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最初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汉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原因的变迁,我国人口不断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流向南方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轨迹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封年约20年间,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多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移民迁移距离最近的有2000—3000千米。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
2、“永嘉之乱”时期西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四起,战乱不已。
为了躲避战乱、灾荒、饥饿,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被迫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大规模移向江淮流域,主要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迁徙人口多达90余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格局开始有所改变,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长,经济也有所发展。
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3、“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战火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中原地区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人民纷纷背井离乡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
这次人口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原本人口密集区一度变成了人烟稀少的废墟。
同期的河西走廊、辽东却由于避难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4、“靖康之乱”时期北宋末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宋王朝被迫迁都临安,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南迁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5、“金完颜亮南侵”时期公元1161年,金撕毁了与北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了主要的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大量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
中国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2.流向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 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 海市。
中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2.07%,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5.59%。国际经验 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因而自50年 代开始到70年代,就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据计算,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 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口多这一矛盾。加之农村生产 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短,农闲时间较长,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现今人口迁移
现今人口迁移
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学生,对高中地理下册“民工流动”这部分内容兴趣颇大,“民工”已渗透到他们 生活的诸多方面。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民工就是“犯罪”与“暴力”的同义词。为了正确对待民工,这里就民工 流动的原因、特点及利弊做一简要分析。
一、民工流动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
目录
01 十次大移民
03 改革开放
02 新中国 04 迁移特点
目录
05 历史高潮
07 现今人口迁移
06 迁移原因
基本信息
中国人口迁移(China population migration)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以前主要因为战乱所 致,现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国内人口迁移1
2.下列情况对人口迁移经常、主要起作用的是( C )
A.良好的文化教育熏陶 B.和睦的婚姻和家庭 C.经济发展水平 D.优美的生活环境
3.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不属 于人口迁移的拉力的是( C )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务工经商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目前各国国内人 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力: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 拉力: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其他因素
经济因素
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交通通讯便利。
政治因素
负面影响: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老人缺乏照料、 子女缺乏教育等社会问题
1.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 人口只占6.3%。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D) 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生态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D.人口的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 1972年乌干达 亚裔被独裁者 阿明驱赶迁往 英国
政治迫害
政治因素
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战争
戍边改革 国家政策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
重大变革(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 国家政策、战争等Leabharlann 宗教、民族社会文化因素
印巴分治 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 斯坦
外地求学
社会文化因素
婚姻
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的发达,人口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且受到地形,气候,土壤,战乱,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因素的变迁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五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当然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一: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秦代的移民政策子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不得不大肆开荒赋税制度吸引邻国的人口前去耕种,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又增加了本国人口,然后土,但是关中地区人口稀少,拥有大量待开采的土地,却没有人去耕种。
就用优惠的地也有人耕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部分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为去如风,秦朝不胜其扰,就迁了大批民众去边疆开发土地,同时也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当时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但是来自西北的匈奴经常越边袭扰,烧杀抢掠,来约有将近六的袭扰。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大了屯田戍边,十万人被迁徙了。
三十三年西北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有三四十个县,即使这些地方本来就有人口,但是在西北地区,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生的人并不会很多,置了这么多县必然要迁移很多人来此居住。
此外还向西南,东南也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承袭了前代的移民政策,也同样是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BC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然后皇帝修建陵墓同样也会迁移民众,如武帝陵墓就是由迁徙的1.6万所置,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BC127年收复河南的,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BC119年,关公连年爆发洪水“乃徒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民族的融合,使得人口和人口迁移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之巨大令人瞩目。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口常常呈现出“亿万”这样的数量级。
例如,在汉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6,000万左右。
这样的人口规模对其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也是其他古代国家难以比拟的。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富庶的地区往往吸引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例如,江南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古代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
无数来自其它地区的人们迁移到江南谋求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2. 战争和灾害战争和灾害经常成为人们迁移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发生,导致大量人口迁移。
例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时,许多居民迁移到南方以躲避战乱。
此外,天灾也是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
例如,著名的黄河洪水频发,许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增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发展。
各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也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影响。
通过人口迁徙,资源和劳动力得以更为合理地配置。
人们从贫瘠的地区迁移到富庶的地方,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口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繁荣与衰退、迁徙与定居的变迁。
人口与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个谜。
尽管历史上有一些记载,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数据往往不够准确。
然而,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中国的人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明显的波动。
在一些繁荣的时期,人口数量可能达到了数千万甚至上亿,而在战乱、自然灾害等困扰下,人口数量也会大幅减少。
人口迁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内迁和外迁。
内迁指的是人口在国内的迁徙,而外迁则是指人口跨越国境线的迁徙。
这两种迁徙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
在古代中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乱、政治迫害等原因所引起的。
例如,黄河流域的洪水经常发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不少人口选择迁往其他地区。
同时,战乱和政治迫害也迫使大量的人口离开家园,寻求安全和生计。
人口迁移不仅改变了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隋唐时期,大量的人口从北方迁移到了南方,这导致了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南方的繁荣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徙,形成了南方的经济中心。
同样地,宋代时期,人口迁移到了长江流域,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中国的农业重镇和文化中心。
除了内迁,中国历史上也有大量的人口外迁。
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往来。
例如,汉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和人口迁移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了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迁移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也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年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1.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2.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 .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 地区迁移。 地区迁移。 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 .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
历史上的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人口统计和迁移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不同的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历史上重要的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一个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统计。
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秦朝的统治者赵政推行了一项人口普查政策,对全国人口进行了统计。
这次人口普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整个国家进行人口统计。
通过这次人口普查,赵政掌握了全国的人口情况,并对国家的税收、征兵、劳动力等方面的政策做出了更加科学的决策。
第二个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是欧洲黑死病的爆发。
在14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致命的疫病——黑死病。
这场疫病导致欧洲人口的大规模死亡,预计死亡人数高达2500万人。
这场瘟疫不仅对欧洲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间接地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启。
第三个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在15世纪初,欧洲国家开始启动“大航海”计划,试图通过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获取财富和资源。
这一时期,欧洲船队开始涌向非洲、亚洲和美洲,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迁移和交流。
这种人口迁移和交流使人类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人口统计和迁移现象,是20世纪初的大规模移民。
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地涌现了大批移民潮,其中以欧洲移民最为突出。
这些移民潮对目的地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食品、新的技术和新的劳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移民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融合。
最后,我们要谈谈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现象。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生活和教育条件。
而近年来,中国的西部、东北等地区则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的迁移。
这种迁移现象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
1.永嘉之乱:包括五胡乱华、八王之乱、五代十六国。
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汉人南迁,同时也使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过大,造成了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3.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已经取代契丹人(辽)的金攻陷卞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
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地区。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的研究报告的概览。
1. 古代人口迁移: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通常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贵族和平民因战争和政治压力而离散。
同时,边疆地区的移民也促进了人口迁徙。
丝绸之路的建立还推动了中国与中亚、欧洲和印度之间的人口迁移。
2. 官员迁徙:中国历史上的官员迁徙也是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在封建社会,官员被任命到不同的地方担任职务,带动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常常在新的居住地定居下来,对当地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的移民与迁徙:秦朝的统一使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可能。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徙民政策,调动了大量人口到中原地区以加强统治。
汉朝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尤其是自北方辽阔的草原地区南迁的游牧民族。
4. 封建社会的人口迁移:在封建社会,地方政权的更替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也导致了人口迁移。
例如,战乱时期的政权更替和土地改革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同时,经济和人口压力也促使人们离开资源匮乏的地方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5. 现代人口迁移: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
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
同时,农村的人口也迁徙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
这份报告只是对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且复杂。
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当今中国的人口迁徙现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人口
的迁移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流向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受中原先进文化吸引,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南迁到黄河流域。
2.中原人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同步。
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乾隆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指华北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人口压力、粮食歉收、自然灾害等)向东北三省移民的活动。
(2)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人民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等地垦。
中国历史中的迁徙与人口流动
中国历史中的迁徙与人口流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和人口流动。
这些迁徙和流动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地理布局和人口分布,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中国历史中的主要迁徙和人口流动事件。
一、古代迁徙与人口流动古代中国的迁徙与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王朝建立与北方民族渗透。
在王朝建立过程中,各个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和稳定国家,经常进行人员调动和土地分配。
这些迁徙涵盖了从中原向四方扩张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北方民族渗透方面,古代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这导致了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寻找安全的居住地。
同时,也有一部分中原人口被迫迁移到北方边境地区,用以巩固边境和对抗北方民族。
这种迁徙和人口流动现象,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现代迁徙与人口流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迁徙与人口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也被称为农民工潮。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许多农民选择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迁徙导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除了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之外,中国的东部地区也出现了向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西部地区寻找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改变了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三、迁徙与人口流动对中国的影响迁徙与人口流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迁徙和人口流动促进了中国各地区经济的繁荣和交流。
通过人员的流动,各地区的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互通有无的状况。
其次,迁徙和人口流动也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人口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融合。
在迁徙和人口流动中,不同地区人们的习俗、风格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和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古代历史中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古代历史中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与人口迁移是古代历史研究中重要的话题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对于各个文明的兴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历史中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现象,并分析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争因素以及自然灾害等。
1. 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比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其迁徙,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2. 政治因素:政治决策和制度变革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统一战国时期的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人口向河南关中地区迁移,以加强中央集权和控制地方势力。
3. 战争因素:战争是古代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战争时期,人口往往会被迫迁徙到更安全的地区,以逃避战火和避免战争带来的生活困境。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饥荒、洪水、干旱等也常常导致人口大规模迁移。
古代人们往往会迁移到资源更为丰富或更为安全的地区,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财产。
二、古代人口迁移的案例1. 迁徙与扩张:古代历史中存在许多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
比较著名的例子包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迁徙、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人口迁移以及古代中国的南方扩张等。
苏美尔人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支重要民族,他们在公元前4千年左右迁徙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在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
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埃及人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向上游或者下游迁徙,以寻求更好的生存条件。
中国古代历史中,南方的开拓与扩张是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在不同朝代,中国北方的战乱和干旱等因素常常导致人口向南方迁徙,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
2. 逆向迁移:除了正向的人口迁移,古代历史中也存在大规模的逆向迁移。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西部罗马帝国的崩溃后,大批罗马人迁移到东罗马帝国和北非地区,以逃避战乱和外族入侵。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口资源。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数量和流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和人口迁移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中国的人口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从古代到现代,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的人口总量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这些地区具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人口集聚。
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整体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2)中世纪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开始逐渐增加。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中,人口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然而,人口增长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不足、社会压力增大等。
(3)现代时期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在20世纪,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达到了一个峰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减缓,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1)农民工流动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工的流动一直是一个显著的现象。
在古代,农民为了逃避战乱或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会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而在近代,农民工的流动主要是为了谋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转型和发展。
然而,农民工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权益的保护、福利待遇的均等等。
(2)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
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近代4个时期。
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
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
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
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
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
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
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
“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
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
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一)王德宏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
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近代4 个时期。
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
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
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
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
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
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
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不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邑县) 。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
“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
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
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
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
人口迁移大多具有一定的规模。
春秋期间,各少数民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
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
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
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迁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
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
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东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迁移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
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当时称这里为“新秦”。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
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③。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 万人。
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
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
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
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
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
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
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于上党武乡(山西长治市北) ,后散布在太行山一带。
氐族原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住在武都(甘肃成县) 一带。
魏蜀争汉中,曹操先后徙武都氐人于天水、扶风和京兆。
原居甘肃、青海间的羌族,大部分被迁往陕西。
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④。
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有70 多万人。
其中流寓在江苏的有26 万,安徽有17 万,湖北约6 万,江西、湖南各1 万。
另外还有一部分迁移往交、广地区。
未著籍的和依附大姓为客的,还未计算在内。
北方流民的南下,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⑤。
大陆商人很早就到流求(今台湾) 贸易。
隋大业六年(610 年) ,炀帝派陈率军攻占台湾。
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唐初,因隋末动乱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争不断,造成西起关中,东至青(山东益都) 、齐(山东济南) ,南及荆(湖北江陵) 、郢(湖北钟祥) ,北亘卫、滑(河南滑县) ,千里无舍烟的惨状⑥。
人口大量南迁。
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促使北方民众一次次南迁。
靖康之乱造成500 万人南迁⑦,可见移民规模之大。
同时,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渐渐在中原定居下来。
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原、江南,同汉族等杂居共处。
自唐代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境内定居。
元朝时又有大批波斯人迁到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中,记载了明代十几次移民的情况。
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如:洪武四年(1371 年) 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
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⑧洪武九年(1376 年) 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无产者田凤阳。
”⑨永乐元年(1403 年) 八月,“徙直隶江苏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实北京。
”•(10)永乐二年(1404 年)九月“, 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11) 。
“屡徙浙西及山西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
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
”•(12)民间流传甚广的“洪洞移民”,始于金太祖天辅年间(1117 —1120 年) ,洪武、永乐年间达到高潮。
山西移民主要来自晋南、晋中,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政府的移民机构设于平阳府洪洞县,移民到那里办理迁移手续后, 再出发前往各地,所以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中故乡的代名词。
明洪武年间,迁往云南卫所的军人及家属多达100 余万人。
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
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
因此“江西填湖广”的谚语广为流传。
两湖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四川只有118 万户,仅9 万人。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以后,清政府采取鼓励移民入川的措施,并以优惠政策招抚外逃的四川人,还把招来移民多少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有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其中“十之六七为湖广籍”,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
1840 年四川人口已达3833 万。
清代不仅长江流域人口迁移频繁,台湾、关东、口外等边疆地区,也开始成为移民热点。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平定反清的郑氏政权以前,清政府严厉禁止向台湾移民。
解禁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才不断迁往台湾西部平原。
乾隆年间(1736 —1795 年) 台湾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13)。
嘉庆年间(1796 —1820 年) 台湾人口已接近200 万,大部分为闽、粤移民。
清顺治时曾以优惠条件吸引关内汉族到辽东垦殖。
后来为保“圣地”之纯洁,康熙七年(1668 年) 废止招民开垦,实行封禁政策。
乾隆、嘉庆时还多次重申禁垦政策。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东北除奉天的内地移民较多外,黑龙江、吉林等地都长期处于人烟稀少的状态。
尽管清政府一再禁止蒙、汉通婚及汉人到蒙古地区垦荒,但汉族人民前往垦种的还是不断增加。
康熙时,山东、山西、直隶、陕西等省的汉族人民,到蒙古地区垦荒的就有数十万之多•(14)。
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开荒种地,有的成了蒙古王公的佃户。
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地区,在汉族的影响和帮助下,农业生产也有了发展。
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度,大批绿营兵携带眷属到天山南北辟田屯种,称为“军屯”。
内地的汉人也大批移居新疆进行屯垦,称为“民屯”或“户屯”。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4 、近代的人口迁移由于内地人口迅猛增长、边疆局势紧张等原因,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轻易地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封禁政策渐渐放松。
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 内地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东三省的人口已达1445 万,四年之后的宣统三年(1911 年) 又增至1841 万人•(15)。
到了民国时期,迁往东北的移民仍有增无减,并向北部的吉林、黑龙江扩展。
从民国十二年至民国十九年的八年中,迁移到东北三省的人口就有300 万。
东三省的总人口由民国十年的2315 万上升至民国十九年的2919 万•(16)。
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
哲里木盟首先设局招垦,后套地区迅速跟上。
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比“闯关东”的要小得多。
携家带口,迁往口外的汉人以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的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