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伦理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家族制度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的延续,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伦理观念注重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伦理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关爱和同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个体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相互关心、理解和尊重。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早熟文化’,亦即其文化在很早时即完成其基型,而一直不变沿袭下来。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世界。

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人类心灵的细致洞察。

书中的观点独特,且极具洞察力。

作者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深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

例如,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仁”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我深以为然,因为“仁”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仁”被广泛应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仁爱”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怀。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正义、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的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元素是积极的,哪些元素需要改进。

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中国文化一直非常感兴趣。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讲述中国文化要义的书籍,使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价值观。

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中国人重视的“仁义礼智信”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包括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人注重礼节,善待他人,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智慧的积累。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认为这种关注他人和个人修养的平衡非常重要。

此外,我还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对伦理道德和家庭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的概念和家庭的影响。

他们重视家族的连续性和传统的延续,认为孝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这一观念让我深思,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多样性,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回归对家庭价值观的关注。

此外,中国文化要义中还提到了包容和谦虚的价值观。

中国人传统上讲求谦逊和不自夸,注重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因为在当今社会,夸夸其谈和自我宣传已经成为主流。

中国的价值观提醒了我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要义,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让我思考了很多,同时也启发
了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反思。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将其中的宝贵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阐释,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爱和礼义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功利主义和虚浮的欲望。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此外,佛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舍得”和“菩提”,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教导人们要舍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摒弃贪婪和欲望。

通过学习佛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舍得和追求心灵净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着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得代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得经典作品。

本书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普遍感觉到了迷茫。

很多原来被嗤之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仅死灰复燃,甚至还为人们竟相效仿。

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现在却被“恶搞”而变得面目全非。

变革中的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呢?这些问题不光拷问着还在追逐着梦想的普通百姓,也许也缠绕在许多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中。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

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

读书札记——读《中国文化要义》

读书札记——读《中国文化要义》

读《中国文化要义》文/春雨夜泊近来,卒读了一本书——《中国文化要义》,是著名文化大家梁漱溟写的。

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1949年首次出版,后多次再版。

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这还要源于先前的一个省社科基金课题,是研究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

由大学文化延伸至中国文化,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题结题了,论文也发表了,但对中国文化喜欢的热度不减,故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就多有喜爱。

看到这本《中国文化要义》后,更是喜爱有加,就细读了起来。

说到梁漱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他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

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

他24岁以高中毕业的学历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讲授印度哲学,可谓前难说古人,后不见来者。

之后,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创建民盟和国共谈判,曾为和平建国而努力。

解放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一路风波。

应该说,他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的家世是蒙古族、元朝宗室的后裔。

其父梁济是清末的四品官员,后也就职于民国。

因不满国情现状而沉潭自尽,留有万言遗书,令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感慨。

他年轻的时候,曾醉心于出家而终未果。

他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过国,却能上位于北大教授而学贯东西。

他投身乡村建设,以微薄之力却要改造中国。

他潜心学术研究和教育,终生探索人生真谛。

在学术领域,他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

他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又被学界尊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却是来自于元朝宗室后裔的一位蒙古族人。

关于《中国文化要义》我不想多说。

因为这样一部博学精深的书,说起来总不免挂一漏万。

我只能说,我对这部书有深深的敬意。

我是几乎是逐句细读下来的。

由于不着急,又断断续续,读了有三年之久,有点研读的意思。

这里,我只谈一些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着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穿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理性早启一、理性早启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徵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征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

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

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

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

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王倩材料化学13级1班学号:2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近代史老师的推荐,我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感触颇深。

东方与西方有很多不同,其中集体生活就是一项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心;反观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自19世纪国门打开以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与进来的西方人有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这也促使梁先生写成此书,旨在“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关于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

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

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

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同时,中国人又是矛盾的,他们原来个个都是顺民,同时亦个个都是皇帝。

当他在家里关起门来,对于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

出得门来,秉其“吃亏哲学”,他便是一顺民。

中国人何以至此?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

”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

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

而所谓集团,无非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为合作而组成的群体。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

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

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

”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

《中国文化要义》_读书笔记1000字

《中国文化要义》_读书笔记1000字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作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充满着哲学味,每一个论述都会引出新的问题,并且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各种因素,例如时代、背景、文化等。

读书的过程倒是很好的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于书中充满的“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作者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

在作者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中国文化本身,作者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生态度,或对于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在西方和印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而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却是靠什么提供人生意义、统摄众人思想的呢?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这一大串的问题会使得你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让你不自然的联想到诸多情况。

当然我们所想的深度远不及作者,但是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案例,例如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以及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爱国主义”,这个爱国主义究竟是爱什么?国,政权也。

如果说爱国就是爱政权,似乎政治正确,却又有其他问题,毕竟全中国非党员人数依然不少,既吸纳入党越来越难,那么强求非党员者履行党员义务,便显得过于蛮横了些。

读了《中国文化要义》,明白文化不只是文字、图书、学校,而是涵盖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书中大量列举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不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中国文化并非落后于西洋文化,只是两者走的是不同道路。

何况我们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建军90周年ver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建军90周年ver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翻译1701 金安琪研究中国人的书籍有很多,特别是在那个思想文化碰撞激烈的年代。

十九世纪初,国门初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民族性传统性依然,西洋人进来,也就有了比较的对象。

应该说,在那个时间,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适的时机。

也正是如此,不论东西,皆有大量研究中国人的文章、报告,从衣食住行到内在精神,应有尽有。

而《中国人的精神》《吾国与吾民》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尽管现在看来辜老的观念有些迂腐落后,带着一股面对洋人压迫不服输的傲气,但其中对国人精辟的分析还是让人受益颇多;林语堂先生则更不用说,作为一个接受着中西方文化混合的人,他既在浓烈的东方文化中浸润过,摸得着中国人的骨子;又充分地接受过西方文化,可以跳出圈子,看到真正的中国人。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有许多外国学者也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对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家的看法。

但《中国文化要义》与其都不尽相同,“文化”二字下意识来看,似乎仅仅在说文学、思想之类狭义的东西,通读全书才知实则不然。

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对文化做了一个广义的定义,他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正如梁漱溟先生在绪论中所言“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i梁漱溟先生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基本核心,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中西方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具体原因。

“一时一地之社会构造,实即其时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干,此外都不过是皮肉附丽于骨干的。

若在社会构造上,彼此两方差不多,则其文化必定大致相近;反之,若社会构造彼此不同,则其他便也不能不两样了。

此并非说,其他都是被决定的,不过指出这里是文化要领所在。

”ii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所认为中西方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核心原因是社会构造的不同,其决定了文化的发生和表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社会结构分为集体、家庭和个人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上,中西方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2024年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2024年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2024年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2023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前瞻性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核心要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也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首先,本书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并重。

作者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它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思想基础。

然而,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冲击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发展。

作者以充满洞察力的分析和理论,阐述了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交融中找到平衡点,并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这种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代社会的变革压力,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其次,本书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而这种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吸纳各种文化元素,并融合为自己独有的特色。

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证,说明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指出了多元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对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另外,本书还提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主。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要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需要具备自信和自主。

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也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自信和自主,中国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主的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备的文化自觉和国家意识,也让我对未来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2023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富有思想深度和前瞻性的书籍,它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核心要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本学期的社会学文献选读课程,我们学习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

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独特、深邃、中肯,令我对其钦佩不已,也使我的眼界大为开阔,用醍醐灌顶一词来形容亦不为过。

读完此书,我觉得梁先 生人生中一些不幸的遭遇并不在他的守旧而在于他的超前,也就是所谓“先觉有常刑”,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 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伦理本位与乡土中国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到,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整个社会受着“伦理关系(情谊关系)”、“义务关系”的支配,这种关系始于家庭,并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 面。

在社会中,“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的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

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 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这就是: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人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

正因为伦理本位社会的存在,夫妇、父子情如一 体,财产才是不可分的,是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依次递减。

同时亦要看这财产之大小,财产愈大将为多数人所共。

盖无力 负担,人亦相谅;既有力量,则所负义务随之而宽。

正因为伦理本位社会的存在,中国乡土社会才有“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才推崇家族至上,家外 有家的家庭价值取向;才有“礼治秩序”,没有公法私法的分别;才有“长老统治”,才渴望乡土社会“无讼”,才有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

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

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

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

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

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

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