 因素,其它因素都控制不变,从而研究实验因素(自 变量)与实验效果(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完全随机化设计 其基本模式为: R: S1 —R— X1 O1 R: S2 —R— X2 O2 R: S3 —R— X3 O3 R: Sn —R— Xn On
第四步,检验所分各组是否相等。 如果要把被试分成两个组,其模式为: S1 1 、 4 、 5 、 8 、 9 、 …、 ; S2 2、 3、 6、 7、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教育实验法
内容:
一、教育实验法的概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三、教育实验类型 四、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
五、教育实验计划举例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tion)是借由 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之变量,并且控 制研究环境,藉此衡量自变量与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列举群体、样本、 实验单位、抽样方 法及样本大小
选择实 验设计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控制方法、控制过程和 控制程度
确定因变量及适 当的测量方法
(一)实验效度
效 度——反映试验结果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内在效度——因变量与自变量相互关系的真实程度。
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一定的内在效度是决定该研究的结果能否适用于同类研究对象 的一个重要条件。 即内在效度是保证外在效度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旨在提高内在 效度的企图可能会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也亦然。
[案例2]: “改革数学单元测验方法的实验研 究” [案例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
教育实验涉及的三类变量: 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 实验出处理。 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输出变量或 实验结果;它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 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 干扰变量,也被称为无关变量;它是 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 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二)干扰内在效度的因素
被试成熟:实验期间心理或生理的变化 测 工 验:前后测类似,前测有助于后测分数的提高 具:前后测量工具的不同(如难易),测量者身心变化
统计回归:二次测量有向团体平均数回归的倾向 被试选择:未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派,如教学实验的一个班是 重点班,而另外一个是普通班。 被试流失:实验期间被试迁居、退学、死亡。 历 史:实验期间,同时可能有其他事件发生,影响了因变 量,使得实验效度降低。如探讨新教材的效果,实验组学生参加了 课外补习,而控制组没参加。 强亨利效应: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组的被试不甘示弱,力图与 实验组竞争,从而超水平发挥,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
你能想出一两 个适合用教育 实验法的研究 项目吗?
[案例1]:
青岛市一项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的研究课题:“小学双语教学整体改 革实验研究”
该课题针对传统英语教学开设过晚、教学 渠道单一、重知识灌输、轻语言技能培养、 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诸多弊端,实施英 语教学改革。通过早起步、大容量、多通 道、创情境,设计了一种浸润式双语教学 模式。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并 以此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用量化 的方法进一步检验这种教学效果的提高。
实验 量
自变量
实验对象
反应变量
X
O
Y
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1、教育实验法的优点
能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规律 能重复验证,结果客观、准确、可靠 能对变量控制,提高研究的效度 能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佐证和说明
严密的逻辑性是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
2、教育实验法的缺点
强亨利效应——由来
多年前,有一位叫亨利的美国青年,从小在 孤儿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好,讲话 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很自卑, 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30岁生日的 那一天,他站在河边徘徊,几乎没有活下去 的勇气。这时,他的一位好友跑过来告诉他: “一份杂志里讲,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 到美国,这个私生子有一个儿子,他的全部 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 法国口音的英语。”
[分析]:上述问题研究属于典型的干预性问题研究, 首先提出一种新教学设想,通过设定或改变教学事件 中的某些特定条件,进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改变(因果 关系),并用一定量化的手段来验证这种教学质量的 改变;控制条件明确;研究结果具有普遍应用的意义。 显然,单纯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研究方式, 不能直接达到课题研究目标——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 语言能力。
实验
——是在人为地造成、控制或改变对象状态和条件下考察对象。 也就是说,实验是在变革中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因而更加充分 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教育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资料处理阶段 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的一般步骤
研究问题的描述 陈述研究假设
确定实验处理( 自变量)
由高度控制带来的“失真”
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副效应
可能会受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的限制
3、实验与调查、观察、有何不同?
调查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的考察。 观察 ——对正在发生的现象进行考察,
——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不干预和不控制对象的情况下,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科学仪器)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
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 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 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 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 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 活动。p85
教育实验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 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 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 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关于活动,经观察、 分析,最后检验假说。
与自然科学实验相比,教育实验的自身特殊 性:
教育实验研究具有教育性。 教育实验使用了比自然科学实验更复 杂更高级的技术和方法,尤其是理解 的方法。
什么样的研究需要用实验法:
1.干预性研究。 2.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研究(如通过改变教 学方法,达到对教学效果的改变)。 3.有相对严谨条件(因素)控制的研究 (一旦确定的控制条件,不再改变)。 4.研究结论(设想)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
(二) 因果联系的条件 第一,共变关系,即 A变B也变。如果 A变B未变,则不能肯定A是B的原因。 第二,时间顺序,即A在B前变,或与B 同时变化。如果B先于A变化,则也不 能肯定A是B的原因。 第三,控制原则,必须在排除A之外的 一切可能对B发生影响的情况下,才能 确定A是B的原因。
教育实验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