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2、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4、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P139、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1分选性、粒度对碎屑岩及碎屑结构储集岩的孔隙度有明显的影响;2颗粒磨圆度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3颗粒的填集作用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4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1岩石特征:包括粒度、分选、胶结物及层理等..如疏松砂的粒度越细;分选越差;渗透率越低..2孔隙的影响: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有定的内在联系;但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尤其当存在裂缝和溶洞时..;实际上;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机构;凡影响岩石孔隙结构的因素都影响渗透率..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情况下;孔隙喉道小的岩石比喉道大的岩石渗透率低;孔喉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喉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一般来说;岩石渗透率与孔隙喉道大小的平方成正比;而与喉道形状复杂程度成反比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时;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时;渗透率急剧下降;这是泥质砂岩比砂岩渗透率减小的更快..随温度升高;压力对渗透率影响减小..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岩石骨架和流体膨胀;阻碍压实..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大量资料表明;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常规储层相关性较好;致密储层相关性较差;但两者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岩石的渗透性除受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孔道截面大小、形状、连通性以及流体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效孔隙度大;则绝对渗透率也高;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直径大的岩石渗透率低;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隙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也可以使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泥质岩储层、岩浆岩储层、变质岩储层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砾岩、砂岩和泥岩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岩石类型: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角砾岩和沉凝灰岩..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崩解带、淋滤带、水解带..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1特定的岩相条件;2压实或欠压实的成岩条件;3断裂或其它的动力造缝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P18-30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滩坝等..冲积扇沉积以砾岩为主;属于碎屑岩沉积体系中最近源的沉积物;分选性最差;平面连续性较好;物性非均质性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剧烈而无序..河流沉积可以提供大量岩石物理性质量好的储层砂体;以中高渗透率为主;经常以高产储层出现;河流砂体几乎成为各类碎屑岩储层之首..其中辫状河广为发育;而一般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曲流河体系..河流砂体侧向连续性差;以正韵律沉积为特征..三角洲砂体储层包括: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这类砂体与河流砂体大体类似;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其储层特征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基本一致;正韵律的层内非均性;侧向连续性差的条带状和明显的渗透率方向性;河口坝砂体的特征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很好的侧向连续性;平面非均质性较弱;三角洲前缘发育的薄层席状砂;广布的侧向连续性..湖底扇是重力流搬运沉积建造于浪基面以下深湖环境的碎屑岩体;湖底扇储层以浊流砂体占绝大多数;特点是具有鲍玛序列;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砂体侧向连续性差;连续性较好的扇叶体较少..滩坝储集砂体一般都属于小型沉积、储层体积较小..但储层连续性好;储层物性较好..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2、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3、表生成岩阶段: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溶解或溶蚀作用;2成岩收缩作用;3构造应力作用..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分为两类:1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2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的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等..3、如何识别次生孔隙..1岩石学标志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识别一些重要的岩石学标志来判定次生孔隙的存在及其发育过程..最重要的岩石学标志有以下八种..①部分溶解:颗粒或胶结物的不完全溶解;并在孔隙附近有残余物;残余物质有明显的溶蚀外貌..②印模:指颗粒、胶结物或交代物完全溶解后的铸模..③排列的不均一性:单个残余颗粒或孔隙次生标志不明显时;颗粒或孔隙分布的不均一性是判定次生孔隙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次生溶解作用有选择性;易溶组分被溶解掉包括选择颗粒和胶结物后;未溶物质的分布必然排列上出现不均一..④特大孔隙:直径比相邻颗粒大得多的特大孔隙很常见;它们为次生孔隙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大多数特大孔隙是有组构选择的;并且主要是由可溶性沉积碎屑、透镜状基质或其交代物选择性溶解的产物..⑤伸长状孔隙:孔喉明显扩大并串联多个孔隙的伸长孔隙是次生孔隙标志之一;其成因显然是混合成因的..⑥溶蚀的颗粒:主要表现在颗粒边缘参差不齐;并与伸长孔隙、特大孔隙共生..⑦组分内孔隙:很明显组分内溶孔是矿物溶解造成的..按溶解程度分粒内溶孔、蜂窝状孔隙;并逐渐过渡到溶解残余孔隙..组分内溶孔一般遵循结构选择性溶解的原则..⑧破裂的颗粒裂隙:主要是由于压实致密颗粒出现微裂缝;而后进一步溶蚀所致..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答: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1同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石沉积物疏松;原生孔隙发育;②海绿石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石的形成;④同生结核的形成..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方解石;⑦有时有新月形及重力胶结;⑧在碱性水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自生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方沸石、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石膏、钙芒硝;可见石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面分别对A期和B期进行阐述..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小于65℃..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o 小于0.35%;最大热降解峰温Tmax小于430℃;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小于2.0..③岩石弱固结—半固结;原生粒间孔发育..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石层占70%以上的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粘土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石带;碱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方解石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石薄膜;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粒状方沸石、泥晶碳酸盐;无石英次生加大..古温度低于42℃是石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析出;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无序混层;少见蒙皂石;砂岩中可见高岭石..⑤砂岩中一般未见石英加大;长石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石环边;粘土矿物可见蒙皂石、无序混层矿物及少量自生高岭石..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石英、长石溶蚀现象..2早成岩B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大于65℃~85℃..②有机质未成熟;镜质组反射率Ro 为0.35%~0.5%;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热变指数TAI为2.0~2.5..③压实强;颗粒可呈点—线状接触;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明显减少;④泥岩中蒙皂石明显向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转化;蒙皂石层占70%~50%;属无序混层有序度R=0;称无序混层带⑤可见Ⅰ级石英次生加大;加大边窄或有自形晶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石英小雏晶;呈零星或相连成不完整晶面;书页状自生高岭石较普遍;有的砂岩受火山碎屑颗粒的影响;仍可见蒙皂石3中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同样可分为A、B两期..1中成岩A期①古温度范围为85℃~140℃..②有机质低成熟—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大于0.5%~1.3%;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5℃~460℃;孢粉颜色为橘黄—棕色;热变指数TAI为2.5~3.7..③泥岩中的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占15%~50%;其中蒙皂石层占35%~50%时属部分有序混层R=0/R=1;蒙皂石层占15%~35%时属有序混层R=1..④砂岩中可见晚期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特别是铁白云石;常呈粉晶—细晶;以交代、加大或胶结形式出现⑤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大部分石英颗粒和部分长石颗粒具次生加大;自形晶面发育;有的见石英小晶体..⑥砂岩中的粘土矿物;可见自生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呈丝发状自生伊利石、叶片状或绒球状自生绿泥石、绿泥石/蒙皂石C/S混层粘土矿物等;蒙皂石基本上消失..⑦长石、岩屑等碎屑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常被溶解;孔隙类型除部分保留的原生孔隙外;以次生孔隙为主..三种水介质在中成岩阶段A期;根据泥岩中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演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特征;以蒙皂石层占35%、镜质组反射率Ro为0.7%或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40℃为界;还可以细分为A1、A2两个亚期..2中成岩B期①古温度范围为140℃~175℃..②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 1.3%~2.0%;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60℃~490℃;孢粉颜色为棕黑色;热变指数TAI为3.7~4.0..③泥岩中有伊利石及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小于15%;属超点阵或称卡尔克博格有序混层有序度R≥3;称超点阵有序混层带..④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为Ⅲ级;特别是富含石英的岩石中几乎所有石英和长石具有加大且边宽;多呈镶嵌状;高岭石明显减少或缺失;有的可见含铁碳酸盐类矿物、浊沸石和钠长石化⑤孔隙类型以裂缝为主;少量溶孔;颗粒间呈线—凹凸状接触或缝合线状接触;碱性水介质中岩石致密;裂缝较发育;颗粒间以凹凸接触和缝合线状接触为主;部分颗粒间为线接触..4晚成岩阶段①古温度范围为175℃~200℃..②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2.0%~4.0%;最大热解峰温Tmax>490℃;孢粉颜色为黑色;热变指数TAI>4.0..③岩石已极致密;颗粒呈缝合接触及有缝合线出现;孔隙极少且有裂缝发育..④砂岩中可见晚期碳酸盐类矿物及钠长石、榍石等自生矿物;石英加大属Ⅳ级;颗粒间呈缝合线状接触;自形晶面消失..⑤砂岩和泥岩中代表性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并有绢云母、黑云母;混层已基本消失;称伊利石带或伊利石—绿泥石带..5表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①含低价铁的矿物如黄铁矿、菱铁矿等被褐铁矿化或呈褐铁矿的浸染现象;②碎屑颗粒表面的氧化膜;③新月形碳酸盐胶结及重力胶结;④渗流充填物;⑤表生钙质结核;⑥硬石膏的石膏化;⑦表生高岭石;⑧溶蚀现象;有溶孔、溶洞产生;使不整合面下的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物性;⑨断层和裂缝的发育;为地表水的向下渗透及深部地层水和地表水的对流作用提供通道;同时也形成次生孔隙..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1压实、压溶作用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随埋藏深度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承受的压力超过正常流体压力时;溶解度增加;导致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称之为压溶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孔隙缩小..2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水的溶解组分在砂岩孔隙中沉淀晶出的作用;能将碎屑沉积物胶结成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氧化硅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和粘土胶结物..这些胶结物堵塞了孔隙;使得储层孔隙性变差..3交代作用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称之为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影响;交代矿物化学活泼性很强;很容易发生溶解;易于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有利于孔隙度的增加..4溶蚀作用砂岩中的碎屑颗粒、基质、胶结物;在一定的成岩环境及物化条件下可以发生程度不等的溶蚀作用和形成次生溶蚀孔隙;这些溶孔常常是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砂岩的溶蚀作用可发生多次;使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1母岩性质及物源供应母岩组合特征影响碎屑岩的成分及岩石类型;如长石砂岩是富含长石的母岩花岗岩等经受风化后被搬运至沉积盆地中沉积形成的;物源供应影响碎屑岩储层及其孔隙的发育;如若物源供应充足时;输沙量大;搬运和沉积作用快速;则碎屑岩相对沉积厚、分布广;近源沉积物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可能富含基质;从而影响原生粒间孔隙的发育;母岩组分的稳定性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若母岩的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在成岩过程中会被溶蚀而形成次生溶孔..2岩石组分、结构与构造对储层发育的影响都表现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如储层中不稳定成分较多时易形成溶蚀孔隙;粒度较粗、分选好、圆度好的砂岩的原生砂岩粒间孔隙比粒度细、分选及磨圆度差的砂岩发育好;具块状层理的岩石比具斜层理的岩石孔隙度发育好..3构造地质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沉积环境与相的展布与变化;进而控制了储集岩的发育与分布;区域性抬升引起不整合面的分化淋滤作用;产生次生孔隙或形成风化壳型储层;构造变动剧烈地区和断裂发育带地区易产生裂隙;有利于储集性能的改善..4气候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气候影响风化产物的性质与储集岩的成因类型;不同气候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风化产物及储集岩的形成;气候影响储集岩岩石类型;如干热或寒冷气候有利于碎屑岩中不稳定矿屑和岩屑的保存..5沉积环境控制储层发育沉积环境可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与分布;对其岩性和物性也有很大影响..一定沉积环境形成一定的储集岩体;且储集岩体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6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发育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的演化与发育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产生次生孔隙的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坏孔隙发育的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部分重结晶作用..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2、原生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3、次生孔隙:是岩石经过成岩作用改造后产生的孔隙;最主要的类型是溶蚀孔隙;还有少数交代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的晶间孔隙..4、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5、排驱压力:润湿相北非润湿相驱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1孔隙类型:1成因分类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⑧混合孔隙..2按孔隙产状及溶蚀作用分类①粒间孔隙;②粒内孔隙;③填隙物内孔隙;④裂缝孔隙;⑤溶蚀粒间孔隙;⑥溶蚀粒内孔隙;⑦溶蚀填隙物内孔隙;⑧溶蚀裂缝孔隙..3成因及孔隙几何形态分类①粒间孔隙;②微孔隙;③溶蚀孔隙;④裂缝..4按孔隙直径大小分类①超毛细管孔隙;②毛细管孔隙;⑧微毛细管孔隙..5按孔隙对流体的渗流情况分类①有效孔隙;②无效孔隙..2喉道类型:①孔隙缩小型喉道..②颈型喉道..③片状喉道..④弯片状喉道..⑤管束状喉道..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一孔隙类型1按形态分类:孔、缝、洞..2按主控因素分类1受组构控制的原生孔隙:①粒间孔隙;②遮蔽孔隙;③粒内孔隙;④生物骨架孔隙;⑤生物钻孔孔隙及生物潜穴孔隙;⑥鸟眼孔隙;⑦收缩孔隙;⑧晶间孔隙..2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①粒内溶孔和溶模孔隙;②粒间溶孔;③其他溶孔和溶洞;④角砾孔隙..3碳酸盐岩的裂缝①构造缝;②成岩缝;③沉积-构造缝;④压溶缝;⑤溶蚀缝..3按成因或形成时间分类: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4按孔径大小分类按孔径大小可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为七种类型..溶洞的孔径大于2mm;溶孔的孔径大小为1.0-2.0mm;粗孔的孔径大小05-1.0mm;中孔的孔径大小为025-0.5mm..细孔的孔径大小01-0.25mm;很细孔的孔径大小为0.01-0.1mm:极细孔的孔径小于0.01mm..二喉道类型①构造裂缝型;②晶间隙型;③孔隙缩小型;④管状喉道;⑤解理缝型..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a.未分选;b.分选好、细歪度;c.分选好、粗歪度;d.分选差、细歪度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等..3、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布、层组和小层的划分..4、平面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及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方向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1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2高渗透率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3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壁纸——控制着水洗的效果4层内不连续薄泥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和范围——影响开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沉积岩与沉积复习资料
沉积岩与沉积复习资料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 相序递变规律沃尔索相律(相序连续性原理、相序递变规律):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断。
3. 沉积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理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4.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物源和同⼀⽔动⼒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5.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1. 冲积扇:发育在⼭⾕出⼝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流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麓粗碎屑堆积物。
泥⽯流沉积、漫流沉积、河道沉积、河道沉积、筛状沉积4、冲积扇可划分为三个亚相:扇根、扇中和扇缘扇根:特征:沉积坡度⾓最⼤,常发育单⼀或2—3个直⽽深的主河道。
鉴别标志:沉积类型主要为河床充填沉积及泥⽯流沉积,沉积物由分选差、⼤⼩混杂的砾岩、砂砾岩所组成。
扇中:特征:沉积坡度⾓较⼩,辫状河道发育。
鉴别标志:辫状分⽀河道和漫流沉积为主,砂/砾⽐值较⼤,岩性主要由砂岩、砾状砂岩、和砾岩组成扇缘(扇端):特征:地形平缓,沉积坡度⾓低鉴别标志:漫流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细,通常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分选性好5.曲流河曲流河⼜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曲度指数⼤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值低,⼀般⼩于四⼗。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沙坝(边滩)。
具有完整的“⼆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元结构”。
在⼀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上,若⼆元结构重复出现,则可形成多个间断性的正旋回,每个旋回即由⼀个⼆元结构组成,通常⼜称为河流沉积的⼀个“阶”。
6.辫状河辫状河为多河道,⽽且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地质学沉积岩部分复习资料
以粉砂、细砂、泥沉积为主。有小型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有冲刷构造,含有一些植物化石碎片。
(三)、河漫亚相
位于天然堤亚相的外侧,在河谷后总地势偏高。主要是粉砂岩和粘土岩。具有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1、 河漫滩微相
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和粘土岩沉积为主。具有层理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含有炭屑,有时可见炭质页岩。化石很少,一般见植物碎片。
(一)盆地边缘 (相当于X带)
2、 河漫湖泊微相
沿河漫分布的呈串珠状的小型常年的蓄水洼地。以黏土沉积为主,其次是粉砂。水平层理发育,泥岩红中含有泥裂、干裂等。可出现淡水生物化石,干旱地区课形成盐湖。
3、 河漫沼泽微相
在河漫湖泊后期充填淤塞满பைடு நூலகம்后形成的。
以泥炭沉积为主具有水平层理,炭屑、植物化石丰富。
七、鲍马序列及其沉积特征(由下到上)
A段 (底部递变层段)
是经直接悬浮沉积作用由高密度的浊流堆积成的。下粗上细由砾、砂组成的韵律层。具有递变层理,底部具有冲刷界面。岩层呈块状。
B段 (下平行纹层段)
二、影响沉积机械分异作用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颗粒大小、颗粒形状、相对密度、以及搬运介质的性质和速度。(1)沉积物按照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发生分异,使相对密度大的体积小的物质与相对密度小的体积大的物质堆积在一起。(2)颗粒形状也影响着物质分异,片状矿物医悬浮而搬运得远,等轴粒状搬运至近处;作滚动搬运的颗粒,圆度球度高者易滚动而有利于被搬运。(3)颗粒的相对密度和形状与矿物成分密切相关,大小与矿物物理性质有关,因此机械沉积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依矿物的成分分异的。(悬浮状态是片状的物质易沉积,滚动状态粒状物质易沉积)。
9、交错层理形成与(介质运动多变的环境)
沉积学原理考点总结
专题一:相关沉积学原理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基本可分为3种: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仅作参考】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沉积岩原始物质(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产物)的形成;(2)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3)沉积后作用。
(1)风化作用及其产物: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以及有机物质等,其中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最主要的。
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破坏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及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沉积物。
(2)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母岩风化产物及其它来源的沉积物质,在流水、大气等介质的作用下,大部分进入搬运状态向沉积盆地转移;随介质搬运能力减弱,被搬运的沉积物相继发生沉积,沉积下来可长期固定,也可由于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流速加快,使得已沉积下来的碎屑物质重新遭受剥蚀而被搬运。
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介质主要有流水和大气,其次为冰川、生物等。
1、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海湖水体以及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2、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胶体溶液和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3、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直接作用(生物遗体直接堆积);间接作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沉积作用)(3)沉积后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
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成岩作用;沉积岩形成以后,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的变化称为后生作用。
其上限为沉积物表面或潜水面(沉积水体一沉积物界面或风化带以下),下带为变质带顶部﹙温度<220℃,压力<1000bar﹚。
1、同生作用:沉积物刚刚沉积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准同生作用:同生作用后,沉积物已基本与水体脱离,但还未脱离沉积时的环境。
2、成岩作用:沉积物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的情况下,由疏松的沉积物转变为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沉积学复习资料
沉积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母岩:地表先存的各种岩石,其风化产物为沉积岩的形成提供原始物质。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孔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转化,使岩石和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化学风化:是指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对岩石和矿物所起的一种化学作用和形成新生矿物的综合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或分泌的物质对岩石所引起的破坏作用牵引流:碎屑颗粒的搬运力是由流体的流动所产生的推力,是分散的质点搬运,有序性好,速度慢。
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也称为块体流或沉积物密度流。
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紊流:是一种充满漩涡的流体,流体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简称为重力流,也有人称其为块体流或沉积物密度流。
它是不符合内摩擦定律的非牛顿流体。
成岩作用:当沉积物形成(风化、搬运、沉积作用)以后,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及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或抬升至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前的全过程。
也称沉积后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的溶解物质,在沉积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会发生分异,而这种分异作用是受化学原理支配的碎屑岩的结构:是指组成碎屑岩的各部分自身特征及其间相互关系。
碎屑颗粒的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绝对大小,一般用颗粒的直径来计量。
φ值粒d。
度标准:φ值的数学定义是:φ=-log2碎屑颗粒的分选性: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某一粒级颗粒百分比。
碎屑颗粒圆度:是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圆的程度。
与颗粒的形状无关,与棱的尖锐程度关系密切。
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主要与搬运距离、搬运方式有关,受矿物结晶习性影响。
碎屑岩的结构组分:指组成碎屑岩的各部分。
沉积学复习资料(1)
沉积学复习资料1.沉积学: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独立的地质学科,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成分、成因与形成机制、沉积环境的科学。
2.地壳表层的特征㈠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称“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㈡特征:①温度:“常温”, -70℃(北极圈维尔霍扬斯克)~85℃ (非洲中部)②压力:“常压”, 1~20atm,海平面至200m深的浅海底。
③水和大气的作用:水和大气是母岩风化的主要营力,也是母岩风化产物以及火山物质等搬运和沉积的主要介质;绝大多数的沉积岩都是在水体中沉积的。
④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 沉积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的沉积岩是由生物遗体组成的—生物岩,如生物礁,石灰岩和煤等。
⑤重力作用: 有一定的作用甚至很大的作用,如重力流沉积岩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
3.母岩:主要是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较老的沉积岩。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从地球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沉积岩的母岩应该是岩浆岩。
)4.沉积作用的类型:⑴机械沉积作用(物理沉积作用):①牵引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1.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2.风的搬运与沉积作用②重力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③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⑵化学沉积作用:①胶体溶液物质的沉积作用:正负胶体凝聚而沉积下来。
②真溶液物质的沉积作用:主要决定因素是溶解度。
⑶生物沉积作用5. 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②化学风化作用: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③生物风化作用: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6.沉积物的特征⑴矿物成分特征:①火成岩中常见的主要造岩矿物,例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及基性斜长石等,在沉积岩中含量甚微或缺失。
因为这些矿物形成于高温高压条件,在常温常压的表生环境下是不稳定的。
复习题4-沉积作用与沉积岩
《地质学》复习题沉积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大都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次生岩石。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中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和化石。
●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研究现代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探讨沉积作用过程和机理、研究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条件、探讨现代沉积物的时空演化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联合影响下,使原来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未形成新的矿物的破坏作用。
包括: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结晶、层裂等。
物理风化的产物:是产生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物理风化的因素:温度、压力、水、重力、风、雷电等。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又分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呈不连续覆盖地表基岩上的薄层外壳. 风化壳的顶部常为土壤层.●古风化壳: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岩性、气候、地形;1)岩性影响风化作用的速度,2)气候决定风化作用类型: 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温湿气候区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3)地形影响风化作用的程度。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沉积下来,称为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主要受物理因素支配的分异作用,可分为:①粒度分异,②密度分异,③形状分异,④成分分异。
沉积学知识点
沉积学知识点沉积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面上沉积物的形成、变化和分布。
通过研究沉积学知识点,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以及地质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应用等方面介绍沉积学的知识点。
1.基本概念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及其成因、过程和特征的科学,它涉及到岩石、矿物、有机质和水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沉积物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并保持在原位的松散或固结的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化学沉积物和生物沉积物等。
2.分类根据沉积物的组成和形成环境,沉积学可以分为物质沉积学和过程沉积学两大类。
物质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分、来源、组成和分布规律,过程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机制、沉积过程和地貌发育。
3.形成机制沉积物的形成机制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
物理沉积是指由于重力、水流、风力等力量的作用,使岩石碎屑和颗粒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化学沉积是指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后发生沉淀形成沉积物。
4.沉积环境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常见的沉积环境包括湖泊、河流、海洋、沙漠和冰川等。
不同的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5.沉积岩沉积物在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固结和胶结等作用后,可以形成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通过研究沉积岩可以了解当地的古环境和古地理变迁。
6.应用沉积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石油地质学中,沉积学知识可以帮助研究和勘探油气资源。
在环境地质学中,通过分析沉积物的特征和组成可以判断环境质量和水体污染程度。
此外,沉积学还与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和古地理学等领域有关。
总结:沉积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沉积物形成、变化和分布的科学。
通过了解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地质事件对地貌的影响。
沉积学在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工程地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沉积学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沉积岩与沉积岩石学1.沉积岩的概念、形成条件以及其形成要经历的过程★★★★★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与岩浆岩的区别)★★★3.沉积岩石学及其发展历史★第二节沉积岩的分类1.沉积岩的分类★★★★★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本章按沉积岩形成过程分为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三节,重点是“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中“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产物”、“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中“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分异作用”原理。
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1.沉积岩的形成阶段★★★★★2.风化作用★★★3.元素迁移系列★★★4.主要矿物的风化特征(特别是钾长石) ★★★5.母岩风化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以玄武岩为例)★★★★★6.母岩风化产物类型(碎屑残留物质、化学风化物质、溶解物质)★★★★★7.风化壳★★★8.沉积物的四大来源(母岩风化产物、生物物质、深源物质、宇宙物质)★★★★★第二节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1.沉积物被搬运和沉积的方式★★★★★2.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牵引流和重力流)的概念和区别★★★★★3.层流、紊流和雷诺数★★★4.缓流、急流和佛罗德数★★★5.Fr与流态的关系★★★★★6.流体搬运碎屑物质的方式(推移和悬浮)★★★★★7.尤尔斯特隆图解:碎屑颗粒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与流速和颗粒大小的关系★★★8.机械沉积作用★9.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矿物成分、粒度、颗粒形状)★★★10.碎屑物质在海湖水体、空气和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11.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12.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13.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14.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15.正常沉积作用和事件沉积作用及其两者关系★★★第三节沉积后作用1.掌握沉积后作用的概念★★★★★第三章本章学习内容包括两部分:1.陆源碎屑岩的物质成分:化学成分,结构组分类型、特征及成因,成分成熟度。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沉积相知识汇总1.朵状三角洲:是指三角洲前缘的指状砂体受到海水的冲刷、改造,再分配而形成席状砂层,使三角洲前缘变得较为圆滑而近似于半圆形的三角洲。
2.鸟嘴状三角洲;是指当海洋的波浪作用大于河流的作用时而形成的平面形态呈鸟嘴状的三角洲。
3.建设性三角洲;是指在以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堆积的速度远大于波浪所能改造的速度的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
其特点是增长速度快,沉积厚、面积大,砂/泥比值低。
4.破坏性三角洲;是指在海洋作用增强而超过河流作用时,河口区形成的泥砂堆积被海洋水动力改造,破坏时形成的三角洲。
其特点是形成时间短,分布面积小。
5.港湾型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三角港或其他形状的港湾所堆积的泥砂被潮汐作用破坏和改造,外形受港湾控制的三角洲。
6.扇三角洲;是指从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7.深水三角洲;是指曲流河注入水体深度一百米左右的蓄水盆地所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
8.浅水三角洲;是指曲流河注入水体,深度一般几米~几十米的蓄水盆地所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
9.三角洲平原;是指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是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
10.三角洲前缘;是指位于三角洲平原向海方向一侧,处于海平面以下的河流与海水剧烈交锋的河口地区。
11.分流间湾;是指分流河道间相对低洼的与海(湖)相连的海湾地区。
12.远砂坝;是指位于河口坝前方较远部位,沉积物较河口坝细的主要为粉砂,并有少量粘土和细砂组成的沉积体。
13.三角洲复合体;由于河流与海洋作用的消长以及河口的往返迁移,三角洲的成长、废弃多次重复出现,形成多个单一的三角洲沉积体交错叠置,称为三角洲复合体。
14.辫状河三角洲;是指由冲积扇前的辫状河注入蓄水盆地所形成的沉积体。
15.曲流河三角洲;是指曲流河注入蓄水盆地形成的沉积体。
16.浅水湖泊三角洲;是指河流注入广阔的滨浅湖区形成的沉积体。
17.澙湖;是指滨浅海地带由于障壁地形的遮挡而形成的与广海呈隔绝或半隔绝的水域。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一)1.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在沉积物内部可发生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而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
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1颗粒接触方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
○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生,产生微裂隙。
○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生,形成假杂基。
○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水)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石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小)、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用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用、异常高压。
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高压时,有利于压实作用。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用: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
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用。
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石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石英颗粒)。
3.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古代地层中所见的白云岩大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的。
白云石化作用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一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来解释白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二叠纪白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形成交代白云岩的假说。
沉积学复习资料
沉积地质学复习重点考试时间:星期一3-4节(23号)地点:教一A503 座位号:10第一章:1.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过程、沉积环境的一门学科。
侧重于岩类学研究。
沉积学是在沉积岩石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一门学科。
侧重于成因研究。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母岩的风化与剥蚀作用阶段;风化物质的搬运作用阶段;风化物质的沉积作用阶段;沉积物的固结(成岩)作用阶段3.牵引流:以一定介质动力(推力或举力)导致流体运动并带动所携带碎屑颗粒迁移的流体。
流体力学性质:属牛顿流体;搬运方式:推移(滚动和跳跃)、悬浮.搬运力:作用于沉积物上的推力(牵引力),大小取决于介质流速;负荷力(载荷力),大小取决于流体流量的大小4.重力流:是含大量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高密度流体(密度流)。
如泥石流、浊流等。
流体力学性质:非牛顿流体;搬运方式:悬浮;搬运力:负荷力(载荷力)5.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通常称为沉积相(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6.通过现代沉积研究,对某些沉积环境和亚环境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沉积作用机理已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可用来解释古代沉积中亚环境的变化序列,从而可恢复和再现古代沉积作用的面貌。
这种古代沉积作用面貌的再现,并加以典型化和模式化,称为沉积模式。
对特定沉积环境和某种沉积作用的全面概括,称为相模式7.沉积体系是指与沉积作用相关的沉积相的集合体(Scott和Fisher,1969)。
可以理解为有成因联系的相构成的三维地层单位。
沉积体系通常以其形成的环境命名。
8.沉积建造(sedimentary formation)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如碳酸盐岩建造、含煤建造、红色建造、潟湖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等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沉积学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岩(物)与古生物特征的综合,即古代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括沉积亚相或沉积微相2、沉积构造:沉积构造是指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匀一性而表现出的宏观特征。
根据形成时间可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和次生沉积构造3、沉积模式:根据现代沉积环境和古代沉积相的研究,对于古代的沉积作用机理所作成因解释模型;是对沉积环境及其产物、作用过程的高度概括,沉积模式必须起到以下4个作用:①对比标准的作用②进一步观察的提纲和指南的作用③对新的地质环境的“预测者”的作用④水动力学解释基础的作用。
一、物理成因构造:(一)流动成因构造1、层理构造2、上层面构造:分波痕、剥离线理构造3、下层面构造:分侵蚀模—槽模、刻蚀模4、冲刷—充填构造:(二)同生变形构造1、重负荷和火焰状构造2、包卷和滑塌构造3、砂球和砂枕构造4、泄水(碟状)构造(三)暴露成因构造1、干裂(泥裂):软泥干枯、收缩后,在泥岩表面留下的裂痕,在平面上为多边形,剖面删为“V“字形,由泥岩脱水、收缩或干化而成,指示干旱气候或是水上环境。
2、雨痕和冰雹痕二、化学成因构造1、结核2、缝合线3、鸟眼构造(指示干旱潮坪环境)三、生物成因构造1、生物遗迹构造:居住迹、停息迹、进食迹、觅食迹、潜穴和钻孔。
2、生物扰动构造3、生物生长构造扇三角洲:由于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①近源短程河流供给;②直接与冲积扇过渡;③水上部分为冲积扇。
扇三角洲的识别标志A.扇三角洲通常发育在盆地陡坡带或同沉积边界断裂的下降盘;B.扇三角洲一般沿沉积盆地的短轴方向生长;C.扇三角洲沉积物通常较粗(砾石、含砾砂和砂岩等),成分-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分选、磨圆较差,反映其具物源区较近、搬运距离短、沉积迅速的特点。
D.重力流沉积较为普遍,近物源发育碎屑流沉积,洪水浊流和滑塌重力流沉积靠近盆地内部;E.扇三角洲沉积物可以直接与深水泥岩和烃源岩相接。
【期末复习】古生物沉积学与地层学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古生物沉积学与地层学期末复习.1.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
2.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动物门,是O时代的标准化石。
3.横板珊瑚的联接构造主要有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
4.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原始水平律、原始连续律、叠置律。
5(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蜓、三叶虫、笔石等多种类型。
6.腕足动物的腕骨有四种基本类型,为:腕基、腕棒、腕环和腕螺。
7.年代地层单位单位可以分为宇、界、系、统、阶。
8.通过沉积环境和沉积厚度恢复沉积盆地的构造性质,可将盆地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补偿型、非补偿型和超补偿型。
9.根据古植物的演化特点,中生代可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可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10.中国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华北以陆相沉积为主,华南以海陆交互相为主。
1.物种具有共同起源,能够交配或有可能杂交并能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它们与其它类似的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2.集群绝灭在一定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灭绝率突然升高3.瓦尔特相变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或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壳等,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标志。
5.沉积相是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6.磨拉石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9.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沉积学知识点整理
沉积学知识点整理沉积学的概念和相标志1.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发生沉积作用的自然地理单元。
2.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3.环境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河流、湖泊、三角洲作用相:反映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泥石流和浊流、风暴、地震、海啸大地构造相:反映大地构造环境和性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复理石、(海/陆)磨拉石三者的时空尺度不同4.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上的变化。
5.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6.相分析的途径:7.相模式:是对相标志、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条件三者关系的描述和理论概括。
它的通常表现形式是典型相标志及其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条件的垂向组合序列,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现代相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研究―现实类比。
8.将相模式的作用概括为4点:对比的标准,观察的提纲,预测的指南,成因解释的基础。
河流沉积1.河流沉积概述:河流是陆相环境中最常见的一种环境和主要营力,是陆相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构造背景稳定或沉降的条件下,河流环境可以形成厚的沉积记录,理想条件下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藏和各类砂矿。
河流沉积主要受气候(降雨量),构造,地貌,基岩类型和植被控制。
河流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现代和地层记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曲流河。
2.河流的分类:3.曲流河的特点及沉积地貌:A 河道弯曲、单河道B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侧向加积C 裁弯取直和形成牛轭湖D 河道、边滩、心滩、河漫滩、洪泛平原E 发育于基底稳定的河流中下游4.曲流河的沉积特征:洪泛平原:泥质岩,均质层理、水平层理,暴露标志决口扇:粉砂岩、泥岩,小型流水波痕、爬升层理,暴露标志天然堤:粉砂岩,细砂岩,小型流水波痕,爬升层理发育,暴露标志边滩:砂岩,流水波痕和交错层理,规模向上变小河道滞留沉积:砂砾岩,底部冲刷面5.曲流河的沉积作用:河道和曲流砂坝:侧方侵蚀和侧向加积作用天然堤、洪泛平原和决口扇:垂向加积作用牛轭湖:垂向加积和淤塞6.曲流河的沉积序列:洪泛平原→决口扇→天然堤→【曲流砂坝:边滩(点坝)】→【河床底部:河道滞留沉积】7.曲流河的沉积模式:8.辫状河的沉积特点:a.河道宽、砂坝多、辫状分布b.河道不固定、常移动c.分为河道和心滩(砂坝)d.河漫滩不发育e.形成于大坡降地区(上游和扇上)9.辫状河的水动力特征:水浅而流急、河道宽而多、河道游荡性强、侧向迁移迅速。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地壳表层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形成、演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是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沉积岩石学知识点,帮助你复习和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1. 沉积岩的定义和分类沉积岩是由沉积过程中的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沉积岩。
碎屑岩是由碎屑颗粒通过风化、运输和沉积过程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砾岩。
化学沉积岩是通过溶解和沉淀过程形成的,如石膏、石灰岩和盐岩。
有机质沉积岩是由有机物质的沉积和压实形成的,如煤和页岩。
2. 沉积过程和环境沉积过程包括侵蚀、运输、沉积和成岩。
侵蚀是指岩石和土壤颗粒被水、风或冰等力量剥蚀和搬运的过程。
运输是指颗粒通过水流、风或冰等介质进行迁移的过程。
沉积是指颗粒在水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环境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成岩是指沉积物在地壳深部经过压实、胶结和结晶等作用形成岩石的过程。
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海相环境。
陆相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和冰川等,而海相环境包括海洋和海岸带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影响沉积物的特征和组成。
例如,在河流环境中,颗粒会受到水流的剥蚀和搬运,形成粗粒砂岩;而在海洋环境中,颗粒会受到海水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形成石灰岩和珊瑚岩。
3. 沉积岩的特征和识别沉积岩具有一些特征,可以用来识别和解释它们的形成环境。
例如,砂岩通常具有粗粒结构和明显的层理,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颗粒运动和分选作用。
泥岩则具有细粒结构和均匀的颜色,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细粒沉积和胶结作用。
石灰岩通常具有均匀的结构和明显的化学沉积特征,反映了海洋环境中的生物活动和溶解沉淀作用。
另外,沉积岩中的化石也是识别和解释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
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存或痕迹,在沉积岩中可以提供关于古生态环境和地质年代的信息。
例如,化石中的叶子和树干可以表明当地曾经是一个森林环境;而化石中的海生生物可以表明当地曾经是一个海洋环境。
沉积学知识点范文
沉积学知识点范文沉积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壳表层的沉积物及其成因、特征和演化过程。
沉积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各种水体沉积物的形成、运输、沉积和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沉积结构、沉积岩、沉积盆地和地层学等内容。
下面是沉积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1.沉积物的分类:根据颗粒大小和成分,沉积物可以分为粉砂、砂、粉砂质泥、粘土、碳酸盐岩、有机质和磷酸盐等不同类型。
3.沉积物的特征: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粒度分选和沉积构造等特征。
层理结构是沉积物中不同颗粒大小和成分的分层排列,表现为平行、水平或倾向于地层的层理面。
粒度分选是指沉积物中颗粒大小不同的现象,粒度越大的颗粒越容易被水流搬运,粒度越小的颗粒越容易沉积。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物中形成的各种特殊的构造形态,如斜层理、波纹、搬运构造等。
4.沉积物的成因:沉积物的成因包括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等。
物理成因主要是由于水流、风力等物理力的作用,使颗粒物质从高处运输到低处并沉积。
化学成因是通过溶解作用和化学反应使成分被转化并沉积。
生物成因是指生物的活动所形成的沉积物,如有机质沉积、微生物碎屑、生物礁等。
5.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发生的地理空间范围和物理环境条件。
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水相环境两大类,每个环境都有特定的颗粒分选特征、沉积结构和沉积物类型。
6.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能够容纳沉积物的地理空间,是沉积物聚集形成的区域。
沉积盆地的发育与构造活动、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水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7.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并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根据成分和结构,沉积岩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
8.沉积记录:沉积物是地球历史的重要记录,可以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岩相、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等信息来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古环境和古生态。
9.沉积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沉积学不仅可以研究地球演化和地质历史,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
通过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沉积过程,可以确定矿床的形成机制、富集规律和找矿方向。
沉积学知识点总结
沉积学知识点总结一、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形成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陆相环境、水相环境以及海相环境。
陆相环境是指在陆地上形成的沉积物,在陆相环境中,河流、湖泊和风成沉积物较为常见。
水相环境是指在水体中形成的沉积物,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滨海地带等环境。
海相环境是指在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主要包括海底扇、海底丘、海底山脊等。
沉积环境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二、岩石分类根据形成过程和成分的不同,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沉积岩三大类。
碎屑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搬运、沉积和压实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页岩等。
化学沉积岩是由水溶质经过溶解、沉淀和结晶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盐岩和磷灰石等。
有机质沉积岩是由有机物质经过沉积和压实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煤炭和油页岩等。
在实际的岩石分类中,还会结合岩石的颗粒组成、成岩作用和地层内部特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三、沉积特征沉积特征是指沉积物中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质,包括层理、节理、溶孔、古生物化石、屑积构造等。
层理是指沉积岩中呈现出的平行层状结构,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结果。
节理是指岩石中具有的一些平行裂隙或者岩层断裂,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产生的结果。
溶孔是指岩石中具有的一些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体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结果。
古生物化石是指一些古老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有机质成岩等形态的化石,对于研究古地理环境、古气候和古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屑积构造是指在沉积岩中呈现出的一些特殊的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大角度扇状沉积构造、细角度扇状沉积构造和床状构造等。
这些沉积特征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可以为古环境重建和古地貌演化提供重要的数据。
四、地层学原理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分布、性质、演化和联系的一门地质学科,它通过研究不同地层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地球的演化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一)1.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在沉积物内部可发生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而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
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1颗粒接触方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
○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生,产生微裂隙。
○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生,形成假杂基。
○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水)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石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小)、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用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用、异常高压。
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高压时,有利于压实作用。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用: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
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用。
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石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石英颗粒)。
3.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古代地层中所见的白云岩大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的。
白云石化作用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一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来解释白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二叠纪白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形成交代白云岩的假说。
后来迪菲耶斯等(1965)在研究加勒比海的博内尔岛的现代白云石形成时,也证实存在这种作用。
亚当斯和罗德斯(1960)等所提出的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机制是:在蒸发强烈的海洋地区,堡礁或沙堤所阻挡的近岸泻湖,与外海海水交流不能正常进行,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使间歇性进入泻湖的海水盐度不断增高。
向岸方向盐度更高。
当盐度达到72‰时,除CaCO3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方式沉淀外,开始出现石膏沉积,向岸越近其蒸发作用越强烈。
当盐度达到199‰,沉积物中大量出现石膏并逐渐出现石盐。
大量过盐水中的Ca被沉淀。
大大提高了海水中Mg含量。
这种重卤水沉降到泻湖底部并顺着泻湖向海洋方向平缓的斜坡流动,当遇到堡礁或沙堤和附近的沉积物时,由于沉积物的孔隙中饱含正常盐度海水,因浓度差使高盐度高密度的重卤水向含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正常海水沉积物中渗透,并向海洋方向回流。
在流经疏松的钙质沉积物和礁体时,Mg进入沉积物的CaCO3晶格中,逐渐形成白云石。
4.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形成岩石的作用。
是沉积物转变成沉积岩的重要作用,也是使沉积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因之一。
可发生在成岩作用的各个时期。
5.沉积地质学及其研究意义(1)沉积地质学所要研究的, 并不是一组地层的沉积学特征, 而是地壳某一个地段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其物质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包括性质、规模和速率的变化, 进而探讨这种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
(2)它是沉积岩石学和/或沉积学与地层学以及构造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震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广泛、深层次交叉的结果。
但它的主体还是沉积学以及沉积作用在时空上的演变。
(3)因此, 应当把它看作是沉积学的新发展, 是沉积学和地层学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和更高层次上的交叉, 是沉积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沉积岩或沉积盆地是数十亿年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化石能源及其它多种矿产最重要的赋存场所。
不仅如此,当今地球表面90%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沉积岩与沉积物覆盖,沉积作用还是地球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为人类目睹和身历其境的为数不多的地质过程。
因此,学习和研究沉积地质学不仅对于认识地球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资源、能源、环境探测和开发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6.沉积地质学的发展阶段(1)奠基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19 世纪末,Sorby 率先将显微镜用于沉积岩的鉴定开创了沉积岩石学研究的历史纪元。
20 世纪初期,石油勘探和开发都要和沉积岩打交道。
人们对沉积岩有关信息的期望越来越高。
之后,沉积岩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逐渐成熟,研究队伍也逐渐形成壮大。
20 世纪30 年代~50 年代,沉积岩石学发展鼎盛时期。
出现了一批重要论著。
代表性事件:○1出版物:《沉积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导论》○2沉积相:由1838 年瑞士学者Gressly 提出:每一个地层单位在水平方向上都有岩石成分和古生物特征的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均为一定的和不变的规律所支配。
这种岩石的和古生物的特征统称为“相”。
相的研究在逻辑上势必导向沉积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为此,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和岩相古地理编图很快发展起来。
○3古地理图从理论上说,古地理的概念是瞬时的。
但在实际上,要找到一个瞬时的区域性等时面,不仅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现在和将来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实践中都是选择一个地层单位来进行编图。
所选的时段间隔越小,精度越高,工作难度也就越大。
因此,这种图既是动态的, 又是静态的。
从多幅古地理图了解一个地区的时间演化,是动态的;从一幅图了解某一时间的古地理分布,是静态的。
因此,古地理研究是认识地质历史的十分成功和有效的手段。
(2)革命性发展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对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日益迫切。
代表性事件:○1水槽实验:通过水槽实验研究“交错层理- 底形类型与规模-水流速度与水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为定量沉积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浊流:最早由Daly提出,之后Kuenen与Migliorini合作,证实了递变层理的浊流成因,并确认浊流是一种深海地质作用。
由此为复理石的形成机制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现代实例。
○3石灰岩结构沉积岩石学一直把沉积岩按其搬运和沉积方式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和化学- 生物化学岩三类。
1959 年, Folk 提出了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
揭示了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在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方面的同一性。
这是沉积学理论体系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
○4相模式:20 世纪60 年代相模式的出现使比较沉积学的认识论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质的飞跃。
早在1894 年, 就有学者提出, 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情况下, 相的纵向序列也就是其横向环境序列的反映。
也就是说, 只有在横向上相依的相, 才能形成纵向的叠置关系而不出现间断。
这是自然界连续性和有序性的物质表现,即众所周知的“Walther 相律”。
相的序列关系是不能改变的, 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判别河流相的比较标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模式”。
相模式反映的都是必要组分。
○5沉积体系:一个沉积体系是由不整合或相的间断面限定的一个沉积地质体。
即使它有自己的确定的横向环境序列和纵向产物序列, 但相邻的沉积体系之间, 却没有相序上的必然联系。
例如, 一个三角洲沉积体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积层和三角洲顶积层三部分组成。
当三角洲向前进积时,三角洲沉积可以覆盖在滨海或浅海之上。
因此, 三角洲沉积虽然经常与浅海沉积共生, 二者却并不属于同一个沉积体系。
○6事件沉积: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沉积学发展另一令人瞩目的成就。
起因:白垩纪末期事件的提出, 再一次点燃了地学界论争的烽烟。
它使地球科学家不得不承认, 在较短时间内以极快速度发生的事件地质作用, 同人们常见的均变地质作用一样,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 都在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事件沉积学向统治地球科学一百多年的“均变论”发出了挑战, 并导致了“新灾变论”的诞生。
20 世纪60-70年代, 是一个地球科学界解放思想、刻意创新的时代。
于是白垩纪- 第三纪界线生物灭绝事件又被重新提起, 成为事件地质作用的范例。
那种在极短时间内以极快速度发生的地质作用就是事件(event或episode) , 由事件本身或其衍生作用所形成的沉积物就是事件沉积物, 如火山沉积物、风暴沉积物、浊流沉积物、洪水沉积物、地震沉积物等。
也有许多事件表现为沉积记录的间断, 如硬底和冲刷面。
除了白垩纪末期事件及其他界线事件外, 地中海干化、中白垩世大西洋缺氧事件、冰期- 间冰期交替事件等, 都是重要的地质事件。
(3)沉积地质学的奠基发展20世纪70年代~今沉积地质学的诞生——离开时间坐标去认识沉积物的运动规律是不可能的,要将沉积过程纳入到时间框架内加以重新研究。
主要事件:○160年代后期,板块构造理论诞生,使沉积建造理论受到冲击。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 所谓地槽沉积, 并不是原地的沉积物堆积体, 而是在活动边缘由于板块碰撞而造成的异地混杂岩带。
沉积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必须用新的理论重新加以审视。
这对沉积地质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盆地分析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油气勘探及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沉积学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沉积体系的提出、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年代地层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成熟,为盆地分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4)目前,环境问题、全球变化、化石能源及矿产需求是当今大地学中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
2011 IAS Meeting指出,学科研究四个方面热点领域:微生物作用和沉积成岩;深海与陆缘沉积过程及产物;沉积记录与重大地质环境演化;陆地环境变化的地史记录。
7.沉积学:沉积学的研究内容与沉积岩石学有许多共性,但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的原理,研究沉积物搬运和堆积过程,为解释沉积岩的成因提供基础。
8.浊流:是一种在水体底部形成的高速紊流状态的混浊流体,是水和大量呈自悬浮的沉积物质混合成的一种密度流,也是一种由重力作用推动成涌浪状前进的重力流。
9. 盆地分析: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相结合, 利用地球物理等先进手段, 在时空四维格架内研究盆地的演化历史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规律。
这就是盆地分析。
10.沉积物形成的主控因素与时空观(1)物理、化学、生物作用(2)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环境(3)构造、地理、气候(4)气候、构造、海平面和/或基准面变化(5)物源供给、构造、气候(基准面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变化)Eg:○1大地构造运动是沉积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控制因素(升降与风化);○2构造活动区,包含垂向和横向构造运动;○3构造稳定区,多垂向构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