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痢疾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痢疾系因外感湿热或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化为脓血,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便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最常见。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儿童和老年患者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而亡,须高度重视,积极防治。

本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肠澼”及“赤沃”。而《难经》有大肠泄,大瘕泄,小肠泄等描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将痢疾、泄泻统称为“下利”。至东晋·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始称为“痢”,以区别于一般之泄泻。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痢疾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列出了如“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疾。宋·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论治》首先提出了“痢疾”名称,说:“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丹溪心法·痢》说:“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已认识到痢疾与感受时邪有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清·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是治痢兼有表证行之有效的治则。清代的一些痢疾专著如吴

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等,均为集痢疾辨证论治之大成。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时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痢疾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湿热或时邪疫毒和饮食所伤。其主要病机是邪滞于肠,气血凝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一)病因

1.外感时邪疫毒一是感受湿热之邪。夏秋之交,热郁湿蒸,湿热之邪内侵,蕴于肠腑,致气血壅滞,传导失司,发生湿热痢疾。二是感受疫毒之邪。疫毒邪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且这种邪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往往与反常气候有关。所谓“疫气乃异气也,不在六气正化之中”,疫毒邪气,混杂伤人,相互传染,造成痢疾流行。

2.内伤饮食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肠胃;或因食用不洁食物,湿热毒邪从口而人,邪气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二)病机

发病机理为外感湿热或寒湿,或过食肥甘厚味,或啖食不洁之物,滞于脾胃,客于肠腑,酿成湿热;或疫毒之邪内

侵胃肠,湿热、疫毒与气血交阻于大肠,与气血博击,致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腐败,肠道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成痢,而致痢下赤白;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阵作,里急后重;脂膜受损则下痢赤冻;伤于气分则为白痢,伤于血分为赤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

1.基本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化为脓血成痢。

2.病位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3.病理性质一般初起属实证,以邪气壅滞肠腑为主,久痢伤及阳气和阴血,多为虚证;以虚实夹杂多见,或寒热虚实互见。

4.病机转化由于人体的体质有阴阳盛衰的不同,感邪的性质轻重有别,痢疾病机的转化又有不同。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再加之恣食生冷不洁瓜果,损伤阳气,遂成寒湿痢;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或食用不洁之物,从热而化,乃成湿热痢。若痢疾迁延,失治或误治,固涩过早,关门留寇,虚邪留恋,则形成时发时止的休息痢;若久痢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过用寒凉,克伐中阳,则形成虚寒痢;若因热毒损伤阴津,或久痢耗伤阴血又感湿热,则成阴虚痢;若因湿热疫毒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致下痢而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则成噤口痢;若疫毒之邪熏灼肠道或毒邪内陷而逆传心肝、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则发

为疫毒痢。

5.预后痢疾的预后,若湿热、寒湿之邪所致急性痢疾者,只要治疗及时,调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而疫毒痢则常见热入心营、热盛动风或内闭外脱危证,必须积极抢救,预后欠佳。休息痢、阴虚痢等,一般病情缠绵,难以速效,应悉心治疗,多能缓解或痊愈。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多起病急骤,临床多为便次增多,量少不爽,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常呈脓血粘液。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抽搐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甚或缺如。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病史发病前多有饮食不节(洁)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

3.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也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阿米巴痢疾者大便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必要时作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痢疾与泄泻两者均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病位都在胃肠,皆因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但二者有别。痢疾以腹痛、下痢赤白脓血粘冻、里急后重为主症;而泄泻以排便次数多,粪质稀溏如水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为主症,一般无里急后重。泄泻多与腹痛肠鸣并见,泻后则痛减;而痢疾腹痛多与里急后重并见,痢后腹痛不减。从病机来看,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等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结,病位在肠;泄泻的病机关键在脾虚湿盛,病位主要在脾胃。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反明显者为虚。

2.辨寒热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至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辨痢色痢下白冻或白多赤少,多为湿重于热,邪伤气分,其病轻浅;若纯白清稀,或如胶冻,如鼻涕者,为寒湿伤于气分,白而滑脱者为虚寒;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