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方法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2019-2020年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和说课设计.doc

2019-2020年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和说课设计.doc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1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具:教师:录音机、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学生:橡皮筋、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4、引导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5、演示:液体传声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三、测评与小结: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第1课时

《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分组材料:食品保鲜袋、尺子、队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纸杯、水、蜡线等。

2.演示材料:带有音乐的小布熊、音钹一副等。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谁?(出示带有音乐的小布熊)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熊问声好吧!(学生大声向小布熊问好,由于振动小布熊音乐响起。

)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题,板书课题)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一)制造声音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了解声音的特性和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方式3.声音的特性和用途4.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和用途。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2.让学生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教学方法1.活动式教学法2.观察式教学法3.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多媒体资源展示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三步: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各自的发现,从中总结出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了解声音的特性和用途通过多媒体资源或实验演示来展示声音的特性和用途,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各种特性和用途,同时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五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教师根据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身边发生的声音事件,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说明,同时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实践操作。

第六步: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堂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梳理知识点,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思维导图上进行操作。

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授课形式,如探究式教学和观察式教学,这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得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引入了一些互动游戏,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方面,做了一些不错的工作。

但是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第三步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有所困难;在第五步的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掌握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的第一课。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模仿声音。

每个活动环环相扣,每个实验巧妙安排。

教学环节由猜测、实验、发现、解释串成一条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为以后的科学思考问题奠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声音已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或乐器等获得了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学生探究学习学的值所在。

【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1 / 1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究科学的快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收集资料、实验、讨论,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设计研究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利用老师和自己准备的发声材料验证声音产生、大小和高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苏教版四(上)科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声音的产生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征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由过程观察、比较、会商交流等活动,熟悉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经由过程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声学实验盒、音叉等。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等。

1 -苏教版四(上)科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蝉鸣提示正当盛夏,狗犬表示陌生人就在门外,铃声是上课下课的信号,掌声代表一种鼓励,说话声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使物体发作声音。

1、报告:同砚手上都有方便袋,你们能使它发作声音吗?谁的方法最多?要求:声音不能太大,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交流制造声音的办法。

4、提问:通过动手做你们发现物体发声时你有什么现象?5、学生回答。

6、讲述:如果我们不通过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还能发出声音吗?7、学生分组进行,可以的话模仿动物的叫声。

8、讲述:通过活动,同学们对声音有了多少了解?猜猜声音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观察实验盒中物体的发声。

1、谈话:你们能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声吗?谁有办法?2、学生尝试让它们发声。

3、观察、比较发声的尺子、橡皮筋与不发声的尺子、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4、汇报、交流。

5、报告:教师的实验盒中也有几个可以发声的物体,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发作声音的。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认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规律。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2.声音的产生过程。

3.声音的传播方式。

4.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四、教学难点1.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复杂性。

2.需要学生学会实验探究,自主掌握知识。

五、教学具体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声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2.教学(30分钟)1.首先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

并且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需要理解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的振动导致声音的扩散,进而传递到听者的耳膜,才能发出“听到”声音。

2.接下来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分别从声源、振动和介质层面展开教学。

3.然后,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让学生掌握声音是如何沿着物体表面传播以及在物体表面反射的。

4.如下是各个方面细节的讲解:–声源:可选择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或者使用不同乐器演奏,让学生体验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随着振动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发出声音。

–振动:通过展示多种物品振动的演示,让学生知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通过演示不同振动速度的同种物品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以及强弱的不同。

–介质:引导学生把空气比喻成水波,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声音是由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3.实验探究(4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后自主设计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能够感性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注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探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科学教案(四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学生实验1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学生实验2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教师演示实验1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学生实验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课题: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学生实验1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学生实验2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教师演示实验1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学生实验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感知声音;4.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3.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方式;2.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1.展示一个视频,声音与图像的演示。

2.让学生静默几秒钟,思考:你们在片断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声音是哪些事物、物品发出来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桌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1.课件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

2.教师示范声音的产生:敲打教室的讲台、拨动琴键、吹响口琴等,引导学生思考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3.学生合作实验:组成小组,利用小锤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不同材质物体产生的声音是否相同,结合教师示范的声音产生方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1.教师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

2.学生自主实验:组成小组,利用探照灯、手电筒等物品照射不同物体,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实验感知声音1.学生自主实验:利用杯子、线等物品制作简易电话,并进行互相交流。

2.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感知声音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有些含糊不清,因此我在课件讲解过程中,加强了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

作为声音学习的其始课,将引领学生进入声音世界,去留心声音的事情。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提出与事实相一致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本课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的重点,将为本单元《声音的传播》、《不同的声音》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懂得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设计出各种制造声的方法。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联系。

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塑料袋、钢尺、橡皮筋、绿豆、小鼓。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教师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音乐,让生说说听到了什么?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自由发言)2、师: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问题?生: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中的第一课《声音的产生》(师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亲历探究:探究一:1.学习课本30页的内容,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自己动手做一做。

学生汇报:我用的方法有:、、、、。

2.不借助其它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学生汇报: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发现用、、、、等都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这都是由于物体的而引起的。

探究二:用你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声音发出时,器物有什么变化: 1.弹拨钢尺或橡皮筋,你听到,看到。

2.击鼓看到绿豆在鼓面积上,不击鼓,会发现。

3.空瓶里放些细盐,吹瓶口,会发现。

4、通过这些实验你发现声音产生的时候,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特点?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巩固拓展,学以致用:既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完成下面的两个实验:1.弹动钢尺,猛的抓住它,你会发现声音2.敲击小鼓,用手按住鼓面,你会发现声音结论:振动停止,声音就会消失。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word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具、学具保鲜袋、尺子、皮筋、鼓、音叉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视频,但没有声音,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2.播放相同的、但有声音的视频,再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3.师:相同的画面,大家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生:第二段有声音。

(板书:声音)5.师:非常好,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

今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遨游一番。

(二).发声实验1.师:先让我们来制造一些声音吧!你能用这只保鲜袋或者不借助任何物体,只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吗?2.生:能。

3.各选一名同学演示。

4.师:在大家动手实验之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5.生:汇报。

6.师:总结为“纪律、合作、记录”。

(板书:纪律、合作、记录)7.师:很好。

1、3、5排的同学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在实验册33页的表格中记录;2、4、6排的同学用保鲜袋发声,在实验册记录,比比谁能找出人家所想不到的方法。

8.生:实验、交流。

9.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要求:不重复汇报。

10.生表演。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板书:弹拨、揉搓、摩擦、抖动、吹……)11.师:进行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想问的吗?12.生:为什么会有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3.师: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好,以后咱们会一个个慢慢研究,今天先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三).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你来猜测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生小组讨论、汇报。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及其特点。

2.掌握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产生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四上科学教材《声音的产生》。

2.实验器材:铃铛、吹响的玻璃瓶、空纸箱、口哨等。

3.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振动传播的过程。

2.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例如:敲击铃铛、吹响玻璃瓶等。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大小和频率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该物体产生声音的过程。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下物体产生声音的特点,包括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频率等。

3.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第四步:讨论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产生声音,而有些物体不能产生声音?第五步: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并解释其原理。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更多与声音产生相关的问题。

3.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和记录身边的声音现象,并写成报告。

四、教学效果评价1.课堂讨论和实验记录的质量。

2.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3.学生能否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4.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和整理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2.掌握主要的声音产生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2.掌握声音的产生器。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模型演示、实验工具等。

教学过程:【引入】1.呈现一个沉默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声音会是什么样子?2.教师播放一段音乐,问学生声音从哪里来。

3.通过引入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1.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只有产生了震动才会有声音。

请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教师展示一幅模型图)物体“模型”被斜放后,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2.声音的产生方式有很多,主要有人声和物体声。

人声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因为声带是肌肉组织,只有肌肉组织振动,才会发出声音。

3.在物体声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器有风铃、鸟的鸣叫、钟摆、弦乐器等。

请回忆一下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4.请观察并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回答)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学生回答)5.声音的传播方式有三种: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主要介质,因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实验】1.由于时间有限,我将给大家展示一个实验模型,来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师展示物体模型)2.请看这个实验,我将用各种材料振动一支木棒,然后观察声音传播的规律。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3.通过观察,你们认识到声音是如何一点点传播的吗?声音是通过振动的方式,将振动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然后从空气中传播出去,最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总结】1.请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掌握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传播方式。

2.课后作业:请请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家中的声音产生器,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3.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5.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袋、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放松学生心情。

2、让学生讨论在歌曲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3、播放各类声音的录音,让学生辨别是什么声音。

过渡语:关于声音,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一)制造声音、作出假想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保鲜袋,问: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1)学生自行制造声音。

(2)学生汇报各种方法。

2、让学生进行一场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看谁能发出更多种声音。

并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师倾听并点拨)(1)讨论:同学们用了敲、拍、搓……等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声音,你们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物体发出声音到底与什么有关?(板书)振动(2)过渡:那么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这个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去证实一下。

(二)利用材料、实验验证1、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幻灯片出示实验内容及要求:乒乓球碰音叉要求:a.将乒乓球悬挂着接触不发音的音叉b.将音叉敲响用乒乓球再接触c.前后对比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它为什么跳动?2、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提出几点建议:(1)制造声音时不要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大小。

(2)注意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2.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几个例子;3.能够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响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产生过程。

难点:响度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本节课的主题是《声音的产生》;2.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3.让学生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如警笛声、钟声、人声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 展示实验(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和振动的重要性;2.现场演示,通过橡皮筋的拉伸使木条振动以达到产生声音;3.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声音变大或变小,引出什么是响度。

3.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在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振动的空气形成了声波,进而传递到人的耳朵中,我们才可以听到声音;2.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橡皮球、弦乐器、嗡嗡声等。

3.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振动源–发声体–声波–声音的传播4. 模拟体验(10分钟)让学生分组,自选材料进行模拟体验,通过不同实物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教师在现场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5. 讲解响度(15分钟)1.讲解响度的概念:声音的大小是由响度决定的,响度是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一般取0分贝为听到的最小声音,100分贝是疼痛的分贝数,90分贝是噪音加重的分贝数。

2.举例说明响度的使用方法:如听音乐时我们可以把播放器的声音调低,调高,使声音更合适。

6. 总结(5分钟)1.教师反复强调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响度的概念;2.对课堂展示实验进行复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6)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6)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课题声音的产生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重点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具分组实验材料:锯条、鼓、豆子、小烧瓶(瓶口粘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

本课采用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重视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然后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通过铃声,大家都知道该上课了。

老师这里也有这样一个装置(展示)。

一会儿,我给它接上电源,使它发声,你们能分辨出前、后两次的铃声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能准确说明有什么不一样?谈话:在低年级的自然课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除强弱不同外,还有高低的不同。

关于声音,现在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问题?谈话:(根据学生的想法)看来大家对声音这一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很浓,要想知道……(学生的想法),首先得摘清楚“声音这种自然现象是怎么回事”。

学会了这个知识,掌握了研究办法,你才有可能研究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声音的产生》。

(板书)(二)学习新课1、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1)谈话:研究声音,必须先让物体发声,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根锯条,有办法让它持续较长时间发出声响吗?根据学生的想法,提出相应的实验要求:注意在锯条发声的时候,请重点观察一下,锯条还伴有什么现象出现,并想想用合适的词描述这个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
教案
课题: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
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
•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
•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
•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
学生实验1
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
学生实验2
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
教师演示实验1
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
学生实验3
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
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实验3
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

3、归纳声音的产生。

•师:同学们刚才做了很多让物体发声的实验,大家发现了物体发声时的一个共同的现象了吗?请各小组互相讨论讨论,等会儿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给大家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

•师生总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只要振动,就会发出声音。

三、课堂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发声时的振动?(弹琴、吹哨子、敲钟、风吹树叶……)
四、课堂小结。

(略)
五、课后拓展。

仔细观察生活中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