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原文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2.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讲解法:对每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法: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创作一首与这三首诗相关的诗。
5.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诗,扮演诗人,用朗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讲解每首诗的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描绘了一幅宁静、孤独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雨为线索,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创作一首与这三首诗相关的诗,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诗,扮演诗人,用朗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五、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然后由每组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版五年级语⽂上册语⽂教案怎么写?准备了⼈教版五年级语⽂上册《古诗词三⾸》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词三⾸》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字并正确书写、运⽤。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三⾸古诗词,默写《泊船⽠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法,感知诗词⼤意,⽤⾃⼰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暗藏于诗中⽆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法,感知诗词⼤意,感受诗⼈暗藏于诗中⽆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的⽣平。
2.了解宋朝诗⼈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课时泊船⽠洲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所学的⽅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所学的⽅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知诗⼈,解诗题。
导⼊: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北宋的王安⽯就是其中耀眼的⼀颗。
谁来介绍⼀下王安⽯?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与南京的关系。
2.导⼊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脍炙⼈⼝、⽿熟能详的⼀⾸诗——《泊船⽠洲》 3.剖题。
(1)这⾸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洲) 简介⽠洲:⽠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的意思。
⼆、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就在⾃⼰故乡不远的⽠洲,他写下这⾸诗,想说什么呢?我们⼀起来学这⾸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诗词的形式、韵律、修辞等。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我们的审美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2.增强文化认同感:了解杜甫及其诗作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词,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解析和创作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含三首经典古诗词:《登高》、《望岳》和《春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诗词的作者介绍、诗词背景、诗词内容分析、意境体会以及诗词鉴赏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登高》:杜甫的生平简介,诗作背景,诗句解析,描绘诗中景象,体会作者情感。
(2)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情感,理解诗人通过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望岳》中杜甫表达了对泰山的敬畏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学会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背景分析、意境体会、词语品味等。
2.教学难点
(1)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与体会
-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词中的意象,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5.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分享环节,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
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古诗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典文学的欣赏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3.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展示《山居秋暝》的山水画面,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日的宁静和美丽。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对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和节奏。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上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科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一、研判教材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
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
领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
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面下,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
此时,姑苏域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人客船。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思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亦写诗人所闻。
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
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均为唐代诗人所作,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能够领悟古诗中的意境,描绘诗中的画面,提高审美能力。
3.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领悟古诗中的意境,描绘诗中的画面,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古诗文全文及其注释3. 相关图片、背景资料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自然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 画面描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进行朗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介绍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涵。
六、板书设计1.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望湖楼下水如天,醉书潇洒六月间。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宿建德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中描绘了移舟泊烟渚的景色,日暮客愁新,表达了诗人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案目标:通过学习、分析和欣赏三首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它们,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以描绘长城和壮丽景色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壮丽壮美的自然风光。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以表达作者在夜晚思考和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李白豪放、奔放的创作风格。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表达作者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细腻和激情。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比如介绍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2. 学习诗词(20分钟)教师将三首诗的原文逐行呈现给学生,并帮助他们解读每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还可以逐句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3. 分析诗词(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找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深化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4. 欣赏诗词(20分钟)教师播放三首诗的配乐和朗读,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表达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三、教学资源准备:1. 《登鹳雀楼》原文及注释、配乐2. 《静夜思》原文及注释、配乐3. 《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配乐4. 课堂展示设备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进行朗读、赏析和写作。
同时,可以推荐相关的古诗词鉴赏书籍和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欣赏、理解和鉴赏古代诗词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后附教学设计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课文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唐·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虽然都是描写所见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宿建德江》的前两句表达了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愁思。
后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客船上所见景色,巧妙地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夏令时节西湖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强烈的色彩对比,远近、动静、声色、景情结合的描述,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的是月夜下的黄沙岭乡村景色。
诗人把乡间常见的景物巧妙组合起来,呈现一幅恬静自然、优美引人的乡间月夜图画,表达了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三首诗歌分别配有中国画,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以形成具体形象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有2个会写的字,为此,默写的练习达标宜在背诵和写字教学后进行。
4.课后练习“《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是五下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训练的继续和提高,也体现了本单元的主要语文要素“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要求。
5.课后练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的达标,需要经历过程目标——了解诗句意思,进行想象,再到终极目标——说说看到的画面。
这实际是要求学生完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阅读理解到内化运用,完成语感培养和语言积累的过程。
6.虽然这篇课文由三首古诗词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1.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知道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体会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的这些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五下学生已经进行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训练,已经了解了表达思想感情的两种基本方法:直抒胸怀和蕴含在描绘事物的字里行间中,这是落实练习2的基础。
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德”等3个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能结合诗句说一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的不一样。
4.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能一边读这首诗一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到的四个画面。
重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4。
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4。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PPT。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草原》《丁香结》,借助这两篇课文,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指名回答。
预设: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关于作者触摸大自然的山水湖海、花草树木,把所见所闻的景色描述出来,表达所思所想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阅读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指名回答。
预设:这个单元的阅读主要教学目标是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导语: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作者看到大自然的山水湖海、花草树木,把所见所闻的景色描述出来,表达所思所想的课文。
学习这些课文,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及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这样就能对所读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这个单元的新课文,看看这篇新课文给我们描述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3 古诗词三首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通过课题,你知道我们通过学习什么来了解描述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吗?(指名回答。
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我们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来了解描述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要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来来了解描述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是哪三首古诗词,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就可以进行有关的学习训练了。
二、指导预习,了解诗歌题目。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把三首古诗词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写的字词圈画出来,读一读,记一记。
(3)借助注释或字典,想一想,三首古诗词的题目分别表示什么?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写字词“建德江、惊鹊、鸣蝉”复习认读。
(2)指名朗读,一人一首,从“读准”的角度评议。
(3)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
预设:宿建德江:宿:住,过夜,夜里睡觉;宿建德江:在建德江上过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醉:沉醉,陶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上陶醉(在景色中)书写(的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夜晚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
三、读通顺课文,粗知诗歌大意。
(一)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注释,我们了解了古诗词里一些词语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词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为押韵词语的顺序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
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想一想,还有哪些词语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语的下面写个问号,查字典或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先汇报查字典解决的词语,然后才质疑。
预设:《宿建德江》:日暮:黄昏时分。
客:诗人本人;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墨:打翻的墨水;白雨:白而透明的雨点;跳珠:跳动的珍珠;卷地风来:狂风席地卷来;水如天:湖面像天空(那样开阔而平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七八个星:七、八不是实数,形容星星稀疏;两三点雨:两、三不是实数,形容细微的阵雨;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醉里吴音:有些醉意的吴地方言。
锄豆:在豆田里除草。
最喜:最让人喜欢的。
(二)读通顺课文,了解诗词的大意。
1.导语: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诗歌题目的意思,通过质疑解疑,对三首古诗词的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朗读古诗的经验,把这三首诗歌读通顺,把节奏读好吗?出示任务: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朗读古诗词的经验朗读这三首诗词,注意读好节奏。
个体练习,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
预设: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结合插图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想一想,这三首古诗词分别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是根据诗歌的哪些词语知道的,用实心圆点点出这些词语。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宿建德江》:写了黄昏到夜晚,建德江上的景色。
词语:宿、日暮、月;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夏日西湖上下雨到天晴的景色。
词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白玉、忽吹散、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了晚上,行走在黄沙道上看到的乡村景色。
词语:夜行;黄沙道中、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茅店、社林、溪桥。
四、小结:我们通过朗读和质疑,通过诗歌的题目和自己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读通顺了课文,知道这三首诗词写得景色。
那么,这三首诗词是怎样描述诗人看到的景色的,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 观察字形,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德”,不要漏了心字底上面的短横。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
(一)复习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1.提问:这三首古诗词分别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指名回答。
答案见第一课时。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二、学习《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了解《宿建德江》内容。
1.导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朗读古诗词的经验,同学们把这三首诗词读通顺,了解了这三首诗词的大意,接下来我们一首一首学习,了解诗人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宿建德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和质疑,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前两句:夕阳西下,黄昏时分,把小船停靠在江中一个烟雾弥漫的小岛边上,新的思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后两句:原野空旷,无边无际,抬头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清,倒映在江面上的明月仿佛和小船上的人更亲近。
(二)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内容。
1.导语:我们了解了《宿建德江》的意思,接下来来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吧。
出示任务:有感情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和质疑,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下阕两部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