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郑振铎、王云五、邹韬奋等人在实地考察过欧美、苏 联、日本等地的出版业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而从各种相关统计资料来看,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文 学出版业在整个出版业所占份额基本上均在15—20%左右, 以此推算,其时我国文学出版业的规模(年营业额)约为 美国《星期六周刊》杂志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
如此印书,不如不印。初出头之作家宜不在书贾眼里。 人间乃势利如是,夫复何言。
……总之,目下我在文坛只求打出一条道来就好了。 更大的希望留待日后再实现吧。
自清末以来,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中国文学的活动机 制与活动方式也随之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出版实际上已成为整个文学活动机 制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能否“合法”问世、 进入公众阅读视野的裁决者和把关人,还在很大程度上扮 演着文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角色。
在绵延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从未有过的历史奇观。
可以想见的是,若非经济动力的驱使,林纾不可能一鼓作 气,在短短20余年间就翻译了18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总 字数在3000万字以上;
张恨水也不可能“日写三千字”,30年不辍,创作总量达 3000万字,仅小说作品就多达100多部,2000万字。
这使得那时我国文化市场空间相当狭小 。
同时,我国的现代出版业又刚刚兴起,和同时期西方国家 相比,不仅起步时间晚了近200年,产业规模也小得可怜。
按照1932年陆费逵的说法,其时我国人口总数是美国 的四倍,但整个印刷出版业的年营业额尚不到3000万 元,仅相当于美国约纽市一地出版业年营业额的百分 之一左右。仅美国《星期六周刊》一种杂志的年营业 额,就相当于我国印刷出版业一年营业总额的两至三 倍。
清末文坛流传的写作致富“神话”:
西方小说家,负盛名者,英国有柯南道尔所作《福尔摩斯 侦探案》,名满世界,长篇数种,短篇数十种,前后所获, 殆不下数十万金,其它稿售之美国书肆,每千字竟得六百 金元,则一书之成,不犹得一小金矿耶?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件3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件3

现实主义真实性的重建
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现实和生活表现
文学独立意识与文学审美特性
• 与现实主义精神的重建相联系,文学的独立意识、文 学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等在这一时期也被肯定。长
期以来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甚至工具,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也遭受 漠视甚至否定,严重限缩甚至窒息了文学思想、艺术创造的空间 和可能。新时期初期,在重建现实主义的有关讨论中,文学的独 立性等问题也被提出,主要涉及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反思,在这一 过程中,文学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得以初步建立,文学的艺术 特性、审美价值也受到肯定和重视。
引言3
• 1980年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演进大体可以分成两 个阶段,以1985年为界,80年代前期文学主潮是以人道主
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涌起, 1980年代后期,则是由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等带来的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化和异变。
第一节 1980年代前期文学 思潮
• 一、文学主潮——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与文学冲突
“人”的呐喊、吁求与人性自由
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2
• 这一时期与创作领域强大的人道主义思潮相呼应,理 论界也对人道主义进行了热烈的阐发和讨论,提出人 本身是目的,人不是工具的口号。有关人道主义讨论的高
潮是在1983年初,周扬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 上发表的讲话《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其中涉 及到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道主义,马 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统一的。讲话为人道主义进行合法化论述 ,引起热烈反响和激烈争议,并一度受到批判,有关人道主义的 讨论也被终止。但其基本精神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受到普遍认同。
小结2
• 但是,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所张扬的人的自由和文学的 自由的现代精神是极为重要的,它为当代文学重新确 立了一个新的精神基点,为新的文学埋下了自由精神 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重大而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ldquo;新红学派&rdquo;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

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

&ldquo;新红学派&rdquo;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ldquo;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rdquo;,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ldquo;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rdquo;,&ldquo;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rdquo;。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面向文学学科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侧重从宏观的视角梳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脉络,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等,揭示其发展的规律,研讨思潮演变中的重要作家的创作。

旨在使学生把握文艺生产与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强化其文学专业基础,提高其理论思辨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史家的眼光严谨而系统的分析梳理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乃至流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20世纪文学思潮的运行轨迹做出明晰准确的学理把握。

授课的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把文学思潮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性讲解清楚,辅以适当的课堂研讨,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师生对话和互动,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直观且能引发学术思考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重点掌握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避免单一地理解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启蒙主义等概念,掌握五四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4.教学内容一、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文艺思潮二、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三、保守主义文艺思潮四、五四运动的接受第二章 30年代文艺思潮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观点,了解二者与五四时期文艺思潮的源流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3、“文革”文艺 “文革”文艺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创 作原则 1) “两结合”——生产方式 2) “三结合”——组织方式 3)“三突出”美学原则
激进文艺实验的结果——样板戏
第二节:新启蒙文学思潮(1976- 1992)
一、新启蒙文学思潮的兴起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异端文学” “异端文学”在形式、内容、作品中的 情感方式上,与当时的文艺相比,都是 独树一帜的。这些作品经常涉及当时的 文学禁区——个人情感和情调、爱情或 者性爱问题、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等。
二、新启蒙文学思潮初期的文艺争鸣 1、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1978年到1979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 《班主任》,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 痕》,引起了一场关于“伤痕文学”的争 论。

批评者指责这类作品对社会阴暗面“暴 露”太多,“情调低沉”、“政治影响不 好”。多数人认为,这些小说突破了“只 许歌颂、不许暴露”的创作禁区,摆脱了 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披露了年轻一代在 “文革”中受到的心灵伤害。赞成与反对 的两种观点,反映了文学界对思想解放的 尺度和速度的不同理解。
“新民歌运动”
内容上是“现实主义与浪 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次“新民歌运动”跟工农业生产上的浮 夸风是一致的。

2、“三次会议 196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领域的调整, 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在相应地进行。张 光年执笔的社论《题材问题》,在肯定描 写“重大题材”的同时,提倡“题材多样 化”,是文学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随后 召开的几次会议及相关文件的颁布,标志 着“双百方针”之后的第二次调整时期的 到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次会议”。
在这次批判运动中,俞平伯的“红学”研
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 想系统,俞平伯这一类知识分子被赋予 “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其学术研究成果 是“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学术问题在 “敌我政治”思维中变成了严重的思想政 治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讲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讲

《雨巷》
主知——卞之琳
感情冷静,对宇宙、人生的奥妙哲理进行探测和暗示,而暗示的哲理往往涂 抹着玄学的色彩,令人迷惘,难以捕捉。
特色: 1,异类意象的联用,意象经常在科学和想象中巡游 2,维护诗歌的音乐性,认为它是诗的固有组成因素 3,融进文言词汇和欧化法式句法,着重语言的暗示性和形式的新格律化
视, 与鲜血之急流, 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 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
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
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析:
《弃妇》在艺术表现 上完全摆脱了“五四” 新诗浅显直露的诗风, 追求一种神秘的美感, 微妙的象征,闪烁的 动态,这绝对不仅仅 是一种表现手法,而 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和 创作思想的具体化
挖掘

审美上
都强调文学的主观性、 内向性和非理性,追求 “病态的美”和“伟大
的晦涩”
语言上
都主张在现代口语的 基础上大量使用具体 词和抽象词的嵌合, 采用“实”的动词和
“虚”的宾语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异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西方:
从个人角度、以局外人 的身份,笼统地反对 社会的倾向
中国:
思想上
表现出深沉的忧 虑和社会历史使 命感
手法上
以象征意象的模 糊性,朦胧性为 手段,将直觉、 潜意识等心理机 制注入诗歌中
形式上
很少直接的去描写现 实生活,而是从诗人 内心体验出发,通过 个人独特的感受去折 射世界,包括历史社 会主题
北岛
创作背景:十年动乱后 期
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 一代青年的心声,十 年动乱的荒诞现实, 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 —出奇的冷静和深刻 的思辨性。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

20年代: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

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

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

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

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

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30年代: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诗歌: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二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 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角度立人 感性勃发的文学 1、感伤型浪漫主义的代表:郁达夫 2、普遍的感伤情调 3学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萌芽
现代主义:一种反思现代性的文学,一种对 现代性感到焦虑的文学,表现的是人的迷惘、 自我怀疑和内部分裂状态,带有非理性色彩。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野草》 李金发《微雨》

能兼其四,则为文圣。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 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恶,则 可以毒万千载。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说。 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梁启超亲笔操刀,写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三、王国维的文学观
《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 《论哲学家美术家之天职》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潮

什么是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既涵盖了又超越了理论批评、作家作品、 文艺运动的综合性研究,它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某 个时期的文学活动(或文学现象)内在地遵循着的 某些思想原则和美学纲领。文学思潮的基础是社会 思潮,但是只有当社会思潮在文学中有强烈的表现, 形成了创作纲领和美学原则时,才可称是文学思潮。

第一节 “立人”的基本目标的设定
一、鲁迅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文化偏至论》 “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 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 个性而张精神。苟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 世”。

《摩罗诗力说》 “别求新声于异邦” “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
三、周作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 把它很好地概括出来了,并给以细致阐释。 1、“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 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 2、“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 灵肉二面的合一才是理想人性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件4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课件4

文学主体性理论2
• 文学主体性理论提出以后,很快引发激烈的争论,但 其基本思想,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同。文学主体性理
论是对1980年代文学变革的理论阐发和总结,其所主张的文学 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对当代文学具有现实性的和长久的价值。当 然,如同此前的人道主义理论,它在思想体系上也存在着理想化 的特征与局限性,比如先验的将人的主体性确立为首要的和核心 性的存在和价值等。
文学的本体论理论1
• 1980年代中后期,体现文学独立与自由的另一个现 象是文学本体意识的凸显与相应的理论探讨、批评实 践热潮。这一思潮强调的是文学的自律、自洽特性和文学的“
内部” 研究。以相对和区别于传统文学理论注重文学“外部研 究”的倾向。
文学的本体论理论2
• 这一时期,西方英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 构主义等文学理论成为最新的理论范式。理论批评界 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的“形式主义”、“语言学转折” 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潮流。创作领域也出现了注重叙 述、语言等形式的先锋小说等潮流。文学本体论具有形
的现代化两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思潮无疑是启蒙主义思潮的延续 ,它深化了对人的理解,也进行了文学的现代转型。从这个意义 上说,8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与前期的现代主义侧 重形式面不同,而是一种更加全方位从思想到艺术的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如上所述,它的非理性的
背景之二:西方现代思想与文学 的影响
• 西方20世纪现代哲学、艺术、文学对国内文学的影响 ,在文革地下文学中即已露端倪。文革结束后,大量 西方现代哲学、艺术、文学涌进国内,对处于思想解 放状态中的人们思想意识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这一
时期影响较大的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 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各种文学潮流。 这种影响到1980年代后期更为强烈和深入,催生了现代派小说 等现代主义创作潮流。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启示我们,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永存的,文艺是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政治的。我们 反对文艺从属于反动的专制的政治,但是,这不妨碍文艺应当与人 民的民主的健全的政治建立和保持良性的对话关系。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在当时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学者提出以“认 识论”代替“工具论”。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理论界 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问题以及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启发人 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本体问题。与这种文艺观念相呼 应,新时期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了以 “寻根文学”为主要代表的所谓 “文化小说”。“文化小说”的立足点在于对文化与人类关系的新 认识。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一)本体论文学
按照本体论的见解来界定文学,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即文学作品本身, 即自身的本体存在。作为这样的本体论存在,文学既不与作者的意图 相联系,又不与读者的阅读相联系,完全成了一种与历史、社会、现 实绝缘的神秘的形式语言符号实体。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二)评价“文艺本体论”范畴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 “文艺本体论”话语
一、“文பைடு நூலகம்本体论”的流变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根据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不同理解,可以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界,把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占统治地位的文艺观念认为,文学艺术是观念形态的 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是革命 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这种文学观念虽然承认 “形象思维”等 文艺规律的存在,但主要是在 “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口号的支配下展 开对于文艺本质规律的探讨的。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 主要是在这种文艺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印度人结婚最早,十五而生子者以为常,而其衰落 亦特速焉。欧洲人结婚最迟(就中条顿民族尤甚), 三十未娶者以为常,而其民族强建,老而益壮。中 国、日本人之结婚,迟于印度而早于欧洲,故其成 熟衰老之期限,亦在两者之间。故欲观民族文野之 程度,亦于其婚媾而已。即同一民族中,其居一于 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而其 文明程度,亦恒下于都邑一等,盖因果相应之理, 丝毫不容假借者也。
4、小说界革命和新戏的诞生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 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 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 之力支配人道故。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 不如其嗜小说?答者必曰:以其浅而易解故, 以其乐而多趣故。是固然。“
3、文界革命:报章文体——“新文体”的倡导 以梁启超的文章为典范
禁早婚议
言群者必托始于家族,言家族者必托始于婚姻, 婚姻实群治之第一位也。中国婚姻之俗,宜改良者 不一端,而最重要者厥为早婚。
凡愈野蛮之人,其婚姻愈早;愈文明之人,其婚 嫁愈迟。
征诸统计家言,历历不可诬矣。婚嫁之迟早,与
身体成熟及衰老之迟早,有密切关系,互相为因, 互相之果。(惟其早熟早老,故不得不早婚,则乙 为因而甲为果;以早婚之故,所遗传之种愈益早熟 早老,则甲为因而乙为果。)社会学公理,凡生物 应于进化之度,而成熟之期,久暂各异。进化者之 达于成熟,其所历岁月必多,以人与鸟兽较,其迟 速彰然矣。虽同为人类,亦莫不然,劣者速熟,优 者晚成,而优劣之数,常与婚媾之迟早成比例。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科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涌现的各种文学思潮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个思潮是“文学革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文学家开始反对旧文学形式,提倡以现实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个思潮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宗法主义和迷信。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表现和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第三个思潮是“鲁迅主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影响了几代人。

鲁迅主义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探索,强调文学的反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作用。

第四个思潮是“抗战文学”。

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抗战文学以纪实性和史诗性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第五个思潮是“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强烈的政治干扰,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政治性、革命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强调个人的革命性和忠诚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的趋势。

每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一)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 儒家重视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基督教宣传博爱,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吸取了这些营养,同情弱小者, 热爱整个人类,表现人的本质,探寻人的发展道 路;重视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既表现人的七情 六欲,又探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淡化 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重视人类的一些共性;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品格,突出 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问题剧: 1、社会问题剧的恢复,发扬了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意识空前强化,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参与意识,忧患意 识。 3、艺术性、政治性、社会性溶为一体,使 人警醒,关注人的命运、兴趣、人的价值。
二、实验戏剧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最早实验戏剧:《我为什么死了》 1980年上海的马中骏等人编剧的《屋外有热流》 在戏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拷问》、王培公的 《wm》、陶骏的《魔方》陈欲航等的《走出死 谷》、贺子壮等的《山祭》、沙叶新的《耶稣、 孔子和披头士列侬》马中骏的《红房间、白房间、 黑房间》《老风流镇》、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
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 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 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时代的呼 唤。 以真情实感为叙事动力,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紧扣时代 脉搏,彰显民族精神,合乎民心,合乎民情。 在叙事上,适当地融入了一下时尚的元素,受到广大观众 的喜爱,剧中的人物、故事、主题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人生的价值、创业的精神、生活的意义等话题一次又一次 激荡起人们的热情与信念、理想与责任。

3、新时期的戏剧 1) 揭批“四人帮” 《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表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斗争 2) 反映新时期现实生活的作品 《报春花》(崔德志编1978年) 《未来在召唤》(赵梓雄编剧,1979年) 《救救她》(赵国庆编剧,1979年) 《权与法》(邢益勋编剧,1979年〉 《灰色王国的黎明》(中英杰编剧,1989年)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分析

新时期文学产生的历史机遇
1976年“文革”的结束
19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 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更宽泛也更宽容的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 号。
二、新启蒙文学思潮初期的文艺争鸣
1、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新民歌运动” 内容上是“现实主义与浪 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次“新民歌运动”跟工农业生产上的浮 夸风是一致的。
2、“三次会议
196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领域的调整, 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在相应地进行。张 光年执笔的社论《题材问题》,在肯定描 写“重大题材”的同时,提倡“题材多样 化”,是文学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随后 召开的几次会议及相关文件的颁布,标志 着“双百方针”之后的第二次调整时期的 到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次会议”。
《纪要》是对建国十几年来极左文艺思想的总 结,也是“文革”极端激进文艺实践的导火索。
3、“文革”文艺 “文革”文艺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创 作原则 1) “两结合”——生产方式 2) “三结合”——组织方式 3)“三突出”美学原则
激进文艺实验的结果——样板戏
第二节:新启蒙文学思潮(1976- 1992)
“新侨会议”
1961年6月1日至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 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审议中宣部 提交的《关于当前文艺工作的意见(草 案)》(“文艺十条”);文化部同时召 开故事片创作会议,审议文化部提交的 《关于当前电影工作的意见(草案)》, 通称为“新侨会议”,会议发出了发扬民 主,尊重文艺规律的呼声。
四、政治化文学思潮中的微调
1、“双百”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提出:“艺术 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 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其一,它可以在现实基础上适当虚构,但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现实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的基础。

其二,现实主义应该具有高度的艺术形象性,它包括宏观的艺术形象与微观的艺术形象,即广为人知的典型化理论。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现实主义的深化和恢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21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学”。

▪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
▪1、从“乡土”转向都市
▪2、网络媒介拓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空间
▪博客
▪新写实文学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新变化,隐私文学、猎奇文学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组成部分。

隐私文学涉及婚外恋、第三者、毒品等敏感话题,往往痴迷于自传性或半自传性书写,侧重表现与女性身体和性相关的种种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女性和男性的隐私。

如安顿的《绝对隐私》、棉棉的《盐酸情人》、九丹的《乌鸦》等。

▪市井猎奇文学内容涉及娱乐、美容、时装、汽车、科技、生命、星球等,侧重于探索奥秘、追踪谜案,尤其是灵异空间、人类奥秘等。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一)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
▪儒家重视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基督教宣传博爱,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吸取了这些营养,同情弱小者,热爱整个人类,表现人的本质,探寻人的发展道路;重视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既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又探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淡化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重视人类的一些共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品格,突出人道主义精神。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
▪朦胧诗阶段
▪人的价值阶段(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女俘》、《如意》、《爱,是不能忘记的》、《迷人的海》、知青小说)
▪对当代人问题探讨的小说:《内奸》、《月食》、《小贩世家》、《美食家》、《芙蓉镇》▪大体分为几类:1)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对于婚恋情感主题的开掘、对被贬抑了多年的人的价值的称颂、对人的低位的思考。

《小贩世家》▪2)对婚恋主题的开掘
▪《绿化树》3)对贬抑多年的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的思考。

《芙蓉镇》
▪3、寻根文学阶段
▪4、乡土文学阶段
▪高晓声、张一弓、路遥、汪曾祺、刘绍棠、古华、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
▪前三个阶段强调人的个体,注重表现个人的地位与品格。

乡土小说阶段强调的是人的群体特征与本性的探讨,展示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寻找人类的生存之道与发展之道。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通俗文学
▪拼贴手法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启示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价值与作用
▪“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欲望”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命题,得到了极大地张扬,人性人情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飙升,成为新时期文学艺术风貌的重要表现。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启示
▪现实主义文学对当时的社会改革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而当下的文学失去了以往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图片、影像、网络等造就的快餐文化的出现,要想恢复以前的状态,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