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第四单元课件:第14课《老残游记》(共31张)
像熨斗熨过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听觉、触觉 听觉、味觉 听觉、视觉 听觉、感觉 听觉、视觉 听觉、视觉
有关“通感”的知识:
钱钟书《谈艺录》:在日常经验里,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 打通或交通。 譬如我们说“光亮” 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 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 一点上不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 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 受,这些就是“通感”。
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
《口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
“伸颈、侧目、微笑、 默 叹”、“无不变色离席、奋 袖出臂、两股战战”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达标测试 一、填空 本课的作者( ),现代作家、学
者。《老残游记》是清末中篇小说二、注音 虐( )凌( )嵯( )溜( ) 孑( )熨( )匝( )譬( )
达标测试 三、依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 2、作者引用《老残游记》中的景 物描写作为例证,想说明什么? 3、作者在文末强调学好白描的功 夫要做到那两点才行?
请欣赏音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你的感受
比较探究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的更重 要的观点是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 观点 ,评析《琵琶行(节选)与《《老 残游记》的文学技术》中所举王小玉 例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内容预览:鉴赏·评论《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知识拓展】简介:《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作者生平: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
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
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念。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的一首诗,仍然不是作者所肯定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这叫做从反面着笔,先说什么是不好的。
把不好的原因说清楚:“古体诗拘束太严了,用来写这样不常见的景物是不会满人意的。
”什么叫做不常见的景物呢?作者没有明说,这一点,要到后面才能说清楚。
3.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
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答: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
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
(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4.为什么说实地考察很重要呢?答:因为要抓住特点。
这是从正面说明其重要性。
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
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
《老残游记》自叙 教案设计
《老残游记》自叙【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点评文章的方法。
3.了解《老残游记》的相关内容,领会古人写作文章的技巧。
【教学分析】1.选取优美语段(如:第十四段、第十七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观点。
3.运用对比的手法评析《琵琶行(节选)》与本文中所举王小玉例运用“比喻”“通感”、“想象”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见解作者及刘鹗、《老残游记》的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
认读生字:溜()虐()政嵯()峨澎湃()孑()熨()斗千仞()周匝()譬()喻三、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初探作者观点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作者评论性的语言(指出有关段落)。
相关段落:第1.2.7.11.15.18段。
2.作者在这些段落中对《老残游记》的写作技巧做了怎样的评价?作者首先提出观点: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词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
然后又从场景的描写、声音的描写、白描手法这三方面来具体论述。
在论述的过程中又指出要写出个性差别。
(二)读课文,把握论证过程1.默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举例说明。
作者在第二至十二段中评论《老残游记》景物描写的优劣,指出景物也有个性差异,应作实地观察;在十三至十五段中,评论《老残游记》的声音描写技巧。
在十六至十八段中赞扬了《老残游记》高超的白描写作技巧。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的。
(三)读课文,体会《老残游记》的艺术魅力作者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加以评价。
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那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选段的好处的分析,可集中在两点。
一是刘鹗运用了“七、八中不同的比喻;二是运用通感的修辞。
这样就把只能听的音乐变成具体可感的心里效果和可见的形象的具体形象来表现。
胡适的分析不太到位,具体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详细地分析。
《〈老残游记〉自叙》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
《〈老残游记〉自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老残游记〉自叙》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中第十四课,作者是清末作家刘鹗。
这篇自序是作者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序言。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
铁英“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
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常常倾尽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的疾苦。
文学史普遍认为这部小说对社会矛盾开掘深入,敢于直斥酷吏误国,清官害民。
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自序》交代了小说的写作缘起,提出以哭为文的创作观,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与作家人生经历及情感积淀的关系。
文章见解新颖,立意独到,篇幅虽小但信息量很大,在单元安排中是自读课文,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作者以哭为文的创作观;3.体会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在这篇序言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以哭为文的创作观;2.理解举例论证在这篇序言中的作用,并体会学习诗人积极负责的写作态度。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在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对课文做详细批注;2.了解刘鹗生平,了解《老残游记》,有可能的话,阅读《老残游记》;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文论史的角度,可由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关系导入;2.从《老残游记》中的故事导入,如:《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白太守谈笑释奇冤,铁先生风霜访大案》中有这么一句话:“你想,这种奇案,岂是寻常差人能办的事。
不得已,才请教你这个福尔摩斯呢。
”福尔摩斯探案的小说被翻译到中国是在1896年,最初叫“歇洛克呵尔唔斯”,1903年7到10月在《绣像小说》中连载时才被翻译成“福而摩斯”。
同年8月,《老残游记》亦在《绣像小说》上进行连载。
这是东西方文学交汇的神奇时刻!【设计意图】学习小序,从小说内容导入固然最好。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3课件 老残游记课件自叙
《 < 老残游记 > 自叙》
课文导入 人的一生以哭始,以哭终,真可谓以哭贯穿始终。
有此独特见解的刘鹗还将哭进行分类,尤为赞赏文人
学者通过写作来宣泄,发抒胸中郁积,将之称为"不 以哭泣为哭泣"的有力哭泣。今天我们就通过刘鹗 《老游残记》的自叙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
不与焉。”常言道“长歌当哭”,刘鹗所作的《老残游记》就是一 首“长歌”,是以泪来表达自己认识的文字。是把积郁在内心悲哀、
痛苦、愤恨、苦闷、忧伤宣泄出来,以展示他对社会的认识、对生
活的希望,从而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的心志。刘鹗的 “哭泣”展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1、疏通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归纳人“哭泣”由低级到高级的几种方式,分析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老残游记》所揭示的社会矛盾与今天的社会矛盾有何不同,尝试以不同的
身份来表达对当今某个社会矛盾的看法及解决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哭泣”的情感意蕴,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 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
作者及作品
他写《老残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 写了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他 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 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 了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评论:“
《老残游记》自叙-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老残游记自叙-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老残游记》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2.熟悉文本的结构以及语言特色。
3.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和解析本文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老残游记》这部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莫言的生平事迹。
2.课文解读(40分钟)
从文本结构入手,由浅入深地解析文章的主旨与内涵。
重点分析:
1.文中的“老残”是何人?
2.文中的“游记”指的是什么?
3.文中的“游”是否仅仅是指旅行?
3.语言特色 (20分钟)
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如意象、意境、比喻、对比、语言节奏等,探讨其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4.学习归纳(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对作品的理解。
5.拓展延伸(15分钟)
提出与本篇文章相关的问题,开展讨论、辩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文本的理解与思考。
四、课后作业
1.仿写一篇《老残游记》。
2.阅读莫言其他小说作品,并写出对于其中人物、事件、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感受与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老残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并解析了其主旨和语言特色。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通过解析文本结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掌握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并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课程,提高学生鉴别文本、掌握文本核心的能力。
【最新精选】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doc
第二单元鉴赏评论(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扫除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生字词。
3.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课程标准: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评价任务:通过阅读全文,能用作者的观点品析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和水平。
一.导入展示:1、请两位同学讲一讲《老残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2、请两位同学讲一讲阅读《老残游记》的感受。
3、老师补充:《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作者简介:刘鹗,原名梦鹏,后改名鄂,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后寄籍山阳(今淮安)。
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官至布政史,有政声。
鄂虽纵览百家,博学多才,从小有大志;但仕途不得意,遂转而留心经世之学,曾从事数学、医学、水利、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我国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
他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在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自传体的未竞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
解放前后国内出版的《老残游记》的版本多达46种,日、英、美、苏等国都有它的译本出版。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讽(fěng)嘲虐(nüè)政陵(líng)嵯峨(cuōé)价(jie)嗤嗤(chī chī)溜(liù)澎湃(péngpaì)孑(jié)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譬(pì)喻2、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老残游记》课件
老残游记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从整体上掌控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点评文章的方法。 3、了解《老残游记》的相关内容,领会古人写作文
章的技能。
刘 鹗(铁云)
刘鹗 49岁(1905)于北京
刘鹗(公元1857——1909年),字铁云,原名孟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 人物。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 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 做过小官,又长时期担负洋务买办,生活奢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要写小 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 寄居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往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游记》,十 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 而成佳作。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众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 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生字:
认读生字: 溜( ) 虐( )政 嵯( )峨 澎湃( ) 孑( ) 熨( )斗 千仞( ) 周匝( ) 譬( )喻
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
——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
——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
——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 ——演唱的结束
叠
山
四
泰
三登
陡 落
精 深
蛇
回 环
二读课文,掌控论证进程 1、默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分别举例说 明。 作者在第二至十二段中评论《老残游记》景物描写的优劣,指 出景物也有个性差异,应作实地视察;在十三至十五段中,评论 《老残游记》的声音描写技能。在十六至十八段中歌颂了《老残 游记》精深的白描写作技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二单元鉴赏评论(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2.扫除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生字词。
3.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课程标准: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评价任务:通过阅读全文,能用作者的观点品析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和水平。
一.导入展示:1、请两位同学讲一讲《老残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2、请两位同学讲一讲阅读《老残游记》的感受。
3、老师补充:《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作者简介:刘鹗,原名梦鹏,后改名鄂,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后寄籍山阳(今淮安)。
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官至布政史,有政声。
鄂虽纵览百家,博学多才,从小有大志;但仕途不得意,遂转而留心经世之学,曾从事数学、医学、水利、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我国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
他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在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自传体的未竞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
解放前后国内出版的《老残游记》的版本多达46种,日、英、美、苏等国都有它的译本出版。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讽(fěng)嘲虐(nüè)政陵(líng)嵯峨(cuōé)价(jie)嗤嗤(chī chī)溜(liù)澎湃(péngpaì)孑(jié)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譬(pì)喻2、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老残游记教案
老残游记教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老残游记教案老残游记教案第二课时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当官的摳г簲撗г簲;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空洞无人撘徽虐胱溃两张椅子,三样乐器热闹摳咛咐论敁嘁嘁喳喳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撓纫趾笱飻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摪俦洳磺顢撘晕观止敗5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好!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对比、烘托、先声夺人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白妞说书;4⑴白妞登台:貌不惊人撔愣不媚,清而不寒敚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动作、眼睛)⑵白妞说书: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5┌声音: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说唱:听觉: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3或者:柔和伏贴─步步登高─回环转折─愈险愈奇─陡然一落─渐趋轻细─忽又扬起─嘎然静寂b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1《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老残游记》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的长篇小说,在描绘上海城市生活的同时,深刻探讨了残疾、贫困、人性等问题。
作品的语言与结构手法精湛,充满了文学技巧。
本文将对《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进行探讨。
一、用意象描写生动形象《老残游记》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描写,使人物形象和环境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小说中的庭园破旧凋敝,每个景物都充满了腐朽和沉闷的气息,让读者感到一股强烈的压抑感和无力感,这些意象形象地表达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此外,小说中的残疾人物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者看到了他们身体的残缺,更为感慨他们坚韧勇敢的人生。
这些细致的意象描写让小说的气氛更加逼真,人物形象更加可信可感。
二、对话变化多样小说中对话的变化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四大家族对话的变化。
四大家族从一开始的琐碎谈笑到后来的正常交流,再到最后的激烈争吵,这种变化不仅是人物关系的变化,也是文学形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过对话的变化体现出来,更加生动直观。
三、描写手法明快有力《老残游记》的描写手法明快有力,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千篇一律式的描写。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
例如,小说中的毛笔,既是李先生精神的化身,也是他者的控制工具。
同时,毛笔又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出了一种转变时代的意象。
小说中对于阶级对立和人性扭曲等底层主题的描写也深入到所有细节中,这种细致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主题。
四、结构通顺独特《老残游记》的结构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很注重时间的交错与回顾,让人物关系逐渐显现,不断丰富。
这种结构充分发挥了小说的想象空间,更加契合了文学的本质。
此外,小说中还使用了典故等文学技巧,使作品更加有内涵、有深度。
总的来说,《老残游记》是一部有着独特文学技巧的小说,它挖掘了社会底层的生计困境和人情冷暖,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我认为《老残游记》是一部文学才华出众、结构独特的小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习作4《老残游记--读写结合课》苏教版
《老残游记》选段——动静结合观风景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练习4》中“诵读与欣赏”的内容。
内容选自清代作家刘鹗的《老残游记》。
这段景色描写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仰视千佛山,风景如画。
第二层写俯瞰大明湖,格外光鲜。
词句精炼,表达精巧,特别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千佛山和大明湖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全景画面感强。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老残游记》可能了解不多,但是对写景的文章并不陌生。
此片段带给孩子视觉冲击强,色彩的绚丽、湖水的澄澈、渔歌的嘹亮,都可以从文本的朗读中获得。
所以孩子在读悟、想象中理解文章容易,但仿写不易。
为降低难度,将此次的写作训练点设在“动静结合”上。
孩子学习用心表达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时,适当增加画面的动感。
让孩子笔下的景鲜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1、读熟片段,理解内容,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悟,体会千佛山和大明湖的优美景色。
2、了解此片段的写景方法,能够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活一处景。
教学重点:对此写景片段内容诵读、理解。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对话古诗,揭示课题。
1、师生对诗,引出写景。
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看你们气宇轩昂,定然背了不少诗。
我们来对对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
梅子黄时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请问这几句诗都有何共同之处?2、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景之美,不仅可以用诗词歌咏,还可以用文章加以描绘。
看,这便是清代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中的一个写景片段。
有人知道刘鹗或《老残游记》这部小说吗?(简介作者和小说)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自读文章,理顺词句。
①自读课文,思考:读完此段,有何感触?(美)2、检查词语。
(美文自有美词在,这些词语谁能读?)铁公祠千佛山大明湖赵千里数十里靛青丹枫澄净倒影业已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高下相间叹赏不绝3、齐读全文三、再读文章,用心体悟。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老残游记》导读设计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老残游记》导读设计《老残游记》阅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
江苏丹徒(治今镇江)人,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
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
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其中《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中国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二、艺术特色1. 叙事模式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事,具有浓郁的主观感彩,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
小说视角也由传统的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2. 其次是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
《二集》中写斗姥宫姑子逸云讲述她与任三爷热恋的长篇自白,就是一种大胆尝试。
作家的笔锋触及人的潜意识中最隐秘的心弦震颤,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
3. 塑造人物形象独辟蹊径。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把讽刺、批判笔触直指“清官”,塑造了玉贤、刚弼等形象,揭露了他们的“清官”暴政,反映他们“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的现实。
4. 文笔清丽潇洒,意境深邃高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作品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了审美空间,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
如写大明湖秋色,于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间点染一株半株浓艳的丹枫,顿觉秋意盎然。
写黄河冰封棱怒,则苍莽遒劲。
书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如明湖居白妞说书,精彩绝伦,妙譬连珠,极形清音浏亮,悠扬云表之妙。
三、典型人物形象老残——江湖医生铁英,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
老残游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老残游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清末四大声讨小说之一。
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特别是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愈甚。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老残游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老残游记》教案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常识:①《老残游记》及作者刘鄂的相干资料。
②胡适的相干资料。
2.写出浏览本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3.记录遇到的疑问。
相干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知道、分析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浏览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觉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摸索,作出判定。
” “观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整体掌控课文内容,知道文章的观点。
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
3.学习用比较浏览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老残游记》同步练习一、积存运用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__________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写可谓活灵活现:(1)描写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的各种声音有。
(2)描写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表情动作:(1)在口技人模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2)在表演者模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表情动作的变化是:(3)在表演者模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4、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2)会宾客大宴(会: )(3)施八尺屏障(施: )(4)众宾团坐(团: )(5)妇拍而呜之(呜: )(6)奋袖出臂(奋: )(7)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深的一个词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大徽名下,涉猎金石学,1903年刘
鹗將收藏刻甲骨搨印了1058片,
2/12
在罗振籍──《铁云藏龟》。
3/12
刘鹗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 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 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 梦青二人,原因与天津日日新闻 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 朝中事通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 露于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 严办泄密之人,且株連甚广,
地考查不严所致。 10/12
5. “王小玉唱书”一段从来为 人称道,你能说说这段文字好在
哪里吗? 答:音乐原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 只能听,可是老残却用了“七八 种不一样比喻”把它写得详细了。 这七八个比喻,妙在把不可见声 音用躯体可感心理效果和可见形
状来表现。
11/12
6.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不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愿用套语滥调,总
•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
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兴趣。
1/12
作
者
介
绍
刘鹗,原名孟鹏,后更名为鹗,字
铁云,笔名洪都百练生, 曾著有
《老残游记》一书,闻名于世。刘
鹗精算学、水利,又懂医学,曾在
上海行医。后转而投奔金石学家吴
来形容一些不好诗歌,引用这个观点是 为何呢? 答: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引 出作者所强调文学要“写实”,作“实 地考查”,不能“用套语滥调”观念。
7/12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一首诗,依然 不是作者所必定。为何要这么做呢?
答:这叫做从反面着笔,先说什么是不好。 把不好原因说清楚:“古体诗拘束太严了, 用来写这么不常见景物是不会满人意。” 什么叫做不常见景物呢?作者没有明说,这
【教学设计】《老残游记》自叙(北师大)
《老残游记》自叙皖智中学 瞿静静《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
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其描写技术受到胡适盛赞。
本文是《老残游记》自叙部分。
这是一篇序言,要了解序言的特点,要找一篇同类文体的序言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学生对这类文本的印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2、归纳人“哭泣”由低级到高级的几种方式,分析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老残游记》所揭示的社会矛盾与今天的社会矛盾有何不同,尝试以不同的身份来表达对当今某个社会矛盾的看法及解决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哭泣”的情感意蕴,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归纳人“哭泣”由低级到高级的几种方式。
【教学难点】归纳人“哭泣”由低级到高级的几种方式,分析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人的一生以哭始,以哭终,真可谓以哭贯穿始终。
有此独特见解的刘鹗还将哭进行分类,尤为赞赏文人学者通过写作来宣泄,发抒胸中郁积,将之称为“不以哭泣为哭泣”的有力哭泣。
今天我们就通过刘鹗《老游残记》的自叙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相关链接:刘鹗(公元1857——1909年),字铁云,原名孟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
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他出身道台公子,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时期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要写小说。
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了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常识:②胡适的相关资料。
2.写出阅读本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3.记录遇到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观点。
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
3.学习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1.预习展示,多层次展示课下预习的成果。
2.自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从比喻和通感的角度引导品味语言。
4.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学生根据自己课下预习情况展示自己的成果。
或文学常识或字词或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二、自读课文,从以下几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在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主要阐释了自己的哪些观点?明确: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作根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物事作譬喻;赞赏白描。
2.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证。
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明确: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
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
(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
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
”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残游记》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了解文学常识:
①《老残游记》及作者刘鄂的相关资料。
②胡适的相关资料。
2.写出阅读本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注音。
3.记录遇到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观点。
2.品味比喻、通感修辞的作用。
3.学习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
1.预习展示,多层次展示课下预习的成果。
2.自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从比喻和通感的角度引导品味语言。
4.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学生根据自己课下预习情况展示自己的成果。
或文学常识或字词或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二、自读课文,从以下几个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在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方面,主要阐释了自己的哪些观点?
明确:
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作根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物事作譬喻;赞赏白描。
2.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证。
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明确:
从中得出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
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这里的目的是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
(提示: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
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
”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
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三、精读课文节选《老残游记》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断——王小玉说书,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刘鄂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
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
这是语言运用的艺术美,表现在演唱技艺的具体描绘之中。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了有形的物象之美,写得酣畅淋漓,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
第一个层次,初唱时的妙境。
第二个层次,曲声的拔尖。
第三个层次,曲声的回环转折。
第四个层次,曲声的千回百折。
第五个层次,曲声的低细。
第六个层次,曲声的忽又扬起。
第七个层次,曲声的并发。
除了听觉之外,作者还把听觉形象变作视觉形象,把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的精湛美妙的艺术境界刻画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达到了极致的地方。
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听众
的耳朵都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唱到这里,曲声的内容最丰富,最多彩,最漂亮,最引人,作者也写得最生动,最形象,最精彩,最诱人。
不但有很具体的可视性,还有很具体的可听性。
四、比较阅读,用比较阅读方法,进一步体会比喻的作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以胡适的个性差别说,分析《琵琶行》与王小玉例各自表现音乐的特点。
明确:
两篇文章比喻的共同点: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征显得鲜明;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低到高。
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
以此具体分析两篇的比喻如下:
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
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恰切地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
留”。
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即“通感”。
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
5.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烟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五、达标测试
完成《助学》P391-4。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助学》剩余内容。
2.课外阅读《老残游记》,比较自己的感想与胡适观点的异同。
教学反思:
1.运用六步教学法,很系统地整体感知——精读——比较阅读课文。
2.对于比喻和通感,由于没有进行系统讲解,部分学生有点生疏感受。
3.如果提前对“表达交流”提前看一下效果就出现了。