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

合集下载

跟青少年朋友说说太空育种实验

跟青少年朋友说说太空育种实验

跟青少年朋友说说太空育种实验作者:金声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3年第08期太空育种不是变魔术由于工作关系,我问过几位同学“你了解太空育种吗?”同学们回答说:“植物的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西瓜长得又大又甜,粮食能丰产,鱼卵上天后鱼长得个大,肉好吃……”好像种子到太空洗礼一次,就像舞台上魔术大变活人一样,老头进去出来就成美女了!种子回到地面就可称王了……简直是天方夜谭!太空育种是科学不是魔术,是集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育种技术等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20世纪农业科学领域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

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3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可以用于搭载太空种子进行科学实验,中国在太空育种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什么是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也称为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作物的种子或试管种苗用航天器(返回式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独特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即高真空、宇宙磁场、高能离子辐射、高洁净、无菌的诱变环境,使作物种子产生变异。

当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通过农业育种技术选育出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太空育种是使作物种子、试管苗在太空诱导环境中,经过宇宙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环境因素诱发种子的基因变异。

亿万年来,地球上的生物形态、生理与进化始终受地球重力环境的制约,当进入太空失重状态,同时又受到宇宙射线的辐射作用等,使其可以获得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基因变异。

这里笔者要向青少年朋友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种子都产生变异,而是只有极少数的种子产生了变异,不同种子中大约只会有0.03%?0.5%产生变异。

这是因为生物亿万年形成的牢固基因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改变的,大多数种子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当然还有一小部分适应不了太空环境而死亡了。

即便是产生变异的那部分也是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其中有的会向人们需要的反方向产生变异,你想让它长果实它却长了根,或是味道使人接受不了,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向人所需要的正方向变异。

未来太空探索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未来太空探索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未来太空探索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当我们仰望星空,畅想未来的太空探索时,往往被其无限的可能性和令人惊叹的科学成就所吸引。

然而,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领域中,伦理和法律问题也如影随形,成为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太空探索的步伐日益加快,从最初的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再到如今对火星等星球的探测计划,人类在太空中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但随着这些进展,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难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太空中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如稀有金属、水冰等。

在未来,当我们具备大规模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时,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它们?是按照国家的实力和投入来分配,还是遵循某种全球共识的原则?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全球的公平与正义。

在太空探索中,生命的保护和尊重也是至关重要的伦理考量。

宇航员们冒着巨大的风险进入太空,他们的生命安全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如果在太空任务中发生意外,如何进行救援和处理?此外,对于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我们又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是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而采取防御措施,还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接触和交流?知识产权在太空探索中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太空探索所产生的新技术、新发现往往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那么,这些成果的知识产权应该归属于谁?是国家、研究机构,还是个人?如何在保障创新激励的同时,避免知识产权的滥用和垄断,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太空环境的保护同样不容忽视。

太空垃圾的日益增多已经对太空探索构成了威胁,如何避免太空活动对宇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当我们在其他星球上进行探测和开发时,又该如何保护这些星球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在法律方面,现有的国际法在太空探索中的适用存在诸多模糊和空白地带。

例如,对于太空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国际法律规定。

不同国家之间对于太空活动的法律解释和执行标准也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国际争端和冲突。

太空探索中的军事利用也是一个敏感的法律问题。

航天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

航天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

航天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言航天育种是一种在太空环境下进行植物育种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太空环境中特殊的重力条件、辐射强度以及其他宇宙因素,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营养更丰富的作物品种。

本文将对航天育种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报告。

方法我们通过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实验数据,对航天育种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分析了太空环境中的重力条件和辐射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然后研究了航天育种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航天育种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太空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力条件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实验证明,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根系生长速度较快,且根系结构更为发达,这可能是由于微重力条件下植物根系不受重力限制,可以更好地吸收养分。

同时,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茎杆生长也较为健壮,这可能是由于茎杆生长不会受到重力的阻碍,可以自由生长。

辐射强度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强度比地球上的辐射强度要高。

一些实验表明,适量的辐射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高的辐射强度可能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如光合作用紊乱、细胞DNA损伤等。

航天育种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抗病性通过航天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性的作物品种。

实验证明,太空环境下的微重力和辐射条件可以刺激植物产生更多的防御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产量航天育种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太空环境下的微重力条件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茎杆伸长,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此外,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强度也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进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营养价值航天育种还可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

实验证明,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和辐射条件可以使作物富含更多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对于改善人类的饮食结构,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航天育种的可行性航天育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航天育种可以培育出更具品质、更高产量、更丰富营养的作物品种,满足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

太空探索的伦理困境:人类的道德抉择

太空探索的伦理困境:人类的道德抉择

太空探索的伦理困境:人类的道德抉择1.引言太空探索是人类追求知识、探索未知的壮举,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太空探索的规模日益扩大,一系列伦理困境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探讨太空探索面临的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在面对这些困境时应该做出的道德抉择。

2.资源争夺与公平性随着太空资源的日益稀缺,太空探索可能引发资源争夺的问题。

例如,太空中的矿产资源可能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应该如何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应该建立怎样的国际合作机制来解决资源争夺的问题?这些都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道德抉择。

3.生命伦理与外星生物太空探索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寻找外星生物。

然而,一旦我们发现了外星生命,就会涉及到生命伦理的问题。

人类是否应该进行实验或者研究外星生物?如果外星生物具有高度智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的权利和尊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回答。

4.环境保护与太空废物太空探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太空废物,包括废弃的航天器、残骸等。

这些废物对太空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太空废物,以及如何确保太空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涉及到环境伦理的重要议题。

5.宇航员的心理健康与福利太空探索对宇航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长时间的太空旅行可能导致宇航员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人类应该如何关注和保护宇航员的心理健康?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宇航员的福祉和人道主义价值。

6.太空军备与军事化随着太空技术的进步,太空军备也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安全的焦点。

然而,太空军备的发展可能引发军备竞赛和武器化太空的风险。

人类应该如何避免太空军备竞赛和军事化的危险?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国际法律机制来规范太空军备?7.社会公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近年来,私营企业参与太空探索的力度越来越大。

然而,这也带来了社会公益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

人类应该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保护社会的公益和整体利益?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政策和法规来平衡这些利益之间的关系?8.结论太空探索的伦理困境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植物航天育种感悟

植物航天育种感悟

植物航天育种感悟航天育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一种高端产业,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的生物学技术。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或称航天生物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等多门类技术交叉综合的新兴技术,属于宇宙生命科学范畴。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依托陕西航天工业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构建从太空到地面一体化产业体系。

2008年兴建的西安航天基地航天育种科技产业示范园,在近6年里,建成了集科研教学、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园,占地面积404亩;选育和在培育120多个经过航天诱变的作物新品种;在10多个省区开展合作,推广种植面积40余万亩;还延伸开发出多种航天有机食品;并以“太空植物博览园”,高水平亮相“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历届世园会之先河,创西安航天育种品牌。

把握“生命线”进军航天种业农作物种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需求量约为125亿公斤,种子市场价值达1000亿元,占世界种子销售额的10%~20%,市场经营额位居世界第二。

但在国内种业市场中,本土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0%左右,其余80%的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所瓜分。

航天育种是我国独具的种质资源创新优势。

航天育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通过航天技术送上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有益变异的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认定,将航天诱变育种列为多种诱变育种方式之一。

航天育种的优势主要有:使农作物种子发生变异速度快、变异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变异遗传性好等,培育优良品种的效率可提高一倍,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营养成分大量增加,抗性(抗逆、抗病、抗虫、抗旱、抗盐碱等)能力增强等。

我国自1987年8月5日开始,至2012年,进行了23次航天生物学试验,品种达到4500多种,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等,已有200多个品种培育成功并加以推广应用,3000多份种质材料正在进行地面选育。

太空诱变育种解析

太空诱变育种解析

太空诱变是利用太空中的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诱变因子对植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的基因变异的诱变。

太空诱变育种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太空诱变来培育新品种,同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由此开辟了一条植物育种的新的途径关键字:太空诱变特点安全性应用展望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 km高空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而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太空诱变的主要因素1.微重力太空的重力环境明显不同于地面,未及地球上重力十分之一的微重力(10-3~10-6 g)是引起植物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实验证明,植物感受和转换微重力信号,是通过质膜调节细胞内Ca2+水平或磷脂/蛋白质排列顺序的变化等,引起ATP酶、蛋白质激酶、NAD氧化还原酶及光系统中许多酶类的活性变化等,从而在细胞分裂期微管的组装与去组装、染色体移动、微丝的构建、光系统的激活等方而起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间信息传递、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并出现细胞核酶变、分裂紊乱、浓缩染色体增加、核小体数目减少等。

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指出,微重力是通过增加植物对其它诱变因素的敏感性和干扰DNA损伤修复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加剧生物变异,提高变异率。

2.空间辐射空间辐射源包括来自地磁场俘获的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磁暴的各种电子、质子、仅粒子、低能重离子和高能重离子等。

它们能穿透宇宙飞行器的外壁,作用于太空飞行器中的生物。

《太空育种》阅读答案

《太空育种》阅读答案

《太空育种》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

太空育种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至4倍。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

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

在这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陆地、海洋、大气层进入地球轨道空间和外层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太空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太空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多种多样的资源。

太空育种这一选育良种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太空育种也是利用太空资源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先进的航天技术为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及特异种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人类进入太空农业时代展示了美好前景。

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经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有的花期变长,有的缩短,原来紫色的花,能成为白色、红色。

人类是要利用这些新品种带来的特殊价值。

一般来讲,各地搭载的种子都是选择当地增值效益高、有当地特色,并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

获得优良品种后,达到产业化就会对当地的农业经济有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比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红豆草、冰草匍匐,四种草有这样的特点:特能抗寒抗旱。

尤其是紫花苜蓿还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能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割,与未经搭载的对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变长了,而且不易枯萎。

是否应该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

是否应该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

是否应该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外太空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梦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也正逐渐有能力实现进一步深入太空的目标。

然而,在探索外太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面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是,是否应该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

这涉及到对未来的考量和对人类的保护,必须慎重考虑。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有人提出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通过在其他星球或太空站播种人类基因,我们有望保护和延续人类物种。

在地球面临重大灾难、环境恶化或其他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外太空就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避难场所。

在这种情况下,将人类基因播种到外太空,可以确保人类的生存。

此外,这也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探索外太空对人类的影响,以进一步推进科技和文明进步。

然而,我们在决定是否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时,必须权衡其中的风险与回报。

首先,将人类基因带入外太空的安全问题是首要关注的。

外太空环境对人类生存来说是极其恶劣和危险的,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环境变化、辐射、重力等都会对人类的基因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必须确保将人类基因引入外太空时,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确保人类基因的稳定和适应性。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外太空环境中的生态问题。

外太空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如果我们将人类基因带入其中,有可能对已有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虽然目前我们对外太空的了解有限,但许多科学家认为外太空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它们可能与人类基因发生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未知的生物体变异或者传播疾病,从而对外太空的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产生影响。

因此,在决定是否在外太空播种人类基因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的风险。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面对伦理和道德层面的挑战。

将人类基因引入外太空或其他星球,涉及到对不同文化、生命形式和生态系统的尊重。

我们需要确保在外太空的探索中,不伤害其他生命体或文明。

同时,我们也不能凭借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对其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体产生潜在的威胁。

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研究

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研究

航天技术与太空伦理研究自从20世纪中叶航天技术诞生以来,以美国、苏俄为主要力量,经过50年代实验探索阶段、60年代应用研究与实现载人飞行阶段,70年代首先达到卫星系统的商业化、军事化应用,进入80年代后,西欧、日本、中国、印度先后建立起独立的航天产业,参与航天活动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激增,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全球性问题,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高新技术,航天技术则可能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大规模开发空间宝贵资源,让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也已成为世界上各航天国家航天活动的主旋律。

当前,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国防的许多方面,并且促进了天文、地质、气象、通信广播、侦察等许多事业的重大进步,在人类生活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谁也无法否认航天技术确实已经深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人类对太空开发和探索的航天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人类对宇宙空间的开发,宇宙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一开发活动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航天技术的应用会涉及到许多伦理道德问题。

2000年7月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航天局联合起草的《太空政策伦理报告》在巴黎与公众正式见面。

这份报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有关太空开发探索的伦理学问题,强调太空应该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所有太空活动都应该在严格的法律约束和保护下有序地进行。

概括地说,宇宙开发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宇宙开发中的军事化问题和平利用太空一直是人类的一个美丽梦想。

自从有了能够重返大气层的火箭乃至航天器后,几十年来人们为着这个伟大的事业一直奋斗不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另人遗憾的是,从人类发射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宇宙飞船、第一个空间站起,就决不是纯粹科学、和平用途的,始终带有浓厚的军备竞赛色彩。

而现在,太空军事化已成为事实,成了悬在人类头顶上的可怕的“达摩克利斯剑”。

目前,太空军事化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太空军事布署越来越具备实战化能力。

太空育种心得感悟900字

太空育种心得感悟900字

太空育种心得感悟900字第一篇:这次太空种子种植活动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特别的回忆。

我们有付出,但收获颇深。

我们的首次体验是去参观太空种植基地。

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太空种株,对太空种子种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开拓了视野,对太空种植也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专家到访,让我们对太空种子种植有了更为系统地学习。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种子的种植。

活动的目的是让中小学生体验太空种子的种植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太空育种的有关科学知识和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兴趣。

让学生通过亲自种植太空植物,感受种植的乐趣,并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种子分为普通种子和太空种子两组,形成对照,让我们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实践。

经过浸种、催芽、我们将种子种进了花盆中,尽管细心照顾育苗,但太空种子的存活率仍是很低,对比我们进行了对种子本身、土壤、水分是否足够进行了讨论,加上指导老师的指导,我们很快找出了问题,这次的失败丰富了我们的经验,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新一轮的育种开快展开,种子很快发了芽,成长幼苗,随着种植的进行,我们发现太空种子生长较为缓慢,不符合其生长规律。

这一现象普通出现在各个小组中,为此,我们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与联系,进行讨论,人多力量大,我们意识到土壤肥力过碱是主要原因,对此我们更换土壤,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供其生长。

但随着暑假的到来,由于台风的影响,最终造成幼苗死亡,种植失败。

两次的失败让我们有些气馁,但我们没有放弃,在第三轮的种植中,我们端正了态度,加强了对幼苗的照顾和管理,再加上前两次失败作为经验,我们终于培育出了健壮的植株。

经过了太空种植体验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太空育种的知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掌握了种植太空作物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到了种植的快乐。

航天育种的不足之处

航天育种的不足之处

航天育种的不足之处
1、航天育种的不足之处,易对人体产生危害,化学诱变剂多为有毒物质安全性不高,难以确定诱变的变异方向。

诱变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低,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方向和性质。

另外,诱发并鉴定出数量性状的微突变比较困难。

2、航天育种的不足之处就是,太空育种的作物目前距离直接在市场售卖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距离。

其次,太空育种耗时耗力,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太空育种的作物售卖的价格会比较的高昂,普通人也许根本消费不起。

不过,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总有一天,太空作物会走进我们的超市,也会走进千家万户。

3、在太空里,宇宙射线是航天育种的主要诱变源。

当作物种子或组织在空间运行时,被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离子击中后,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植物体异常发育率增加,而且空间高能离子击中的部位不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就不同。

4、太空中的紫外线比地球表面紫外线照射强度高十几或几十倍,强大的紫外线照射剂量足以使天空飞行的植物种子或组织发生基因
断裂、重组,可能出现如产量、品质优化、抗逆性增强、抗病害能力增强等优良性状。

5、在空间诱变效应中,微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天空飞行的作物种子,即使没有被宇宙射线或紫外线击中,也会发生染色体畸变,而且飞行时间越长,畸变效率越高。

对推动航天育种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对推动航天育种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1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成立了航天育种研究室,配备了 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主要进行 航天育种新品种的选育、航天育种 诱变机理、空间植物栽培与遗传发 育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室与俄罗 斯科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充 分借鉴国际一流的智力成果,开展 航天育种领域的国际合作。
1991年,航空航天部强调航天技术为国 民经济建设服务,刘纪原副部长提出”航天效 益工程”,将航天育种列为航天效益工程的一 项重要内容。1996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向国家计委上报了 “关于实施国家航天效益工 程的请示”,把航天育种定为“九五”期间的
| 44屮圃航只2019年第6期]
®航天产业观察
2005年建设的中国南方航天 育种研究中心,利用航天育种诱变 技术培育出的金针菇“航金” 1号
-Aerospace China 2019.6、
BSERVE SPACE INDUSTRY
O 航天产业观察
图2太空香蕉
图3太空甜瓜
和“航金” 2号通过鉴定,这是我 国首个经过鉴定的航天食用菌新品 种。
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建 设的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的航 天育种研究中心,在航天诱变机理, 航天诱变新种质资源创建、评价和 利用,新品质及配套工程化技术和 产业化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对整 合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力量,提高航 天育种技术,更好地服务国家农业 科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技 术平台。
我国航天育种的由来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批准了国家高 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在863计 划的航天领域支持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 兰英院士和中国科学院蒋兴村研究员向时任航 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刘纪原提出,在中国返回式 卫星上搭载植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实验的建 议,得到了刘纪原等航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并组织有关专家探讨植物在空间环境诱导突变 的可能及其应用前景,设立了 “空间条件下植 物突变类型研究”专项课题,开展研究。

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

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

万方数据t景胜,陈佳琪: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育、优良品种选择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部分品种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部分区域也在大力推广。

“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70多个,其中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番茄、青椒、茄子、芝麻和牧草等作物.推广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并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Ill。

随着大面积推广,太空育种产品的优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

“太空育种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创造出目前地面育种方法较难获得的罕见突变基因资源。

这就有可能彻底改变多年来农作物育种研究工作长期徘徊的局面,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太空育种创造的各具特色的优异新种质、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常规育种、杂种优势育种等,以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农作物增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翻。

太空育种技术不仅仅体现在农作物的生产上,同时也运用在其他相关产业链条上,如药品、生物工程等,将太空育种技术运用到一些药材种子上,培育成新的品种,这种新品通过再加工可提高其药用性能。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太空育种技术随着发展将会在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享受到太空育种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应就其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三、太空育种技术的基本伦理问题太空育种是一项复杂的科学技术,它涉及到空间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多学科领域。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涉及到其自身以外诸多伦理问题。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领域高度融合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学科的前进,并会催生相应的产业。

这样我们在研究太空育种技术本身时,其相关的群体性伦理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这些伦理内容涉及到生态平衡、人文理念、法律法规、经济生活等方面。

太空育种伦理应该告诉我们在运用这项技术时“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这样才能使这项技术在可控范围之内,使其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

太空牧场;在宇宙中养殖动植物的可能性(太空农场)

太空牧场;在宇宙中养殖动植物的可能性(太空农场)

太空牧场;在宇宙中养殖动植物的可能性太空牧场: 在宇宙中养殖动植物的可能性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思考在太空中养殖动植物的可能性。

太空牧场,作为一种新颖的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技术和挑战,但太空牧场可能成为未来人类在宇宙中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手段。

首先,太空牧场可以提供人类在宇宙中所需的食物和氧气。

当前,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们只能依赖地球送来的补给品维持生存。

然而,若能够在太空中养殖动植物,将极大地减少对地球的依赖,并提供可持续的食物和氧气来源。

通过养殖植物,我们可以获得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谷物,这将改善宇航员的营养状况和心理健康。

此外,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维持太空站内的空气质量。

其次,太空牧场还可以为长时间的太空探索提供必需的蛋白质来源。

在太空中,肉类产品可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通过养殖动物,我们可以提供新鲜的肉类和其他动物制品。

例如,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在太空中养殖鱼类的可行性。

鱼类作为一种富含蛋白质和营养的食物,将成为未来太空探险的重要补给。

然而,要实现在太空中养殖动植物并非易事。

太空环境的极端条件,例如微重力、高辐射和有限的资源,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生存都构成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各种研究和实验。

例如,利用人工光源和土壤替代品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线和营养,以及使用3D打印技术来创造合适的栽培环境。

此外,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也可能改善植物和动物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

除了技术挑战,太空牧场还面临着伦理和道德问题。

如何确保在太空中的动物养殖过程中不造成痛苦和困扰,以及如何处理屠宰和食用动物制品的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在太空牧场中实施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太空牧场作为一种在宇宙中养殖动植物的可能性,为未来人类在太空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通过太空牧场,我们可以实现在太空中自给自足,并提供食物和氧气的需求。

太空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太空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太空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太空育种技术是一种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作物育种的方法。

通过在太空中模拟微重力、高辐射等条件,太空育种技术能够加速植物进化和基因变异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品种和农作物适应性。

本文将介绍太空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农业领域中的潜在价值。

2. 太空育种技术的原理太空育种技术的原理基于太空环境中的特殊条件对植物生长和遗传变异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关键原理:2.1 微重力效应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条件使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较弱的重力影响。

这导致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和发育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表型特征和生理特性。

2.2 辐射影响太空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较高,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等。

这些辐射对植物的DNA和基因组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导致遗传变异和突变的频率增加。

2.3 温度和湿度变化太空中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也对植物的生长和遗传变异产生影响。

太空中的温度波动较大,可以促进植物代谢的增强,从而加速遗传变异和品种改良的过程。

3. 太空育种技术的应用太空育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农业领域。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方向:3.1 作物品种改良太空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加速遗传变异的过程,获得更高产、耐逆性更强的作物品种。

通过在太空中培育植物,科学家可以筛选出生长速度更快、耐干旱、耐寒等特性的优秀品种,并将其引入到地球上的农作物中以增加农作物产量。

3.2 药用植物研究太空育种技术可以应用于药用植物研究领域。

通过在太空中培育药用植物,科学家可以加速药用成分的产生,同时筛选出含有更多有效成分和更高药效的品种。

这对于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3 环境适应性研究太空育种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植物在特殊环境中的适应性。

在太空中培育植物可以模拟地球上无法模拟的条件,例如高辐射、极端温度等。

通过观察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长和变异情况,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体现航天育种精神的小故事

体现航天育种精神的小故事

航天育种,又称为空间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将植物种子或胚胎搭载到太空,利用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高辐射等因素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期获得具有新特性的植物品种的育种方法。

这种育种方式体现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科技进步的渴望。

以下是一个体现航天育种精神的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国的一个航天育种实验室。

科研人员小王负责一项太空蔬菜育种项目。

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未来人类在太空的生活质量。

在项目启动之初,小王和团队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他们需要筛选出适合太空环境的植物品种。

这需要对各种植物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比较,选出耐寒、耐旱、抗辐射等特性较强的品种。

接着,他们要将选出的植物种子进行太空搭载,这需要与航天部门紧密合作,确保种子在太空中的安全。

在太空育种过程中,小王和团队时刻关注着种子的生长情况。

他们通过远程监控设备,观察种子在太空中的发芽、生长状况,并与地面实验进行对比。

在太空中,种子受到了微重力、高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小王和团队需要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找出有价值的育种线索。

经过数月的太空育种实验,小王和团队终于收获了第一批太空蔬菜。

这些蔬菜在太空环境下生长,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如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等。

这些特性使得太空蔬菜在未来太空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小王和团队的故事体现了航天育种精神,他们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科技进步,为人类在太空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太空探索的伦理困境:人类的道德抉择

太空探索的伦理困境:人类的道德抉择

1.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太空探索已经成为了人类追求未知的一种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伦理困境,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抉择。

本文将就太空探索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2.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人类一直以来都对外层空间怀有好奇心。

自从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太空探索便成为了人类的研究方向之一。

如今,人类已经探索了月球、火星、土星等多个星球,并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长期驻留实验。

我们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逐渐深入到太阳系甚至更远的星际空间。

3.太空探索中的伦理困境太空探索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认识上的突破,但是也面临着一些伦理问题,如下:3.1.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太空探索所需的大量能源和资源,已经成为了地球环境的一种压力。

同时,太空航行中所释放的废气和垃圾也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

如何在保证太空探索能够继续进行的同时,减少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2.外层空间的生命在太空探索中,我们有可能会发现外层空间存在着生命。

如果我们与这些生命进行接触,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的行为是否会对这些生命产生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3.3.太空资源的分配随着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资源存在于外层空间中。

然而,这些资源的分配问题将会成为一个争议点。

我们应该如何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伦理问题。

4.道德抉择在面对太空探索中的伦理困境时,我们需要进行道德抉择。

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考虑的方案:4.1.采取环保措施为了减少太空探索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环保措施,比如减少废气的排放和垃圾的产生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探索更加环保的太空技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2.尊重外层空间的生命如果我们发现了外层空间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并采取措施保护它们。

我们不应该随意干涉它们的生活,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是否会对它们产生不良影响。

生物科技的革新人类首次在太空种植食物成功

生物科技的革新人类首次在太空种植食物成功
本。
促进生态平衡
在太空中种植植物可以吸收宇航员 产生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 于维持太空舱内的空气质量和生态 平衡。
科学研究价值
太空种植为植物学、生物学、生态 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有 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 生长规律和适应性。
报告目的
1 2 3
介绍太空种植的最新进展
本次报告将详细介绍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成功种植 食物的过程和成果。
促进其在太空中的生长。
光合作用增强剂
03
研发能够增强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化学物质,提高植物在太空
中的产量。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通过生物反应器技术,将宇航员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转化 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和水分,实现太空种植的自给自足。
微型生态系统
构建包含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生物的微型生态系统,模 拟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为宇航员提供新鲜食物和氧气。
早期的太空种植尝试
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开始在太空舱内进行植物种 植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微重力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早期的太空种植实验主要使用简单的水培技术,将植物 种植在水中,通过添加营养液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这些早期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技术限制和 微重力环境的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并不理想。
2
多个国家和组织共同参与太空种植技术的研究和 开发工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
3
例如,国际空间站上的植物实验室就是一个国际 合作的项目,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在这里进 行太空种植实验和研究。
03
生物科技在太空种植中的应用
Chapter
基因编辑技术
01
CRISPR-Cas9系统
通过精确编辑植物基因,使其适 应太空环境中的生长条件,如重 力变化、辐射等。

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

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
了世界 的前 列 。 国科学 家 自 18 我 9 7年 开始 进行 太 空育 种
其安 全 性 如 同 在地 面 的 自然变 异 , 只不 过 是太 空 育 种技 术加 速 了植物 基 因突变 的速 度 和频率 。 ( ) 种 周 期 短 。 空 育 种 加 速 了 培 育 新 品种 的进 2育 太
21 0 0年 7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0F BA0DI NG UNI VERS TY I
J 1 2 1 u. 0 0 ,
Vo_3 No l 4 2
第2 3卷第 4 期
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
王景胜 , 陈佳 琪
( 渤海大学 政 法学 院 , 辽宁 锦州 110 ) 2 0 0
些农 作 物 、 花卉 及一 些珍 贵物 种 的种 子等 。
在 2 世纪 6 年代 , 0 0 前苏联和美 国开始进行太空环
境 下植 物生 长发 育 和遗 传 变异 的科 研 , 今 已有 4 迄 0多 年 的历史 。 始 太空 植 物学 研究 的主要 目标 , 定 位 在 以探 初 是
索 空 间条 件 下植 物 生 长 发 育规 律 , 究 植 物 在 太空 环 境 研 下 发生 的基 因突变 情况 , 为人 类 长期 居 留太 空 时 , 供 食 提 物 自给 和改 善在 太空 的生 活 、 工作 环境 。 太空育种是我 国科学家首创 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 在太 空农 作 物 育种 的研 究 与生 产 推广 领域 中 国已经 走 在

要 : 空育种 是 一 项 高科技 、 太 高投 入 、 高产 出的技 术 , 展 和 运 用 太空 育种 技 术有 利 于人 类 进行 空 间 发
探 索和提 高人 们的物 质 生 活水平 。 该项技 术 不 只局 限 于培 育某 些农作 物 的优 势品种 。 涉及 到 生 态环 境 、 还 自然

读太空育种并不神秘的心得

读太空育种并不神秘的心得

读太空育种并不神秘的心得在太空,物体的重量只有地面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状态,生物极易发生遗传变异,对细胞、蛋白质、微生物的培养十分有利。

太空还剥去了大气层的外衣,太阳光辐比地面强得多,宇宙高能重粒子极其丰富,将使种子、微生物等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发生有益突变,产生新物种。

另外太空环境近似真空,没有污染。

专家们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这些环境条件,为发展新材料、新物种、新医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和生产基地。

在太空环境里,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要比地面快成千上万倍。

率先提出空间植物和微生物变异理论的美、俄科学家,多年来却与航天育种这一领域失之交臂,捷足先登的是太空俱乐部的后来者。

我国返回式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成功,为空间育种和生物学科研提供了契机。

王教授就提出运用航天搭载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建议。

我国首次利用卫星进行了植物种子和微生物材料的搭载试验,它拉开了我国航天育种研究的序幕。

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9颗卫星和两艘宇宙飞船上搭载了500多种植物、微生物等,培育出一批生物新品种、新品系、新种源。

我国的空间育种成果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美、俄、保加利亚等国科学家们纷纷表示了要求合作的愿望。

经杂交水稻之父袁院士精选处理的杂交水稻种子被放入返回式卫星,在太空中修炼了15天后返回地球。

这些种子在海南繁育基地种植了44987株。

经实验分析发现,一些水稻发生了高频率的变异,个别植株的状分离变异率高达12%,比用线辐变异率高100倍,比自然变异率高数万倍。

如今这批航天水稻已经进入第六代,形成了新品种,单季亩产达到800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空间育种的总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育种的伦理思考王景胜,陈佳琪(渤海大学政法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太空育种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发展和运用太空育种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空间探索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该项技术不只局限于培育某些农作物的优势品种,还涉及到生态环境、自然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及人文理念等领域,这必然引起人们对太空育种伦理及其相关群体性伦理的思考。

我们在发展这项技术的同时既要最大化的获取政治、经济利益又要经得起太空育种伦理的衡量,这样才能有效正确的运用这项技术。

【关键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太空育种伦理;自然规律【作者简介】:王景胜(1974—),男,回族,河北省沧州市人,渤海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

陈佳琪(1973—),男,汉族。

辽宁省锦州市人,渤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渤海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式改造着未来,尤其在以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力量已与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时,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的显现出来,这就使得科学技术已不仅仅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理性追求,同时要接受精神世界和社会伦理的挑战。

近20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太空育种技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样也要接受社会伦理的衡量。

在将太空育种技术作为农作物快速培育新品种的一条新途径时,我们应理清“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既要考虑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它带来的生态和谐与社会伦理问题。

一、太空育种的发展概况目前世界上能发射回收式卫星并进行育种试验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现在搭载飞船上太空的主要是一些农作物、花卉及一些珍贵物种的种子等,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开始进行太空环境下植物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的科研,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初始太空植物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定位在以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植物在太空环境下发生的基因突变情况,为人类长期居留太空时,提供食物自给和改善在太空的生活、工作环境。

太空育种是我国科学家首创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在太空农作物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推广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国科学家自1987年开始进行太空育种实验,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20多次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间搭乘试验,共涉及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

于2006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世界上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标志着我国太空育种技术研究进入了新里程。

我国研究太空育种的目的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不同,主要是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利用太空环境资源,开辟选育植物优良品种的新途径上,是为了满足地球上人们的生活和实验需要。

二、太空育种的特点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是指利用载人飞船或返回式卫星将植物种子搭载至太空,利用空间粒子辐射、弱地磁、高真空、高洁净、大温差、微重力等地球无法模拟的太空条件,对搭载的种子进行空间诱变,促使植物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在地面上通过培育和筛选,选择出人们需要的新品种、新材料。

实验证明,宇宙粒子辐射和微重力等综合空间环境因素对种子的遗传基因具有强烈的诱变作用,因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太空育种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的新领域和重要手段。

其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太空基因诱变是使其自身内的染色体产生缺失、断裂、易位、重组等基因突变,并没有外源性的基因进入,其安全性如同在地面的自然变异,只不过是太空育种技术加速了植物基因突变的速度和频率。

(二)育种周期短。

太空育种加速了培育新品种的进程,在地面上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一般需要8-10年才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太空育种只需要4-5年就可以。

(三)太空育种的第四、五代产品稳定性高,可选择培育出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的品种,在五、六代开始即可实现大面积推广,产生经济效益。

(四)因空间引起诱变的因素多,范围广和幅度大,其诱变方向有可能获得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有益突变,能够解决在地面上解决不了的难题。

太空育种技术开展20多年来,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选择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部分品种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部分区域也在大力推广。

“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筛选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70多个,其中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番茄、青椒、茄子、芝麻和牧草等作物,推广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并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1]。

”随着大面积推广,太空育种产品的优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

“太空育种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创造出目前地面育种方法较难获得的罕见突变基因资源。

这就有可能彻底改变多年来农作物育种研究工作长期徘徊的局面,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太空育种创造的各具特色的优异新种质、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常规育种、杂种优势育种等,以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农作物增产和农业持续发展[2]。

”太空育种技术不仅仅体现在农作物的生产上,同时也运用在其他相关产业链条上,如药品、生物工程等,将太空育种技术运用到一些药材种子上,培育成新的品种,这种新品通过再加工可提高其药用性能。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太空育种技术随着发展将会在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享受到太空育种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惠时,也应就其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三、太空育种技术的基本伦理问题太空育种技术是一门复杂的科技领域,它涉及到空间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多学科领域。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他将涉及到其自身以外诸多伦理问题。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领域高度融合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学科的前进,并会催生相应的产业。

这样我们在研究太空育种技术本身时,其相关的群体性伦理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这些伦理内容涉及到生态平衡,人文理念,法律法规、经济生活等方面。

太空育种伦理应该告诉我们在运用这项技术时“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这样才能使这项技术在可控范围之内,使其按着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

太空育种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高回报的活动,从种子上天到地面培育,直到形成产业化大面积推广,需要多领域的协作,涉及到各领域的方方面面。

太空育种技术需要融入到地面上这个已经进化了千百万年的自然环境,而无损于现在和下一代人的利益。

基于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述:(一)太空育种技术要保证人类的安全性。

首先,太空育种是用宇宙粒子和微重力作用盲目的攻击种子的DNA ,他的变异方向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变异具有遗传性,既有好的变异,也有坏的变异,这种好与坏的评定是由谁来做决断及其凭据是什么?现在太空作物有的已大面积推广,科学家们根据太空种子的第4、5代性状稳定后,经检验对人体无害,开始推广的。

但这只是经历了4、5代的实验检测,很难保证大面积推广后,回归自然的太空产品和其他物种的自然接触是否会再形成基因的突变,从而影响到人体的安全。

其次,科技人员和企业家们一般选择个大、产量高的变异为优良品种,这样我们就会吃到每个一斤多重的青椒,能观赏到盛开6个月的鲜花。

但这些品种由于本身繁殖能力增强,社会推广后必然会大量的掠夺其他生物的自然资源,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这是因为,任何区域的生态平衡都有本区域的生物特性,每种外来新物种在新环境中既会影响到自身也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如我国盲目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后在全国泛滥成灾,不得不全国清剿。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相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首先把地面的材料遗传背景搞清楚,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实验的辨证工作,这样有利于最大化的发挥太空育种技术。

(二)太空育种技术要符合地面上植物的进化规律。

地面上的植物在历史长河中进化和自然选择是通过同外界的刺激引起自身品种的基因突变开始的,这种变异我们可称之为“自然变异”。

太空育种是人为通过太空技术引起植物种子的基因突变,我们可称之为“太空变异”。

“太空变异”和“自然变异”在基因突变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太空变异”比“自然变异”的频率高,速度快,加快了生物的变异过程,但正是这种加速变化才使得未来有不确定性。

首先,地面上生物群落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每一品种的进化与淘汰既有本身的原因,也有其周围环境的原因,同时每一种群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其他的种群,这样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使生态圈从一个平衡发展到另一个平衡。

太空育种的大面积推广容易加速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如大规模的种植抗虫植物则可能意味着减少有益昆虫的种群,从而影响到其他生物种群的繁衍。

这些也是科学家们在研究太空育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研究的生态伦理问题。

其次、新品种能否和地面原有物种和谐共生。

对于地球来讲增加一个新物种和失去一个物种同样危险,甚至会更危险,因为新事物带来的是未知世界。

动植物界普遍存在着“共生现象”,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给植物氮素养料,从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这样如用太空育种使大豆进行基因突变形成新品种,那么对与之共生的根瘤菌的生活环境有多大的冲击,这些也应在科学家的研究之列。

由于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局限性及大自然的深奥,使得科学技术在服务于人类的同时又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这就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于“太空育种”的认识应去神化,回归理性世界。

现今太空育种技术不仅用于农作物的生产上,也用在植物的衍生品上,如一些药材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再加工后形成药品或生物制品或生物材料等,这样就加入了商业元素,涉及到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由于利益所使,一些产品在宣传上利用太空的神秘性对大众进行误导。

首先,“太空食品”不等同于“绿色食品”。

太空是无污染的,但太空产品种植和培育是在地面上完成的,在种植过程中也可能会施肥和喷洒农药,判断它是否是“绿色食品”的依据是其培育种植过程中是否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

其次,太空育种的产品要去“神化”,有些机构、公司和科技人员,一旦手中掌握了和太空育种有关联的产品,便开始炫耀甚至神乎其神,将太空的神秘性转移成产品的神秘性,这实际上不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而是将科学精神贩卖成商品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太空育种技术及其产品要理性的认识,用实验和数据说话,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采用太空育种技术的植物,虽然种子是在太空变异的,但它却是在地面上培育和种植的,仍具有地球属性。

在这里,太空育种技术的实施推广从科学技术的范畴延伸到科学精神的范畴继而到社会伦理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