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

合集下载

谱牒的发展历程

谱牒的发展历程

谱牒的发展历程1. 谱牒的起源谱牒,又称谱牒纪谱、官牒或谱册,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管理人民和家族关系,制定了谱牒制度。

谱牒是一种家谱或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或家族的成员和他们的关系。

2. 谱牒的发展谱牒作为一种制度和文书形式,逐渐发展壮大。

在封建社会,它经常用于记录家族的血统和家族的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编写谱牒,使其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文书。

3. 谱牒的功能谱牒不仅仅是一种家族纪录,它还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可以展示家族的血统和世系,使人们了解自己的家族背景和家族的历史。

其次,谱牒还扮演着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作用,有助于人们确定自己的家族地位和身份。

此外,谱牒还可以用于继承财产、管理产业和传承家族的传统。

4. 谱牒的制作和保存编写谱牒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

首先,采集相关家族成员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编写出详细的家谱内容。

最后,制作成册并进行保存。

在过去,谱牒通常由家族成员亲自编写和保存,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5. 谱牒的现代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族关系的变动,谱牒的作用逐渐减弱。

然而,谱牒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家族观念,也是对家族传统和家族价值观的珍视和传承。

总结:谱牒作为一种家族纪录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意义。

它经历了起源、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传承家族传统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谱牒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客家谱牒之文化意义

浅论客家谱牒之文化意义
16734629201101001206家谱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第2卷 第 1 9 期
2 1 年 2月 01


学院ຫໍສະໝຸດ 学报 Vo .9 I2 No 1 .
J RNAL OF L 0U 0NGY AN I RS Ty UN VE I
必溯 其上世迁 徙源流 ,故 欲论 客家迁移 的历史 , 不
能不 聚其谱乘 以资归 纳 ;世 人每 以族谱侈谈 华 胄 , 攀援 高 门 , 以为 内容所 述 , 全不 足信 , 必受 其欺 , 不 知此乃浅 人不善鉴 别所致 , 非谓谱牒 果无参 考与研
究 的必要 也 。
求於 谱牒 者 , 则并 不在 乎此 , 乎其 族姓 之何 时 自 在
关键词 : 牒 ; 谱 文化意 义
中图分类号 : 17 G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4 2 (0 10 — 0 2 0 17 — 6 92 1)1 0 1 — 6
家谱族 谱是一种 特殊 的文 献 ,就其 内容而 言 ,
是 中 国五千年文 明史 中最具有平 民特色 的文献 。 记
F b u r 0 1 e r ay 2 1
浅 论 客 家谱 牒 之 文 化 意 义
陈 弦章
( 岩学院文 学与传媒 学院 龙 福建龙岩 34 1) 6 0 2
摘要: 家谱族 谱是一 种特殊 的文献 , 载 同宗共祖 血缘 集 团的世 系、 物和 事迹等 方 面情况 的 记 人 历 史图籍 , 蕴藏 着大量的资料 , 以谱牒具 有诸 多的文化 意义 。 所
又互相依存 。 几 十年前 。 史学大 师顾 颉 刚认 为 : 我 国史籍 之 “ 富, 举世无 比。 然列入公 认的官修正 史 , 由于种 种原

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

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

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摘要:和其他民族一样,女真谱牒经历了由口传谱牒向书写谱牒的发展过程。

景祖一系完颜阿离合懑、完颜勖、完颜宗翰留意女真系谱法度,搜集、传承先祖遗事,撰定女真完颜族谱,为女真谱牒整理做出贡献。

女真谱牒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女真谱牒的传承,教育女真子弟保持传统族风、遵守世选世婚制度、重视士族作用,延续民族发展。

女真谱牒文化既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本位意识,又包含着鲜明的崇尚汉文明的趋向。

关键词:女真;谱牒;民族本位;汉化文明金代女真和其他民族一样,其世系谱牒同样经历了由口传谱牒向书写谱牒的发展变化。

景祖一系完颜阿离合懑、完颜勖、完颜宗翰留意女真系谱法度,传承完颜先祖遗事,撰定女真完颜族谱,为女真口传谱牒的流传,书写谱牒的收集、整理做出贡献。

女真重视谱牒的撰写,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其谱牒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女真谱牒的流传,确保女真皇族的世选世婚制度、保存继承女真的传统族风、重视汉人士族的作用、以及维护政权稳定、延续民族发展。

一口传谱牒几乎是所有民族在文字产生前呈现的一种谱牒形式。

它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

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上古传说时代的家族世系,如《史记》中记载黄帝各支系的《五帝本纪》等,就是源于口传谱牒。

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口传谱牒当更为普遍。

女真建立金朝前后,北方少数民族皆有口传谱牒的记载。

早于女真的鲜卑族有口传史诗《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

”①其中包含有对鲜卑族世系的传述。

晚于女真的蒙古族亦有保存祖先系谱的族风,典籍记载,蒙古族各部落要“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

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做成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②。

女真文字产生之前,女真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口头文学发展阶段。

在迄今采集到的女真族神话、传说、民谣、巫歌等口头文学作品史料中,有不少是关于族源谱系的内容。

景祖时,女真完颜口传系谱逐渐清晰并有系统。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

汀州客家的姓氏谱牒文化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年间时已有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一户客家先民近十万人入闽。

”可知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中原南下避乱、避役百姓入汀垦荒开居的客户。

石壁村一地,在客家先民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南方乃至后来远播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汀州府宁化石壁及汀江航行远播海外。

从客家人的姓氏谱牒和《客家源流考》中可见端倪。

《刘氏族谱》:“始祖讳祥公,妣张氏。

唐末僖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汀州府宁化石壁洞。

”《廖氏族谱》:“唐时我祖避乱,由于都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避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遂众。

”《江西罗氏大成谱》:“唐僖宗之末。

…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居,因家吉丰,长子景新,迁赣州府宁都州。

历数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梅县《邓氏族谱》:“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全一。

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迁宁化石壁乡是矣。

”《丘氏族谱》:“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而汀之宁化石壁。

”《曾氏族谱》:“洪立十五传孙纡惇,宋政和壬辰年由南丰迁福建宁化石壁,生子仲辉。

辉子桢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县。

”《庐江何氏族谱》:“我祖大郎公,原直属南京……自修公郡庐江,三十七传至大郎,生于唐末昭宗四年,至后梁开平元年入学,五年中进士,贞明七年岁辛巳选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

公遂居宁化石壁村。

”《黄氏族谱》:“九十八世黄裳,生三子、果、敬、敏,由兴州迁居邵武和平县……一百二十世,化生子五……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刁氏渊源》:“始祖刁清,原名法瑛,生子四:文甫、信甫、明甫、悦甫。

元末明初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揭阳蓝田村。

”《伍氏族谱》:“始祖伍宗于元末由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迁入松口溪南。

”《钟氏渊源》:大将钟全慕是随从中原光州渡江南下入闽。

王审知喜其骁勇善战而有谋略,官至节度使,任汀州刺史。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

家谱文化知多少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12期姓氏是如何流传的?家谱在血脉流传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家谱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家谱,即族谱,也称宗谱或家乘等,是一种以谱记形式记述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家谱以姓氏和人名为核心,可作为血缘寻根的重要文化依据。

研究家谱的学问则叫谱牒学。

家谱及谱牒学在中国历史悠久。

在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均留下了当时有关姓氏的记载,它们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记录,因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历史至少应有3000余年。

家谱的诞生与发展夏、商之前的时代通常被视为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随之诞生。

谱牒研究专家王鹤鸣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一文中指出,口传家谱是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是通过心授口传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

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即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既可区分辈分,又易于记忆,便于流传。

如彝族“毕摩”鲁成龙,为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鲁氏第十三代“毕摩”传承人,其口传谱系为: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腊—把腊谢—谢呙背—呙背提—提纹呢—纹呢嘎……在文字出现以前,结绳记事在记录和交流信息方面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一些民族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载族群活动。

人们使用绳子打结记载家族世系和成员延续状态,称为结绳家谱。

如满族的子孙绳,如果家族里有男孩出生,就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希望他长大后身体强壮,成为骑射能手;红色或黄色的布条则代表女孩,祈愿她长大后温柔善良,心灵手巧;隔代之间,会用猪后膝骨隔开。

甲骨文家谱是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立新研究发现,中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家谱出现在商代,并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湖北档案 10 2010·3
睹,举目可详,此其所以为快也。 ”此表体对谱牒学 的发展特别是对家谱族谱的编修产生了非常深刻 的影响。 ⑥
3、魏晋南北朝的谱牒遗存。 如《姓氏簿状》,这部 谱书由谱学家贾氏所撰,属于亲表谱中的一类。 它集 合了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即全国的所有士庶,合七百 一十二篇。 此书修成后,正本藏于秘阁,另录副本存于 左户。 ⑦
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管理体系,并设置了专门的管理 机构。
谱局是魏晋南北朝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档 案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晋太元间,贾弼之笃好谱 籍,广 集众 家,专 心治 业 ,受朝 廷之 命,编 撰 18 州 ,126 郡谱牒 ,合 712 卷,藏在秘阁。 自此,历代统治 者都 十 分注重谱牒的编修和整理工作,宋、齐之际,为了清查 冒牌士族,都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检籍”活 动。 梁、陈二朝,也留心谱学,派员整理各士族谱系。 北 朝谱籍成书虽少,但北魏太和间,也曾诏诸郡中正各 立本地姓族,名曰“方司格”。
明清时期, 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 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和玉牒。 这些档 案均收贮于楠木制成鎏金铜皮包制金匿内。 除了皇 史宬外,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它保管 着官修的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等书籍的稿本和因 修史而征集的档案材料。 大库的防范十分严密,“三 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 美富者。 ” ⑤
谱牒资料与人口学研究: 谱牒的核心是世系,每 一部家谱都用连线、图谱或横竖表格的形式,将一姓 一族的始祖及其以下各世子孙上下左右地布列起来, 给人一览便知的清晰印象,并且完整的谱牒应登录该 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嗣状 况等。 与官方的户口资料相比,这些统计往往更加完 善真实。 ⑩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文化研究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发展到新阶段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各贵族出于尊祖敬宗需要在鼎彝礼器上竞
相铭刻自己的家系。 二,是随着宗法制度的普遍实行,国家也设立
了专职官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与管 理,从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 三,史官修谱制度又造就了一批谱学世家并集 中了全国的贵族家谱,因而出现了第一批谱学 著作,最著名的当属《世本》。
传承中华文化等其他一些作用。
家谱的作用
在新千年里,家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构 成,也是海内外华人、华侨赖以维系亲情 的纽带,合理研究和利用家谱成为我们中 华文明伟大崛起的重要课题之一,千万别 再被“韩国棒子”抢走了!!!
家谱编修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家谱在编修时除依照具体历史史实 外大多会采取“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 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以及按照儒家礼教 重新塑造祖先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 方夜谭式地溯‘源’溯‘流’的历史现象”。
家谱的历史
周代家谱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是因为周朝建立了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 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继 承制。嫡长子成为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 人,与之相适应的是 “尊祖敬宗”的祖先 崇拜。由天子至士民,层层分封,通过血 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从而实现 巩固奴隶制度统治秩序的目的,于是家谱 在特定的需要中迅速发展起来。
《世本》的重要意义
《世本》记录了自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之际历 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 居本末、生前创制、死后名号以及其他事迹, 集各代、各家分散的世系于一书,使之流传于 后世。后来的谱家、史家追溯各姓族世系源流, 莫不以此书为 渊源。

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

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



谱 牒 的 性 质 与 功 用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这 里要 说 的是 ,在整个 人类 历 史 发 展 的长河 中 ,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祖 先 ,对族 群 的认 知尤其 突 出 ,更 加 自觉 ,更为成 熟 。这表 现
在其 很早 就形 成 了宗 族 ,建立 了宗 法制 度 ,进 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版) 人
21 第 4 0 2年 O卷
尽集 天 下之家谱 ,俾学 者分科 研究 ,实不朽 之盛
类对 自身 繁 衍 谱 系 的认 识 逐 渐 清 楚 了 ,趋 于 自 觉 ,进而 从动 物界 中分离 出来 。十 分 明显 ,这 是 人类 走 向文 明的一 大进 步 。 谱牒 的产 生与 人类 对族 群 的认 知 和重视 密切 相 关 。《 礼 》上说 “ 周 以族 得 民” ] 官 。章 、 [卷 天 冢 学诚则 言 : “ 之 大 者 ,莫 过 于 人 ;人 之 重 者 , 物
谱牒 是一 种认 知 。世系 图是谱 牒 的核心 。谱
牒所 载世 系 图 极 为详 明 ,既有 纵 向的 世代 传 承 ,
又 有横 向 的支分 派别 ,将一 个宗 族 的世代 繁衍 的 谱 系清 晰地 展 现 出来 。这 是一 种 深 层 次 的认 识 ,
是对 家庭 乃 至宗族 的血 缘关 系 的理性 认知 。
者是 相辅 相成 的 。
有 自觉 意识 的 。这种 自觉 意识 ,一 方面 表现 在对 客观 自然界 的认 识上 ,从 而能 够有 效地 利用 和改 造 自然 ;另 一 方 面也 表 现 在 对 人 类 本 身 的认 识 上 ,进 而促 进 了人类 本 身的繁 衍 和发展 。大家知
道 ,在 自然万 物之 中 ,不仅 动物 ,就 是植 物 ,大

段氏字辈介绍

段氏字辈介绍

23、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21 卷) 1916 年段文铿编修 现藏 浙江省图书馆(存三册) 24、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木活字版) 现藏江西省图书馆 25、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1918 年段世芳主修 现藏武汉市图书馆 26、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1921 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 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 27、湖南宁益《段氏五修族谱》(十二卷铅印本) 1930 年段万醇主 修 现藏湖南
12、江西波阳《鄱阳段氏宗谱》(10 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 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 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 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 省图书馆 15、湖南邵阳《段氏族谱》(32 卷) 清同治十年段祥习、段乾定等 编修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6、四川内江《段氏家谱》(四卷) 清咸丰七年段正颜、段正钫等 编修 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17、云南墨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 县档案馆 18、全国《段氏族谱》(20 卷) 1917 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 藏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江苏串县《段氏族谱》(四卷) 1936 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 赵庄乡段堤口村 20、浙江常山《段氏宗谱》(28 卷) 1944 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 县芳村镇雅塘村 21、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1926 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县 芙蓉乡西岭足村 22、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铅印本) 1925 年段传鼎等编修 现 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克、振、百、士、志、永、发、天,丙字辈,贤字辈,自字辈,祖为资 富,进,连,升,会,良,守,之,花,开
33、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 卷) 1919 年段励初 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4、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氏宗谱》(10 册) 1920 年段伯诗纂修, 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馆 35、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 年段守源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 档案馆 36、湖北英山新修《段氏宗谱》(12 册) 1988 年段任良主编,段兆 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7、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1988 年编撰 现藏黔阳段氏宗祠 38、陕西韩城《寿寺村段氏支谱》(已残) 明代天启二年(1622 年) 段四教主修 现藏韩城寿寺村(北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 中,多为手抄本 39、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 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 年)段明 浩等篡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40、湖南冷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1949 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 江市档案馆及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注:1990 年冷水江《段氏六修 族谱》也已编修出版) 41、安徽芜湖《段氏宗谱》 1919 年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湖档案馆和 芜湖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堂号来历 42、江苏省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年(1881 年) 木刻本共九册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大学 43、湖南新化·《段氏重修族谱》首卷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木

中华家谱知识

中华家谱知识

中华家谱知识(1)家谱历史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

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

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

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

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2)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

段氏字辈介绍

段氏字辈介绍
11、江苏句容《句曲段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四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苏档案馆(存卷一)
12、江西波阳《鄱阳段氏宗谱》(10卷) 清光绪八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湖北新洲《段氏宗谱》(14卷) 清光绪三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14、湖南宁乡《沩宁段氏三修支谱》 清光绪二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0、湖南湘乡《段氏四修族谱》(20卷) 1927年段其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31、四川江北《段氏宗谱》(19卷) 1913年段平福等编纂,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32、湖北大冶《段氏续修宗祠》(19册) 19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33、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谱》 (15卷) 1919年段励初等纂修(木活字本) 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延 祥 自 吉 泰
绍 绪 振(正) 家 声
前 哲 谋 猷 远
象 贤 维 济 雄
冶 安 敷 海 宇
化 理 佐 清 平
诗 书 传 百 代
京 兆 永 昌 荣
克、振、百、士、志、永、发、天,丙字辈,贤字辈,自字辈,祖为资
富,进,连,升,会,良,守,之,花,开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20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谱牒——中华传统文化又一宝藏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谱牒——中华传统文化又一宝藏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谱牒——中华传统⽂化⼜⼀宝藏本报记者计亚男《腴川程⽒宗谱》安徽⼤学徽学研究中⼼藏⽇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栾成显研究员在国家图书馆⽂津讲坛作了题为“谱牒:记录中华历史⽂化的⼜⼀宝藏”的演讲。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栾成显认为:“谱牒,就是家族档案,进⽽成为民族的记忆,是中华传统⽂化特有的历史⽂献。

章学诚在《⽂史通义》曾⾔:‘物之⼤者,莫过于⼈;⼈之重者,莫过于族。

’谱牒是⼈类对⾃⾝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是⼈类进步⽂明的基本体现。

” “今天,如果研究古代婚姻家庭,诸如出⽣率与死亡率、平均寿命等许多专题,除了族谱所载,很难找到其他系统性资料。

如台湾学者刘翠溶教授利⽤族谱所载资料,进⾏⼈⼝史研究,卓有成就,在中外学界影响很⼤。

此外,⽇本学者⽥仲⼀成写的《中国戏曲史》、《明清的戏曲》,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中国的谱牒。

”谱牒,从夏商周三代延续⾄今,修撰范围⼴泛,从皇室贵族到普通百姓都修有谱牒。

据栾成显介绍,现在皖南和江西以及云贵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相当遗存,保存在许多家庭之中,私⼈⼿中也有不少,总数在数万种以上。

在全国范围内,遗存的家谱总数估计达⼗万种以上。

这是⼀笔巨⼤的⽂化遗存,价值不可估量。

他以徽州《茗洲吴⽒家记》和《茗洲吴⽒家典》为例,对族谱所载内容作了具体介绍。

茗洲,位于安徽休宁县的西部,处于万⼭之中,交通极其不便,但环境极佳,到处是翠⽵绿茶。

茗洲被⽔环绕,是新安江的源头,现今只有百余户⼈家,吴姓居多,但如今的⼈们对过去吴姓之事知之甚少,甚⾄找不到⼀座像样的古建筑。

明清⽂化遗存很少,栾成显先⽣对此⼗分感慨,赋⼩诗⼀⾸:青⼭绵延万顷林,绿⽔环绕⼀乡村。

茗洲名族今何在,家记家典有遗存。

《茗洲吴⽒家记》,明代吴⼦⽟撰,是吴⼦⽟⽗⼦花了两代⼈数⼗年修撰的,共⼗⼆卷,其中谱系记载仅为六分之⼀,谱系是谱牒的核⼼,但不是全部。

其他六分之五为各种家族历史⽂献,其中《社会记》内容尤为丰富,从⽓候灾情到时政⼤事,乃⾄即时物价,都有翔实记载,实为⼀部家族历史的全⾯记录。

(1)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1)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一)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xx:“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

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

大革命家xx曾曰: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

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祖宗不敬,谈何爱国。

族谱,是血缘文化之产物,是一个家族之史书。

记录家族流源,历史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

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籍。

那究竟什么是族谱呢?“谱”是一个派生字,原字为会意字的“普”,后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

陈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陈家人都要了解

陈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陈家人都要了解

陈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陈家人都要了解(一)舜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典籍,其中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舜帝文化。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因此舜帝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创始人,是推行以德治国以德安邦的奠基者。

在三皇五帝中,尤以“孝感动天”的舜帝,为世人崇敬。

他攝政和继帝位之后,行大道、举贤能、驱腐恶、明赏罚、教民耕、施教化、制律令、兴教育、行礼乐、开言路、讲和睦,实现天下长治久安,创建了辉煌的“虞舜盛世”,被尊为“东方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是文明古国的奠基人。

特别是舜帝施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德文化,构成人伦文化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他率先垂范,遂为中国二十四孝之首,堪称中华民族“道德楷模”,舜帝伟大的道德精神和文明风范成为永远为世人所崇敬的圣祖,尊称圣德。

舜帝作为中国陈姓公认的血缘太始祖,裔孙倍感自豪和荣耀。

舜帝文化成为陈姓宗族的传家至宝。

(二)祖地文化是陈姓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根在哪里?”这是海内外舜裔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

考其圣祖舜帝、得姓始祖陈胡公满的故里、国都和陵园,至今犹存,历历在目,此乃是陈姓的祖地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寻根竭祖提供真实的依据。

舜帝的故里,史籍记载:“舜生于姚墟”,姚墟,后为徐镇,过去是属山东省的鄄县,现属于河南的濮阳县。

濮阳县现存的有关舜帝的出生地、故里、早期活动的遗迹及有关舜帝故事传说,舜帝的故里就是现在河南省濮阳县的鄄城,这就是圣祖的根,亦是中华舜裔最早的祖根。

舜帝的国号虞,建都蒲坂,今为山西省永济县东三十里舜郷,所以蒲坂城内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附近有历山、妫水。

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湖南宁远县九嶷山,是为零陵。

零陵就是舜帝陵。

舜葬于山阳,其子商均葬于山阴。

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附近有舜峰、女英峰、旁有娥皇峰、下有舜池。

因九嶷山系舜墓之所在,被道教列为二十三洞天。

中国家谱文化介绍

中国家谱文化介绍

中国家谱文化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

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神秘的宗族符号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

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

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

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民间谱牒的社会文化功能——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清漾毛氏族谱》为例

民间谱牒的社会文化功能——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清漾毛氏族谱》为例

2010年第8期 《浙江档案》着很大的作用。

一、民间谱牒的史料补遗功能记载之不足。

是:毛泽东的祖先系清漾毛氏的后人。

”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二、民间谱牒的学术研究功能早于礼贤设县;且徐福记载早于康熙《江山县志》,故其真实性远比旧志可信。

结合县域《雅儒徐氏宗谱》等其他史料,我们考证得出“江山于南宋咸淳三年改名礼贤县,但县治却未作迁徙”的结论。

上述结论的确立,绝大部分得益于家谱所提供的重要史料。

因此,民间谱牒,对开展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民间谱牒的教化育人功能家谱中大多有“族规”、“祖训”、“禁约”、“训戒”等内容。

如《清漾毛氏族谱》的《宗范训戒》中,就有:敬祖宗、孝父母、尊师长、睦乡里、谨择配、慎交游、崇节俭、戒贪忌、禁嫖赌、修行检、勤职业、守身家等内容;《韶山毛氏族谱》的《家训》中也有: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弟兄、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等内容。

包含族规族训在内的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和长久奉行的道德规范,对于凝聚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世纪,这一“结晶”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来讲,也必将会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四、民间谱牒的寻根认同功能民间谱牒对于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如2009年5月22日,江山市召开“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新闻发布会。

会上,毛泽东嫡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毛新宇对江山市清漾毛氏文化的研究、开发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动情地说:“我到江山清漾,也是追根寻源来的。

”“今天我来到清漾归根寻祖,研究宣传毛氏文化,也算是圆了母亲生前的心愿。

”由此可见,家谱对一个尊祖敬宗者,对一个需要弄明白自己家族文化渊源的人,会产生多么强大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江山市图书馆)◎ 高达峰。

中国谱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述略

中国谱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述略
完全 打 破 了先前 那种 聚 族而 居 的局 面 。在这 种情 况下 , 宗族活 动 是不 可能 正 常进 行 的, 家谱 文化也 得不到 发展 , 更何 况这 时期人们 生活 极端贫 困, 生存都 连 存在 危 机, 哪里 还 有 暇顾 及 修谱 呢 ?所 以家 谱 在这 时 一直 处 于衰 落状 态

献 之 多恰 与 血 脉社 会 的行 将 崩溃 形 成 反 差,我 们不 妨 称 之 为 “ 回光 返 照 ” 。 我们前 面 已经提 到, 家谱 作 为一种 记载 血脉 的文 献, 它与亲 族活 动是密 切 相 关 的, 宗族 活动 的前 提是 聚族 而居 。但是 进入 近现 代 的中 国社会 , 而 自鸦片 战 争 以来, 年 战乱 , 连 先后 经历 了反对 外 国侵 略的 战争 , 内军 阀混 战、 国内 国 革 命 战争 、抗 日战争 、解 放 战争 等 等 。连 年 的 战火 ,使 人 民生 活在 水 深 火 热之 中, 生活极 不稳 定 。为 了躲 避战 乱及 自然 灾害 , 们到 处迁 徒, 离失所 , 人 流
教 育 时空
●I
中国谱牒文 化 的起 源 与发展 述略
徐青云
( 州广 播 电视大 学 赣 江西 赣州 3 10 ) 4 00 [ 摘 要] 文记 述 了我 国谱 牒 文化 从夏 朝 起源 以后 一 直到 今 天来 几千 年 的发 展变 化 过程 , 述 了家谱 各个 历 史 时期 的社会 功 用 和影 响 。同时 , 本 论 文章 也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讨了在现今新的历史时期家谱在形式上和社会功用上有何新变化,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引导它, 兴利除弊,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等 问题 。 [ 关键 词] 牒文化 谱 中图分 类号 : G

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路径分析

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路径分析

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路径分析摘要:中国谱牒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立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视角,可以发现,谱牒文化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质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古今交融的现实支撑和丰厚的理论储备,其价值体现在:因应时代需要,注重价值引领;拓展课程资源,创新课程教学;传播传统文化,担当传承重任。

总而言之,谱牒文化在学生成长、课程改革、文化传承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谱牒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谱牒,亦称家谱、族谱、家乘等,是记载家族世系、人物、规章和德行的历史档案文献,既是家族发展史、成长史的翔实记录,也是国家发展史、民族成长史的坚实支撑,由此形成的谱牒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

一、谱牒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可行性首先,现存数量丰富的常州谱牒文献可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常州在清代已成江南家谱印制的中心。

张秀民先生(1988)指出:“清代活字家谱以江浙两省占压倒多数,而两省中尤以旧浙江绍兴府、江苏常州府为最多。

这些地区多聚族而居,族权发达,几乎村村有祠堂,每姓有家谱。

”从最新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可知,常州是目前中国现存家谱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这些家谱作为家族史的重要载体,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了解一个家族总体的文学、学术水平,激发后人的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常州家谱是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根基与土壤。

其次,发展态势强劲的常州谱牒为古代文学课程古今交融提供了现实支撑。

我们对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的认识,应保持开放的态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资源构成要素不断地增加,课堂教学资源之外,更有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源,除了类似谱牒的文化遗产外,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文化资源,也都可以成为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

循此思路,将谱牒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因应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于谱牒文化的语句

关于谱牒文化的语句

关于谱牒文化的语句
1.谱牒,又称家谱、族谱、宗谱、家牒、世谱、支谱、房谱、总谱、通谱、统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2.谱牒不仅记载着族人最基本的世系状况,而且还往往记载族人的姓氏流源、族规家训重大事件、风土人情及族人内传等内容。

3.谱牒文化是蕴藏宏富,亟待开掘的丰厚遗产,它是人类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蕴含有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及人物传记和地方史料,其数量之巨大,内涵之丰富,不亚正史、方志,它与正史、方志被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4.谱牒是我国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历数千年传承,积蓄深厚,典籍宏浩。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姓氏谱牒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地理等信息丰富而翔实,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

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了古籍书目为谱牒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

宋代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撰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效法。

唐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流行于民间。

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家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

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奉为传家至宝。

谱牒的收藏,唐以前以官方收藏为主,宋代以后因是各姓氏自己修谱,则多由家族收藏为主。

民国以来,才逐步发展到以政府的图书馆、档案馆收藏为主,民间各家族收藏为辅的格局。

中国家谱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可观,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存世的1949年前编印的中国家谱原件主要收藏在国内,最多的上海,约15000余种(其中上海图书馆约12000种,近10万册),浙江、河北、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均超过千种,河南、四川、广西、湖北等省也有数百种。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谱2565种,涉及姓氏251个(据1992年《中国家谱目录》统计资料)。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上海图书馆成为世界上保存家谱最多的单位。

还有大量的散落于民间。

也有一些更远藏于海外,主要的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据2004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王西明等主编的《偃师姓氏源流》一书粗略统计:偃师市现有人口83万,姓氏531个,家谱或族谱就有数百种以上,仅郭姓注明有家谱的就有15家。

照这样估算我们洛阳所辖县区638万人(2004年资料)各姓氏谱牒少说会有千种。

这对研究洛阳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

二我国谱牒有各种各样的记述形式,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口述家谱。

它是文字产生前最古老、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家谱记述形式。

它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将本家族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般能传记几十代,多者百余代。

这种口述家谱至今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仍有流行,也多表现为诗歌形式。

二、结绳家谱。

它是文字产生前记述家谱的又一种古老形式。

用结绳来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情况。

如鄂伦春人用马鬃结记世系,满族人侧供奉一个叫做“佛托妈妈”的线袋,内装长约三丈二尺左右的五彩线,上挂表示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串串彩绳,这个索线,就是满族人的结绳家谱。

三、甲骨家谱。

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

郭沫若《卜辞通纂》中将甲骨文分为五类,其中之一就是世系。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表谱刻辞”,此类中又有“干支系、祀谱和家谱”之分。

甲骨家谱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家谱。

四、青铜家谱。

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家谱。

先秦称铜为金,故也可谓之“金文家谱”。

金文,是一种始于商代后期,发达于周代、衰落于战国的文字。

商周时代的人们为使子孙后世不忘祖先,按时追祭,便将他们列祖列宗的名字、忌日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为祭典之用,并求随器而永存,这就客观上给我们留下了商代一些记有世系、人名的家族谱牒。

五、碑谱。

就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久”。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早在汉代,这种碑刻就较为流行,碑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的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

现在河南巩义市白沙崔氏祠堂内、荥阳市丁村崔氏祠堂内、三门峡陕县崔家村和洛阳辛店镇高崖寨村陈姓这些家族都还保存有碑谱。

六、塔谱。

就是刻在石塔上的家谱。

这种形式的家谱全国极为罕见,可喜的是,在山西省临县崔家坪还遗留着一座完整的明代嘉靖年间修造的崔氏石塔家谱,殊为珍贵。

七、布谱。

就是在棉、丝织物上书写的家谱。

多数是在一块红色布面上,写上本家族先祖的世系、人名或画着先祖的图像,逢年过节或需祭典时,挂起来祭拜,事毕收藏起来。

这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简单的家谱,也称“神轴”、“轴子”。

目前在我省豫西地区的农村还能见到,如偃师的缑氏镇崔河村崔氏家族、汝阳县古严村崔氏家族的家谱都是写在红布上的。

八、纸谱。

就是用纸作为材料书写或印刷而成的家谱,这是我国谱牒的主要记述形式,极为常见,有不少装帧都十分精美。

谱牒按类分,又可分为玉牒,就是皇族家谱和一般平民姓氏的族谱。

从使用文字方面分,有汉字的,这是占主要的,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用汉字撰写,如八旗谱。

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其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

三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革,逐步形成了谱牒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

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域图,还有的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匾额、传文、后跋等。

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

序言简述其姓氏的渊源、迁徙演变、分支、立谱的目的、修谱的意义、编纂过程等。

凡例说明收录范围、编写方法、规则、形式等。

谱牒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本家族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其生年之先后,分别介绍每人的名字、字号、父讳、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月。

有些重要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功德,文字多寡不等。

谱牒的序文、祖训、族诫、族规等集中体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思想,倡导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劝戒人勿做坏事等。

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杨。

由于谱牒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必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远古的华夏民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时的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中心。

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父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步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成为氏族的中心,谱牒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的共识。

所以旧式谱牒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录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等等,应该摒弃。

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

谱牒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谱牒又是联系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根”热潮。

70年代中后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创作了世界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兴起了“寻根”旅游热,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华裔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他们无不把自己的姓氏与谱牒视为自己的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远的依据。

与谱牒文化联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活动及认宗观念,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适应华人回国寻根问祖的需要,全国建立了谱牒研究中心。

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等,已为“亚洲糖王”郭鹤年先生和香港工商巨子霍英东先生等众多华人寻到了他们的祖根;1988年菲律宾女总统阿基诺八十年代也曾到福建寻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多次到福建祭祖,这都是谱牒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之例。

我们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华人共同祖根的渊源地之一。

当“根前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源于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在河洛”又是每个海外华人的共识。

目前,全省已有200多个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姓氏和谱牒研究,如张姓、李姓、郑姓、崔姓、吕姓、许姓、朱姓、白姓、范姓……并主动为社会现实服务。

我们洛阳借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开展经贸活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之机,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服务。

在海内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谱牒研究在探究姓氏渊源和寻根竭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由于历史的原因,谱牒曾经遭受过劫难。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那些被认为代表着“族权”的谱牒也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很多谱牒在那时被扔进火堆。

到了后来的“十年动乱”时期,中国谱牒又一次面临更大的灾难。

一度把谱牒视为封建的东西,一概否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解冻家谱文化”(王鹤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版)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应该把谱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