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督亢(kà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樊於期(wū jī) 右手揕(zhèn)其胸拊(fǔ)心濡(rú)褛淬(cuì)之忤(wǔ)视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掠夺,夺取)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附答案.doc
荆轲导学案制作人:高建荣审定人:王晓芳2013-4-3教师寄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儿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课前预习案—'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牛,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chdu)(梁代以后“校讎”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 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p-314764663890.html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view/76130.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填空《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C.而伤长者之意 D.愿大王少假借之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⑨丹不忍以己之私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二、课文探究检测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jiǎn yè wūsuǐzhèn fǔ cuì rú wǔ zhēng chēnbì jījù bèi jū xùan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①占领,攻取∕掠夺,夺取②古代对人的敬称③假如没有④信物,凭证⑤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如果,果真⑥希望/对人的敬称/改变2、解释加点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
(1)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贫穷(2)性情谨厚有德之人;今义:年长者3、说明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
向北,名词作状语4、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同“悦”,喜欢,高兴5、翻译划线句子(学法指导:指出句式特点和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1)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
介词短语后置句。
(2)我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固定句式————“有以”:有……条件(办法)有所;能够6、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见《点金训练》26页第一课时一、预习案1、通读课文两遍,边读边勾划课文下面的注释。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字音字形、通假字和成语。
详见《点金训练》26页上一、三、六部分,并把它摘抄注释在课文中。
二.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第二部分——发展():第三部分——高潮():第四部分——结局():三、探究二:研读第一部分1、重点词句解释(解释加线词,并翻译整个句子)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③秦王必说见臣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内容分析:(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2.2《荆轲刺秦王》(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目标【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年灭韩,又于公元前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年破燕,公元前年灭燕。
、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5)秦王必说()⑾见臣。(6)愿足下更()虑之⑿。
(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8)顾()计不知所出耳。
(9)臣左手把()⒄其袖。(10)而右手揕()⒅其胸。
(11)见()陵()之耻。(12)偏袒()扼腕而进。
(13)函()封之。(14)以试人,血濡()缕。
(15)人不敢与忤()视⑨。(16)太子迟()之。
(17)请()辞决矣。(18)既祖(),取道。
(19)为()变徵(zhǐ)之声。(20)终已不顾()。
(21)持千金之资币()物。(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24)比()诸侯之列。
(25)给()贡职如郡县。(26)使使()以闻大王。
(27)唯()大王命之。(28)以()次进。
周次
第3周
周编号9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课题
荆轲刺秦王
主备人
上周教
学反思
上周主要进行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学生对于名句掌握的不够好,应继续加强背诵。
本周改
进措施
课前继续加强背诵默写训练。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句式及重点句翻译。
教
研
实
录
A层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检查】H. 秦王购之 ( 以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欲与 ( 之俱 (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使 ( 之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群臣侍 ( 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剩余答案略【文本探究】一、①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②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
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③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④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⑤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⑥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二、1. 提示:勇而有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2. 提示: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3. 提示:“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5、背诵“易水送别”..教学重点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设想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月日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着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二、课前自测1.字词积累;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淬怜徵陛卒提创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2.成语积累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三、自主学习: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请..接近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同“悦”;喜欢;高兴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长叹7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上前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欺侮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捶胸、痛心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匣子;用匣子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一起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缓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5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五、课堂提升选作题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寒”字用得精准..表示不十分冷而又很冷..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的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寒字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六、课堂小结:七、本课自我反思:第二课时月日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一.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子从“秦将王翦破赵”到“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第二部分:开端从“太子丹恐惧”到“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第三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第四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第五部分:结局从“轲自知事不就”到结尾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讨论解决;概括概括总结文章脉络1.准备:1、2段:说背景;3、4段:备信物;5段:备武器;6段:配助手..2.诀别:7、8段:叱太子;9段:易水悲歌;3.刺秦:10、11段:计见秦王;10-17段:刺秦王18段:志未酬..三、重点突破;强化点拨: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译为:……的原因..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选做题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重点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四、合作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提升:1、课内巩固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兵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见A、乃私见樊於期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图穷匕首见D、未尝见天子穷A、图穷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陛下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顾A、荆轲顾笑武阳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莫我肯顾D、顾不知计所出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B、又前而为歌曰C、使毕使于前D、左右既前;斩荆轲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六、课堂小结:七、本课自我反思:第三课时月日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2、重点文言现象分析..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导学过程: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一、自主学习: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展示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前为谢曰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右手持匕首揕之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二、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完成;教师点拨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二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三古今异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四特殊句式四种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2、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朗读“庭刺秦王”;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4、课堂提升;拓展练习选做题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四、本课自我反思:第四课时月日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导学过程:一、课前自测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1皆白衣冠以送之..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4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6使使以闻大王..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0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1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3拔剑;剑长;操其室..14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5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16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8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19荆轲废;……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0轲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2、指出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见燕使者咸阳宫3给贡职如郡县4燕王拜送于庭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二、自主学习选做题试着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提示: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易水边的环境………三、合作探究研习文章三、四、五部分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2.思考: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提示: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3、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荆轲:太子丹:秦王:樊於期:秦武阳:四、课堂提升选做题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东晋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提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五、本课自我反思:第五课时月日教学要点:1、总结巩固提升;强化文言现象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导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易水送别”二、合作探究;思考: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1、重点词语:币:礼品遗:wei赠送闻:让…..听说使动用法次:次序发:打开提:掷击被:遭受引:举起2、重点句子翻译:1使使以闻大王——让使者来禀告大王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取了地图献上后;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着柱子大笑;象箕一样坐地上骂道3、内容分析:廷刺秦王写了“计见秦王”;可见荆轲做事的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显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三、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四、布置课堂作业: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②持千金之资币物③则秦王未可亲也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⑥诸郎中执参考答案: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五、课堂练习:归纳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jiào..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计日以还动词;归还..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8、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导学第一课时(1-9段内容)【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扫清文字障碍,扎实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点,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合作探究“易水送别”这一场景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的侠义精神。
4、重点:重点实虚词、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5、难点:欣赏“易水送别”场景描写。
【自学互学】导入:四大刺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
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一、自主学习(一)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月日【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着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课时1)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课前预习· 预习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重点难点】1.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1.《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文本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习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资料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word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布金海◆我记我会——知识简说《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古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我练我强——能力训练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卒起不意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通______,____ _4.往而不反者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5.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卒”“猝”突然 2.“还”“环”环绕3.“振”“震”震颤,惧怕4.“反”“返”返回5.“说”“悦”高兴二、解释指定词语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本节要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找到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6)图穷而匕首见(7)秦王还柱而走(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2.写出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持千金之币物(6)秦王方还柱走(7)诸郎中执兵(8)左右既前,斩荆轲3.写出以下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5)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6)皆白衣冠以送之(7)乃朝服,设九宾(8)使使以闻大王(9)使毕使于前(10)自引而起,绝袖(11)太子迟之(12)群臣怪之4.说出以下各句中句式特征。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常痛于骨髓(7)给贡职如郡县(8)燕王拜送于庭(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10)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2、故故遣将守关者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鲰生说我……故听之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具鸡黍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轲自知事不就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大行不顾细谨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对付,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讨论明确】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1、自主学习检测:(1)、答案suǐ yǎn zhèn tǎn bǐ cuì rú wǔchēn bǐ yǐ zhèn zhǐ wū jī fǔshì wèi jī jǖ jū dǐ chuāng xuàn(2)、明确:收:占领略:掠夺,夺取微:假如没有信:凭信之物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说:通悦,喜欢、高兴穷困:走投无路更:改变深:该毒的意思揕:刺见:被陵:侵犯,欺侮拊心:搥胸,痛心衣冠:穿衣戴帽,名词活用为动词祖:祖:临行祭路神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变徵: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激愤、激昂顾:回头(3)a、词类活用:明确:进兵北略地北:向北,名词做状语函封之函:用匣子,名词做状语其人居远远: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做动词,走上前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b、特殊句式:明确:省略句:今闻购将军之首(在“闻”后省略“秦”)伏尸而哭(在“伏”后省略了介词“于”)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判断句: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4)翻译(略)(5)成语积累: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二、合作探究1、答: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答: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答:①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 情景交融:“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限时训练1、课内巩固(1)、答:善:好好地迟:意动,认为晚了涕:泪水和:响应,应和(2)、答:C (3)、答:D (4)、答: B (5)、答:B2、拓展练习(略)《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1、自主学习:(1)、答:币:礼品遗:赠送比:并,齐给:供陛:殿前的台阶前:上前谢:道歉发:打开见:显露揕:刺卒:通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提:掷击断:使……断,砍断(2)、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特殊句式(四种)省略句: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省略介词宾语)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倒装句: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六个):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表原因、手段等,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4)、成语积累: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图穷匕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二、合作探究1、答: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2、答: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答::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庭刺秦王,视死如归。
三、限时训练:1、课内巩固(1)兵:A兵器 B 卫兵 C 军队见:A约见B被C通现,出现D 拜见穷:A尽,指完全打开,B走投无路陛下:A殿前台阶下 B指帝王顾:A回头看 B拜访 C顾惜 D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2)、C.名词,面前。
其余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3)、略《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三课时)答案一、自主学习:(1)、答:说通悦,喜欢、高兴;以通已,已经;反通返,返回;决通诀,诀别,告别;振通震,惧怕;见通现,显露;还通环,绕;卒通猝,突然。
(2)、答:a、穷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b、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c、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d、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e、郎中古义:宫廷侍卫今义:中医医生f、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h、提古义:掷击今义:拿着二、合作探究1、人物形象分析(1)、荆轲:①荆轲的“智”:私见樊於期荆轲有所待厚遗秦蒙嘉顾笑秦武阳②荆轲的“勇”:a)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侧面衬托) b)勇逐秦王c)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正面描写)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论: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面对强秦,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2)、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3)、樊於期: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4)、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
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
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5)、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2、写作特色分析衬托:《荆轲刺秦王》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魂。
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形象来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荆轲,使其更加丰满、鲜活。
(1)、樊於期自刎正衬荆轲之义。
他心甘情愿正是被荆轲侠义所征服。
荆轲承诺“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为别人,为燕国,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摄人心魂。
(2)、太子之疑反衬荆轲之信。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
太子疑其“有悔”,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荆轲解释了原因,就“请辞决矣”。
(3)、秦武阳振恐反衬荆轲之勇。
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过人。
(4)群臣惊愕反衬荆轲之威。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也“不可自拔”。
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5)、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
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白衣、筑音、歌声、“发尽上指冠”,营造了悲壮的氛围,也暗示了荆轲命运的悲剧性。
描写:语言描写个性鲜明,如义激樊於期,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告之以谋,尽显深谋远虑,又蔑视暴秦的义侠精神。
樊於期家仇国患,痛心疾首,当场自刎,尽显武将刚勇。
行为描写生动可感。
在廷刺秦王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当时生死相搏,如在眼前。
场面描写情交融。
易水送别,萧萧秋风,潺潺易水,生离之悲,死别之义,化为变徵悲声,慷慨羽声。
情感与环境、活动融为一体,定格为千古传诵的画面。
三:限时练习:1、课内巩固:(1)、答:C.名词,面前。
其余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2)、答:A、副词,的确,确实 B、尽,这里是“完全打开”;处境困窘,走投无路C、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的D、形容词,全;动词,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