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直径大约为12756公里,是太阳系内第三大的行星。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表被大洲和大洋所覆盖,地球表面特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
第二章气候1. 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经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带: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3. 气候变化:气候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三章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其中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或者岩石缝隙中。
2.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易受污染的特点,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球环境1.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地球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破坏,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生态平衡。
3. 生态环境问题: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需要重视和解决。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们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交通、污染等问题。
3. 人口问题:地球上存在着人口过度增长、老龄化等问题,需要从政策和发展等方面加以解决。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1.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工程导论
❖ 机械变动 ❖ 社会变动
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发展趋势: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在4.5-17% 之间,平均10%。即食物链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总小 于前一营养级的能量,或者说能量的生态效率不可 能达到100%。(能塔图)--食物链层次不超过四级 或至多五级。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美国南方某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 能量流动示意图
单位:千卡/平方米.年
呼吸用 11,997
呼吸用 1,890
呼吸用 316
呼吸用 13
太
阳 辐 射
绿色植物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总 量 58% 总 量 56% 总 量 83%
能 20,018
3,368
383
量
净产量 16% 净产量 11%
净产量 6%
1.2%
植物:菌藻---苔藓和蕨类---裸子---被子植物 动物:无脊椎---脊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鸟类
“生物圈2号”试验的失败
地球养育着人类和所有生物,所以,人们称地球为“生 物圈1号”。198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出现 了一座用钢架玻璃盖成的密封型建筑,占地1万3千平方 米,里面有林草、耕地、牧场和“人工海洋”等等,耗 资2亿多美元。人们称其为“生物圈2号”。1993年,8 名科学家进入其中。他们计划一边耕作养殖,一边科学 研究,同时,要努力维持在这密封型建筑中的小小的生 态系统的平衡,包括气候(尤其是氧气含量)和食物。 原定这些科学家在这密封建筑中停留2年,以检验人类能 否在同地球隔绝的模拟的“生物圈2号”环境中长期生活。 但是,1年多以后,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了14%,所种 下的粮食歉收,无奈只能吃种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 不提前撤出。随后,这套建筑移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 1996年9月,对该项试验的总结认为,在现有条件下,人 类无法模拟可供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作为高中生的你,正式接触地理学科的开始,本文将对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其中,地球是地理学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人文环境则包括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
地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研究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现象背后的人文因素。
二、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理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数据来研究地理现象,实验研究则是在实验室中对地理因素进行模拟和控制,数理统计则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流动层,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液体,内核则为固态。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和地球自转偏向;公转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产生了各种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时间长度差异等。
五、地球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各种差异,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地形差异导致了山地、高原、平原等地理形态的存在;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特征;水文差异则影响了各地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六、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七、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这些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
总结: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的知识点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自然灾害以及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地理高一下册第一章手写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一章手写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综合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地理高一下册第一章的手写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2. 地理学的分类:(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
(2)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 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地球的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扁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稍鼓。
2. 地球的结构:(1) 地壳:地球最外围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2) 地幔: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3)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3. 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完成一次自转约为24小时。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为365.25天。
三、地理坐标与地理区划1. 地理坐标系统:通过经度和纬度表示地球任意点的位置。
2. 经度和纬度:(1) 经度:指定了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线。
(2) 纬度:指定了地球上南北方向的线。
3. 地理区划: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依据,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四、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围,由气体组成,包括对地球的保护层臭氧层。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3. 陆地:地球表面上的陆地被分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4.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的生命层,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五、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1. 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力量所引发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和洪水等。
2. 环境保护:人类应该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总论-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球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球上的生命-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生物地理分区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类型- 植被的分布与特点- 动物的分布与特点- 生物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分布特点-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和分布特点-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措施- 水问题的产生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第四章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地震的发生与防治- 水灾的发生与防治-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防治- 火灾的发生与防治- 自然灾害应对与救援措施第五章全球气候与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层次- 全球气候的分区与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分析- 气候预测与预报方法第六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第七章人口与城市- 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问题的产生与影响- 人口发展战略- 城市化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第八章我国的产业格局和问题- 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中国的产业分布格局和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第九章农业的发展与问题- 世界农业发展格局与农业区划-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路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措施第十章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问题- 第三产业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问题- 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对策第十一章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二章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和差异-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区域规划的实施和问题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赤道半径 (km)
2440 6050 6378 3395 71400 60000 25400 24750
质量(地 球=1)
0.05 0.82
1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体积 (地球 =1)
0.056 0.856 1。00 0.15 1316 745 65.2 57.1
月球 地球 地月系 其他行星
二、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半径约为70×104km,是地球半径的
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质量为 1.989×1027t,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光球 表面温度为5500℃左右,太阳中心温度不低于 1500万℃。它每秒放出来的能量为9.4×1025卡, 到达地球上的只占总量的1/22亿,太阳常数为 8.16J/(cm2.min)。
位置: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边缘 23000光年的地方。
大小: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表面积约 为地球的12000倍,体积约为地球的130×104倍, 质量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
太阳系:8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
星,还有少数彗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概况
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自 然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天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体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
人造天体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 实的著名的大彗星。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的一 次回归是1986年。
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外层空间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它恒星 太阳系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地球的基本特征、地壳的结构和分布以及地球表面的三大层次结构。
以下是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共计1000字。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特征和地球上人类活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方位、地球的外部空间、行星风貌、地球表面特征等。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包括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
首先,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它以自转和公转运动为基础,同时也受到地球的自身特征和宇宙的影响。
其次,地球有独特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范围。
这些条件为生物的存在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外,地球还具有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生物种类、文化等多方面的多样性。
地壳是构成地球的最外围的一层固体壳体。
地壳可以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和物质密度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大陆壳和海洋壳。
大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属于硅铝质的基岩。
而海洋壳主要由辉绿岩和玄武岩构成,属于硅镁质的基岩。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上是不同的,平均一般在30-70千米之间。
地球表面的三大层次结构包括地形、气候和植被。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河流等。
地形的形成受到内外力的影响,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
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层中长期统计的天气状态。
气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暖流、地形、高度等。
植被是地球表面上植物的总称。
植被受到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特征。
地理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其中,地理位置是地球上一点相对于其他点的位置,通常用经纬度来表示。
地理区位是地理位置在地球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物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物质分布和地理资源利用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影响和作用的学科。
地理相对论是指地理现象和过程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相联性。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近
0.82
1.00 0.11
0.856
1.000 0.150
大
中
317.94 95.18 14.6
大
1316 745 65.20
小
远日 天王星 行星 海王星
远 17.2
中 57.10
地球的结构特征普通,无特别之处
1.2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同向性
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2、八大行星结构特征:
行星
行星是沿椭圆轨道上绕恒 星运转的球状天体。本身不发 光,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太阳系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
地球
6
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冥王星
为什么被除名?
7
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卫星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 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 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 亦可称为卫星。
)
星光闪烁的: 恒星
轮廓模糊的: 星云 不断移动的: 行星
拖着长尾的: 彗星 一闪即逝的: 流星
C 轮廓模糊的星云
D 待发射的人造卫星
圆缺多变的: 月球(卫星)
E 宇宙中的气体
16
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在太空中运动会不会经常性的发生交通事故?
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 引,相互绕转,形成
A.①④ C.①②
B.②③ D.②④
34
1.3
案例探究
火星上有否生命存在? 2004年,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水手”、“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 成功登陆。环火星轨道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首次发现火星南极存在水冰, 随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又在火星表面发现曾经有水的线索。 根据以上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呢?谈谈 你自己的看法。太阳系以外的地方呢?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期中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期中地理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科学。
它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特征、构成和演变规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八年级上册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地球环境的知识,下面将就这些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第一章:地球与我们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家园,它的特征及规律对我们的生命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了解地球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1. 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等多层构成。
其中地幔是最厚的层,地壳是最薄的层。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陆地占27%。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公转和自转两种。
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旋转,这样会形成四季;自转使得地球的自然环境呈现出白天和黑夜,造成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3. 地球的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这样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各国政府和国际 organizations都在积极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
第二章:气候与自然环境气候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气候的基本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和降雨等是气候的基本要素。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2. 气候影响与人类生产气候的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产生影响。
例如,在干旱的气候下,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许多自然环境的问题,例如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等,都与气候有关。
第三章: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
了解这些区域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 文化与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南亚以手工艺闻名,而日本则以科技创新著称。
2. 亚洲发展亚洲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
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都是亚洲发展最为快速的国家。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平均密度为10.83g/cm3; 一般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 划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四)岩石圈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
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
平均厚80km,大陆区厚60-150km,大洋区厚30-90km; 平均密度为3.25g/cm3;体积分数为3.72%,质量分数为2.19%。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 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 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 而增大(赤道 978.0318cm/s2, 两极 983.2177cm/s2,g随海拔高 度的增高而减小)。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 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 力异常(正、负异常)。
第一章 地球概况
本章共分四个部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4、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 (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
生物的作用:产生氧气,促进化学循环。
第三节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 算 出 地 球 的 质 量 为 5.9472×1024kg , 地 球 的 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 2.6g/cm3, 花 岗 岩 密 度 为 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 2.85g/cm3 , 因 而 推 论 , 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 应大于平均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 增大,且是不均匀的。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梳理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总结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的判断条件: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不依附其他天体,物质。
2.天体系统的判断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不同级不越级。
3.天体系统的层次: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其质量占到太阳系质量的99.86%。
5.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性、共面性。
按性质分--类地:水金地火;巨:木土;远日:天王、海王6.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火烧木头一堆渣)7.恒星是自身可以发光发热的气体球。
“一闪一闪亮晶晶”指的是恒星。
举例:太阳、牛郎星、织女星8.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木星体积质量最大。
9.哈雷彗星周期为76年,自东向西。
冥王星开除行星籍:质量较小。
9.月球自转、公转周期一致,都是一个农历月,自转、公转方向也一致,都是自西向东,所以月球永远背对地球,只能看见月球一面。
10.月面环境(无液态水,无大气层)无风雨雷电,无天气变化;无流星现象;昼夜温差巨大(没有大气层削弱和保温作用);声音无法传播;缺少大气层的保护,常受陨石撞击,表面坑洼。
11.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金锁链条件)12.“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
影响生命宜居带位置的最主要因素是行星与恒星的距离。
合适的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可以为行星提供适宜的温度,所以宜居带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由紫外光区、可见光区(能量最集中、50%)、红外光区三部分组成;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②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了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③大气运动,水循环(蒸发)的主要能源。
(2)太阳辐射能直接利用一一发电,取热等。
太阳灶做饭,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太阳发电,看电视(3)太阳辐射能间接利用一一煤(储存起来的太阳能)、石油、天然气、沼气、风能、水能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②地势(海拔):③天气和气候:阴天或晴天④大气透明度:⑤昼长时间:4.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原因:因+分析+结果①纬度低(因),太阳高度角大(分析),太阳辐射强(果)。
高一第1单元地理知识点
高一第1单元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态、地貌、气候、水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天体,它呈赤道略鼓起、两极略扁平的形状。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固、液、气三态物质组成的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核部分,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二、地球的内部运动与地震地球内部存在着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现象。
地壳板块运动是因为地球内部存在着热对流现象,地壳板块在地幔上浮动、碰撞、互相推挤,形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地震的强度和震级是评价地震灾害的重要指标。
三、地球的气候和水文现象地球的气候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
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
水文现象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包括降水、蒸发、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四、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居住、农业、工业等活动都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地区和开展相应的生产活动。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森林砍伐导致生态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荒等。
总之,地理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学习高一第1单元的地理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地球的基本知识
重力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 而主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从地表 到地下2900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 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但有波动。在核幔界 面上,重力值达到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 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逐 渐减少,直至变小为零。
六、地球的弹塑性
弹塑性: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地球内部能传播 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地表的固体岩石 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 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也说明固 体地球具有弹性。地球也具有塑性,地球的自转 能引起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在应力的 作用下引起岩石发生弯曲而不破裂等,这些都说 明地球具有塑性。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 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镍物 质为主.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和 内核。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 内核: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 物质。
第三节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 二、地球的压力 三、地球的重力 四、地球的磁场 五、地球的温度 六、地球的弹塑性
重力异常
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 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 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 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 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 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所以人们 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 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 矿产。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 法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行星。
地球上有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并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
2.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是指陆地和海洋的总体形态,而地貌是指地表上的微观形态。
地球的地形地貌因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地表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海底地形有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山等。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经过长期观测所得的大气现象的一般情况。
气候除了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类型有暖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球上的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特性和利用情况。
地球的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沉积物、湖泊类型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地球上的水文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料和能源。
5. 地球的生物地球的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称。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并且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能够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开发、转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和开发生物资源等。
3. 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
地球概论课件-第一章 地球物理特征与地理坐标
地球概论
50
2.康德-拉普拉斯星 云说
• 太阳系所有天体 都是由同一原始 星云按照客观规 律逐步演变形成 的。
地球概论
51
• 康德—拉普拉斯的太阳起源星云假说 • (1)银河系星云分裂,分离出太阳星云。 • (2)星云自引力使自身体积收缩,自转加快。 • (3)惯性离心力与自引力促成星云盘形成。 • (4)在进一步收缩中,星云盘的中心和主要部分
平均密度5.54 g/cm3的1/2。 • 地内物质的密度随深度而递增。 • 地壳2.75 g/cm3 • 地幔3.31~5.62 g/cm3 • 外核9.89~12.7 g/cm3 • 内核12.7~13 g/cm3
地球概论
5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对地球形状的表述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有陆地海洋,有山地平 原,如何来表示这种形状呢?地球的形状是用 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来表示的。
地球概论
15
盖天说
浑天说
地球概论
16
地球是一个球体
表现:各地具有相同的曲率。
经过反复测量,球心角10 所对应的弧长 在各地均约 为111km,说明曲率相等。
原因:天体自引力
自引力 > 分子内聚力 自引力 < 分子内聚力
球体 不规则
R=6371km
地球概论
17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表现:
球半径 随纬度 的升高 而减小
地球概论
47
六、地球的危机及防范
• 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场作用,地球磁场俘 获了来自太阳的部分带电物质,粒子沿着磁力线作螺旋运 动,其中有许多粒子可由地球极区上空向地表运动。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第1章
高一下册地理知识点第1章地理概述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在高一下册的地理学习中,我们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第一章的地理知识点,为深入了解和探索地球提供基础。
1. 地理的研究对象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的各个层次和要素。
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由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地球有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如陆地、海洋、河流、山脉、平原、湖泊等,还有各种地貌类型和气候带。
同时,地理研究也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要素。
2. 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地理学中的概念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理条件等,这些概念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特点和地理现象的形成。
而地理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地考察、制图、模拟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地理数据和进行地理研究。
3. 地理信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地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资源管理等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
4.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气候是指长时间的气象现象的统计结果,是地理环境和地球自然要素的综合反映。
气候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植被和人类活动,了解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包括纬度、海洋、陆地和地形等。
5. 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地质现象,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形变化,其常见形式有地震、火山、地貌抬升等。
地震活动是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地震活动是地球表面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6.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本章重点•1.地球大气的热分层和各层的主要特征.2.地球上的水量分布.3.人类的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4.地面土壤仅几十厘米厚.5.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作物生长受阻.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环境科学所研究的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
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noosphere)。
二.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 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
•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使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反因为果,认为不是地球上“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地球的环境。
这种观点被称为盖娅(Gaia)假说或盖娅理论。
•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
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
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三.地球各全层的发育•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
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
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
•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
•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
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了氧气。
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
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
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的植物开始登陆。
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
•今天,大约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从地球个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
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一.人类与大气圈•二.人类与水圈•三.人类与土壤圈•四.人类与岩石圈•五.人类与生物圈一.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一)大气圈的结构•地表以上大气的浓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少。
因此,大气圈的上限难以精确确定。
按照其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均质层和非均质层(或称同质层和非同质层)。
•根据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大气圈又可以分为光化层和离子层。
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方法是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二)地球大气的精细平衡•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种非常特殊。
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
前者包括氮、氧、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是稳定的。
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气圈中另一种敏感的微量组分是甲烷,俗称沼气。
目前,其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二。
如果浓度过高,在现有的氧浓度下就会因闪电而燃烧。
并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300多倍。
•总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
水的优异的自然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1)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紫外线部分可以透过,使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到达水面以下的一定的深度,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
•(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
并且,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为4.18J/(g*ºC)。
(3)水在4ºC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4)冰的密度比水小,这一特性对水下生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否则,气温降低时水面结成的冰会沉入水底,给水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近代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给水圈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1)兴建大型水库;•(2)大量开采地下水;•(3)小河流渠道化;•(4)湖泊的泯灭。
三.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
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由土壤存在。
即使在岩石出漏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
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比重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
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盐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
土壤学上把这种过程称作次生盐渍化。
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无法生长,这类土壤就是盐土。
•次生盐渍化影响范围广泛,而且仍有发展的趋势。
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的14%受盐渍化影响。
•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即沼泽化。
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俗称水涝。
四.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几个圈层。
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燃料。
•(一)化石燃料•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200年。
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和畜粪。
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
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
从1929年至1971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了70%,同期石油产量增长了1000%。
•(二)矿物原料•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历史不算长,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首次学会从矿石中提取金属,进入青铜时代。
3000年以后,到了公元1709年,英国人达比发明了用焦炭作燃料熔炼铁,才进入近代的钢铁时代,钢铁也成了现代一切工业的基础。
•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
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五.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
从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大气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一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循环。
而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
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参考书•[1]黄润华,贾振邦.环境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Miller G T.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Wadsworth.1996•[3]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6]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世界资源报告:1994—1995,第6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7]孔嘉丰.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西北人口,1997;1 •[8]李建民.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研究,1996;1 •[9]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